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隋唐十八條好漢為何只出場了十三位?他們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隋唐十八條好漢為何只出場了十三位?他們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編者按:古代歷史演義類文學,對英雄群像的刻畫,除了《水滸傳》,就數成書於清代,講述隋末唐初故事的《說唐》了。《水滸傳》刻畫了一百零八將的群體形象,《說唐》則祭出隋唐十八條好漢的大熱IP。隋唐十八條好漢雖然富有濃重的民間傳說色彩,但也有一部分是根據歷史人物改編的。本文就為大家梳理一上,十八條好漢到底有幾人是真實存在過的。

隋唐十八條好漢為何只出場了十三位?他們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說唐》一書的藝術水平比較粗糙,不像《水滸傳》一樣把一百零八將系統而完整地列了名單,而是隨著人物各自出場,隨意而散亂地作了介紹。隋唐十八條好漢分別是:第一李元霸,第二宇文成都,第三裴元慶,第四雄闊海,第五伍雲召,第六伍天錫,第七羅成,第八楊林,第九魏文通,第十尚師徒,第十一新文禮,第十六秦瓊,第十八單雄信。

隋唐十八條好漢為何只出場了十三位?他們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這個名單排的真是槽點滿滿:槽點一:武藝高低全看力氣,前三名打後面的好漢基本不費勁,武器一磕對方就要跪,而且基本沒有還手之力。槽點二:作者實在太不用心了,絲毫沒有照顧到我們愛給武功高手排名的愛好,十八條好漢居然只排出來十三人,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這五位壓根沒點明。導致後世加了不少同人版的“修正”。槽點三:凡人是不配擁有頂級武力的,李元霸是個癆病鬼,卻被得道真人傳授一身虐遍天下無敵手的神力。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說唐》的藝術水平真是糙到了一定程度。

隋唐十八條好漢為何只出場了十三位?他們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接下來步入正題,隋唐十八條好漢,都有誰是真實人物?誰是胡吹出來的虛構人物?第一條好漢李元霸。此人據《說唐》第三十三回描寫:“這李元霸年方十二歲,生得尖嘴縮腮,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無窮。兩柄鐵錘,其重有八百斤,坐一騎萬里雲,天下無敵,在大隋稱第一條好漢。”

隋唐十八條好漢為何只出場了十三位?他們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真實的李元霸叫李玄霸,乃是唐高祖李淵第三子。《說唐》為清朝人所作,清人避聖祖康熙帝名中之諱,改“玄”為“元”,故名李玄霸為元霸。《舊唐書》卷68《高祖諸子傳》載:“衛王玄霸,高祖第三子也。早薨無子。武德元年,追贈衛王,諡曰懷。”遍觀兩《唐書》等原始史料,並未見到李玄霸有什麼出軍征戰的記錄,也絕無身負絕世武功的跡象,可見《說唐》只是借了個李元霸一個名字,進行了誇張的想象。

隋唐十八條好漢為何只出場了十三位?他們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隋唐演義》中陳昊扮演的宇文成都

第二條好漢宇文成都。據《說唐》第十七回描寫:“那宇文成都身高一丈,腰大十圍,虎目龍眉,使一柄流金鐺,重二百斤,乃隋朝第二條好漢。”他與李元霸俱為紫陽真人所傳弟子,乃是宇文化及長子,官封無敵大將軍。

隋唐十八條好漢為何只出場了十三位?他們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隋唐演義》徐少強版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二子名承基、宇文,並無成都之名。但宇文成都這個身份卻比較合乎現實,據《隋書》卷4《煬帝本紀下》載:“大業九年春正月丁丑,徵天下兵,募民為驍果,置折衝、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將官,以領驍果。”宇文化及父子掌領煬帝禁兵,驍果軍亦屬其管,小說中宇文成都職責是保護皇帝,與此身份相合。

隋唐十八條好漢為何只出場了十三位?他們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隋唐英雄》中釋小龍扮演的裴元慶

第三條好漢裴元慶。《說唐》描寫道:“這元慶雖只十二歲,他用的兩柄錘,卻有五升斗大,重三百斤,從未遇過敵手。”此人歷史原型是裴行儼,據兩《唐書》《李密傳》等記載,裴行儼是隋將裴仁基之子,瓦崗軍起事後,裴氏父子降於李密,行儼因為驍勇善戰,被譽為“萬人敵”,“密復以為絳郡公,甚相委暱。”小說中裴元慶武力甚是驚人,他硬架李元霸三錘,借下山之勢擊傷宇文成都,是瓦崗軍中頭號猛將,後來誤中埋伏,死於隋軍火雷陣中。歷史上的裴行儼在瓦崗軍失敗後歸附於王世充,後來因為過於勇猛受到猜忌,父子二人都被王世充所殺。

隋唐十八條好漢為何只出場了十三位?他們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第四雄闊海、第五伍雲召、第六伍天錫則全無史蹟可尋,但雄闊海、伍天錫各據山寨起事,類似知世郎王薄、高雞泊高士達的草莽出身,伍雲召反於南陽,類似隋末起義的地方將官,大概都是根據特定歷史背景而創造的人物形象。 第七條好漢羅成,《說唐》描寫:“羅成年方十四歲,生得眉清同秀,齒白唇紅,面如糰粉,智勇雙全,隋朝排他第七條好漢。”其原型應當是隋唐時的將軍羅士信。據《舊唐書》卷193《羅士信傳》載,羅士信是山東歷城人,十四歲那年便隨隋將張須陀與起義軍作戰,張須陀敗亡後,羅士信輾轉投入瓦崗軍、王世充和唐軍。

隋唐十八條好漢為何只出場了十三位?他們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羅士信極其驍勇,“士信馳至賊所,刺倒數人,斬一人首,擲於空中,用槍承之,戴以略陣。賊眾愕然,無敢逼者。”劉黑闥作亂於河北,羅士信力戰不敵,被劉黑闥所殺。至於《說唐》中把羅成、羅藝捏成父子則全是戲說,歷史上的羅藝與羅士信毫無關係。

隋唐十八條好漢為何只出場了十三位?他們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楊林劇照

第八條好漢楊林。《說唐》中描寫:“楊林生得面如傅粉,兩道黃眉,身長九尺,腰大十圍,杏使兩根囚龍棒,每根重一百五十斤,有萬夫不當之勇,在大隋稱第八條好漢。”小說中還交待他是隋朝宗室,煬帝的叔祖父。歷史上並無楊林,從他參加北周滅齊大戰、隋滅陳的經歷看,似乎是隋朝觀德王楊雄,此人是隋朝宗室,周隋易代時他率禁軍控制中央,給隋文帝立了大功。從他在山東、河北一帶圍剿農民軍的情況看,似乎又有些像隋朝名將楊義臣。大概小說的創作者合二人之長,寫了這麼一個人物。

隋唐十八條好漢為何只出場了十三位?他們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魏文通劇照

第九魏文通,第十尚師徒,第十一新文禮,這三位隋將大致都是虛構的,硬要找歷史線索,也確實有一點點蹤跡可尋。關於魏文通,《隋書》卷3《煬帝本紀上》記載,大業六年時,雁門郡有個叫尉文通的地方豪強,從姓氏看似乎是漢化的鮮卑人,聚眾於莫壁谷造反,結果當年就被隋朝官軍剿滅。關於尚師徒,《資治通鑑·隋恭帝上》義寧元年條記載,朔方郡守將梁師都殺郡丞造反,北連突厥抗拒中央,直到唐太宗時才被剿滅。此人姓名與尚師徒發音相近,似乎小說有所宗於此。

隋唐十八條好漢為何只出場了十三位?他們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隋唐演義》中嚴寬扮演的秦瓊

第十六條好漢秦瓊,此人是《說唐》主角,被描寫為北齊大將秦彝的兒子,義氣幹雲,武藝超群,人材出眾,人稱小孟嘗。以秦瓊為首串聯起的賈柳店兄弟盟誓,精彩度堪比水滸好漢聚義於梁山。可以說演義中的人物形象與歷史原載的契合度,是隋唐十八條好漢中最高的。

隋唐十八條好漢為何只出場了十三位?他們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秦瓊武藝極高,“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舊唐書》卷72《秦叔寶傳》)。如果真要給隋唐之際的猛將排名,他的武藝夠得上前幾名,與裴行儼、羅士信、程咬金恭等都在伯仲之間。

隋唐十八條好漢為何只出場了十三位?他們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隋唐演義》中單雄信赴死的劇照

第十八條好漢單雄信,《說唐》描寫道:“單通,號雄信,在隋朝是第十八條好漢。生得面如藍靛,發似硃砂,性同烈火,聲若巨雷,使一根金釘棗陽槊,有萬夫不當之勇。”書中他做的是綠林好漢的沒本生意,江湖威望極高,極富人格魅力,幾乎是小旋風柴進的翻版。

隋唐十八條好漢為何只出場了十三位?他們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小說中單雄信莫名其妙地與唐高祖李淵結下殺兄之仇,瓦崗軍敗沒後他投入王世充帳下與李唐為敵,直到最後被俘殺。正史中單雄信沒有這麼傳奇,據《舊唐書》卷57《李密傳附單雄信》載,他早年追隨翟讓起義,是瓦崗軍的元老,瓦崗軍大敗時降於王世充。李唐圍攻洛陽,單雄信在城下遭遇李世民,幾乎將其俘獲,被唐猛將尉遲恭擊傷墮馬。王世充失敗後單雄信被唐軍俘獲,唐高祖下令將之處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