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美文薦讀|文縣的特色美食美景

美文薦讀|文縣的特色美食美景

距全縣精準脫貧還有 453

距與全國同步小康還有 818

米皮

為啥叫米皮,還值得研究。是不是米也有一件件雪白的外套?或者,就是米的肌膚?這樣說來,米其實就是凝脂美女,連外形都這樣美好。米皮的米是大米,長在溫暖的川壩地區,比起小米,條件自然優越的多。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產大米的地方,應該都做米皮,只不過,做法可能大同小異。

家鄉在隴南文縣,山連山,山套山,看山的動作和看天一樣。山像一座座大佛,大地上打禪,山裡的人,就不斷在生活中修行。路很像大山的腰帶,從山腳往山頭纏,川壩裡,自然是交通便利。川壩裡的人,說話自然中氣十足。不中氣十足都不行,壩裡產水稻,還沒聽過隴南高半山有產稻子的。稻子也有些大家閨秀的脾氣,窮地方沒法供養。也因此,大米顯得珍貴。前幾年,吃大米都是富有的象徵,不像到了窮人家裡,不是包穀面就是洋芋,這幾年,農村吃大米,城市卻開吃粗糧,據說粗糧營養高,蕎麵、包穀面、洋芋面在城裡大受歡迎。不過也是,農村生活過的人,幾天不吃粗糧心裡急惶惶的,好像丟了魂,也許,粗糧裡更有土地的魂?吃吃粗糧,心也就穩了,像一條奔騰的河,流進湖裡,就是一湖的安靜。

初中時曾吃過白米,那是上世紀70年代的事。那時,普遍缺糧,我們都在30多人的大灶房做飯。火剛點燃時,濃煙滾滾,數米之內,不辨同學。如果做的是米飯,剛熟,就有同學來舀,你又不好翻臉,就吃點米飯,再吃一點其他。米粒的香像一團霧,落在心裡,吃米飯很容易找到幸福的感覺,因為過年了,才能吃倒香噴噴的大米飯。

後來,我上了師範,當上教師,調來調去,又回到當初讀書的文縣四中。

很偶然地,妻跟著劉老師的妻子學做米皮,後來,他們不做了,我們就經營學校的大灶,很自然地,做米皮。

文縣北區,乃至整個隴南,為什麼人人都愛吃米皮?原因不外乎是,米皮味道鮮美,光看看外形就撩人食慾。雪白嫩滑一指寬,五寸左右長,薄薄透亮的米皮,配以鮮紅的大辣椒麵,佐以嫩綠的芹菜,香菜,再澆上熟蒜汁,精製調料水,滿碗的香鋪面而來。米皮口感嫩滑,芹菜口感筋道,再加上天池著名的紅辣椒,花椒,麻辣爽口,油而不膩。米皮易消化,還成了姑娘們減肥的理想吃食。當然,米皮價格也便宜,一大碗,就三塊錢,這也是米皮常吃不衰的重要原因。

那時,妻做米皮,一般在晚上的三點左右。夜黑魆魆的,開了電閘,打漿機,嗡嗡的聲音在房裡縈繞,電燈下,所有的器具都拖著長長的黑影。如果推開門,黑比墨汁還黑。先把第一天泡好的米倒在打漿機的漏斗型槽裡,然後引上小管子水,在水的衝力下,米粒不斷漏下去,再經過打磨,變成白花花的米漿流入機子下的水桶裡。漿是乳白色,像一道流動的瀑布。一般也就打兩桶,打漿機關閉後,房間裡頓時安靜下來,身邊的洋湯河和燕兒河趁著黑暗而來,溫柔地,彷彿催眠曲。妻把鍋裡的水燒沸後,在蒸籠上鋪好襯布,然後倒上米漿,薄薄地鋪平,一般鍋裡要蒸三層,半個小時後,揭開蒸籠,就看見蒸得晶瑩潤滑的凝結的一大張米皮,妻揭下米皮,放在案板上,切成筷子樣的粗五寸左右長的米皮,然後平攤在案板上。接著在大鋁鍋裡煮特製的調料水,調料水以香料為主,比如花椒、桂皮、八角等,當水煮沸騰時,香料的味道就滿屋子亂竄,連黑夜都像被香料浸泡過一樣。調料水裡還要放進雞精、味精、香醋,紅的大辣椒麵和嫩白蒜泥盛在碗裡,根據個人吃米皮口味增減酌放,再佐以碧綠的小白菜或口感精道的豆芽、芹菜,一碗色香味俱佳的家鄉特色小吃就做好了。

妻做的時候,我往往做幫手,有時打漿,有時往熟米皮上塗一點清油,劈劈柴,生生火,一個晚上就很快就過去了,夜晚在勞作中,好像短的不能再短。

妻是個好強的人,曾經在街上租門面做服裝生意。那時,我在蘭州讀大學,有時到東部服裝批發市場幫著進貨,看著她單薄的身子扛著比身體還高的的貨,我真是心酸,好在年輕,我常常把磨難當成鍛鍊,自古英雄多磨難,我們不是英雄,可也懷著卑微的幸福願望,在生活裡勞作。有時,忙得一天都吃不上一口飯。冬天的時候就更難受了,小吃攤前,冷得吃飯連抓筷子都不行了,可生活還得繼續。她有一次居然丟在去蘭州的路上,原因是同車的老鄉睡著了,她解手後,司機並沒有發現她下車,好在車走了幾十裡,老鄉醒了告訴司機,司機才把她接回來。事後我問她,在黑夜的曠野她怕不怕?,她說沒什麼怕的,我在蘭州,大不了第二天天亮她再搭車找我。我暗自為她的堅毅打動,是的,只有懦夫,才會在苦難面前唉聲嘆氣。

如今,風風雨雨幾十年了,我的腦海裡,還時常閃現著妻子做米皮的樣子,蘭州進貨時的匆忙樣子,歲月不言,留給身後的,就是腳印吧。所謂的愛情,也就是把感情變成了親情,把親情變成了珍惜,一路風雨,一路相伴,不管貧窮與疾病,逆境與卑微,執子之手,不離不棄。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做米皮是一件既勞力又勞神的事,還得有技術。泡米時間的長短,米漿的稠稀,攤在鍋裡的厚薄,刀法的粗細,吃的時間的把握,都有講究。做米皮一般選陳米,米漿稠,口感精道。新米米漿稀,口感也綿軟,吃不出米皮的特色來,當然,米皮軟硬由人選擇,部分人,就愛吃剛出籠切的熱氣騰騰的米皮。剛出籠的米皮潤滑爽口,還冒著熱氣,彷彿米剛勞動完,散發著米粒的清香,這是部分女士和老人的最愛,辣椒調味,米皮爽胃。小夥子則不然,喜歡吃陳米做的米皮,再配上耐嚼的芹菜,豆芽,就吃出滿口香來。

隴南人吃米皮,是喜歡喝酸菜湯的。酸菜以苦苣菜和芫根菜和的最好。做酸菜時,先把菜淘淨,再在鍋裡稍燙一下,然後盛在密閉的缸裡,放上酸酵母,密閉一兩天就可以吃了。酸菜做成後菜變成了褐黃色,舀的時候,就看見酸水連成一根根銀線,自然勾起你的食慾。隴南的酸菜酸而不冽,帶有醇厚的酸味,有生津止渴,潤肺消食作用。在農村,酸菜豆麵,酸菜雜麵,酸菜攪團······酸菜做的飯無處不在,也可以說,酸菜是隴南農村飯食的百味調料,每頓飯不吃一口酸菜,不喝點酸菜湯,就感覺飯沒吃好,心裡總有些不爽快,彷彿缺了什麼。麻辣的米皮,配上熱熱的酸菜湯,彷彿全身焦渴的人,突然到溪流裡沐浴,全身都覺得熨帖。感覺世間山珍海味也不過如此。當然,在異地他鄉吃米皮,再喝酸菜湯,隴南人肯定就會吃出故鄉的味道,一碗飯,就是一抔割捨不了的故鄉。

拌麵飯

食材不一樣,吃的不一樣,食材一樣,照樣根據地域吃得五花八門。《舌尖上的中國》就是詮釋大江南北各民族的飲食習慣,飲食特色。好些飲食,已經上升到文化,成為地域名片,這不能不說是一方水土的榮耀。

拌麵飯,顧名思義,就是把面拌到鍋裡,做吃食。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家鄉多山,多得睡夢裡都是山的影子,抬頭低頭,橫走豎走,山就坐在你面前,像打坐的禪師。這些山,把許多空間都擠掉了,把平地擠成陡坡,把陡坡擠成山崖,把河流也擠得窄窄地,在山腳下彎曲前行。——也因此,隴南坡地多,稍有平地的地方,就是村莊,就有狗吠雞鳴的勃勃村莊。當然,莊稼也只能依地勢生長。隴南山地多出產小麥、玉米、馬鈴薯、蕎、黃豆······要說稻米,是有,量卻不大。這些高山坡地,就成了長玉米、小麥的理想場地。

玉米抗旱、植株高,產量也高,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是隴南最常見的農作物。玉米麵做的飯種類也多,比如鏟成指頭大的片片,下在有湯的鍋裡;做成乾飯,就成了像幹米飯一樣的主食;也可以炕成鍋沓子,配上酸菜湯吃。當然,最常見的做法還是拌麵飯。

其實,拌麵飯是名副其實的家常便飯,好做省事。鍋裡倒上水後,再切上洋芋塊,用旺火煮。洋芋要煮到綿軟為止,這樣做的飯,就有洋芋的天然香氣再裡邊。洋芋煮好後,找一根一尺二左右的樹杈攪動,樹杈的樣子和彈弓樣子是一樣。一邊拌,一邊撒面。拌的時間越長越好,俗話說:“拌麵飯,想做好,要的就是三百六十攪。”面最好是新面,新面味濃,吃在口裡,就有一些田野的芳香味道再裡邊,糧食的清香再裡邊,味覺靈的人,還能辨別出是陽坡還是陰坡地的糧食,是本地玉米還是良種玉米。莊稼和人一樣,走在哪兒,還是改不了自己的秉性。飯的稀粥根據個人的喜好來決定。稀了,可以就著吃饅頭,稠了,可以當成乾飯。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讀書的少年時候,幾乎天天要吃一頓拌麵飯,不吃不行。這源於家裡細糧少,拌麵飯又好做,大人們做農活都忙不過來,誰還有心思研究做飯。每次放學回家,總有一個火塘,總有一鍋熱騰騰的拌麵飯等著我。好些時候——遇到雨天,還能看到火塘邊等我回家的父母親,以致於,一鍋飯,就是家的溫馨,就是力量重生的源泉。

拌麵飯得有拌菜,常見的做法是用鹽醃製的蘆韭,蘆韭在大山裡有的是,初夏的時候,進山採摘,那是身心瑜伽的時候。抬望眼,大山雲霧繚繞,鋪天蓋地都是綠色,淺綠、深綠、墨綠,山野像用塗料染了一遍。沒有汙染的陽光彷彿剛剛洗浴了一般,樹梢上落著露珠的珍珠,七彩瑩亮。天藍的彷彿掉下來一塊。溪流清唱,鷓鴣聲聲,你真的好像行走在畫裡,行走在夢裡。大樹下,藤蔓下,就長著成片成片的蘆韭,柳葉樣,從土皮裡冒出來,小孩手掌樣大。長的葉圓稍大的,叫馬蘆韭,有韭菜味,但味淡,有明顯的草葉味。長的葉較窄的,葉片較小的,叫線蘆韭,韭菜味濃,沒有多少雜味。人們都吃線蘆韭。蘆韭做拌菜時,用清油稍炒一下,再加上花椒、辣椒麵,拌些蔥幹、蒜泥、食鹽,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拌菜就做成了。吃著拌麵飯,和著蘆韭菜,就覺得,大山勞作,也沒有什麼不好,失去的時候,同時也就得到了補償,不管是食物,還是精神。拌麵飯配蘆韭菜,成了傳統的搭配,彷彿,缺一樣,都感到有缺憾。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另一種配菜是小蒜。小蒜確實小,葉片長成五寸左右長粗線樣細的一根根苗子,根是小拇指大小球形的根,剝去胎衣,像一顆顆潔白的珍珠。小蒜除了有大蒜的味道外,還有一股濃郁的香氣,剛炒出鍋,香味格外撩人。這也許是植物對人的獎賞吧,土裡勞作,也有鑄造生活的醇香。小蒜配豆瓣醬、蔥根、食鹽,保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一盤小蒜拌菜,很容易讓人勾起對田野、山崗、流嵐、飛鳥的記憶。冬春吃小蒜,香就一直留在心裡。夏秋的小蒜長老了,味就不怎麼好,俗語說:“老牛老馬不吃六月老小蒜”。

房子買到城裡後,很少吃到拌麵飯。一個原因是孩子不愛吃,再一個原因是,拌麵飯做的時候最好是厚鐵鍋,並用柴火做。柴火溫度適宜,鍋裡的飯不容易炕焦,飯煮長一點,金黃的鍋巴格外香脆。城裡不是用電就是用氣,它們散發的溫度遠遠超過了柴火的溫度,它們等不及玉米麵散發香氣,它們要的只是速度、速度、速度。也許,柴火和玉米麵之間有個約定,它們要在自己喜歡的地方,才散發出濃郁的食物香味。

偶爾,還是要吃拌麵飯,吃著時,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家鄉,想起那一塊塊山坡上的土地,想起那一方四季溫暖的火塘,也想起,已經深埋地下多年的,含辛茹苦供養我成長而一無所求的父親、母親。

洋芋攪團

顧名思義,洋芋攪團就是洋芋砸成的團塊。

洋芋在隴南人的生活裡扮演者不可替代的作用,蒸洋芋,炒洋芋片,燒洋芋,洋芋不管怎麼做,都好吃,綿軟爽口,清淡爽胃。洋芋也可以切成片放在麵條裡,炒成片成下米飯的菜,一年四季,洋芋伴著隴南人飯食走過大部分歲月,也因此,隴南人堅韌、執著,實誠——這,也許是繼承了洋芋的品性吧!不管貧窮與富有,固守著山鄉,戀家、直爽,倔強。攪團的類型也五花八門,有洋芋做的、蕎麵做的、玉米麵做的,雜麵做的,最好吃的,也許是洋芋攪團。隴南人對它的叫法有各式各樣。有的叫餈粑,有的叫攪團,土豆泥。說到它,口裡就不由自主地泛起津液,彷彿嚐到土豆泥的精道爽口,酸菜的醇酸止渴,很少有不吃洋芋攪團的隴南人,一碗飯,很自然地,就捧起了眷戀的家園,誠如山歌所唱:“土豆花兒開,迎著風兒擺,是她揮動著頭巾,遠遠在等待。閒時點枝煙,心飄高樓外,我的眼前,是一片土豆花兒開。”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隴南多山,這也造就了生長洋芋的好地方。洋芋抗旱、耐貧瘠,喜陽,太潮溼的地方倒不利於它生長。川壩長洋芋,可味道始終水嘰嘰的,澱粉含量不足,吃起來不爽口,甚至大洋芋頭上長小洋芋,農村叫“水根子”洋芋。而高半山的洋芋,生長週期長,日照充足,澱粉量足,煮在鍋裡,熟了,就裂開一道道口子,很像洋芋在鍋裡想心事,突然,想到某一件開心事,忍不住哈哈大笑。農村人叫“笑洋芋”,還沒有那種食物像洋芋一樣,能在收穫後,開懷大笑一次。看到“笑洋芋”,人也忍不住笑臉盈盈,覺得,勞動中的苦,是值得的,辛勞也能綻放出幸福的模樣。洋芋的品種很多,像臨洮洋芋、東北果等等,顏色也有白、褐、淺紅、淺紫各色。淺紫洋芋另有一種不同其它洋芋的味道,有一種異香在裡邊,有麝香的香味。砸洋芋攪團一般選擇高半山洋芋,因為砸出的攪團勁道、口感爽滑,其它洋芋則砸出來稀糊糊的,不好吃。

砸洋芋選擇比較結實的槽,一般是把直徑一尺的原木截成四尺左右,用鑿子鑿成船樣的空心,剝皮的洋芋就放在裡邊砸。洋芋槽必須選質地堅硬的木質,比如山毛櫸、樺樹,如果選椴木,白楊做槽,槽很快會砸爛。砸槽選的錘也是硬圓木做的,在一尺五左右的原木中鑿個洞,安上三尺長的圓形木把,就可以砸了。在硬木的反覆捶打下,洋芋由團砸成糊狀,再由糊狀砸成團狀,“當——當——當——”的聲音就是洋芋的歌聲,單調,沉悶,卻有金屬的質地。木頭和木頭相撞,也能產生生活的火花。千錘百煉出好鋼,千砸萬砸出攪團。洋芋攪團踐行著生活的哲理:沒有苦,何來甘甜?

好洋芋砸的攪團粘性十分強,一槽洋芋最後砸成了大瓷碗樣的一團,瑩亮如玉,溫潤如玉。曾有鄉鎮幹部到農村檢查工作,村主任很熱情地讓兒子給砸攪團。鄉幹部餓了,一再緊催塊砸洋芋。砸攪團的小夥子也是個急性子,手裡的木錘像雨點落到槽裡,哪知,洋芋攪團的粘性越來越強,等小夥子用力提錘的時候,洋芋攪團“嗖”地一聲離槽而去,居然粘在了頭頂的天花板上。一干人眼巴巴地瞅的時候,洋芋攪團是落下來了,卻被狗一口叼走。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洋芋攪團砸成後,就要準備湯料,這湯料非酸菜莫屬。酸菜最好是苦苣菜、銀蓋菜、芫根菜的為好,有的也加些芹菜,口感勁道,爽口。先把生薑絲、辣椒片、花椒放在清油鍋裡稍炒一下,再把做好的褐黃色酸菜倒在熱鍋裡,炒一下,摻入冷水,水煮後,放進蔥段,攪團鏟成兩指大小的團塊放進鍋裡,攪團煮熱即可。吃的時候,碗裡調上蒜末、香菜、清油熗好的紅辣椒麵,一碗紅、白、綠,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就做成了。攪團飯油而不膩,酸辣可口,消食健胃,是理想的保健減肥飲食。當然,不能吃的過多,多了,容易漲胃。隴南一打工妹找了個南方的對象,帶回家後,老丈人家就用洋芋攪團招待貴客。哪知,這南方小夥一吃就覺得爽口,也不顧斯文了,放開膀子,一口氣吃了三大碗。老丈人倒是喜歡小夥子的實誠,哪知,隔不了一個時辰,小夥子胃撐得難受,老丈人只能在自家的木樓梯上拴上繩子,做成鞦韆,讓準女婿晃盪了半夜。

洋芋攪團的另一種吃法是不用在酸菜湯裡煮。把砸好的攪團盛在青花瓷碗裡,調上油潑的蒜泥、紅辣椒麵、剁細的蔥末、香菜,加上少量的醬油、陳醋,洋芋攪團的本來綿軟、筋道、醇香味道就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吃一口,香就厚一層,吃一口,就吃出生活的幸福來,感受到生活給予勤勞的人的無私饋贈。

蕎麵魚魚兒

魚變成蕎麵或者蕎麵變成魚,都是讓人驚訝的事,可有些吃食,確也糅合了魚的滑爽,除卻了魚的腥氣,還有魚的靈動氣息,——這,不得不說是人的智慧的呈現。何況,除卻了殺生的殘忍,讓面也有了普渡眾生的佛性,真是一舉多得。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用面做魚魚兒,也不單是蕎麵一種,玉米麵行,土豆麵也行,不過,比較起來,蕎麵要好得多。樣子灰褐色,有魚的色澤,做的魚魚兒,真像一個個活蹦亂跳的小魚。玉米麵魚魚兒有些沙,粘性不夠,湯易渾;土豆麵又太硬了,像下在湯鍋裡的一截截棍子。

蕎麵魚魚兒的做法是,一鍋水沸騰後,把磨好的蕎麵一把一把慢慢撒入鍋裡,一邊撒,一邊用一尺五左右長大拇指粗的棍子攪拌,棍子的末端和小孩子玩的彈弓一模一樣,小孩子用彈弓打飛鳥,大人用彈弓樣的樹杈攪拌飯。當然,攪拌速度越快越好,攪拌快了,蕎麵的粘性才完全呈現出來,這樣的魚魚兒有粘性,口感爽滑,確像口裡噙了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兒。

蕎是莊稼裡的苦行僧,長的都是高半山,貧瘠、乾旱,也因此,蕎的外形就格外特別,一尺來高的植株,杆只有油筆芯細,還是暗紅色的,蕎粒卻包裹著褐色的三稜型外皮,怎麼看,蕎都像藝術品。——也許,這是自然的饋贈,大自然都懂得詩意生活的道理,苦中有樂,苦中艱難地生存。暗紅色,也許是蕎拼命吸取養分的結果,所有的美,不經過涅槃都不會呈現。

蕎的樣子,很容易讓人想成花卉,而不是養活人的糧食。一塊成片的地,如果全種上蕎,開花時節,就成了一片無邊的美景。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村夜》中雲:“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北宋蘇軾就寫到:“豈知衰病後,空盞對犁慄。但見古河東,蕎麥如鋪雪。”曾有一個農村孩子當兵,出門五、六年了,帶著城裡的女朋友回家探親,恰好父親接他回家。一路上,父子相談甚歡。在經過自家的一片蕎地時,女朋友問男友這樣漂亮的花卉叫什麼名字,男友問他的父親:“爸,這紅杆杆綠葉葉的東西叫啥?”父親很生氣,倔脾氣一發作,也不管未來的兒媳了,順手拿起路邊的梢棍就是一頓暴打,兒子被打急了,就喊:“快來人啊,爸在蕎地裡打人哩。”

蕎麵拌好後,盛一盆涼水放在旁邊,然後找一個大漏勺,用勺子將蕎麵舀在漏勺裡,蕎麵就漏到水盆裡,變成一條條小魚。莊稼也有靈性,只是缺少表演的舞臺。做蕎麵魚魚兒,就是蕎麵從靜止復活的過程,一條條蕎麵魚兒,彷彿乾旱久了,要在水盆的海洋裡盡情遨遊,然後,義無反顧地走進那些飢腸轆轆的肚裡,補充那些流失的鈣、鈉、鎂,補充那些消耗殆盡的力量和信心,蕎麵魚魚兒,復活在人的精氣神裡。

蕎麥原產於西亞,古代就傳入中國,多產高寒地區,貧瘠山地。蕎麥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組成比較均衡,其中油酸、亞油酸含量高,有降低血脂功效。蕎麥中的維生素D1,B2是小麥粉的3至20倍,煙酸和蘆丁兩種物質對高血壓和心臟病有重要的防治作用。

蕎麵魚魚兒做成了,還得放進做好的湯裡。也有把魚魚兒撈出來,拌些熟油辣椒麵、椒鹽、香菜、蒜泥吃的,味道爽滑嫩鮮,有蕎麵的清香在裡邊。常見的吃法是,清油熗鍋,炒薑絲、紅辣椒段、花椒、蔥段,放入適量的酸菜,苦苣菜、圓根菜的酸菜最好,味正,還有韌性,有嚼頭。酸菜稍炒一下後,就摻入水,放鹽,湯煮沸後,熄了火,可以適量放些蒜泥、香菜,一鍋色香味俱全的湯就做成了。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把蕎麵魚魚兒盛在碗裡,再舀上酸湯,就可以吃了。一碗蕎麵魚魚兒,酸爽可口,潤滑養胃,生津止渴,吃一口,忘掉生活的艱辛,再吃一口,就吃出家鄉的幸福來。

山鄉不寂寞,秋天的蕎花,把貧瘠打扮得妖嬈,而蕎麵魚魚兒,就是食物的詩化,生活的詩化,讓東籬生活,實實在在地走進我們的心中。

雲瀑飛泉

2017年夏天,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和同事一道,遊覽了文縣鐵樓鄉石門溝雲瀑。水流雲際,樹染青山,古寨別緻獨特,民族風情濃郁,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鐵樓鄉在縣城西北方向30多公里處,從212國道鵠衣壩村向西行車,就進入白馬河流域。

路兩側的青山間距不大,車疾馳,山像一個個和你擁抱的親人撲來。河流宛若銀帶,把青山、農田、村莊全拴在一起。抬頭睜眼,看到的全是彷彿剛拭擦過的藍天,剛染綠好的樹木。村莊,像刻意點綴的畫圖背景,很精緻地散佈在山間溝壑。

文縣鐵樓藏族鄉是東亞最古老的部族白馬人最主要的聚居區,白馬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民族。

人人能歌善舞,粗獷豪放。他們是古代氐人的後裔,又稱“白馬藏”,至今依然保留著古樸原始的民俗文化和獨具特色的奇異風俗。據傳,白馬人在逃難深山中,人困馬乏,在山裡歇息。一夥官兵偷偷包抄他們,妄圖一網打盡。

這時,神奇的事發生了,一隻白公雞居然引吭高歌,叫醒沉睡的人,白馬人由此逃過了一劫。為了感謝白公雞救命之恩,白馬人從此戴上了插有白雞翎的沙嘎帽,並世代傳承。男子多斜戴,女子多正戴。還有一種說法,很久以前,官府欺壓白馬人,終致官逼民反。舉行起義時,他們人人頭插一支白雞翎作為標記,以便黑夜裡區分敵我。經過浴血搏鬥,白馬人取得了最終勝利。為了紀念,後代傳承了這一獨特習俗。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白馬人獨特習俗還有“拜水節”。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他們帶上粗獷的面具,跳起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池哥晝”舞蹈,請水神、迎水神、拜水神、祭水神,祈求風調雨順、四季安康。拜水節神秘的祭祀儀式展現了白馬人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他們以天地萬物自然神靈為信仰,感恩大自然賦予的一切,認為萬物皆有魂靈。他們崇拜天神、土地神、山神、水神、火神、樹神等。這種對萬物的敬畏,就是珍愛生命,和自然和諧相處的追求。——這是一種大智慧,有對生命本源認識的高度清醒。祭拜完吃晚飯時,空氣中瀰漫著咂杆酒的醇香,熱情的白馬姑娘常常會趁著你不注意時,在你臉上“抹墨”。這一抹,便拉近了距離。人和人相近,和距離、民族、身份、年齡不是絕對對應關係,心走近了,才是真正的近。通宵達旦的“火圈舞”,更讓心靈徹底放鬆起來。

沿途道路和村寨街道都已硬化,乾淨衛生。不時看到各類農家樂,特色飲食招牌,路兩邊的白馬人村寨傳統建築保留相對完整,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色彩豔麗,特色鮮明。青山、廊橋、古樹、流水高低呼應,動靜結合,很有國畫寫意山水的韻味。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石門溝距鄉政府所在地7公里、縣城29公里。景點就坐落在石門村裡。石門村,曾入選2016年中國美麗鄉村休閒名錄。村在溝底,景在高處。村子有濃郁的白馬人建築風格,古色古香,有深厚的人文和歷史底蘊。——在這樣的村莊,你彷彿走進了桃花源,雞犬想聞,黃髮垂髫怡然自得。小橋流水,綠樹流嵐,會讓你的心慢一慢,把滿身的急躁和疲憊抖落在這綠水溝壑間。

沿旅遊山間小道徒步到了觀瀑亭,濃郁的民族特色建築,楹聯書法,抬高了景點的品味。一條雲瀑似空中素練,倒掛在山巔,真有“銀河落九天”之慨。白茫茫的水霧,籠罩著周圍的一切。瀑布奔騰似馬,怒吼如獅,肆意汪洋,不管不顧。那些濺起的水花,似百合山間幽香綻放,如珍珠灑落藏鄉人間。你可以聽到金戈鐵馬聲音,彷彿白馬人曾經的戰鬥吶喊,你可以聽到喃喃私語,就如白馬青年男女在花前月下的依偎情深。沿小路行走,你走在夢境裡,水霧裡,圖畫中。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走不遠,就看到一顆大樹,掛著“椿樹王”的牌子,坐在樹下的座椅上,可以仰看雲瀑,俯看村寨。遠處,雲霧繚繞火焰山,蒼茫雲海,巍巍青山,村寨若隱若現。近處,雲瀑寺梵音嫋嫋,松濤陣陣,疑是天上人間。伸手可採雲朵,回頭驚現萬丈深淵。

不一會兒,就到了雲瀑源頭。雲瀑原發源於山間石洞,巨大的石洞下隱藏著雲瀑寺。鞠一捧聖水入口,頓覺目清耳明,清心潤肺。據說,雲瀑水有治病驅邪功效。雲瀑泉水,“臘月初八隱身去,二月十九現身來”,每逢臘月初八,石門雲瀑泉水會準時“離開”,等到來年二月十九,它又會如期“回來”。於是,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也就成為了白馬人感恩山神、水神恩賜的拜水節。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雲瀑神泉出口的懸崖峭壁上就是雲瀑寺玻璃棧道,長近百米,最高處距離地面80多米,懸崖峭壁上的玻璃棧道是隴南市唯一的景區玻璃棧道,2016年建成投用。站在棧道上,看瀑流九天,攬群峰入懷,懸崖漫步如履平地,雲中徘徊似如仙境。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你忘了自己是遊客,只願化作這裡的一隻蝶,自在曼舞,或者,山裡的一顆松,聽時間的小腳踩過鬆針,看四季流走在松樹上留下的斑斑印跡。你也只是這山裡的一部分,活著,一直願聆聽和感恩。

(作者:熊成林 文縣四中教師,文章原名《 家鄉特色飲食》)

監製:劉二銀 編審: 徐 睿 校對:李智謀

我們致力於讓更多的朋友喜歡和了解文縣,如果您有任何建議、意見或更好的素材,請聯繫我們……

E-Mail:[email protected]

新浪、騰訊微博:@隴南文縣發佈

甘肅文縣網:http://www.gswx.gov.cn/

感謝大家的關注和支持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文縣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