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改革開放40年」從“赤腳醫生”到“家庭醫生” 蘭州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成果惠民生

「改革開放40年」從“赤腳醫生”到“家庭醫生” 蘭州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成果惠民生

精心手術。

改革開放四十年,恍如彈指一揮間。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大步提升,各項社會事業發生了巨大地變化。醫療衛生事業作為民生之本,承載了太多回憶與期許;四十年來,她的發展腳步太匆匆,雖然不能停下來歇腳,但是終於迎來了梳理、總結的契機。

改革開放四十年,蘭州醫療衛生事業歷經數次變革,正沿著一條健康向上的道路發展,這座城市的人民也在這條路上大踏步前行。

用一串數字記錄……改革開放四十年,蘭州市衛生計生事業發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從人們健康發展指標來看,嬰兒死亡率從1986年的36.75‰減少到2017年的3.08‰,孕產婦死亡率從1983年的107.70/10萬減少到2017年的24.91/10萬,人均預期壽命在2020年將達到74.5歲。從衛生資源配置指標來看,各類醫療機構數從1978年的824家增加至2017年的2225家,醫療機構床位數從1978年的8920張增加至2017年的26417張,衛生技術人員從1978年的17876名增加至2017年的35251人。衛生機構用房建築面積從1978年的1.05萬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221萬平方米。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針對衛生資源嚴重短缺導致的“看病難、住院難和手術難”問題,蘭州市鼓勵多渠道籌資、多種形式辦醫,逐步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形式、多種渠道辦醫的新格局。通過公立醫院改革,調動了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使全市醫療服務規模、條件、水平和能力有了明顯改善,醫療衛生服務供給大幅度增加,有效緩解了由於衛生資源短缺造成的“看病難、住院難、手術難”等突出矛盾。

「改革开放40年」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 兰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果惠民生

入戶問診。

城鄉:基礎設施改善就醫條件提升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過精挑細選的百萬餘名農民一邊捲起褲管下地勞作,一邊當起了鄉親們健康的守護者。已退休十年之久的、原榆中縣銀山鄉衛生院院長朱存仁,就曾是中國百萬赤腳醫生中的一員,這位有著黑紅臉膛的七旬老人從醫50餘載,他的行醫道路就像一本書,記載了蘭州市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改革開放前夕、改革開放數十載以來的歷史變遷。而朱存仁的故事只能算作蘭州醫療衛生改革的一個縮影。

2008年年初,政府解決了朱存仁的身份問題,他成了真正的“公家人”。然而,赤腳醫生的經歷始終令朱存仁難以忘懷。他說:那段日子是他用青春和滿腔熱忱澆灌的時光,他永遠忘不了鄉親們解除病痛後,報以的真誠笑臉和那一碗熱湯麵的情意。

朱存仁說他“蓋”過三次房子,第一次是把打磨溝醫療站的三間破房推倒重蓋,第二次是1977年到銀山鄉衛生院當院長後,蓋了14間土坯房,最後一次是1992年把衛生院變成了磚混結構的大瓦房。然而,真正的改變是在2005年5月間,農村衛生院、村衛生室的標準化建設徹底改變了鄉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面貌。

十年前,朱存仁退休了。從醫數十載,朱存仁見證了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從一窮二白到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見證了農民群眾從醫療知識極度貧乏的昨天,到理性對待生命健康的今天。

張琳是七里河區居民。以前,她和許多人一樣不太信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個感冒都要往大醫院跑。之所以對社區醫療機構不信任,無非是人們對其醫療服務質量尚存疑慮。然而,幾年前的一次就醫經歷徹底改變了張琳的想法。她說,那場病來得突然,當體溫計顯示為38.7℃的時候,她不得不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離家不遠的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走進中心,張琳發現這裡環境整潔清爽,設有全科、內科和中醫科診室,掛號窗口前沒有排成長隊的患者。因為不用排隊,張琳很快就與醫生“面對面”了。少時,張琳就被安排躺在病床上開始輸液。在她輸液的過程中,護士不時來病房巡視,照顧她和旁邊的幾位“病友”。後來,護士發現張琳鼻子不通氣,就為她衝了一杯感冒靈沖劑。一杯熱氣騰騰的藥水喝下去,張琳頓時感覺輕鬆了不少。她說,也許當時是心理作用,不過社區醫院醫護人員細緻、周到的服務確實讓她感覺很溫暖。同時,費用低廉也是她沒有想到的,兩天的治療下來,她總共花費了不到100元錢。現在,張琳有個頭疼腦熱的小病就會求助社區醫院。

血壓計、聽診器和注射器,這些被稱為“老三樣”的設備,是多年前最先進的“武器”。現在,經過標準化建設的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B超、X光機、CT等醫療設備一應俱全,畢業於專業院校的醫師熟練操作它們,為城鄉患者的健康加上了一把保險鎖。改革數十年來,就醫環境、條件的逐年改善是蘭州醫療衛生髮展的最大“談資”。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方便居民享有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蘭州市科學合理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86個,全市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到了95%以上,社區居民15分鐘服務圈體系初步建立。在農村設置鄉鎮衛生院62家,村衛生室699個,每個衛生院平均配備3名全科醫生,每村配備至少1名村醫及基本醫療設備,實現了每鄉至少一個衛生院,每村至少一個衛生室、每個衛生室至少一名村醫的基本保障,已全面消除無醫無藥村,基本能為全市90餘萬農村居民提供較為完善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保障體系。

2015年鄉鎮衛生院全部實現標準化建設,2016年貧困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已完成全覆蓋,2017年全市村衛生室標建覆蓋率達到88%。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人均費用增加到55元,服務項目由9項增加到了14類55項,65歲以上老年人每年可以免費享受一次健康體檢。全市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83%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站、79%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由省市、縣、鄉、村四級家庭醫生組成的簽約團隊能為群眾提供綜合性、連續性和可及性的家庭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送醫上門”、“送人就醫”全面落實,“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結報”全面實施,“因病致窮、因病返貧”的現象得到了極大緩解。

「改革开放40年」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 兰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果惠民生

悉心診療。

銘記:在醫改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

四十年的改革之路,伴隨著風浪和起伏,蘭州醫療衛生事業歷經數次變革,有些瞬間值得銘記。

1978年12月之後,通過恢復整頓,蘭州市實行了黨委領導下的院長分工負責制。到1980年,市屬醫院的治癒率平均達到83.57%,醫院的臨床工作逐步走向正規,截至1981年,蘭州地區衛生機構達到839個,床位9895張,各類衛生人員20898名,並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城鄉衛生保健網和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醫藥衛生隊伍。

1983年2月,蘭州市衛生系統召開全市醫院管理座談會議,會議研究制定了《關於進行醫院全面質量管理的幾點意見》等五個文件,文件的實施,加強了蘭州市公立醫院的管理,對推動蘭州市醫療機構管理體制改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985年,蘭州市衛生局在市縣(區)三級醫療單位先後推出了行政首長負責制。截至1992年,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875個,其中衛生部門81個,企事業單位711個,私立醫院和個體診所83個,床位總數19467人。1990年,鄉(鎮)衛生院建成標準化衛生院全部完成,實現了一無(無危房)三配套(房屋、人員、設備)。到2007年,蘭州對754個村衛生所中的595所,進行了標準化建設。

時光荏苒,終於到了2009年,蘭州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正式啟幕。

在剛剛過去的五年裡,隨著醫改重點任務的全面落實,蘭州市衛生事業取得新的發展,人民群眾越來越多的享受到改革帶來的實惠,“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群眾對醫療衛生行業的滿意度不斷提升,有多項改革成果值得稱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關懷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蘭州市以“保基本、建機制、強基層”為原則,積極穩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市衛生計生事業取得重大進展。

目前,蘭州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現了全覆蓋。2012年12月,榆中、永登2個縣被列為國家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第一批試點縣,2014年12月皋蘭縣被列為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第二批試點縣,2015年,蘭州地區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覆蓋。2017年,三縣實現了“三增加三下降”,既縣內就診率增加,醫務人員收入增加,醫療服務收入增加,藥佔比下降,醫療費用增幅下降,參保患者個人支出比例下降。

2017年8月26日零時,值得銘記。蘭州市以取消藥品加成,破除“以藥補醫”為標誌的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順利推開。全市轄區內共有68家(省級15家)公立醫院實行了藥品零差率銷售,並調整了醫療服務價格,實行了全省統一的醫保診療目錄。綜合改革實施4個月,日均醫療收入減少12.93萬元,藥佔比減少1.35個百分點,檢查化驗收入佔比減少2.89個百分點,服務收入佔比提高6.06個百分點,門診均次收費減少12.78元,每床日收費降低53.16元。

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建立亦是勢在必行。在未來,將進一步理清醫院和政府關係,實行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開,推動醫院管理模式和運行方式轉變。

綜合改革:多層次多樣化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近年來,在綜合改革領域中,分級診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醫聯體建設等備受矚目。

市政府於2015年1月15日正式印發了《蘭州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分級診療工作實施方案(試行)》。目前,已將市級醫院分級診療病種擴大到150種+N。

2017年5月19日是第七個“世界家庭醫生日”。隨著一份“醫聯體家庭醫生協議書”的簽訂,標誌著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與城關區東崗街道深溝橋社區衛生服務站正式“結盟”,由醫院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急診和醫技等專業的專家、醫師逾百人組成的“醫聯體家庭醫生團隊”將共同守護社區百姓的健康。

早在2014年,市西固、城關和安寧區積極探索全科醫生家庭簽約服務,形成了以“網格化健康管理、團隊式簽約服務”為核心的簽約服務新模式,全科醫生與居民家庭建立了一種穩定的契約服務關係,長期為居民提供主動、連續、綜合的健康管理。

吳俊蘭是蘭州市二院綜合內科主任醫師。作為家庭醫生,她一口氣簽下了深溝橋社區和新興社區衛生服務站轄區內的三個家庭。吳俊蘭和社區的高血壓病號辛葉先老人分別在“服務協議書”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身體有啥不舒服,您可以隨時跟我聯繫,這上面有我的手機號。”吳俊蘭指著協議書對辛葉先說。

2017年,市衛生計生委等6部門聯合制定了《蘭州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實施方案》,對全市家庭醫生簽約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全面推進實施“1+1+1+1”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新模式。通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群眾在家門口擁有了自己的“健康管家”。截至目前,對有病看不了、看病就醫難的貧困患病人群,家庭醫生團隊主動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完成了3.19萬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簽訂,簽約率98%;完成轉診服務120人次,送醫上門10623人次、送人就醫334人次,完成兜底保障566人次。在確保患者及時得到救治的同時,先看病後付費、“一站式”結報服務、“10元85%報銷政策”、醫療救助3000元兜底政策有效落實,建檔立卡貧困患者合規醫療費用報銷自付比例已降至15%。切實解決了貧困人口的就醫負擔,提高了脫貧攻堅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2017年7月18日,蘭州市乃至甘肅省首例新農合跨省就醫聯網結報在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完成。短短几分鐘,來自陝西漢中住院患者的家屬唐先生(化名)就在醫院設置的新農合跨省就醫聯網結報窗口辦理了結算手續,他只繳納了父親住院費用的自付部分,其餘均由醫院先行墊付。無論是對於身處外地的甘肅患者,還是在甘居住的外地患者,新農合跨省就醫聯網結報政策最顯而易見的益處就是患者及家屬“少墊錢、少跑腿”。

今後,蘭州市的醫改工作要堅持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樹立大健康理念,繼續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為原則,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以公平可及、群眾受益為目標,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醫療衛生需求,持續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改革开放40年」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 兰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果惠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