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拼多多或許沒想到,自己也會被山寨,山寨品能靠創意營銷走多遠?

拼多多創立不到三年便擁有3.4億活躍買家、過去一年GMV(網站成交金額)超過2000億元,一度備受追捧的“電商新貴”拼多多,在成功赴美上市的那一天起,就被更為猛烈地山寨假貨輿情所包圍……

“今天其實是把山寨問題和假貨問題混在一起了,當輿論進一步提高的時候,把所有問題都變成了假貨問題。”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在回答社會質疑時,頻頻爆出驚人言論:“我們的核心就是五環內的人理解不了”,將拼多多的客戶群體定位於五環之外。

五環外電商、山寨產品聚集地……一連串的負面撲面而來,亦讓拼多多被人揶揄為拼夕夕、假多多、山多多。

在淘寶、京東和唯品會等電商巨頭已經構築成壁壘的電商江湖中,拼多多會覆滅在它最輝煌的高光時刻嗎?

或許,這是中國山寨產品,能夠轉正的最後機會。

拼多多或許沒想到,自己也會被山寨,山寨品能靠創意營銷走多遠?

拼多多用戶真的是五環外嗎?

批鬥拼多多,一度成為了輿論時評中最政治正確的事。但這意義不大。

對於拼多多用戶,各種大數據分析的結果,似乎都或許和《紐約時報》所認為的那樣——收入不高人群的休閒式購物。其實包括黃崢自己所謂的“五環外電商”,其實不也正是如此。

可事實並非如此簡單。企鵝智酷7月底發佈的《拼多多用戶研究報告》裡,有幾個關鍵數據:2017年底,46%的拼多多用戶同時也是淘寶用戶,是所有電商平臺中最高的;拼多多和京東的重合用戶,一年內增長了一倍;在年齡、地域、用戶性別上,和唯品會高度相似;跨界領域,跟快手重合用戶高達4000萬。

但這並不說明拼多多就是一個低線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盛宴。換言之,每一個消費者內心都有一個物廉價美的底層消費需求,而過去物廉在淘寶上實現,價美則在天貓與京東上達成,而物廉價美則可以偶爾統一於唯品會等垂直電商之上。

除此之外呢?不用數據化的概念或許更容易說明問題。

拼多多或許沒想到,自己也會被山寨,山寨品能靠創意營銷走多遠?

拼多多

你知道“五環內”品牌嗎?

品牌對於國人來說,其實並非僅僅是價格的高低,而是一個質量的信任背書。大品牌的質量問題少,而小品牌的質量問題多,至於山寨品牌或者白牌呢?問題或許極多,但偶爾也能淘到寶。

淘寶,這個概念,其實恰恰最切合於中國電商消費人群的入場原則——淘價廉物美的寶、淘超長尾上個性化產品,乃至獲得在本地實體店中無法得到的產品與服務。

如此種種,其實構成了拼多多在夾縫中成功崛起的關鍵。並不是因為它的社交傳播基因,比起同樣走特價路線、卻被電商巨頭們可恥“山寨”的唯品會,甚至蹭熱點的來上一個尾品彙之類的品類,拼多多更加諳熟厚黑學。

巨頭自持身份,不敢放任白牌或山寨進入,唯品會和尾品彙都只是在既有的“五環以內”品牌中進行選擇,所能真正達成的讓利空間,也不過是雙11或6.18的日常化。

這讓五環以外的品牌,需要有一個生存空間!

拼多多或許沒想到,自己也會被山寨,山寨品能靠創意營銷走多遠?

用“金庸著”來賭大小?

一切都無關消費升級或消費降級,更加不是所謂的口紅效應。

很多的用戶在使用拼多多時,並非不知道創維先鋒、創維雲視、創維嘉、創維美之類的電器,和創維並沒有什麼關係。

這種“金庸著”的現象,早就完成了在消費者中的基本教育。從線下小賣部裡的康帥傅方便麵、立日洗衣粉,到線上主流門戶站點橫欄廣告裡的茅臺鎮原漿酒、蘋果手機……以至於在2018年央視315晚會曝光同類型蹭熱點的假冒偽劣商品時,許多人心中都沒有了詫異。

知道蹭熱點,為何還在拼多多呢?筆者和一些曾經拼過的消費者閒聊中得知,他們大多數心理在於萬一好用呢!反正便宜,搏一把,不虧。

其實,許多五環內品牌早就看到了這一商機。電商特供,其實就是這一消費心理下的產物——同一品牌、同一款式、內部降配、價格優勢、網絡特供。

隨之而來的銷量大漲,背後則在快速的消費著這些品牌的知名度,價格親民背後則是信息的不對稱,消費者哪怕擁有知情權,亦因為技術細節上的不明就裡而“中招”。

這其實是另類的拼多多,不過是名實相副的正品來完成。

然而,這種狀態,亦難持久。降配模式不能最終達成價格上的極大落差,而媒體的曝光亦很快完成了對消費者的教育工作。

電商特供品的春天沒持續太久,這在拼多多身上也會一樣顯現。關鍵在於,消費者在享有一定知情權(知道是山寨),而賭大小的結果中,“金庸著”們的水準,是否能夠讓消費者感覺到贏多輸少。

目前看來,消費者贏面大,才讓拼多多能活過3年。

拼多多或許沒想到,自己也會被山寨,山寨品能靠創意營銷走多遠?

山寨品能靠創意營銷走多遠?歡迎評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