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島內政治人物全都在瘋直播、賣萌、嗆辣、搞“網紅”,而且紛紛把直播作為維繫聲量的法寶。但民眾可別輕易被這時髦的社群傳播工具所迷惑,更應該冷靜觀察他們說的話裡到底有沒有牛肉。
追逐選票是政治人物的本能,想辦法拼能見度和聲量自是無可厚非。問題是政治人物要乾的正職是苦民所苦、福民所福的實事,而不是像“網紅”一樣追求愈高的能見度和愈大的聲量。尤其是官員,怎能拿了民眾的俸祿卻天天去幹演戲、唱歌的兼差工作,還要選民幫他們按贊?
自媒體作為傳播工具最令人詬病的是,表面上直播的是當事人從頭到尾的真情流露,但往往其中隱含置入性營銷或商業性質的廣告。影視歌星們樂在其中無可厚非,政治人物捨棄主流媒體的平臺,則是刻意的偷懶、希望躲避監督及平衡報導,也是對於第四權社會公器的公然漠視。
“行政院長”蘇貞昌是二次回鍋任“閣揆”,應有自信在短時間內交出施政成績單,現在不思拿出真功夫,卻像還在搞選舉一樣,要求“閣員”上臉書、拍視頻、玩直播,多做營銷“接地氣”。問題是,如果“蘇內閣”推不出福臺利民的好政策,再怎麼搞噱頭,民眾也很難天天按贊吧!
網絡的流量不等於政策的含金量,會說、會演的官員不一定就是會做事、負責任的好官員。民眾的好奇心、新鮮感和社群傳遞的倍數效應可將政治人物在短時間內捧上天,但只會在自媒體裡說大話或作大秀的政客們也很容易會被網友打入冷宮的。
當政治人物都一窩蜂地追逐網絡聲量時,民眾應該洞察網絡灌水聲量的真相,何況政壇本來就經常充斥著高明的騙術,千萬不要喝到政治人物給的一點點湯就發燒,得先嚐嘗裡面有沒有貨真價實的牛肉。
“認知心理”指出改變別人的想法是從喚醒、清醒到覺醒的過程。喚醒容易,要使人清醒有它的客觀性,已有些難,覺醒則不容易,因為它要大部分人承認沒有發現問題的存在,而且又能肯定它改變的價值和意義。政治人物直播玩的都是短暫性的搏感情,幾乎只有喚醒而沒有覺醒的功能,因為他們訴求的就是灌迷湯,不要民眾太清醒。
主流媒體才是符合社會公器的第四權,因為它有制度性的運作,對政治人物進行輿論的監督,所以具有激發大眾覺醒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當今世上最會玩社群媒體的政治“網紅”非美國總統特朗普莫屬,想想如果沒有美國主流媒體第四權的監督制衡,特朗普可能更加囂張,更無視於世界公認的人類價值及美國價值。
島內的政治人物往綜藝化發展,恐怕會讓社會更趨向濫情。民眾看戲歸看戲,就不必隨著起舞了。
(作者黃丙喜為臺灣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閱讀更多 海峽新幹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