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如何理解?

恋想家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见素抱朴”,说到底就是一句话:抓住本质!

这是最“素朴”的解释,以前無月也在别的问答和文章中说过,老子和别的圣人思想家们,他们归根结底都是在研究这个世界的本质,明白了本质,人就能无往而不胜。

这只是总结得来的话,圣人要教化万民,就会对简单的道理进行解释,将道理摊开来说。

所以,我们接下来回到“见素抱朴”这句话的原文,来进行一番探讨。

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段话是老子关于治国的言论。有不少朋友不理解老子,说老子的思想是“消极避世”的思想,其实不然。老子如果消极避世,就不会谈治国,谈教化民众了。一个要避世的人,还管那些劳什子做什么呢?对吧。

上文是什么意思呢?

“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

“圣”和“知”不都是褒义词吗?为什么要绝弃呢?老子说过“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就是不要去推崇所谓的“贤能”,这样人民就不会去追求功名利禄。

此处的意思亦是相近:杜绝所谓的“圣贤”,抛弃所谓的“聪明”,对属于人民的利益就能多出百倍。

“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

杜绝所谓的“仁爱”,抛弃所谓的“礼义”,没有这些所谓的“说教”,人民会更懂得孝顺慈爱。要注意,此处的“复”,不是恢复的意思,而是更加,增多的意思。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说过“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说的是不要去重视,推崇那些难得的奇珍异宝,人民便不会去做盗贼了。这里的意思依然相近:断绝和放弃对奇技异巧,珍稀财宝的追求,世上便没有了盗贼。

“此三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所谓的“圣知”、“仁义”、“巧利”这三样,都是人为的装饰(即是虚伪),不可以用来教化民众,因此要让他们的思想有所归属。

其实这句话非常的关键,堪称是整段话的点睛之处,一语道破,世上所谓的“圣贤智士”、“仁义之士”“稀世珍宝”,都是虚无伪饰,却误导了民众,将人民引上了歧路。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让人们只看到事物原始状态,以保持人们朴素无华的天性;让人们减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们对巧利的欲望;放弃欺人的仁爱礼义的说教,那么就没有什么扰患了。

综合全文来看,老子就是告诉人们放弃那些沽名钓誉、追名逐利的虚伪想法,要看到事物的原始状态,保持朴素天性,人也能少却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反而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和快乐。

有空多读读《道德经》,就会发现老子的思想真的很玄妙。老子不会告诉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不会说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更不会说怎样的人是有功,怎样的人是有罪。老子只和读者探讨何为“道”,探讨世界的本质,琢磨人的天性,这就是老子主张的“行不言之教”。

老子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看事物贯彻本质,好比他留下的《道德经》,寥寥千字,却道尽人间本质。

他不去说教,不会将自己的理念强行灌输给他人。他的思想看似朴素无华,但其实却最为珍贵,最为玄妙。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见素抱朴这句话出于《道德经》第十九章,整个内容如下: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个章节前面一段老子讲的是他对治国理政的看法,末三句说的是他对为政者个人修身养性的见解。用现在的话逐句翻译如下:

第一句:圣是圣人,弃知的知是知识智慧的意思,这里又引申为手段和有为之作。第一句就是说治国理政不要给老百姓树立一个圣人标杆、放弃使用手段和那些刻意而为的政策,那么老百姓就会得到百倍的好处。

第二句:为政者不要刻意宣扬你对老百姓的仁和义,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那么老百姓感受到了自然会懂得孝敬长辈慈爱亲朋。

第三句:为政者不收集机巧宝贝的事物做到大公无私,那么盗贼一定会消失。

第四句:说了这三样,其实文字语言还没法说尽,还有好些类似这方面的物欲与私欲,正因为这样,为政者还是对某些事物心有所属特别爱好。

最后一段是因为老子对前面他所说的内容感觉还意犹未尽,所以老子来了个总结:见素抱朴就是说要过简约的生活。放下私心、少些欲望的追求。老子生活在东周春秋时期,那个时代,学问没有今天这样丰富,日常都是使用竹简为书。即便在国家图书馆里,里面的书籍也是以国家大事的记录为主,学问主要围绕国政来展开。老子作为图书馆长,这类书籍看得多了,加上他已悟透天道与人道,自然对这类学问不以为然,所以他说不接触这些学问书籍,心中自然清静无烦恼。

从这一章节内容来看,老子还是一贯站在道法自然的立场,主张治国理政少些机巧手段、自然而然如春风化雨、执政者自己追求生活简约、大公无私、寡欲不用智计,则民众安乐、盗贼不生、天下无事;为政者也就没有相应的烦恼。


道隐红尘


《道德经》中“见素抱朴”怎么理解?就来解释一下吧!

“见素抱朴”是老子《道德经》书中的做人处事的道德言论,其实也是为之道!


“见素抱朴”这一为人处世之道言论,是与“道”和“德”紧密连糸在一起,是不能分开的,它的内函包括三个法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就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归纳成“三宝”。

一,“慈”表现在对人及生命的关爱之心,悲悯之情。“慈”就是爱的体现。“慈”还表现一种母性之爱,是慈母对孩儿的爱。而且具有老子说的“慈故能勇”的爱,就是遇到危险人和事,会奋不顾身去保护,充满大无畏精神的爱!

二,“俭”表现在节俭,朴俭,朴实,也是为人的基本原则,告诉人们爱惜精神智慧,要克制自已的私欲,不要为满足自已的欲望而浪费财物,耗费精力。当然也不是禁止私欲,而是反对过分沉浸于私欲之中,不得自拔!


三,“不敢于天下先”这是教导我们为人处世不要处处争先,要退后,谦虚,忍让,居下,不争,一句话就是不要出风头。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有一句经典语录“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就是这个道理,谦虚,退让才能成为众人尊重,信服,遵从之人!

可见,老子倡导这“三宝”做人做事作用很大,是为人处世的根夲,如果抛弃它,是非常危险的。

综上所述,“见素抱朴”就是以上解述的为人处世“三宝”,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之“道”,为人之道,谋事之道,养生之道,用好这个“道”终生受益!


刘梦辉1445414400581


见素抱朴分别在两本道家经典中出现过,一是道德经第十九章,另一是南华真经。若将这个四字词语分拆开来的各字解释是,见:呈现、推尚。素:没有染色的丝绸。抱:保持、坚持。朴:没有经过雕琢的木头。这个是用于比喻词语,意思是:坚守保持着原有的自然本色的意思。

这里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大腕,但在这个的义释上还是有少许区别的,老子的这句词语的上下联系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考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而庄子是:周之所自处,清欲无为,而其所非弃者,又皆见推礼法败坏之自,而归诸见素抱朴之域。

很容易看出,老子的着眼点更接近于社会,强调心身的见素抱朴,而庄子则更强调心灵的见素抱朴吧。


洪范书斋


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联系到治国安邦的大事,原来"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圣人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老子》中说的“见素抱朴”,老子《道德经》有注解:“见:现,呈现,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朴: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主张推选品格纯洁、高尚,做人脚踏实地,不刻意雕琢的来治理国家!

“见素抱朴”的思想给现代人带来很多启发,当人人对任何事不投机取巧,抛弃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便不会有作奸犯科的盗窃案件发生,即所谓的“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所以见素抱朴涉及的是圣人超凡脱俗的生命情操,一切都浑然天成,没有后天人工的刻意造作,不以圣人形象而自我标榜,不以修行来彰显品格,只要老老实实、循规蹈矩做人,那便是真修道。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堪称境界高超,不但严以律己,而且常教育家人,“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他推崇“花未全开月未圆”的状态,并坚定不移地作为惜福保泰之法,自己在生活中也常存履冰惴惴之心,处处谨言慎行,他是体悟到了“见素抱朴”的真谛


希望星晨58298869


直接说答案。

“见素抱朴”的意思是,回归自然的本性,抱道不离。

这里的“素”,指的是自然的本性,是生命体在母体怀抱的最初,带来的天然的状态。

《庄子·外篇·马蹄》中说:“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这里的无欲,并不是说把欲望排遣掉,而是在领会到“无”,体验到宇宙开始之前,未始有物的状态,也就“道”。

“见素抱朴”强调的,还是圣王治理天下需要“合道”而为。

《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一章阐明了要想挽回天下无道的局面,就要绝弃一切世间的伪诈智巧,要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从而使得天下复归于道,百姓复归于朴。


平凡2850


这句话在通行本《道德经》第十九章

在《帛书老子》、《郭店楚简老子》出土之前,王弼标注的通行本《道德经》是我们认识《老子》的唯一文本,但是,《郭》、《帛》出土以后,以及有了甲骨文的解读,让我们终于可以更为接近认识真正的《老子》。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见素抱朴」所在的章节,《郭店楚简老子》的文本更接近于《老子》的本意。

我们先来说一下,这一章的总体内容

从轩辕黄帝开始,中华原生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重叠结构世界】,以及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如何进行【心智系统转换】。

老子的《五千言》讲的也是【重叠结构世界】、【心智系统转换】。

「见素抱朴」所在的《道德经》第十九章,也就是《郭店楚简老子》的第一章,讲的是,普通人学习【心智系统转换】需要做的两方面准备。这两方面包括了外在认知方法的改变,内在心理认识的要求。

第一方面,外在的认知方法的改变

这就是“绝智弃辩……绝巧弃利、……绝伪弃诈……”,这里的“绝”与“弃”不是同义字,“绝”字字义来自甲骨文的字义,是对关系梳理(连接、切断)的意思。

“绝X”的意思是要发挥人的第一套心智系统中深度思考的作用。“弃X”的意思是要抛弃第一套心智系统中的应激反应。请看下图:

用道家的语言来说,在人的第一套心智系统中,有两层意识,欲神意识与识神意识,平时都是欲神意识做主导的。

而心智系统转换,最终是要元神意识重新起主导作用,所以,老子在这章中提出了,强化识神意识、弱化欲神意识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最终练习强化元神意识做好准备。

第二方面是内在的心理认识的改变

欲神意识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单纯从认知方法的角度去改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内在的心理认识的准备。

这就是这章后半段【视索保朴、少私须欲】,这其中的视、索、保、须都是甲骨文的字义,很明显王弼那个时代的文人已经不了解甲骨文的字义了,于是就翻译成了【见素抱朴】,其他几个字改了以后意思差不多,但是,这个【索】字改了以后,意思就完全变了,也就是说【索】字是不能改成【素】字。

上图第二个字,是甲骨文【索】字,是两只手在搓绳子的象形,如果练习过【心智系统转换】就能明白老子为什么要用这个【索】字了。

绳子在搓的过程中,两股细绳相互之间一直在“向内收”,向内收以后就成了一根更粗的绳子。老子就是用【索】来表示意识的“向内收”的意思。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配合之前的认知方式的改变,帮助强化识神意识弱化欲神意识,最终为了强化元神意识打好基础。

【保朴】就是抱朴,意思是恢复第一套心智系统的初始状态。

更多【心智系统转换】的内容请阅读心智玩家头条号的文章,用甲骨文字义解读》《道德经》正在连载中。

欢迎关注心智玩家,揭秘重叠结构世界、还原中华源头文化、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心智玩家


谢谢!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做一点分享与交流。

1、直接进入主题,想要理解“见素抱朴”,先从“见”字开始。

“见”就是呈现出来,不是我看见它,是它自己呈现出来,也指见地、思想、观念;

“素”就是本色,原色,即颜色单纯、纯洁、干净、不华丽等;

“朴”就是未加工的、未经雕刻的、质地优良的木材。

总结一句话就是:把自己的本色很自然地呈现出来,不要有任何的装饰,一切都来自天成,没有后天人工的刻意造作。

2、我之前在南方生活过一段时间,南方产椰子,当椰子成熟时从树上将其砍下来,可直接打开就喝,或者稍微加工一下再喝,很多人可能第一次喝不习惯,觉得一定要掺杂一些别的材料才好喝,但是这样就会失去原汁原味,只有天然的才是最健康的。这就是要保持本色。

3、很多人喜欢喝茶,这是一个好习惯。但是我们去买茶叶时,发现有很多的包装,甚至包装了一层有一层,这是一种过分的包装,甚至有商家掺杂次品茶叶来欺骗顾客,这就更不好了,这已经远离了“见素抱朴”的本意,相信这类商家的路子也一定不会多长。

4、玉不琢,不成器,相信每个人都会背,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们又是怎么去做的呢?人的本性本来是很朴素的,很自然的,由于后天的种种教育,加上各种环境的影响,把自己圆满的自然的人性给雕琢了,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是我想告诉你这反而破坏了原本的朴实,有时,人应该成为一块决绝雕琢的“原木”,保留人性中单纯、善良、朴实的东西,不要让外在的雕饰破坏自然的本质。因此,人不要刻意雕琢自己本性的棱角,要保持住生命中最朴素的东西。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5、看看孔子又是怎么看待的呢?在《论语》中说,“素”如一张白纸,毫不沾染任何颜色,人的思想观念要随时保持纯净无杂。也就是说我们心地胸襟应该随时怀抱原始天然的朴素,以此态度来为人处世,只要拥有这种“见素抱朴”的修养,人生一世便是最大的幸福。

以上只是一点自己不成熟的浅见,欢迎大家多多留言,多多交流。

谢谢!


自由小小影


(参考):(道德经)是(老子)初悟醒的得道体会。叁悟老子道徳经可以对照自身的修悟是否达到同步和欠缺。老子成道以天地万物灵醒一篇开言,可以体会到初悟醒万物感言。老子道德经是纯朴真成的实在话,只需言懂体会继可同心感悟、以达到提升悟性。言语实诚,并非有太多奥妙,言熟可通懂。也是老子以自身悟道初醒悟语言诚。后几篇是治世理政、通悟天道说人理,讲世俗民众之不明、不醒,以言醒开示道理。见素抱朴因为是通篇言道,不可断章取义。很明白意思就是可仿僧众道徒清心专一、虚心好问纯朴。同时戒除世惑诱引,继可提高绝学学问,学识无忧。……



青松66249


首先,个人理解哈:

见:发现,寻找;

素:本来,本质;

抱:接近,契合;

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然后,合起来:寻找一切的本质,并使自己契合在“朴”的状态。那么,是不是就是说,在道德经的作者看来,“朴”就是人的本质在此方天地的本来状态?是不是他发现了这种状态对人有什么好处,否则他为什么要提倡这种状态。话说,这个寻找一切本质里,单说人的本质,是不是就是“真我”,再去契合“真我”的过程,是不是就是道家的“修真”?

最后,“见素抱朴”好像能和这句话对上了: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圭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另外,不得不承认,老子及其后的百家诸子时期,正是华夏文化思想爆发的年代,是不是因为那个年代受黄老思想影响,比如“朴”等等,就写到这吧,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