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人民法院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情況

近年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非法集資犯罪迅猛增長,嚴重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危害國家金融安全。人民法院高度重視非法集資案件審判處置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刑事審判職能,依法嚴厲打擊非法集資犯罪,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為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審理案件的主要情況和特點如下:

1.案件處於集中暴發期,案件數量持續上升。2015年至2018年全國法院新收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分別為5843件、7990件、8480件、9183件,同比分別上升108.23%、36.7%、6.13%、8.29%;審結非法集資案件分別為3972件、6999件、8555件、9271件,同比分別上升70.1%、76.2%、22.2%、8.37%。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在2015年呈井噴式增長,此後雖然增幅有所放緩,但去年以來P2P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集中暴發,案件數量持續增長。在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中,始終堅持從嚴懲處的方針,嚴厲打擊非法集資犯罪。先後審理了“E租寶”“中晉系”等一批全國性重大非法集資案件,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2015年至2018年,集資詐騙犯罪案件的重刑率連續四年均超過70%,監禁刑率連續四年均超過90%,遠高於同期全部金融犯罪案件的重刑率和監禁刑率。同時依法用足用好財產刑,從經濟上最大限度剝奪犯罪分子再犯罪的能力。

2.非法集資手段網絡化、多樣化,從實體產品轉向金融產品。非法集資組織化、網絡化趨勢日益明顯,線上線下相互結合,傳播速度更快、覆蓋範圍更廣。犯罪分子假借迎合國家政策,打著“金融創新”“經濟新業態”“資本運作”等幌子,從種植養殖、資源開發、房地產向投資理財、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虛擬貨幣轉變,迷惑性更強,“金融互助”、消費返利、養老投資等新型犯罪層出不窮,互聯網+傳銷+非法集資模式案件多發,層級擴張快,傳染性很強,金融監管、防範打擊難度加大,容易形成跨區域大案。據統計,2017年通過互聯網宣傳、集資的案件達到案件總數的20%以上。

3.跨區域大要案審判處置難度大,社會維穩壓力大。跨區域重大非法集資案件不斷出現,P2P領域尤為突出,這些案件涉及地域範圍廣,集資參與人眾多,涉案金額巨大,社會影響重大,備受社會關注。許多案件在案發時往往資金鍊已經斷裂,經濟損失難以挽回,容易引發集資參與人不穩定因素,給案件審判、資產處置工作帶來極大困難,社會維穩壓力大。近年來,全國法院系統在各級黨委的統一領導、統籌協調下,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作配合,依法穩妥做好案件審判、資產處置和社會維穩工作,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確保社會大局穩定。

人民法院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切實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部署和要求,進一步加大打擊力度,依法從嚴懲處非法集資犯罪,確保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進一步完善制度機制,促進非法集資案件審判、處置工作規範化、制度化、程序化,提高工作專業化水平;進一步形成打擊合力,在黨委的統一領導、統籌協調下,做好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堅決打贏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確保國家金融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