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王世臣先生逝世17周年,有多少人听过相声巨人“小迷糊”的相声……

王世臣先生诞辰:1922年3月20日,农历壬戌年二月廿二日

王世臣先生逝世:2001年10月3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七日,12时5分

王世臣(1922.03.20——2001.10.03)原名王金和,艺名"小迷糊"。 1922年3月20日生于北京,10岁时拜著名相声艺人陈雨亭为师,后又从师张杰尧,活跃于北京"启明"、济南"晨光"及天津各相声场所。1951年与谭凤元等组建"北京实验曲艺团"并任团长。其后成为北京曲艺团主要演员之一,长期在"迎秋"、"前门小剧场"演出。他台风潇洒,表演火爆,捧、逗、腻俱佳,擅长"倒口"和说哏,以仿学见长。他关心相声改革,积极说演新段子,注重提高相声格调品位。曾多次到中南海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并受好评。

王世臣先生逝世17周年,有多少人听过相声巨人“小迷糊”的相声……

相声的发源地北京,历来是曲艺高人藏龙卧虎人才辈出之处。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天桥红极一时的“笑林五杰”(即:高德明、张杰尧、汤金澄、绪德贵、戴少甫)到后来的王长友、罗荣寿、刘宝瑞、侯宝林都是享誉全国的名家大蔓儿。看到这或许行家们会说:你忽略了一位高人!没错,就是被马季誉为“相声巨人”的王世臣先生。

王世臣先生逝世17周年,有多少人听过相声巨人“小迷糊”的相声……

王世臣十岁正式学艺,师从京城相声老艺人陈雨亭。但由于恩师因病早早故去,师父临终前才给弟子赐名王世臣(本名王金和),并将爱徒托孤于“张傻子”张杰尧先生。而王世臣也不负两位恩师的苦心栽培,学满出师后凭借聪慧天资早早成为观众追捧的名角。

王世臣先生逝世17周年,有多少人听过相声巨人“小迷糊”的相声……

旧社会的相声艺人闯江湖为了响蔓儿往往都有个绰号,比如尹寿山绰号尹傻子、侯宝林绰号幺鸡、汤金澄绰号汤瞎子,虽然多少有些贬损自嘲的意味,但这样的绰号却给当时相声艺人的生活带来了保障。旧时明地上使活的王世臣自然也不例外,提起“小迷糊”王世臣的名字不仅京津两地的老粘子们交口称赞,甚至在观众基础相对薄弱的南方同样广受欢迎。

王世臣先生逝世17周年,有多少人听过相声巨人“小迷糊”的相声……

“小迷糊”在台上使活时可是一点都不迷糊,思维敏捷但又不外露于形。之所以怹得了“小迷糊”的绰号是因为王世臣为人心胸开阔豁达,遇事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凡是也不爱斤斤计较,总抱着“得过且过”的处事态度,一来二去在相声门里便有了“小迷糊”的雅号。虽然被戏称为“小迷糊”,但王世臣先生生前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说糊涂相声!”(高德明和张寿臣也经常说这句)这句话看似简单,实际真正能做到的相声艺人却寥寥无几。好的相声段子必须“讲理”,唯有如此包袱才能响,响过之后还能留有回味。所谓“讲理”即合乎正常语言和思维逻辑、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反之,“糊涂相声”则可以理解为铺纲硬山隔岭,观众听完只能云里雾里的猜闷儿。

王世臣先生逝世17周年,有多少人听过相声巨人“小迷糊”的相声……

​ 老观众们往往对王世臣的作品如数家珍,《学四省》、《学四相》等以仿学见长的作品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表演的倒口活堪称一绝。以脍炙人口的段子《钓鱼》为例,这块活是由郭荣起先生根据坊间流传的笑话整理创作而成的,最先由马三爷与老搭档张庆森将它搬上舞台。1958年,高英培、范振钰将这个作品深度加工创作后诞生了久演不衰的《钓鱼》。与《教训》、《不正之风》等段子一样成为了高、范的相声代表作。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当年王世臣与王长友两位北京相声名家也使过《钓鱼》这块活,会咂摸滋味的观众都能听出这老二位使活的高明之处,单就这个段子而言,王世臣的版本较之高英培显然更胜一筹。​

王世臣先生逝世17周年,有多少人听过相声巨人“小迷糊”的相声……

首先,从两个版本的表演时长来看,北京二王的版本比高、范的版本短了将近两分钟,但铺垫反而更为细致和丰富。王先生的语速比不了高英培,但却字字入耳言简意赅;其次,王世臣是地道的北京人,用天津方言倒口使这段时的口风、语气上极为逼真,包括天津人日常说话的齿音字、吃字、口头语、逻辑重音等每个细节都拿捏的相当精准,让台下观众感觉不到演员是在刻意学某地方口音,这就是大师表演不着痕迹的精妙之处。高英培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相声表演中倒口天津方言自然手到擒来,但高先生塑造的“二个他爸爸”形象给人的感觉是无知无畏中略带浑浊猛愣,而从王世臣口中观众会联想到的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能耐梗”形象,从每一番“烙糖饼”中一点点暴露出人物露巧藏拙性格特点。显然,后者对作品的还原度更高。​

王世臣先生逝世17周年,有多少人听过相声巨人“小迷糊”的相声……

能被尊称为“相声巨人”,并非是相声同行之间的互相吹捧。王世臣不是国家一级演员,也没有主席钦定“相声大师”的光环,甚至很少有人会以相声表演艺术家的美称颂扬他。即便如此,怹在相声从艺的六十六年中,凭借精炼的语言,细腻的铺垫,传神的口风,潇洒的台风足以让同行望其项背。

生平

王世臣先生因家境贫寒,10岁时拜相声艺人陈雨亭为师,边学艺边在北京隆福寺、护国寺等撂地演出。在王先生13岁时,恩师陈先生不幸故去,便又从师张杰尧,学习相声表演。陈先生过世后,以微薄收入赡养师娘。

14岁出师后在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地演出,并曾与戴少甫合作演出相声并在冀东电台录音演播。17岁与班德贵搭档在天津"三不管"、"鸟市"、"谦德庄"等撂地,常与马三立、马桂元、高桂清、刘宝瑞、阎笑儒等名家同台献艺并受诸前辈点化,相声技艺大有长进遂名声鹊起。20岁以后,王世臣先生活跃于北京"启明"、济南"晨光"及天津各相声场所,与张寿臣、侯一尘、常连安、郭荣启等合作演出。

1951年应邀去上海与孙书筠、张伯扬等合作演出。回京后与谭凤元、良小楼等组建"北京实验曲艺团",任团长。1952年参加赴朝慰问团演出,受到志愿军战士欢迎和好评。1953年加入北京曲艺三团与高凤山、孙宝才、高德明、罗荣寿、王长友等演出"相声大会"。1956年曾为中央代表团团员赴西藏参加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庆祝大会,陈毅元帅任中央代表团团长。 1959年,北京曲艺团成立,王世臣先生为该团主要演员之一,他与赵玉贵合作,长期在"迎秋"、"前门小剧场"演出。在新形势下,他关心相声改革,积极说演新段子,注重提高相声格调品位,艺术造诣和素质又有了很大提高。这期间,他曾多次到中南海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并受好评。10年动乱,王世臣先生被迫离开舞台。1978年复出,曾应聘担任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相声教师。1985年,王世臣先生自北京市曲艺团退休。

艺术成就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王世臣先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台风潇洒,表演火爆,基本功扎实,捧、逗、腻俱佳,擅长"倒口"和说哏,以仿学见长,注重人物刻画,使"包袱"尽在情理之中。相声名家马季先生评价王世臣说:"在我心目中,除了侯宝林,相声界就数他形象高大"。王世臣先生代表节目有传统相声《拉洋片》、《怯洗澡》、《批捉放》、《闹公堂》、《卖布头》、《白吃猴》、《怯拉车》、《汾河湾》、《朱夫子》等;反映新生活的作品有《昨天》、《不离婚》、《找对象》、《借钱》、《孤儿不孤》以及化妆相声《跳神儿》、《耍猴儿》等。曾参与创作相声《举目皆亲》。1996年4月,北京曲协、北京曲艺团为其舞台生涯65周年举办庆祝研讨活动。他还曾赴津参与传统相声的录制工作,与赵世忠合作,表演了《学四省》、《拴娃娃》、《献地图》、《朱夫子》、《口吐莲花》、《老老年》、《学四相》、《怯洗澡》等曲目,留下诸多珍贵资料。

相关事件

1922年阴历2月22日生于北京东城。

1932年拜相声艺人陈雨亭先生为师学习相声表演,在此期间跟随师父在北京东西两庙撂地说相声(东西两庙既:东城的隆福寺,西城的护国寺)。

1934年秋季陈雨亭先生病逝,逝世之前曾给王先生赐名王世臣,并托孤给当时的相声名家张杰尧先生继续学习相声表演。

1936年学徒期满后,在北京隆福寺、鼓楼等处与常宝臣先生、聂文治先生、班德贵先生合作撂地表演相声,与戴少甫先生合作在冀东电台录音表演。

1938年与班德贵先生共赴天津,在三不管、鸟市、谦德庄、三角地等处与马三立先生、马桂元先生、高桂清先生等共同撂地表演。

1942年应相声名家张永熙先生之邀赴张家口演出。

1943年回到天津在东兴市场附近的连兴茶社、鸟市附近的声远茶社等地与马三立、郭荣启、尹寿山、闫笑儒、高笑临、马四立、赵佩茹、耿宝林等先生共同演出。

同年7月应相声名家孙少林先生之邀赴济南大观园晨光茶社演出,当时在此表演的还有马三立,周德山,刘宝瑞,郭全宝,白全福,刘桂田,高德光,孙宝才,高笑林,连秀全,王长友,王凤山,郭宝珊,孙少臣等人。

1944年回到天津后仍在声远、连兴等茶社等相声表演场所演出。

1945年回到原籍北京在西单商场启明茶社与张寿臣、侯一尘、赵霭如、刘德智、于俊波、郭荣启、刘宝瑞、张杰尧、常宝堃、常宝霖、赵佩如、孙玉奎、荷花女、白金福、王长友、罗荣寿等共同演出。

1946年后在北京启明茶社、世界游艺社、升平游艺社、西单游艺社等地演出。

1947年与夫人张秀英女士结为伉俪。

1948年后往返京、津两地演出。

1951年与京韵大鼓名家孙书筠女士共赴上海金国游艺社演出。同年与曹保禄先生共建首都实验曲艺团任团长。

1952年参加赴朝慰问团赴朝鲜战场慰问,为战场上的志愿军表演,回国后首都实验曲艺团改为北京曲艺一团任团长。

1953年调北京曲艺三团参加相声大会的演出,三团的相声演员还有高德明、高德亮、谭伯如、汤金成、孙宝才、王文禄、罗荣寿、李桂山等人。同年收徒李明歧。

1956年任中央代表团团员跟随陈毅副总理赴西藏,庆祝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并演出。同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艺汇演与高德明先生合作表演相声《新书迷》。

1957年收徒赵德亮、傅振江、马大龙。

1959年北京曲艺一、二、三团合并成立北京市曲艺团。在此期间随团前往天津、沈阳、大连、哈尔滨、张家口、济南、武汉、南京、广州等全国各地进行演出。

1966年---1976年文革中。

1978年复出参加北京曲艺团的相声演出。

1982年患肺癌行左肺上叶切除术。

1985年退休于北京曲艺团。同年收徒刘洪沂、孟祥光。

1986年受聘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任相声教师。

1996年北京市曲艺家协会、北京市曲艺团举办"王世臣先生舞台生涯六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同年参加天津电视台传统相声的录制。

1998年因病致左声带麻痹抱恨离开舞台。

2001年10月3日,病逝于北京。

社会评价

王世臣先生为人坦诚,善待他人,直面人生。自知身患绝症10余年来仍豁达乐观,直至身体主要功能衰竭,溘然辞世。王世臣先生是一位有影响的相声名家。他一生为相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常说:"不说糊涂相声,演出要真实"他在6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身体力行。

王世臣的艺术成就辉煌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当时北京、天津家喻户晓的著名相声演员。在北京"世界游艺社"演出时。场次安排分别是他和赵玉贵倒三,孙书筠倒二,侯宝林和郭启儒攒底。他每天剧场演出。有一天,他由一家电台赶到剧场时,孙书筠已经在台上演出了。按原场次已不可能,而他和赵先生再上台表演,两个相声节目又连在一起了。只好安排他和侯先生、郭先生合说三人相声《扒马褂》。观众中有一位做绸缎生意的刘掌柜与他和侯先生都是好朋友,散场后请他们吃饭。席间,刘掌柜说"宝林、世臣、咱们都是好朋友,我劝你们一句,不要为一件马褂,俩人闹成这样,当着外人这事让人家笑话,我是做绸缎生意的,送你们每人一件马褂。"经过说明三人哈哈大笑。可见三位先生的表演神形兼备已进入化境。人物刻画深刻,使观者信以为真。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评论家钟惦斐在《大众电影》以《无与伦比》题目撰文,回忆40年前在西单商场听王世臣、高德明、王长友合说的《扒马褂》,至今记忆深刻,赞扬他们艺术炉火纯青,表演登峰造极给观众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

相声艺术中的"现挂",要求演员对现实生活观察准确、反映迅速。抗日战争结束后,一次王世臣路过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大栅栏,看见"瑞蚨祥"门前有个摊贩大声吆唤:"快来买唻!快来买!日本人倒霉!中国人得倚!快来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卖价格极低的俘获日本生活用品、衣物。当时他和郭启儒合作,来到剧场后台把在大栅栏看到的情况一说,二人一商量,当即在表演《卖布头》的"货声"里用上了。

乙:你一吆唤,我就知道卖什么的。

甲:你听这个(吆唤)"快来买唻!快来买!日本人倒霉.中国人得倚!快来买!这是卖什么的?!"

乙:不知道!

立时观众中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炸雷般掌声和笑声。

王世臣先生的相声门户

朱绍文——沈竹善——卢德俊——陈雨亭——王世臣

王世臣先生的弟子

李鸣岐、赵得亮、马大龙、傅振江、杜国生、孟祥光、刘洪沂、李文山、田战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