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母亲教我来阅读

2016年,当我坐火车去郑州办理作协入会手续时,我脑海中马上浮现出这样一副画面:当时我正大门旁的一间小屋里阅读京九晚报的合订本,天很冷,我的心更寒,人生之路何去何从。这时候二叔李海军来了,给我拿了一本商丘日报十年获奖作品合集,还有一本稿纸。他告诉我,我送到京九晚报的两篇稿子总编看了,说我底子薄,闭门造车,还得在写作上下苦功夫。叔叔是我走上写作道路的领路人和启蒙老师,在他与清风为伴的无数个不眠之夜,写出一篇又一篇的佳作。尤其在《知音》《爱人》等畅销杂志发表的千字千元的纪实作品直击社会现实,揭露人性沉沦,反应出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而正是这种精神,一直深深激励和感染着我,玉器的别致,是因为匠人别具一格的雕琢,钻石的异彩是因为有了精心的打磨,人生的不同是因为有了更多前人的提携和帮助,我向自己的叔叔及所有在写作道路上给予我帮助的良师益友表示感谢。

李彦民,现供职于河南省虞城县公安局,河南省作协会员,自1998年从事创作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农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新华社每日电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公安报》、《现代世界警察》《派出所工作》《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法制报》河南省人民广播电台、《商丘日报》《京九晚报》等中央级省市新闻媒体发表消息、通讯、散文、随笔等作品两千多篇。

母亲教我来阅读

女儿作文不好,给她买了《世界童话名著》等书籍阅读,以此来提高写作能力。没几天,这些书统统上了书架,问女儿怎么不看了,她说看完了,问书上的内容,只是一味的摇头。

我发了火:“你这是囫囵吞枣,读书不求甚解,作文水平是提高不上去的!”一旁拣黄豆准备打豆浆的母亲问女儿:“你爸拽文说的啥?”女儿说:“奶奶,爸爸嫌我看书看得快,啥都没记住!”一说这,母亲放下手中的活:“还说你女儿,当年你刚开始写稿子看书的时候不也是这个样子。”母亲的一席话,当年的一些事在脑海中历历在目。

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我们这些毛头小伙才为未来真正担忧起来。最要好的一哥门对我说:“哥哥,你喜欢看书,有文学细胞,是当作家的料。”寒假一回家,为了写作这个人生的宏伟目标,我躲进自己的小屋与世隔绝阅读起来。

书看困了,头一歪,在床上就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迷迷糊糊中听见有人喊吃饭,睁开眼,伸伸胳膊,迷瞪了几分钟,困意未消,面朝里躺下,又睡了起来。香甜中,身上只觉得一股凉气,猛一激灵,忽地坐了起来,原来是母亲气不过掀了被:“饭还吃不吃,不吃刷锅喂猪啦,喊你多少遍,就是不吭声,就是睡你也吃了饭再睡!”极不情愿地起来,狼吞虎咽扒点饭,回屋躺到床上继续阅读起来。

有时母亲会来到屋子里,问我渴不渴:“你这天天在屋子里啃书本,别再魔怔了,起来出去溜溜,清凉清凉脑子。”我对母亲说:“娘,我要当作家,不多看书,写不出来东西。”母亲眉头一皱:“啥,你要当坐家,你这不天天在家坐着。”母亲兄妹四人,她是老大,为了让下面的弟妹上学,母亲很早就承担了在生产队干活抓工分的重任,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下来。她说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上学,肚子里没有墨水,要不然也能成为一名教师。母亲说她最羡慕老师,胸前别一支钢笔,既有文化又受人尊重。

我告诉母亲:“我不是天天在家坐着,写稿子,以后坐办公室,像咱村的剑华,知道了吗?”一说到村上的剑华,母亲明白了。剑华当时是我们乡里的通讯员,给领导写稿子,每天上班车把上都提溜着一个牛皮公文包,头发一年四季一尘不染。村里的小孩上学逃课,父母就教训他们:“不好好上学,就到地里戳牛腚,看人家剑华天天坐办公室,风刮不着,雨淋不着,多享福,好好学着吧!”“写稿子好,坐办公室好,那你就好好看吧。”母亲小声反复着这两句话轻轻带上门出去了。

就这样,整整一个寒假,我足不出户阅读了从书店买的、从同学那里借来的大量中外名著,两眼熬得通红。这天母亲又喜冲冲地问我:“小,你看了这么多大块头书,稿子写了不少吧,快成作家了不?”是啊,这些天尽阅读了,没写一个字,“这就写,这两天就写,你就瞧好吧!”可接下来真正提笔行文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眼高手低,明明胸中有,构思好的一些情节,可就是写不出来。越急越写不出,越写不出,就越没自信,头发蓬乱,目光呆滞,答非所问,漫不经心,犹如走火入魔。在我写作这条道路上山穷水尽的时候,母亲通过两件小事对我的启发,使我看到了柳暗花明。

母亲让我随她到她住的屋里,从箱子里拿出刚做好的几双新布鞋,母亲问我穿上脚咋样,我说很得劲,还不出脚汗,就是有点土,不洋气。母亲说之所以穿着舒服,是因为鞋底是一针一针纳的,纳鞋底时拿线的手得勒紧,针眼还得纳均匀,要不然咯脚。我数过,一双鞋得纳两千多针,不能急,你看我的手,母亲伸出她粗糙的双手,手上布满老茧,有的还冻皴了。像你看书,我发现你这本书看了没几页,又换另外一本,换了这本换那本,倒腾来倒腾去,沉不下心这哪行?你看书要像我纳鞋底,一针一针来,看书也要一本一本读,吃透了一本再换其它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千万可记住了。我点点头。

接着,母亲又领着我来到村西头的核桃地,冬天的北风一刮,只有核桃树上的枯枝颤颤而动。母亲指着核桃树说,当时你父亲种核桃村里人都笑他,说实话连我心里也没底。核桃树难管理,挂果时间长,咱家又没经验,可你父亲却硬是凭着一颗恒心挺了过来,几年来没偷一点懒的松土除草,浇水施肥,雨大的时候浑身淋透去排水,核桃收成好得很。也真亏了这些核桃树,要不然你们的学费真没着落。所以你写稿子要像你父亲种核桃一样有恒心,坚持下去,不怕吃苦。

感谢母亲,正是她通过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小事的启发,使我明白了在阅读上要一心一意,专注一致,咬定青山不放松,认真汲取前辈名家的文学营养,精心转化,为我所用。在写作上要矢志不渝,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做一辈子的爱好去坚持。这也是我十七年来对写作一直未曾放弃的初心。

(原载《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