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晋国卿位之争, 范氏为何被淘汰出局?

梁云兴


文|小河对岸

《晋国卿位之争》第8篇,范氏也称士氏。晋国范氏源於祁姓,为唐国(据传为尧之后裔封国)之后。周成王时期,灭掉唐国,将唐迁到杜邑,封伯爵。周成王又将唐地封给了弟弟叔虞,叔虞之子燮即位之后改国号为晋,故而,唐也就成为了晋的别号。周宣王时期,杀掉了犯颜直谏的杜伯(名不详),其子隰叔逃奔到了晋国(也算是重归故国),被任命为士师(官职,掌禁令、狱讼等)。于是,隰叔的子孙便以“士”为氏。

隰叔生士蒍,士蒍多智,是晋献公最为重要的谋士之一。而晋献公这一支系,以小宗取代了大宗,即“曲沃代晋”。故而,晋献公很怕此类的事件再次上演,便问计於士蒍。据《左传》记载:士蒍曰:“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公曰:“尔试其事。”士蒍与群公子谋,谮富子而去之...晋士蒍又与群公子谋,使杀游氏之二子。士蒍告晋侯曰:“可矣。不过二年,君必无患。”

士蒍用离间的方法,让晋公族之间内斗。最终,尽灭了桓、庄之强族(晋献公曾祖、祖父一系的旁支),而将势力较弱的旁支全都驱逐出国。并规定除世子之外,其他公子成年之后,也必须离开晋国。因而,造成了“晋无公族”这一诸侯特例,也为此后晋国“政出私门”、并最终为韩、赵、魏瓜分埋下了祸源。

士氏也因没有参与晋惠、晋文之党,而有所衰落。士蒍生士缺,士缺生士会(幼子)。士会虽非士氏长子,却有其祖之智。晋襄公去世之时,赵盾主政,主张拥立在秦国为质的公子雍为君,而派先蔑、士会到秦国迎接公子雍。其后,赵盾又背誓,改立了晋襄公之子夷皋为君,是为晋灵公,并派军迎击护送公子雍回国的秦军。于是,先蔑、士会都滞留在了秦国。

士会留在了秦国有七年之久,深受秦康公的信任与重用。在秦晋河曲之战中,士会识破了晋上军佐臾骈的计谋,并出计诱使赵盾堂弟赵穿出战,并差点俘获了赵穿。对此,赵盾颇为忧虑,而对荀林父、郤缺感慨道:随会(士会)在秦,贾季(狐射姑)在狄,难日至矣,若之何?

荀林父主张将狐射姑迎回晋国,而郤缺则更熟悉政治,狐、赵之勋并驾齐驱,赵盾费尽了心力才将狐氏排挤出了晋国,又岂会再迎回狐射姑,便建议迎回家族根基较浅的士会。其后,晋国用计,而士会也归国心切,最终使得士会得以归晋。

士会在日后也成为继赵盾、郤缺、荀林父之后,晋国的第四任执政正卿。而因其多有功绩,曾被封於随邑,为随氏之祖,又封于范邑,而立范氏,为范氏始祖。士会还有一支子孙留在秦国,复先祖“刘”氏(刘累,帝尧之裔孙,士氏先祖,为夏朝孔甲时大臣,据传说曾习得御龙之术,被封为御龙氏),据说汉高祖刘邦就是此支刘氏的后裔。

然而,士氏在晋国的地位,毕竟不如狐、赵、先、郤那样显赫。其后,士会因郤克出使齐国受辱、郤克请兵伐齐,而告老让政。据《左传》记载,士会对其子士燮说道:“吾闻之,千人之怒,必获毒焉。夫郤子(郤克)之怒甚矣,不快心以逞于齐,必发怒于晋国内。不得政,何以逞怒;余将致仕焉,以成其怒,冀其无以内易外也..

士会死后,其子士燮继承其卿位。士燮也深深感受到晋国强势卿族之间、卿族与公室之家的矛盾,而祷告希望自己早点死,以让范氏(士氏)逃过这场灾难(《国语》记载:反自鄢(鄢陵之战),范文子(士燮,也称范燮,谥号为“文”)谓其宗、祝曰:“君骄泰而有烈,夫以德胜者犹惧失之,而况骄泰乎?君多私,今以胜归,私必昭。昭私,难必作,吾恐及焉。凡吾宗、祝,为我祈死,先难为免)。

正如范燮所愿,不久之后,范燮就去世了。而在范燮去世不久,晋国就发生了晋厉公除三郤、栾书、中行偃弑杀晋厉公,并诛胥童等事件。范氏因范燮去世,继任宗主资历较浅,而未牵涉其中。

范燮去世之后,其子范匄继承其卿位,并在日后成为了晋国的执政正卿。范匄执政之后,与栾氏的关系不睦,最终在儿子、女儿的蛊惑之下,灭了外孙栾盈,尽诛栾氏一族。

范匄死后,其子范鞅继承卿位,在日后也成为了晋国的执政正卿。范鞅为人贪婪,致力於提升家族地位而无所不用其极,与晋国其他卿族的矛盾也因此更加激烈。在范鞅死后,其子范吉射继承其卿位。四年之后,赵氏宗主赵鞅杀死赵氏小宗宗主邯郸午(源於赵氏,别为邯郸氏),邯郸午之子邯郸稷据邯郸以抗赵氏。而邯郸午是中行寅的外甥,范氏又与中行氏姻亲相好。故而,范氏、中行氏联合邯郸氏共攻赵氏。而知、韩、魏三家最终相助赵氏,经八年之战,才得以灭掉范氏、中行氏。

参考史籍:《左传》、《公羊传》等等


有知社


范氏家族最早出现于文献记载的是士蒍,他是晋献公时代的大臣,献公想要削弱并廓清公族势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来,晋武公、晋献公这一支是晋国的小宗,一开始被封在曲沃,但是这支小宗逐渐强盛起来,威胁到大宗的统治,并最终取代了大宗,成为晋国的国君。历史上称之为“曲沃代翼”。

因为这种特殊的历史,而晋献公又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因此他在做国君期间,就十分重视对君权的巩固。当时桓、庄两支公族势力很大,威胁到晋君的统治,因此献公就想除掉他们。在除掉公族的过程中,士蒍就发挥了主要作用。也因为他的大功劳,他在晋献公时任大司空一职,士家发展很快,士蒍的后代士缺、士縠也都任大司马。

(士蒍)

士縠任大司马已经是到了晋文公和晋襄公时代了,这个时候的士縠,似乎颇受重用,因为他开创了大夫与诸侯会盟的先例。《左传》文公二年载:“公未至,六月,穆伯会诸侯及晋司空士縠盟于垂陇,晋讨卫故也。书「士縠」,堪其事也。”

不仅如此,士縠还一度被晋襄公定为中军将的人选,只不过后来又迫于压力,改选赵氏的赵盾为中军将。(顺便说一句,晋国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常设有上中下三军的将、佐,共六位,入选此六卿的人,便是晋国最高掌权者。而六卿的排位又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

真正使“范”作为家族氏号的,是士会。士会在赵盾执政期间,由于赵盾的反复,被迫流亡到秦国,在秦国为秦国国君出谋划策。但是不久之后,晋国内部的问题也很大,因此以赵盾为首的六卿便主张将在外的士会接回来。这样士会回到晋国,并成为以赵盾为首的执政核心成员之一。由于士会的能力突出,在晋国的地位也一步步稳步上升,顺利进入到六卿的行列,担任了十多年的上军佐。后又晋级为上军将和中军佐,最终在公元前593年,前任六卿之首中军将荀林父去世,士会接班成为中军将,正式成为晋国的执政者。范氏家族的地位也达到极盛的时期。

士会因为被封在范这个地方,因此家族便以范为氏,称为范氏。

士会去世后,其子士燮继承了父亲的政治地位,先后任中军佐和中军将。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大臣。士燮死后,其子士匄继位,士匄亦颇有才能,位列六卿,最后也成为中军将,当了执政者。士匄的儿子为士鞅,可以说一直到士鞅,范氏家族的宗子在晋国仍能稳坐六卿的地位。但是到了士鞅的儿子士吉射上位,便在卿族的斗争中昏招百出,最后居然联合中行氏一起攻打晋定公,这样范氏在国内就彻底处于被动,不得不出逃齐国。而范氏家族也就彻底从晋国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范氏便也在卿族的斗争中被淘汰出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