03.04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平国是如何在四大强国的夹缝间生存将近60年?

泥丫


高季兴本名高季昌,诞生于皇帝专业户河南基地。出生于858年,死于929年,享年71岁。高季兴是五代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南平的首位君主。很多人评论他是五代时期一个卑鄙无耻之徒。但站在当下职场而言这类人物是否又比比皆是呢?我认为!他的所作所为却为自己一亩三分地避免遭受战火涂炭而做出了人格的牺牲,也算是一种壮举。


南平国前称为荆南一部。朱温武力讨伐荆南之后,高季兴被任命为荆南地区政权的首位CEO,高季兴从此以后便一直盘踞以荆南大本营,风生水起地开创着他的事业。朱温在世的时候,高季兴一直小心谨慎,夹着尾巴低头做人,待到朱温病逝之后,高季兴迫不及待地扩充势力、招兵买马、巩固军队,坚固城池,大肆收缴赋税,时刻准备战争。众所周知,朱温死后梁末帝朱友贞忙着和晋王李存勖争夺地盘,频频交战,无暇顾及高季兴的事情。朱友贞为了避免后院着火,反而封高季兴为渤海王,还不用缴纳税赋。

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段历史,后梁政权没多久就让后唐的李存勖给干掉了。李存勖大军连年对外征战,国力消耗巨大,迫于无奈之举,就宣布对原属于后梁政权的一些藩镇势力,愿意主动投降的,都加以安抚笼络。南平王的王冠就正式扣到高季兴的头上。李存勖短命被杀,政权易手李嗣源。李嗣源的政治基础不牢固,军事力量根基不稳,以至于执政期间派系林立,政敌无数。而高季兴却在夹缝中继续生存,势力却持续不断壮大。
高季兴的南平国之所以能够在乱世时期中得以苟活,究其原因是因为后梁政权、后唐政权、和南平国周围的他王朝都忙于和自己敌人或最主要的政敌打于一团,无力顾及于他。只要你老老实实的听话,别乱搞小动作,任何一个政权对他基本都会睁只眼闭只眼。还有一个原因南平国地理位置一直处于三角地界,地方相当贫瘠,鸟不拉屎,压根不会对其他政权造成什么威胁。不过为了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高季兴也曾经筹划了几次战争,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南平从始至终都没有公开宣称建国。高季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地界上是一国之君,对外则先是荆南节度使,后梁时期封为渤海王,后唐时期封为南平王。


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


南平,现在是一个县,但在是五代十国中是一个小国,南平的建立者为高季兴,它大致的位置在今天的荆州一带。荆州我们都知道是兵家要争之地,历朝历代都是交通要地,高季兴在荆州建立国家也是虎口夺食,因为南平是一个小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是一个实力弱小的国家。


南平能够存在下去,与他的建立者紧密相关。高季兴原本是后梁的荆南节度使,但他趁着后梁混乱,乘机建立了南平。高季兴是个识时务的人,他知道南平想在夹缝中生存下来,只能报后唐的大腿,于是他亲至洛阳朝见李存勖,获得了李存勖的认同,后来李存勖命他为他为南平王,这便是人称其国为南平的原因。从此,由昔日的藩镇,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权,对其辖境内的政治、军事、外交均有自主权。到了第二代南平统治者的时候,开始奉行“事大以保其国”’和交好邻道的双重主张。他亲自上表请求李嗣源重修与后唐的臣属关系,并自称前荆南行军司马、归州刺史。高从诲这样的做法就是抱住了后唐的大腿。除了抱住后唐以外,高从诲还与周边各国交好,达成了一种友好的关系,这就使得弱小的南平得以存活下去。

南平的生存得益于政策的政权,即以“事大,为核心,而辅以交好四邻的原则,这给南平营造了相对和平的氛围,而不是处于被侵略的战争局面。


历史百家争鸣


南平又称荆南、北楚,由高季兴所建立,都城为荆州,下辖荆州,秭归,宜昌三个州。

因此南平非常小,也就是相当于现在湖北省的三个地区大小。后梁开平元年,高寄兴担任荆南节度使,当时的范围仅仅只有江陵一座城,在经营十几年后才慢慢得到了荆州、秭归、宜昌这几个地区。


在后唐同光二年被封为南平王。由于南平地区太小,因此实力上也肯定不能和当时其他政权相比,只能在外交上采取依附强者,又不得罪其他政权的策略,确实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他和当时邻国吴、楚、蜀等基本都没有发生过战争。而且当时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权过多,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统一的政治力量,这种客观的原因也造成了南平能够保存近60年。而当中原有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出现的时候,他必然也紧接着要灭亡了。在宋太祖乾德元年,南平第五代主人高继冲向赵宋献地投降。
另再说一下南平历史上没有称帝,仅仅就是延续后唐晋封的王的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