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诸葛亮为什么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杀魏延?

qzuser190404123



诸葛亮为何一定要斩杀魏延?

千古奇冤大将军,子午奇谋竟荒废。魏延字文长,作战勇猛,精于谋略,善于用兵,纵横沙场几十年,威名远扬。关羽攻占长沙时,魏延斩杀太守韩玄,投靠刘备。刘备觉得魏延英勇善战,又懂得兵法谋略,故而任命魏延为牙门将军,刘备攻取汉中后,命魏延镇守,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十年曹操不敢正视汉中。

诸葛亮北伐之时,魏延被任命为镇北将军,屡建奇功。但诸葛亮认为,魏延是降将,一直不信任魏延,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死前命马岱、杨仪等斩杀魏延,魏延被杀,并被认定为谋逆之罪,被夷三族。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在自己死后斩杀魏延,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诸葛亮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五丈原魏延又有谋反的举动,故而将其斩杀。魏延是斩杀其主韩玄而投靠刘备的,古代人背君弑主是罪大恶极之事,因此诸葛亮认定魏延日后必反,并多次提醒刘备,不要重用魏延。诸葛亮北伐,因蜀中人才短缺,不得不重用魏延。

五丈原诸葛亮重病,直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用七星灯续命,传说只要中间的续命灯不灭,就可以延续生命。魏延知道后,趁着魏军前来试探劫营,闯进诸葛亮帐中,踢倒续命灯,谎称禀报军情,诸葛亮已看出魏延又谋反之心,故而秘密令杨仪、马岱等设计斩杀了魏延。


其次魏延又极高的威望,在军队里除了诸葛亮,就是魏延的资格最老,因此诸葛亮杀之以除后患。魏延无论是轮功还是资历,除了诸葛亮无人可比,要在刘备之时魏延就已经是镇远将军,有身经百战,可以说诸葛亮死后,魏延有能力在蜀军中一呼百应,无人能与之抗衡。

而诸葛亮也清楚,魏延不会遵守他的遗命——退回汉中,事实也是如此,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仍然要率军北伐,进攻司马懿大营。诸葛亮料定,蜀军必然有一部分会跟随魏延,一部分跟随杨仪,这样蜀军就会分崩离析,而魏延也会拥兵自重,为了防患于未然,诸葛亮必须杀掉魏延。


再次魏延用兵不按章法,经常冒进,又与朝中大臣不和,诸葛亮认为魏延不死,蜀国必乱。与诸葛连保守的进军策略相比,魏延善于奇袭冒进,第一次北伐之时,魏延就曾提出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计划,被诸葛亮当场否决,理由是山路崎岖,不宜行军,一但被发现就会全军覆没。而魏延非常为之惋惜,认为这是战胜曹魏最好的机会。魏延用兵冒进,诸葛亮死后,魏延主管军政大事,必然会把蜀军代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最主要是魏延和朝中的很多大臣都有过节,尤其是长史杨仪,他主管后勤补给调度,魏延杨仪二人互相看对方不顺眼,经常吵闹,有一次魏延用剑指着杨仪的鼻子骂,杨仪死的哭着向诸葛亮投诉,诸葛亮也只能尽力缓和二人的矛盾。但诸葛亮也明白,他一但死后,魏延杨仪的矛盾即可会爆发,杨仪也不能久活,魏延在朝中也会位高权重,甚至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因此为了蜀国的安危和内部团结,诸葛亮要斩杀魏延。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杀魏延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三国时期有这样一位将军,演义中一出道便被诸葛亮污为头生反骨,是个叛徒的材料,但他一生随刘备南征北战,并深受刘备重用,乃至超过义弟张飞,从未起过叛变之心。及至到最后,他也没有北降曹操,东降孙吴,却被马岱杀死,还被夷了三族,成为三国时期千古第一大冤案,他就是蜀汉大将魏延。

魏延,字文长,河南桐柏人。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魏延便是“中国盘古之乡”诞生的英雄,身体里流淌着战天斗地的血液。说魏延头生反骨,是罗贯中演义中言,史无记载,而且,诸葛亮说其头生反骨,恰恰这“反骨”表现的,正是魏延对刘备的忠诚。诸葛亮为什么说魏延头生反骨呢,因为魏延办过两件事,第一件:刘备与曹操大战时,被追的妻死子失,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意欲襄阳一避,但襄阳守将文聘拒不开门,原来他早与刘琮投降了曹操。魏延久慕刘备仁德大名,此时正在襄阳,因此私开城门,并与文聘大战,打算放刘备进城,建一大功。功高莫过救驾,刘备此时并未称帝,且被曹操的虎豹骑追得草木皆兵,但魏延在刘备最落魄时慧眼识主,这份心还不够真诚么?

在敌我不明的情况下,刘备并未进城,与魏延失之交臂。魏延无奈,失去了在襄阳的这份工作,投奔了长沙太守韩玄。赤壁之战后,刘备派关羽进攻长沙,韩玄派部下黄忠迎战关羽,黄忠与关羽本是敌手,但二人却英雄惺惺相惜,黄忠马失前蹄,关羽不忍乘人之危杀之;黄忠有百步穿杨的箭术,却为报关羽不杀之恩,不忍射之。对于韩玄来说,黄忠显然有通敌之嫌。大战在即,与敌人关系暧昧,岂是为将之道。韩玄于是果断判黄忠死刑,斩立决。此时魏延正在长沙,听说刘备的军队来了,正是第二次投效明主的机会,因此斩了韩玄,救了黄忠,献城投降。他虽不是刘备部下,但对刘备的这份忠心,惟天可表。

但魏延对于刘备的这份忠心,却被诸葛亮污为“头生反骨”,按诸葛亮的逻辑,魏延既便伺侯的是一个废物,是一个昏君、暴君,是一个国家蠹虫,也应为其尽忠,否则就是“头生反骨”,天理何在啊?三国时代,良禽择木而栖,臣择主而事,为选择明主几次背叛的战将谋士比皆是,就连刘备本人也降过公孙瓒、袁绍、曹操等人,忠义如关羽,也曾投降过曹操,赵云也曾几易其主,诸葛亮怎么不说他们头生反骨呢?所以,说魏延头生反骨,实在是先入为主,对魏延的偏见、成见了。

当然,这是我们按三国演义分析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实际上正史并没有这回事。正史中刘备大军一到,韩玄太守就投降了。韩玄非但不是“平生性急,轻于杀戮,众皆恶之”的昏庸残暴之主,反而是“威信智略,足以服人”,困为其“宽厚爱人“,深得民望。韩玄主动投降了刘备,自然关羽与黄忠并未交战,魏延也并未斩杀韩玄。说他背主卖城,是罗贯中污韩玄,捎带脚污魏延的结果。

比诸葛亮高明的是,刘备是慧眼识人用人的帝王之才。刘备看中了魏延是个人才,破格任用;看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我们分析刘备的用人之术。当初选派汉中太守时,人们皆认为必是张飞,汉中要地,派自己的兄弟去镇守,既有守的能力,又忠诚无二,非张飞为何?但刘备不这么看。张飞好喝个酒,喝了酒又爱鞭打士卒,岂是守城之才?之前他早犯过因酒醉丢失徐州下邳之过了。最合适的人是魏延。刘备重用魏延,史载“一军尽惊”。所有人都很吃惊,自然也包括诸葛亮了。刘备委任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问魏延:“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端的是气壮山河,豪言壮语哉!魏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还真不是吹牛逼。魏延镇守汉中十余年,有如蜀汉长城,曹操攻之不动。

事实上,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在历史上对魏延都是非常重用的,刘备称帝后,加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北方是曹操,刘备用魏延镇曹操之意也。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加封魏延为都亭侯。武将图的是什么,不就是封侯吗?李广一生战功,老了也未封侯,深以为耻。魏延在刘禅继位后的建兴元年就封侯了,可见朝廷对他的重视,自然这是与其战功显赫分不开的。诸葛亮驻军汉中时,对魏延也是相当重用的,任命魏延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后又升职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晋封为南郑侯。司马在三国是公府,将军,校尉的属官,主军事,诸葛亮是丞相,他把丞相府主管军事这个重任交给魏延,应该是对魏延非常倚重的。诸葛亮本人就是军师出身,他当丞相后,升魏延为“前军师”,前军师是干什么的,相当于丞相府的参谋长,筹划军机。所以诸葛亮不但用魏延的勇,还用魏延的谋。为何封魏延为征西大将军?因为魏延率一只偏师远征凉州的曹魏大将郭淮,大胜之。郭淮是谁?曹丕深为倚重的大将,曾平定安定羌大帅辟蹄的反叛,威镇边疆,胡人视之若神明,后来还打败过诸葛亮的高徒军神姜维,但他为魏延所败,可见魏延军事指挥艺术水平之高。

魏延是有“假节”之权的,假节代表一种权力与名望,魏延有假节之权,说明不管是刘禅皇帝,还是丞相诸葛亮,相当一段时期是非常信任魏延的。所以魏延与诸葛亮的合作,也有一段“蜜月期”。魏延与诸葛亮的分歧,反映在伐魏的战略战术上出现不同。魏延主张出奇兵,诸葛亮主张谨慎稳重用兵。史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谋”: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魏延只是诸葛亮的参谋长,诸葛亮是前敌司令员,最后的采用权与否决权都在诸葛亮。诸葛亮否决了魏延的“合理化建议”,魏延非常生气,深以为恨。他恨什么,他恨自己是个韩信式的天才,却在诸葛亮的部下。而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敢大胆用兵,自己又没有独立指挥权,专长发挥不出来,不能施展平生报负。因为路线分歧,魏延与诸葛亮渐行渐远,乃至到了诸葛亮快去世时,召开最后一次军事会议,竟然不请二把手魏延参加,且防备魏延有变,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魏延的性格,颇象关羽。关羽是“为世虎臣,刚而自矜”,魏延是“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二人其实同败在“自矜、矜高上”。因为这个性格缺陷,关羽有朝廷中没有什么好朋友,除了刘备、张飞以外,所以最后他败走麦城时,糜芳、傅士仁投降东吴,刘封、孟达见死不救,诸葛亮竟也未发一兵。魏延也是一样,当他与杨仪发生意见分歧时,各自上表状告对方谋反,但朝中大臣却没有一个替他说话的。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这些诸葛亮向刘禅推荐的忠臣,“咸保仪疑延”,魏延虽然军事上行,但在朝中没有得到“人心”,他人生的失败,就在于此。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认为自己等来了机会,他是军事上的二把手,诸葛亮死了,他认为凭自己的资历、威望、军事指挥艺术能力,代替诸葛亮的地位理所应当,他这么认为,很多大将也这么认为。但最后诸葛亮却让他的政敌杨仪自代,这给魏延当头泼了一瓢冷水。矜高的性格,让他失去了理智。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但这时失去理智的魏延不再服从,杨仪按诸葛亮临终前的命令撤军,魏延却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魏延不但不服从杨仪的命令,而且公开蔑视主帅,“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魏延不但是这么说的,而且将自己的愤怒落实于实践,“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魏延虽未投降魏国,但所作所为,形同“造反”。你再看不起杨仪,那是国家的军事统帅啊,杀杨仪等同抗旨不遵,所以他的部下军士们都认为魏延疯狂了,没有跟着他造反,所以一轰而散。堂堂大将魏延,最后竟然成为了孤家寡人,被马岱所杀。

魏延冤吗?一点不冤。在人生的最后,他因为个人私怨,虽未投降,形同造反。他不是死在投降曹魏上,而是死在军人不执行命令上,死在抗旨不遵上。这样的军人,岂不令皇帝担心?不但害了他自己,而且害了家人。魏延被夷灭三族,成历史最大遗憾。(本文作者:孙玉良 陆弃)


历史春秋网


大家不要被三国演义小说糊弄了,诸葛亮不会安排一条特别蠢的计策让马岱砍死魏延的。事实上,魏延的死是必然的。

魏延、黄忠都是刘表的手下,早年魏延在黄忠手下当副将,协助镇守长沙。后来关羽智取长沙后,魏延开始在三国舞台上暂露头脚,表现的相当不错,他的战斗力也很厉害,等刘备入主成都以后,魏延镇守汉中,基本和张飞是一个地位。

用有些朋友的话讲,魏延是“荆州系”的人。他们出身荆州,等关羽丢掉荆州后,这些人是回不去了。所以不管他们在蜀汉政权地位多高,也都是没有根的人。

所以只有立下大功,才能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

比如在一个单位里,一般来说,外地人总是比本地人工作更努力,本地人月入三千,家里有车有房,活的十分滋润。但外地人一个月赚1万,也未必有本地人三千的生活标准。

所以只有魏延才能想出”偷家“的计策,玩斩首行动。

但是,魏延的问题在于,缺乏全局意识。

对诸葛亮来说,北伐曹魏本质上就是一个幌子,目的在于解决国内日益增长的矛盾,以及维系蜀汉政权合法性的工具。所以五次北伐,虽然打的热闹,但是诸葛亮的核心思路都一样:不死兵,慢慢打。

但是魏延要立功啊!他做梦都想打架。就算曹魏打不下来,收复荆州也行啊!

别闹了,自从关羽死了,蜀汉就没想过收复荆州。诸葛亮北伐一般都往甘肃跑,打个天水什么的。

所以魏延努力的方向就错了。

但是,魏延不论如何也是一员猛将,诸葛亮总得找到合适的机会处理魏延,比如逐步削弱魏延的兵权,等等。

结果诸葛亮的方案还没想明白,在五丈原身体状态忽然恶化。这时候也来不及再想方案了,想办法杀了吧!

大概就这样。


酒骑风


  说诸葛亮死后一定要杀魏延是《三国演义》里的说法,正史的《三国志》里并没有此说。

  魏延在刘备集团中算是一员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有识人之明的刘备很欣赏魏延,也深知其才具。比如刘备做汉中王时将治所迁到成都,需要一员大将来镇守汉中,众人都以为必然是张飞,但刘备出人意料的选择了魏延,擢升魏延为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刘备称帝以后魏延镇北将军,为刘备集团坐镇北方。

  刘备死后,诸葛亮当政,也深知魏延可用,对魏延也很重用,将其作为先锋,一度还兼任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大败魏将郭淮等人后又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所以整个诸葛亮时代魏延也很受重用。

  但魏延和历史上很多人物一样,有才具,自负也自傲。史称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可见其自负不善于团结同事。

  不仅同事,对老首长诸葛亮魏延也敢说三道四。其随诸葛亮出征伐魏时多次要求率军万人与诸葛亮分道进兵汇合于潼关,但均遭到诸葛亮拒绝。

  魏延私下就埋怨诸葛亮胆小。当时诸葛亮能依仗的文武左右手就是魏延和丞相长史杨仪,但魏、杨两者关系交恶如水火。

  诸葛亮死前与杨仪来秘密安排自己死后的退军计划,拟以魏延断后,姜维其次。也料到自己死后魏延可能会不听指挥,并表示如魏延果不听指挥,就不管他,大军自行回撤。

  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不从调遣,并要自己主持北伐大业。更不愿意听从杨仪指挥,于是两人互相指责对方叛变,魏延抢先带兵南下阻挡杨仪去路。但军士们也觉得魏延无理,四散而去,魏延几成光杆司令,只好逃亡汉中,但为马岱所追杀。

  所以魏延之死,实非诸葛亮所为,实自取杀戮。


赵燕云


诸葛亮一直是不怎么重用魏延的,因为魏延不太听话,凡事都有自己的主见。诸葛亮是一个能力很强的领导,大小事务都要自己一手操办,谁要是提出反对意见,他心里就不爽。


那为什么诸葛亮在世时,不杀魏延,而要等自己死后才杀魏延呢?

那是因为魏延实在是个有能力的力,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刘备在时,就让魏延守汉中,刚开始封魏延为汉中太守,后又升为镇远将军,都亭侯。打个比喻吧,魏延好比是孙悟空,你得有如来佛才能镇住他。如来佛要是死了,孙悟空还不翻天。

所以,诸葛亮在时,经常让魏延打头阵,当先锋。诸葛亮在葫芦谷火烧司马懿父子时,正是魏延与司马懿父子交战,诈败,成功地把司马懿父子骗到了葫芦谷。能骗倒司马懿父子的,试问天下有几人?

魏延有能力,杨仪呢?也有能力。且杨仪治理朝庭和国家比魏延强百倍。何况诸葛亮很聪明,靠魏延去攻克祁山,打败魏国也不可能。两相权衡,诸葛亮决定放弃魏延,保住杨仪,让杨仪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其实,诸葛亮也舍不得杀魏延,只是告诉费玮说:“在魏延身边放个卧底马岱,如果魏延反,杀之,不反,不杀。”

但是事与愿违,杨仪与魏延一向不和,他调魏延兵动,魏延不理他。魏延心想:“当年诸葛武侯我都不想听,我大将军岂能听你的!”魏延不听话,杨仪小心眼,就陷害魏延,说他拥兵造反。本来魏延性格倔强,做事不懂圆滑,如此一来,也没人帮他说话。被马岱偷袭得手。

杀了魏延后,杨仪怕事情败露,又派人杀了魏延家人,灭了他三族。等杨仪杀光了魏延家人后,朝庭才知道这是个冤案,刘禅也不敢给魏延平反,一旦平反,杨仪这边又要死好多人。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事不了了之!


老姜聪蒜


魏延曾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不仅没有进入五虎上将的行列,而且在诸葛亮死后竟被下令杀害,究竟是因为何种原因造成这种恶果,咱们来分析一下。

一、长有反骨

诸葛亮曾说魏延脑后长有反骨,魏延一定会在他死后功高盖主从而造反,于是给杨仪等人留下密诏在自己死后要将魏延除掉,就这样魏因为自己天生的长着的骨头原因被杀了。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际有点荒唐。难道庞统长得丑就没有本事了吗?

二、与诸葛亮有矛盾

虽然诸葛亮号召北伐,实则是为了转移蜀汉内部的矛盾,他的政策趋于保守。而魏延是北伐的激进派,他是真正的想抗曹,面对强大的曹魏,他主张冒险出奇制胜,这就与诸葛亮闹下了矛盾。诸葛亮认为自己死后魏延一定会继续抗曹,会和自己死后要撤兵防守的政策是完全相反的,所以要将魏延杀死,以免魏延成功毁掉自己生前的名声。

三、杨仪搞鬼

有说诸葛亮生前曾给魏延一封密信,自己死后接替他的位置执掌大权,这被杨仪所发现想夺权,因此诸葛亮死后他诬告魏延要造反想要投魏。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魏延曾带兵南下,如果想要投魏肯定要北上,他南下就是要诛杀污蔑他的杨仪。但是事与愿违,武将终究不敌攻于心计的谋臣,最后被诛杀全家。

对于魏延的死,各位看官什么想法?探讨探讨


翡翠原石丁香花


魏延,三国名将之一,蜀汉后期当之无愧的国防中坚。史载他性情剽悍,武艺娴熟,更难得的是此公胸藏韬略,智勇双全,绝非骁勇寡谋的匹夫一个,因此将他比作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似也不为过。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魏延是个反面角色,虽然他武功精湛,悍勇绝伦,但常怀不臣之心。极善相术的诸葛亮是何等乖觉精细之人 ,他早就看出魏延的脑后长有“反骨”,心细如发的他知道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所以在临死前将军权授予长史杨仪,并暗自嘱托马超之弟马岱,让马岱待魏延谋反证据坐实后,将其一举诛杀。

正史《三国志》记载的魏延出身低微,身为军中部曲的他随先主刘备入川,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被升为牙门将军。后刘备得了汉中,引大军还治成都,要攫拔一将留守汉中,大家都以为张飞是不二人选,张飞也认为此任非己莫属,谁料刘备居然破格提拔了彼时还默默无闻的魏延。很早就追随先主艰难创业,上过刀山,下过火海,自诩为万人敌的猛将张飞,和被誉为战神的关羽一样,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老成宿将。这时关羽正率兵镇守荆州,那么,以资格而论,汉中太守一职自然是张飞的了。即便张飞落选,还有“一身是胆”、劳苦功高的名将赵云,按理说咋都轮不到资历尚浅的魏延。然而,独具慧眼的刘备却破格攫拔了魏延,将留守汉中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有人分析,关、张、赵都是冲锋陷阵的将才,然而,论起奇谋将略来,则远逊于魏延。所以,在分兵把守汉中一事上,先主弃张飞而用魏延,也是有他的道理的。韩非子曰:“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此说几乎是真理。其实,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在知人善任、拔人于微贱上,刘备远强于诸葛亮。

称帝不久的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的劝阻,亲自率兵东征孙吴,因战略、战术失误,在夷陵被吴将陆逊击溃,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夷陵之战”。蜀军声势浩大的东征以大败亏输告终,谁知这一败,导致刚建立不久的蜀汉政权内部骚乱、反叛、内讧此起彼伏,北边强大的曹魏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侵犯汉中。魏延统兵有方,谋勇兼具,攻守得当,使得曹军无机可乘,长期不敢图谋汉中。魏延在汉中干得有声有色,不光让曹魏不敢窥视汉中,为稳定蜀汉国势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用事实证明当初先主力排众议重用自己是无比英明之举。

魏延的谋略,从他在诸葛亮出兵伐魏时献出的一条“子午谷奇计”上可见一斑:“魏国的安西将军夏侯懋,是曹操的小女婿,此人既无谋又无勇,而且纳妾很多。你只要拨给我五千精兵,吾等自带粮草,自秦岭以东子午谷衔枚向北疾进,不出十日便可抵达长安。好色胆怯的夏侯懋见我神兵天降,必然仓皇弃城而逃。夏侯懋一逃,城中便只剩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了。即便曹丕亲率驻扎在魏国东部的兵马救援长安,最快也得二十余日才可抵达,丞相你所率的蜀军主力定可先期到达。如此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矣”《魏略》。许多后世军事家对魏延这条奇计推崇备至,认为他对彼时的敌我态势以及对当地特殊地形的预判与妙用无比精准,假若依其计而行,或能产生事半功倍之奇效,成功的可能性极大。遗憾的是,诸葛亮却认为此计太过冒险而拒绝采纳。

《三国志》里透露出的信息表明,魏延并没有谋反的意图,他只是对诸葛亮病殁后由杨仪独掌兵权有些不满。史载魏延、杨仪一贯不和,二人犹如针尖麦芒,缠斗不休。而且心气颇高的魏延认为杨仪不懂军事,因此他消极怠工,拒绝引兵断后,并处处与杨仪作对。由此可见,魏延自恃功高,有些舍我其谁的意思,但他反的是杨仪,却并没有背叛蜀国的念头,否则难以解释他为何不率兵北上投降曹魏,反而南下归蜀,大概他不过是想沿路追杀杨仪而已。

魏延死了,死于杨仪的栽赃构陷,和脑袋后面长有“反骨”被诸葛亮看破无关。虽然他死在自己人手上,但也必须要盖棺定论。宣布魏延罪状时,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诬他图谋造反,然后是率部降魏。在彼时,这两条罪状随便哪一条都是要掉脑袋的。其实,这里头的疏漏一眼便知。假设魏延真的要降魏,他不向北逃窜,却偏偏向南折返,须知秦岭南边便是蜀境,这明显有悖常理。陈寿在《三国志》里写下了这么几句耐人寻味的话:“魏延不北降魏而南还,乃是要除杀杨仪等,本意如此,不便背叛”,这明明是在替魏延鸣冤。即便魏延真的要造反,后被杨仪剿灭,这本是大功一件,谁料杨仪回师后却并未被重用,最大不过做了一个中军师,手中并无实权,而诸葛亮生前的职位却被好好先生蒋琬承袭。此事确有蹊跷,杨仪诛灭反贼魏延,不论怎么看都是大功一件,不赏也便罢了,却将他排斥于权力核心之外,赐个闲职与他,种种迹象表明,魏延根本没有谋反。

作为两朝重臣,魏延一片忠心,一身本领,他的伐魏决心,至始至终是坚定不移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后,魏延却不肯全军退回,还是执意北伐,可见他的意志之坚。他是诸葛亮身后最合适的接班人,假如诸葛亮死后将兵权交给他,或许总不会像蒋琬、费袆、姜维那般因循守旧,患得患失,乃至于徒耗无数人力物力劳师远征,最终还是落得个徒劳无功的悲催结局。所以魏延之死,对于蜀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不论于公于私来说,他的冤死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

图片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诸葛亮临终前内心里一定非常痛苦和矛盾,不仅因为北伐大业未成,他的心里感到焦虑,更重要的是面对当时蜀军内部的情况,他心里十分不安。

诸葛亮非常清楚,蜀军内部杨仪、魏延二人矛盾非常深,杨仪是丞相长史,相当于诸葛亮的秘书长,魏延兼任着丞相军司马,相当于武职的长史,一文一武,是诸葛亮以下蜀军的核心人物,但他们二人素怨极深。

诸葛亮在的时候,二人的矛盾还不会破裂,诸葛亮不在了,这个矛盾就有可能瞬间爆发,对诸葛亮来说,为避免日后的局面不可收拾,必须生前要做出安排,明确支持哪一个。

杨仪和魏延各有优劣,他们对蜀汉也都是忠心的,分歧更多是出于性格,还有就是争权,对此诸葛亮应该很清楚。魏延的优势是军事才干突出,对汉中的情况熟悉,又是刘备生前破格提拔的人,杨仪的优势是长期跟随诸葛亮,行政才干突出,诸葛亮更放心。

选接班人不是选最可爱的、最有能力的,而是要选最可靠的、最不会产生的变数的,所以诸葛亮肯定更倾向于选杨仪。而且,从蜀汉内部的情况看,支持杨仪的占大多数,汉中前线的主要人员如费祎、姜维等都站在杨仪一边,成都方面的蒋琬等也支持杨仪,诸葛亮要做选择,得考虑大多数人的意见。

如果选了杨仪,诸葛亮就得处置好魏延,防止他因不满而生乱,所以诸葛亮临终前召开了魏延没有参加的会议,会上对如何退军做出了安排,预设了两种情况:一是魏延服从退军的命令,那就按次序退军;二是魏延不服从命令,那就分头退军,把魏延甩开。

诸葛亮大概已经预料到后面会发生的事,蜀军的分裂虽然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但现在他也无法避免,只能最大程度地止损。

所以,诸葛亮放弃魏延并不是魏延真的有反心,而是两难之下的痛苦决择,诸葛亮必须为北伐的数万蜀军将士选择一条最可靠、最保险的道路。

后面发生的事证明诸葛亮的选择是正确的,魏延接到诸葛亮去世并要求退军的命令后,第一个反应是不能退军,因为诸葛亮虽死,但他还在,他要领着大家继续跟魏军打。

但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很快就会封锁不住,蜀军本来士气不就高,后勤压力也大,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对蜀军又会造成新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以魏延的能力要带领大家战胜魏军实在谈不上有把握,只能是一种冒险。


南门太守


魏延怎么可能会是诸葛亮杀的呢?

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被杨仪以谋反的罪名杀害的,但是,这并不是诸葛亮提前谋划的呀。

诸葛亮多么英明的一个人呀,魏延再不济,他对蜀国还是绝对的忠诚的。这一点诸葛亮肯定也是心知肚明的。

再说了魏延一直都是主战派,尤其是北伐曹魏,他曾经还向诸葛亮提出过子午谷奇谋,很显然魏延是有灭魏国的熊心壮志的。

但是,很不巧的是,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计谋,但是,还是委任给魏延北伐的重任,虽说魏延跟着诸葛亮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成就,但是,汉中这个险要之地,也没有在魏延手中丢失,他还是守住了。

但是,为什么会有人说魏延是诸葛亮杀死的呢?

原因是诸葛亮临死前有交代,关于魏延的事情,诸葛亮了解魏延的为人,魏延一直都是一个很拧的人,死脑筋,上了战场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就是因为魏延的这个性格,所以,诸葛亮料定自己死后,魏延肯定不会退兵的。

所以,诸葛亮就告诉杨仪等人,说,若是我死了之后,你们就不要北伐了,为了自保,最好是撤兵。

撤兵的时候,可以让魏延断后,若是魏延不听从调遣,那你们也不用管他,你们自己带着人马走就可以了,至于魏延,是生是死就由他了。

诸葛亮并没有说若是魏延不听从调遣,就杀了他这句话呀。

到了诸葛亮一死,杨仪要班师回朝了,他就告诉魏延断后。

当然,杨仪是派使者来告诉魏延的,魏延一听果然火了。

诸葛亮死就死了,不是还有我魏延吗?为什么他死了,就不去完成统一大业了呢?

还有更让魏延气愤的是,杨仪竟然让我魏延给他断后,他杨仪算老几呀,老子怎么会给他断后?

因为这件事没有谈妥,导致了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

结果魏延也不去打魏国了,更不是给杨仪断后,他竟然带着自己的部下,跑到了杨仪的前面,然后阻止杨仪撤退,因为魏延走在了前面,所以,他们经过大桥时,把桥都给拆了,把路也给毁了。

就这样杨仪写了一封信给后主刘禅,大致意思是说,丞相刚死,魏延就谋反了。

刘禅刚接到杨仪的这一封信,紧接着他就又收到了一封来自己魏延的信。

魏延的信是告杨仪谋反的,这一下刘禅的头大了,到底是杨仪谋反了,还是魏延谋反了?

刘禅开始召集部下商议这件事,结果大家都觉得魏延谋反的概率大。

就这样刘禅下了剿灭魏延的旨意。

不过话又说回来,魏延真的有谋反吗?他若是真的谋反的话,他就直接北上去投靠曹魏了,他为什么还要往回撤呢?

魏延的这种表现,根本没有谋反的意思呀。

很不凑巧的是,杨仪带着的大军终于和魏延相遇了,这时候双方都是虎视眈眈,大有大干一场的气势。

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该惋惜。因为王平的一句话,把这个局面给打破了。

王平对魏延说道,没想到丞相刚死,尸骨未寒,你魏延就要谋反?

就是这句话,魏延的部下才知道,原来是魏延要谋反了,结果他的手下全部放下了兵器,不抵抗了。

魏延一看大势一去就逃跑了,结果他被马岱追上,并杀害了。

魏延的死绝对是一个冤案,但是,绝对不是诸葛亮杀的。


史学达人


魏延之死虽然不是诸葛亮生前的刻意安排,但却和诸葛亮有一定的关系。诸葛亮一生神机妙算,但在用人上却有两处严重失误。一处是重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另一处就是没有处理好魏延和杨仪之间的关系,导致魏延和杨仪这两位出类拔萃的人才在诸葛亮死后发生内讧,双双覆亡,甚为可惜。

在演义中,魏延是个反面角色,他最大的特征不是出色的军事本领,而是脑后的“反骨”。在罗贯中笔下,魏延等同于反贼,所以诸葛亮从一开始就看他不顺眼,甚至在五丈原七星灯续命的时候,魏延踢翻了灯台,所以诸葛亮临终前托付马岱妙计斩杀魏延也就合情合理了。但是正史中却不是这样的。

正史中的魏延在荆州就跟随了刘备,他凭借出众的能力从基层一步步做到了汉中太守,是个实打实的实力派。诸葛亮是很欣赏魏延的,所以在227年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将魏延纳入丞相府,魏延成为诸葛亮最为器重的的将领。不过这丞相府中还有一人深得诸葛亮器重,他就是杨仪。魏延冲锋陷阵,杨仪处理政务,两人如果能精诚团结,诸葛亮会省心不少,但这两人却是水火不容,让诸葛亮十分头疼。

魏延是从基层一步步升上来的,并得到刘备的重用,所以有些狂妄,有时难免目中无人,盛气凌人,出口成脏,这非常正常。而杨仪虽然能力突出,但却是个刺头,经常和同事合不到一块,来到丞相府后,杨仪经常和魏延发生冲突。发展到最后,杨仪和魏延在会议上相互谩骂,甚至于拔出刀剑,直要来个你死我活。

下属发生矛盾,领导自然要出面协调。刘备是这样处理刺头杨仪的。当得知杨仪和同事刘巴干不到一块,刘备将杨仪调离了尚书台,给了他一个弘农太守的闲职。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冲突,也可以让杨仪冷静思考自己的错误,不失为一个妙招。而诸葛亮作为领导却一点办法都没有,甚至于不作为,放任两人矛盾持续激化。到临终前,诸葛亮知道他死后没人能镇的住魏延,所以说你们不要管魏延,由他去吧。如果诸葛亮能把杨仪或者魏延之中的一人尽早调离丞相府,我相信两人的悲剧是不会发生的。

那么魏延自己有责任么?这是肯定的。魏延之死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如果他能把性格收敛一点,把姿态放低一点,让态度和蔼一点,也不至于在最后和杨仪的斗争中众叛亲离,只凭王平一句话就让身边的士兵作鸟兽散。他自己只能带着儿子灰溜溜地逃亡汉中,被马岱擒杀,三族夷灭。魏延被杀,杨仪踩着魏延的首级破口大骂,还朝魏延吐口水,说看你这杂碎还敢再作恶!一代名将落个如此结局,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当然杨仪的结局也不好,他因为嫉妒蒋琬接班诸葛亮而心怀不满,屡次恶意中伤蒋琬,最终下狱,自尽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