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距全县精准脱贫还有 453

距与全国同步小康还有 818

米皮

为啥叫米皮,还值得研究。是不是米也有一件件雪白的外套?或者,就是米的肌肤?这样说来,米其实就是凝脂美女,连外形都这样美好。米皮的米是大米,长在温暖的川坝地区,比起小米,条件自然优越的多。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产大米的地方,应该都做米皮,只不过,做法可能大同小异。

家乡在陇南文县,山连山,山套山,看山的动作和看天一样。山像一座座大佛,大地上打禅,山里的人,就不断在生活中修行。路很像大山的腰带,从山脚往山头缠,川坝里,自然是交通便利。川坝里的人,说话自然中气十足。不中气十足都不行,坝里产水稻,还没听过陇南高半山有产稻子的。稻子也有些大家闺秀的脾气,穷地方没法供养。也因此,大米显得珍贵。前几年,吃大米都是富有的象征,不像到了穷人家里,不是包谷面就是洋芋,这几年,农村吃大米,城市却开吃粗粮,据说粗粮营养高,荞面、包谷面、洋芋面在城里大受欢迎。不过也是,农村生活过的人,几天不吃粗粮心里急惶惶的,好像丢了魂,也许,粗粮里更有土地的魂?吃吃粗粮,心也就稳了,像一条奔腾的河,流进湖里,就是一湖的安静。

初中时曾吃过白米,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那时,普遍缺粮,我们都在30多人的大灶房做饭。火刚点燃时,浓烟滚滚,数米之内,不辨同学。如果做的是米饭,刚熟,就有同学来舀,你又不好翻脸,就吃点米饭,再吃一点其他。米粒的香像一团雾,落在心里,吃米饭很容易找到幸福的感觉,因为过年了,才能吃倒香喷喷的大米饭。

后来,我上了师范,当上教师,调来调去,又回到当初读书的文县四中。

很偶然地,妻跟着刘老师的妻子学做米皮,后来,他们不做了,我们就经营学校的大灶,很自然地,做米皮。

文县北区,乃至整个陇南,为什么人人都爱吃米皮?原因不外乎是,米皮味道鲜美,光看看外形就撩人食欲。雪白嫩滑一指宽,五寸左右长,薄薄透亮的米皮,配以鲜红的大辣椒面,佐以嫩绿的芹菜,香菜,再浇上熟蒜汁,精制调料水,满碗的香铺面而来。米皮口感嫩滑,芹菜口感筋道,再加上天池著名的红辣椒,花椒,麻辣爽口,油而不腻。米皮易消化,还成了姑娘们减肥的理想吃食。当然,米皮价格也便宜,一大碗,就三块钱,这也是米皮常吃不衰的重要原因。

那时,妻做米皮,一般在晚上的三点左右。夜黑魆魆的,开了电闸,打浆机,嗡嗡的声音在房里萦绕,电灯下,所有的器具都拖着长长的黑影。如果推开门,黑比墨汁还黑。先把第一天泡好的米倒在打浆机的漏斗型槽里,然后引上小管子水,在水的冲力下,米粒不断漏下去,再经过打磨,变成白花花的米浆流入机子下的水桶里。浆是乳白色,像一道流动的瀑布。一般也就打两桶,打浆机关闭后,房间里顿时安静下来,身边的洋汤河和燕儿河趁着黑暗而来,温柔地,仿佛催眠曲。妻把锅里的水烧沸后,在蒸笼上铺好衬布,然后倒上米浆,薄薄地铺平,一般锅里要蒸三层,半个小时后,揭开蒸笼,就看见蒸得晶莹润滑的凝结的一大张米皮,妻揭下米皮,放在案板上,切成筷子样的粗五寸左右长的米皮,然后平摊在案板上。接着在大铝锅里煮特制的调料水,调料水以香料为主,比如花椒、桂皮、八角等,当水煮沸腾时,香料的味道就满屋子乱窜,连黑夜都像被香料浸泡过一样。调料水里还要放进鸡精、味精、香醋,红的大辣椒面和嫩白蒜泥盛在碗里,根据个人吃米皮口味增减酌放,再佐以碧绿的小白菜或口感精道的豆芽、芹菜,一碗色香味俱佳的家乡特色小吃就做好了。

妻做的时候,我往往做帮手,有时打浆,有时往熟米皮上涂一点清油,劈劈柴,生生火,一个晚上就很快就过去了,夜晚在劳作中,好像短的不能再短。

妻是个好强的人,曾经在街上租门面做服装生意。那时,我在兰州读大学,有时到东部服装批发市场帮着进货,看着她单薄的身子扛着比身体还高的的货,我真是心酸,好在年轻,我常常把磨难当成锻炼,自古英雄多磨难,我们不是英雄,可也怀着卑微的幸福愿望,在生活里劳作。有时,忙得一天都吃不上一口饭。冬天的时候就更难受了,小吃摊前,冷得吃饭连抓筷子都不行了,可生活还得继续。她有一次居然丢在去兰州的路上,原因是同车的老乡睡着了,她解手后,司机并没有发现她下车,好在车走了几十里,老乡醒了告诉司机,司机才把她接回来。事后我问她,在黑夜的旷野她怕不怕?,她说没什么怕的,我在兰州,大不了第二天天亮她再搭车找我。我暗自为她的坚毅打动,是的,只有懦夫,才会在苦难面前唉声叹气。

如今,风风雨雨几十年了,我的脑海里,还时常闪现着妻子做米皮的样子,兰州进货时的匆忙样子,岁月不言,留给身后的,就是脚印吧。所谓的爱情,也就是把感情变成了亲情,把亲情变成了珍惜,一路风雨,一路相伴,不管贫穷与疾病,逆境与卑微,执子之手,不离不弃。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做米皮是一件既劳力又劳神的事,还得有技术。泡米时间的长短,米浆的稠稀,摊在锅里的厚薄,刀法的粗细,吃的时间的把握,都有讲究。做米皮一般选陈米,米浆稠,口感精道。新米米浆稀,口感也绵软,吃不出米皮的特色来,当然,米皮软硬由人选择,部分人,就爱吃刚出笼切的热气腾腾的米皮。刚出笼的米皮润滑爽口,还冒着热气,仿佛米刚劳动完,散发着米粒的清香,这是部分女士和老人的最爱,辣椒调味,米皮爽胃。小伙子则不然,喜欢吃陈米做的米皮,再配上耐嚼的芹菜,豆芽,就吃出满口香来。

陇南人吃米皮,是喜欢喝酸菜汤的。酸菜以苦苣菜和芫根菜和的最好。做酸菜时,先把菜淘净,再在锅里稍烫一下,然后盛在密闭的缸里,放上酸酵母,密闭一两天就可以吃了。酸菜做成后菜变成了褐黄色,舀的时候,就看见酸水连成一根根银线,自然勾起你的食欲。陇南的酸菜酸而不冽,带有醇厚的酸味,有生津止渴,润肺消食作用。在农村,酸菜豆面,酸菜杂面,酸菜搅团······酸菜做的饭无处不在,也可以说,酸菜是陇南农村饭食的百味调料,每顿饭不吃一口酸菜,不喝点酸菜汤,就感觉饭没吃好,心里总有些不爽快,仿佛缺了什么。麻辣的米皮,配上热热的酸菜汤,仿佛全身焦渴的人,突然到溪流里沐浴,全身都觉得熨帖。感觉世间山珍海味也不过如此。当然,在异地他乡吃米皮,再喝酸菜汤,陇南人肯定就会吃出故乡的味道,一碗饭,就是一抔割舍不了的故乡。

拌面饭

食材不一样,吃的不一样,食材一样,照样根据地域吃得五花八门。《舌尖上的中国》就是诠释大江南北各民族的饮食习惯,饮食特色。好些饮食,已经上升到文化,成为地域名片,这不能不说是一方水土的荣耀。

拌面饭,顾名思义,就是把面拌到锅里,做吃食。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家乡多山,多得睡梦里都是山的影子,抬头低头,横走竖走,山就坐在你面前,像打坐的禅师。这些山,把许多空间都挤掉了,把平地挤成陡坡,把陡坡挤成山崖,把河流也挤得窄窄地,在山脚下弯曲前行。——也因此,陇南坡地多,稍有平地的地方,就是村庄,就有狗吠鸡鸣的勃勃村庄。当然,庄稼也只能依地势生长。陇南山地多出产小麦、玉米、马铃薯、荞、黄豆······要说稻米,是有,量却不大。这些高山坡地,就成了长玉米、小麦的理想场地。

玉米抗旱、植株高,产量也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陇南最常见的农作物。玉米面做的饭种类也多,比如铲成指头大的片片,下在有汤的锅里;做成干饭,就成了像干米饭一样的主食;也可以炕成锅沓子,配上酸菜汤吃。当然,最常见的做法还是拌面饭。

其实,拌面饭是名副其实的家常便饭,好做省事。锅里倒上水后,再切上洋芋块,用旺火煮。洋芋要煮到绵软为止,这样做的饭,就有洋芋的天然香气再里边。洋芋煮好后,找一根一尺二左右的树杈搅动,树杈的样子和弹弓样子是一样。一边拌,一边撒面。拌的时间越长越好,俗话说:“拌面饭,想做好,要的就是三百六十搅。”面最好是新面,新面味浓,吃在口里,就有一些田野的芳香味道再里边,粮食的清香再里边,味觉灵的人,还能辨别出是阳坡还是阴坡地的粮食,是本地玉米还是良种玉米。庄稼和人一样,走在哪儿,还是改不了自己的秉性。饭的稀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决定。稀了,可以就着吃馒头,稠了,可以当成干饭。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读书的少年时候,几乎天天要吃一顿拌面饭,不吃不行。这源于家里细粮少,拌面饭又好做,大人们做农活都忙不过来,谁还有心思研究做饭。每次放学回家,总有一个火塘,总有一锅热腾腾的拌面饭等着我。好些时候——遇到雨天,还能看到火塘边等我回家的父母亲,以致于,一锅饭,就是家的温馨,就是力量重生的源泉。

拌面饭得有拌菜,常见的做法是用盐腌制的芦韭,芦韭在大山里有的是,初夏的时候,进山采摘,那是身心瑜伽的时候。抬望眼,大山云雾缭绕,铺天盖地都是绿色,浅绿、深绿、墨绿,山野像用涂料染了一遍。没有污染的阳光仿佛刚刚洗浴了一般,树梢上落着露珠的珍珠,七彩莹亮。天蓝的仿佛掉下来一块。溪流清唱,鹧鸪声声,你真的好像行走在画里,行走在梦里。大树下,藤蔓下,就长着成片成片的芦韭,柳叶样,从土皮里冒出来,小孩手掌样大。长的叶圆稍大的,叫马芦韭,有韭菜味,但味淡,有明显的草叶味。长的叶较窄的,叶片较小的,叫线芦韭,韭菜味浓,没有多少杂味。人们都吃线芦韭。芦韭做拌菜时,用清油稍炒一下,再加上花椒、辣椒面,拌些葱干、蒜泥、食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拌菜就做成了。吃着拌面饭,和着芦韭菜,就觉得,大山劳作,也没有什么不好,失去的时候,同时也就得到了补偿,不管是食物,还是精神。拌面饭配芦韭菜,成了传统的搭配,仿佛,缺一样,都感到有缺憾。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另一种配菜是小蒜。小蒜确实小,叶片长成五寸左右长粗线样细的一根根苗子,根是小拇指大小球形的根,剥去胎衣,像一颗颗洁白的珍珠。小蒜除了有大蒜的味道外,还有一股浓郁的香气,刚炒出锅,香味格外撩人。这也许是植物对人的奖赏吧,土里劳作,也有铸造生活的醇香。小蒜配豆瓣酱、葱根、食盐,保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一盘小蒜拌菜,很容易让人勾起对田野、山岗、流岚、飞鸟的记忆。冬春吃小蒜,香就一直留在心里。夏秋的小蒜长老了,味就不怎么好,俗语说:“老牛老马不吃六月老小蒜”。

房子买到城里后,很少吃到拌面饭。一个原因是孩子不爱吃,再一个原因是,拌面饭做的时候最好是厚铁锅,并用柴火做。柴火温度适宜,锅里的饭不容易炕焦,饭煮长一点,金黄的锅巴格外香脆。城里不是用电就是用气,它们散发的温度远远超过了柴火的温度,它们等不及玉米面散发香气,它们要的只是速度、速度、速度。也许,柴火和玉米面之间有个约定,它们要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才散发出浓郁的食物香味。

偶尔,还是要吃拌面饭,吃着时,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想起那一块块山坡上的土地,想起那一方四季温暖的火塘,也想起,已经深埋地下多年的,含辛茹苦供养我成长而一无所求的父亲、母亲。

洋芋搅团

顾名思义,洋芋搅团就是洋芋砸成的团块。

洋芋在陇南人的生活里扮演者不可替代的作用,蒸洋芋,炒洋芋片,烧洋芋,洋芋不管怎么做,都好吃,绵软爽口,清淡爽胃。洋芋也可以切成片放在面条里,炒成片成下米饭的菜,一年四季,洋芋伴着陇南人饭食走过大部分岁月,也因此,陇南人坚韧、执着,实诚——这,也许是继承了洋芋的品性吧!不管贫穷与富有,固守着山乡,恋家、直爽,倔强。搅团的类型也五花八门,有洋芋做的、荞面做的、玉米面做的,杂面做的,最好吃的,也许是洋芋搅团。陇南人对它的叫法有各式各样。有的叫糍粑,有的叫搅团,土豆泥。说到它,口里就不由自主地泛起津液,仿佛尝到土豆泥的精道爽口,酸菜的醇酸止渴,很少有不吃洋芋搅团的陇南人,一碗饭,很自然地,就捧起了眷恋的家园,诚如山歌所唱:“土豆花儿开,迎着风儿摆,是她挥动着头巾,远远在等待。闲时点枝烟,心飘高楼外,我的眼前,是一片土豆花儿开。”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陇南多山,这也造就了生长洋芋的好地方。洋芋抗旱、耐贫瘠,喜阳,太潮湿的地方倒不利于它生长。川坝长洋芋,可味道始终水叽叽的,淀粉含量不足,吃起来不爽口,甚至大洋芋头上长小洋芋,农村叫“水根子”洋芋。而高半山的洋芋,生长周期长,日照充足,淀粉量足,煮在锅里,熟了,就裂开一道道口子,很像洋芋在锅里想心事,突然,想到某一件开心事,忍不住哈哈大笑。农村人叫“笑洋芋”,还没有那种食物像洋芋一样,能在收获后,开怀大笑一次。看到“笑洋芋”,人也忍不住笑脸盈盈,觉得,劳动中的苦,是值得的,辛劳也能绽放出幸福的模样。洋芋的品种很多,像临洮洋芋、东北果等等,颜色也有白、褐、浅红、浅紫各色。浅紫洋芋另有一种不同其它洋芋的味道,有一种异香在里边,有麝香的香味。砸洋芋搅团一般选择高半山洋芋,因为砸出的搅团劲道、口感爽滑,其它洋芋则砸出来稀糊糊的,不好吃。

砸洋芋选择比较结实的槽,一般是把直径一尺的原木截成四尺左右,用凿子凿成船样的空心,剥皮的洋芋就放在里边砸。洋芋槽必须选质地坚硬的木质,比如山毛榉、桦树,如果选椴木,白杨做槽,槽很快会砸烂。砸槽选的锤也是硬圆木做的,在一尺五左右的原木中凿个洞,安上三尺长的圆形木把,就可以砸了。在硬木的反复捶打下,洋芋由团砸成糊状,再由糊状砸成团状,“当——当——当——”的声音就是洋芋的歌声,单调,沉闷,却有金属的质地。木头和木头相撞,也能产生生活的火花。千锤百炼出好钢,千砸万砸出搅团。洋芋搅团践行着生活的哲理:没有苦,何来甘甜?

好洋芋砸的搅团粘性十分强,一槽洋芋最后砸成了大瓷碗样的一团,莹亮如玉,温润如玉。曾有乡镇干部到农村检查工作,村主任很热情地让儿子给砸搅团。乡干部饿了,一再紧催块砸洋芋。砸搅团的小伙子也是个急性子,手里的木锤像雨点落到槽里,哪知,洋芋搅团的粘性越来越强,等小伙子用力提锤的时候,洋芋搅团“嗖”地一声离槽而去,居然粘在了头顶的天花板上。一干人眼巴巴地瞅的时候,洋芋搅团是落下来了,却被狗一口叼走。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洋芋搅团砸成后,就要准备汤料,这汤料非酸菜莫属。酸菜最好是苦苣菜、银盖菜、芫根菜的为好,有的也加些芹菜,口感劲道,爽口。先把生姜丝、辣椒片、花椒放在清油锅里稍炒一下,再把做好的褐黄色酸菜倒在热锅里,炒一下,掺入冷水,水煮后,放进葱段,搅团铲成两指大小的团块放进锅里,搅团煮热即可。吃的时候,碗里调上蒜末、香菜、清油炝好的红辣椒面,一碗红、白、绿,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就做成了。搅团饭油而不腻,酸辣可口,消食健胃,是理想的保健减肥饮食。当然,不能吃的过多,多了,容易涨胃。陇南一打工妹找了个南方的对象,带回家后,老丈人家就用洋芋搅团招待贵客。哪知,这南方小伙一吃就觉得爽口,也不顾斯文了,放开膀子,一口气吃了三大碗。老丈人倒是喜欢小伙子的实诚,哪知,隔不了一个时辰,小伙子胃撑得难受,老丈人只能在自家的木楼梯上拴上绳子,做成秋千,让准女婿晃荡了半夜。

洋芋搅团的另一种吃法是不用在酸菜汤里煮。把砸好的搅团盛在青花瓷碗里,调上油泼的蒜泥、红辣椒面、剁细的葱末、香菜,加上少量的酱油、陈醋,洋芋搅团的本来绵软、筋道、醇香味道就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吃一口,香就厚一层,吃一口,就吃出生活的幸福来,感受到生活给予勤劳的人的无私馈赠。

荞面鱼鱼儿

鱼变成荞面或者荞面变成鱼,都是让人惊讶的事,可有些吃食,确也糅合了鱼的滑爽,除却了鱼的腥气,还有鱼的灵动气息,——这,不得不说是人的智慧的呈现。何况,除却了杀生的残忍,让面也有了普渡众生的佛性,真是一举多得。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用面做鱼鱼儿,也不单是荞面一种,玉米面行,土豆面也行,不过,比较起来,荞面要好得多。样子灰褐色,有鱼的色泽,做的鱼鱼儿,真像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小鱼。玉米面鱼鱼儿有些沙,粘性不够,汤易浑;土豆面又太硬了,像下在汤锅里的一截截棍子。

荞面鱼鱼儿的做法是,一锅水沸腾后,把磨好的荞面一把一把慢慢撒入锅里,一边撒,一边用一尺五左右长大拇指粗的棍子搅拌,棍子的末端和小孩子玩的弹弓一模一样,小孩子用弹弓打飞鸟,大人用弹弓样的树杈搅拌饭。当然,搅拌速度越快越好,搅拌快了,荞面的粘性才完全呈现出来,这样的鱼鱼儿有粘性,口感爽滑,确像口里噙了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

荞是庄稼里的苦行僧,长的都是高半山,贫瘠、干旱,也因此,荞的外形就格外特别,一尺来高的植株,杆只有油笔芯细,还是暗红色的,荞粒却包裹着褐色的三棱型外皮,怎么看,荞都像艺术品。——也许,这是自然的馈赠,大自然都懂得诗意生活的道理,苦中有乐,苦中艰难地生存。暗红色,也许是荞拼命吸取养分的结果,所有的美,不经过涅槃都不会呈现。

荞的样子,很容易让人想成花卉,而不是养活人的粮食。一块成片的地,如果全种上荞,开花时节,就成了一片无边的美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村夜》中云:“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北宋苏轼就写到:“岂知衰病后,空盏对犁栗。但见古河东,荞麦如铺雪。”曾有一个农村孩子当兵,出门五、六年了,带着城里的女朋友回家探亲,恰好父亲接他回家。一路上,父子相谈甚欢。在经过自家的一片荞地时,女朋友问男友这样漂亮的花卉叫什么名字,男友问他的父亲:“爸,这红杆杆绿叶叶的东西叫啥?”父亲很生气,倔脾气一发作,也不管未来的儿媳了,顺手拿起路边的梢棍就是一顿暴打,儿子被打急了,就喊:“快来人啊,爸在荞地里打人哩。”

荞面拌好后,盛一盆凉水放在旁边,然后找一个大漏勺,用勺子将荞面舀在漏勺里,荞面就漏到水盆里,变成一条条小鱼。庄稼也有灵性,只是缺少表演的舞台。做荞面鱼鱼儿,就是荞面从静止复活的过程,一条条荞面鱼儿,仿佛干旱久了,要在水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然后,义无反顾地走进那些饥肠辘辘的肚里,补充那些流失的钙、钠、镁,补充那些消耗殆尽的力量和信心,荞面鱼鱼儿,复活在人的精气神里。

荞麦原产于西亚,古代就传入中国,多产高寒地区,贫瘠山地。荞麦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比较均衡,其中油酸、亚油酸含量高,有降低血脂功效。荞麦中的维生素D1,B2是小麦粉的3至20倍,烟酸和芦丁两种物质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有重要的防治作用。

荞面鱼鱼儿做成了,还得放进做好的汤里。也有把鱼鱼儿捞出来,拌些熟油辣椒面、椒盐、香菜、蒜泥吃的,味道爽滑嫩鲜,有荞面的清香在里边。常见的吃法是,清油炝锅,炒姜丝、红辣椒段、花椒、葱段,放入适量的酸菜,苦苣菜、圆根菜的酸菜最好,味正,还有韧性,有嚼头。酸菜稍炒一下后,就掺入水,放盐,汤煮沸后,熄了火,可以适量放些蒜泥、香菜,一锅色香味俱全的汤就做成了。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把荞面鱼鱼儿盛在碗里,再舀上酸汤,就可以吃了。一碗荞面鱼鱼儿,酸爽可口,润滑养胃,生津止渴,吃一口,忘掉生活的艰辛,再吃一口,就吃出家乡的幸福来。

山乡不寂寞,秋天的荞花,把贫瘠打扮得妖娆,而荞面鱼鱼儿,就是食物的诗化,生活的诗化,让东篱生活,实实在在地走进我们的心中。

云瀑飞泉

2017年夏天,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和同事一道,游览了文县铁楼乡石门沟云瀑。水流云际,树染青山,古寨别致独特,民族风情浓郁,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铁楼乡在县城西北方向30多公里处,从212国道鹄衣坝村向西行车,就进入白马河流域。

路两侧的青山间距不大,车疾驰,山像一个个和你拥抱的亲人扑来。河流宛若银带,把青山、农田、村庄全拴在一起。抬头睁眼,看到的全是仿佛刚拭擦过的蓝天,刚染绿好的树木。村庄,像刻意点缀的画图背景,很精致地散布在山间沟壑。

文县铁楼藏族乡是东亚最古老的部族白马人最主要的聚居区,白马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

人人能歌善舞,粗犷豪放。他们是古代氐人的后裔,又称“白马藏”,至今依然保留着古朴原始的民俗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奇异风俗。据传,白马人在逃难深山中,人困马乏,在山里歇息。一伙官兵偷偷包抄他们,妄图一网打尽。

这时,神奇的事发生了,一只白公鸡居然引吭高歌,叫醒沉睡的人,白马人由此逃过了一劫。为了感谢白公鸡救命之恩,白马人从此戴上了插有白鸡翎的沙嘎帽,并世代传承。男子多斜戴,女子多正戴。还有一种说法,很久以前,官府欺压白马人,终致官逼民反。举行起义时,他们人人头插一支白鸡翎作为标记,以便黑夜里区分敌我。经过浴血搏斗,白马人取得了最终胜利。为了纪念,后代传承了这一独特习俗。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白马人独特习俗还有“拜水节”。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他们带上粗犷的面具,跳起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池哥昼”舞蹈,请水神、迎水神、拜水神、祭水神,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安康。拜水节神秘的祭祀仪式展现了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以天地万物自然神灵为信仰,感恩大自然赋予的一切,认为万物皆有魂灵。他们崇拜天神、土地神、山神、水神、火神、树神等。这种对万物的敬畏,就是珍爱生命,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这是一种大智慧,有对生命本源认识的高度清醒。祭拜完吃晚饭时,空气中弥漫着咂杆酒的醇香,热情的白马姑娘常常会趁着你不注意时,在你脸上“抹墨”。这一抹,便拉近了距离。人和人相近,和距离、民族、身份、年龄不是绝对对应关系,心走近了,才是真正的近。通宵达旦的“火圈舞”,更让心灵彻底放松起来。

沿途道路和村寨街道都已硬化,干净卫生。不时看到各类农家乐,特色饮食招牌,路两边的白马人村寨传统建筑保留相对完整,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色彩艳丽,特色鲜明。青山、廊桥、古树、流水高低呼应,动静结合,很有国画写意山水的韵味。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石门沟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县城29公里。景点就坐落在石门村里。石门村,曾入选2016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名录。村在沟底,景在高处。村子有浓郁的白马人建筑风格,古色古香,有深厚的人文和历史底蕴。——在这样的村庄,你仿佛走进了桃花源,鸡犬想闻,黄发垂髫怡然自得。小桥流水,绿树流岚,会让你的心慢一慢,把满身的急躁和疲惫抖落在这绿水沟壑间。

沿旅游山间小道徒步到了观瀑亭,浓郁的民族特色建筑,楹联书法,抬高了景点的品味。一条云瀑似空中素练,倒挂在山巅,真有“银河落九天”之慨。白茫茫的水雾,笼罩着周围的一切。瀑布奔腾似马,怒吼如狮,肆意汪洋,不管不顾。那些溅起的水花,似百合山间幽香绽放,如珍珠洒落藏乡人间。你可以听到金戈铁马声音,仿佛白马人曾经的战斗呐喊,你可以听到喃喃私语,就如白马青年男女在花前月下的依偎情深。沿小路行走,你走在梦境里,水雾里,图画中。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走不远,就看到一颗大树,挂着“椿树王”的牌子,坐在树下的座椅上,可以仰看云瀑,俯看村寨。远处,云雾缭绕火焰山,苍茫云海,巍巍青山,村寨若隐若现。近处,云瀑寺梵音袅袅,松涛阵阵,疑是天上人间。伸手可采云朵,回头惊现万丈深渊。

不一会儿,就到了云瀑源头。云瀑原发源于山间石洞,巨大的石洞下隐藏着云瀑寺。鞠一捧圣水入口,顿觉目清耳明,清心润肺。据说,云瀑水有治病驱邪功效。云瀑泉水,“腊月初八隐身去,二月十九现身来”,每逢腊月初八,石门云瀑泉水会准时“离开”,等到来年二月十九,它又会如期“回来”。于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也就成为了白马人感恩山神、水神恩赐的拜水节。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云瀑神泉出口的悬崖峭壁上就是云瀑寺玻璃栈道,长近百米,最高处距离地面80多米,悬崖峭壁上的玻璃栈道是陇南市唯一的景区玻璃栈道,2016年建成投用。站在栈道上,看瀑流九天,揽群峰入怀,悬崖漫步如履平地,云中徘徊似如仙境。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你忘了自己是游客,只愿化作这里的一只蝶,自在曼舞,或者,山里的一颗松,听时间的小脚踩过松针,看四季流走在松树上留下的斑斑印迹。你也只是这山里的一部分,活着,一直愿聆听和感恩。

(作者:熊成林 文县四中教师,文章原名《 家乡特色饮食》)

监制:刘二银 编审: 徐 睿 校对:李智谋

我们致力于让更多的朋友喜欢和了解文县,如果您有任何建议、意见或更好的素材,请联系我们……

E-Mail:[email protected]

新浪、腾讯微博:@陇南文县发布

甘肃文县网:http://www.gswx.gov.cn/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文县

美文荐读|文县的特色美食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