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道德經》:悟透這句話,也是一種不驕不躁,也是大智慧

《道德經》: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我們緊接著上一篇文章,繼續講述自然規律對於人的制約,為什麼我們要學會順應自然規律,該怎麼樣去順從呢?

《道德經》:悟透這句話,也是一種不驕不躁,也是大智慧

老子在《道德經》中剛開始就舉了兩個特別矛盾的現象,輕重和動靜,老子認為很多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扶持存在。

在《道德經》中靜為躁君,這一章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穩重是輕率的一個控制者,靜定是躁動的一個制服者。

《道德經》:悟透這句話,也是一種不驕不躁,也是大智慧

在小的時候我們學過論語,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三思而後行,做什麼事情都要思考再三之後才要去行動。其實我們作為一個人,存在於生活中,不光是行動,包括言語舉止上,都應該做到思考之後才去行動去說話,三思而後行,也包括三思而後言。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這樣一種體驗,但凡是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所說的話,或者所做的事情基本上是沒有對的。等到心情平靜之後,一定會後悔。在最剛開始,大部分年輕人都容易犯這種錯誤。

情緒激動說出來很多話,但是一個人往往年齡大了之後,慢慢的就不會再犯這種錯誤了,因為他嘗試過這種錯誤帶來的一個惡果。很多人在一個地方上栽跟頭不會在這個地方上摔兩次,大多都是因為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

《道德經》:悟透這句話,也是一種不驕不躁,也是大智慧

所以說,三思而後行,三思而後言,也是吸取教訓之後得來的一個結果,悟到的一個人生總結。

那麼這一句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就是告訴我們,很多事情,不要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或者是焦躁的時候去作出決定。

聖人所說的合道而行,就是說在行事做事的時候不會輕舉妄動,而是慎重考慮之後再去做每一個行動,說每一句話,這樣就是順應了自然規律,順應了道。

《道德經》:悟透這句話,也是一種不驕不躁,也是大智慧

而不是肆意妄為,大多數比較有才能能做大事的人,他們無論面對什麼樣的情況,一副心平氣和的樣子,一副怡然自得。當他們面對著,榮華富貴生活的時候,也沒有心理浮躁和焦躁,更沒有妄自尊大,而是用一種特別平靜的心態去面對,這樣的人才能夠真正的去成大事,才是真正的聖人悟道的人。

有一句話叫做寵辱不驚,就是無論寵辱,都能做到心平氣和,也是一種順應自然規律。比如說遇到寵辱的時候,在自己的內心不要有太多的波瀾,也不要有太多的焦慮,或者是焦躁。

《道德經》:悟透這句話,也是一種不驕不躁,也是大智慧

成熟就是一種面對事情,仍然能夠穩重,慎重的去考慮去對待,從來不會讓情緒去左右自己的思想。這大概就是每一個人都應該修行的一件事情。

很多人窮其一生活了一輩子,大概也做不到這一個境界,而很多人在年輕年齡很小的時候,就有這樣的一種境界。這種人普遍都能夠成事,即便沒有榮華富貴,但是在人生漫長的一個旅途中,也能做到悠閒自得,幸福指數也會比其他人要高一點。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這句話是怎麼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