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說迦太基帝國的漢尼拔是羅馬帝國的噩夢?

微百科noland


這個……三次布匿戰爭時期,迦太基跟羅馬倆貨一個也不是帝國吧,迦太基是軍事偕主/寡頭貴族專制制度,羅馬共和國也是寡頭貴族專制制度,兩個國家都帶有一定古典共和傳統。有所不同的是,羅馬共和國的兩名執政官同時兼任的是羅馬軍團與輔助軍團統帥,各統轄2個軍團與2個輔助軍團;而迦太基的兩名“索非特”也就是執政官不負責統轄軍隊——迦太基軍隊具有嚴重的軍閥化與僱傭軍特徵。同時,由於迦太基是商業-農業經濟成分相對均衡的二元化國家,兩名執政官又分別代表商業奴隸主與農業奴隸主利益,這就導致了迦太基在政治、軍事、經濟三個層面上都有巨大的分歧與掣肘。這導致了它在同羅馬共和國的戰爭中往往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迦太基與羅馬共和國打的第一場布匿戰爭被打成了狗,不僅丟了有戰略跳板意義的西西里島,自己引以為豪的海軍反而給羅馬海軍全殲。所幸哈米爾卡在陸戰中擊敗了來犯的羅馬軍團,穩定住了戰局。彼時的迦太基戰略態勢總體不利——國內政局不穩,海上商業線被掐斷,同時迦太基陸軍本身就不具有陸上優勢。在這種被動的情況下,漢尼拔.巴卡不僅能通過第二次布匿戰爭前期的一系列極富想象力的戰略設計(以西班牙為跳板劍指亞平寧半島羅馬本土)、一系列極為大膽的戰略機動(率領全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山口,突然出現在意大利北部)造成羅馬全國震動,還連續三次擊敗羅馬共和國軍隊(特雷比亞戰役、特拉西梅諾湖戰役、坎尼戰役),其中著名的坎尼戰役堪稱亞歷山大大帝之後馬其頓合成軍體系最富想象力的實戰表演,幾乎全殲羅馬全國精銳,執政官保盧斯、八十名元老陣亡,是羅馬共和國建城以來損失最為慘重的一仗。既然如此,說漢尼拔.巴卡是羅馬共和國最大的噩夢,完全沒錯。


軍武次位面


漢尼拔是北非迦太基王國的軍事家,是歐洲歷史上四大軍事統帥之一,(其他三位分別是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拿破崙),可見其軍事地位之高,被後世譽為“戰略之父”。


漢尼拔正是出生在羅馬帝國軍事強盛的時期。但是,好勝心極強的漢尼拔深受父親影響,勵志要打敗羅馬人。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他認為,第一次布匿戰爭中戰敗的迦太基喪失了制海權,無法從海上進攻羅馬,如果坐等羅馬進攻,勢必會非常被動。於是漢尼拔做出了常人無法想象的決定,公元前218年春天,漢尼拔帥軍從迦太基出發,從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抵達意大利北部。

突然出現在羅馬人面前,使得高盧人又看到了希望,隨即高盧人響應漢尼拔,叛變了羅馬。羅馬元老院命令羅馬執政官朗哥斯與西畢阿聯合對付漢尼拔,漢尼拔與他們在特拉比亞河決戰,漢尼拔先用騎兵騷擾羅馬軍營,誘敵深入再進行側翼包抄,使羅馬軍隊損失慘重。

公元前217年春天,漢尼拔繼續南下,巧妙地引誘新執政官弗拉米尼軍隊破壞羅馬周圍的莊園,讓羅馬周圍的邦國看到羅馬軍隊沒有保護他們的能力,並且設下埋伏,又擊敗了羅馬軍隊。



此時漢尼拔已經兵臨羅馬城下,但是漢尼拔並不急於攻城,因為手裡軍隊太少了,又沒有攻城器械。漢尼拔前往意大利東南部,尋找起義軍打擊羅馬軍隊士氣。同時漢尼拔又使用計謀讓羅馬軍隊跟著屁股後面跑,自己卻安然無恙。


公元前216年,羅馬出動帝國史上最龐大的軍隊圍攻漢尼拔,漢尼拔的軍事才能又一次體現出來。他發明了新月型戰術,交戰初期由中間的軍隊凸起形成圓月型,交戰之後,凸起的中鋒不斷回縮型成炫月,將羅馬軍隊包圍,共殺死和俘虜羅馬軍隊7萬人,使羅馬軍隊遭受重大打擊。此後漢尼拔又取的一些勝利。但是,由於迦太基國小實力弱,並沒有在後勤方面給足幫助,但是,漢尼拔仍然在羅馬境內奮戰15年,是多麼了不起的事啊!

後來羅馬帝國也學他的戰術,進攻迦太基國,漢尼拔沒辦法撤軍回國,又遭到盟友背叛,漢尼拔畢竟只是將軍不是國王,個人再厲害也無力迴天了,最終迦太基國向羅馬帝國投降,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雖然迦太基國亡了,羅馬帝國仍然懼怕漢尼拔,怕他東山再起,強烈要求各屬國抓住漢尼拔,此時漢尼拔心灰意冷,最終服毒自盡!


微百科noland


按照《羅馬史》作者李維的說法,“在羅馬的歷史上,還沒有哪個敵人讓羅馬能夠瑟瑟發抖”。毫無疑問,漢尼拔就是那個讓羅馬瑟瑟發抖的人。

漢尼拔是北非古國迦太基名將,被稱為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一,另外三個分別是亞歷山大大帝、愷撒和拿破崙。

迦太基坐落於非洲北海岸(今突尼斯),與羅馬隔海相望。

早在公元前6世紀時,迦太基就與希臘因為爭奪地中海多次戰爭,當希臘在公元前4世紀因為伯羅奔尼撒戰爭逐漸衰落後,迦太基憑藉強大的海軍稱霸西地中海。

然而,迦太基將要面對的,是更為強大的羅馬。

公元前4世紀,羅馬統一了意大利半島之後,發現地中海已經被迦太基所牢牢控制,這是羅馬人所不能容忍的。

被稱為第一次布匿戰爭的爭霸持續了23年(公元前263年-公元前241年),最後以迦太基向羅馬求和告終。

戰爭的結果是迦太基全面撤出西西里島,並對羅馬作出賠款。

漢尼拔的父親,正是第一次布匿戰爭的統帥,哈米爾卡爾·巴爾卡。

根據李維的記載,漢尼拔才9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命令他跪在祭壇前對神發誓:長大成人後,一定要成為羅馬誓不兩立的仇人。

毫無疑問,漢尼拔深深地記住了這句話:公元前218年他率軍翻過阿爾卑斯山,此時,秦始皇統一六國剛剛過去三年。

漢尼拔猶如神助一般在羅馬共和國境內取得了無數次勝利。

其中,波河戰役殲滅羅馬軍隊三萬人,特拉西美諾湖戰役全殲羅馬4個軍團近3萬人,執政官戰死。

在坎尼戰役(Battle of Cannae)後,羅馬約7萬人的軍隊更被全殲。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之一,按一天之內的傷亡人數來算,一直到1916年在法國北部索姆河邊的凡爾登絞肉機才被打破。

每一位羅馬人皆有親友在此役裡陣亡。

3個羅馬執政官、隨軍督戰的元老院的80多名議員們全部死於這場戰爭。

要知道,羅馬的元老院總共不過才300名議員。

戰後,漢尼拔手下的士兵興高采烈地從陣亡的羅馬貴族和軍官們手上捋下象徵他們的高貴地位的金戒指。

據說,被收集到的戰利品光是金戒指就好幾蒲士耳之多。

“這裡再沒有任何羅馬軍營、將軍,或任何生還的軍兵;阿普利亞、薩謨奈,差不多全部意大利皆在漢尼拔腳下。”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羅馬人前後共損失了五分之一的十七歲以上成年公民(接近羅馬可供使用的人力的兩成)。

漢尼拔在羅馬征戰的頂點是公元前211年:他率領軍隊抵達羅馬城牆科林門外,羅馬人的恐懼達到了巔峰,此後直到幾百年後的匈奴王阿提拉入侵,羅馬才會再次感到危險。

坎尼戰役結束後,卡普亞與他林敦此兩個意大利南部最大的城邦均背叛羅馬,轉而投靠漢尼拔。正如波利比奧斯所述,“在戰役前,各盟友均忠貞不二,但在戰敗後,無法再信任羅馬人的威力,因而背叛了羅馬。”

西西里的希臘城邦也發生反抗羅馬統治的起義,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則出兵支持漢尼拔,對羅馬發動了第一次馬其頓戰爭。

此外,漢尼拔亦與西西里島上最重要的城邦,敘拉古的新任國王希耶隆尼莫斯締結盟約。

所以,漢尼拔之所以成為羅馬如此可怕的威脅,不僅僅在於他擁有可怕的軍事能力,更在於他成功地挑戰了羅馬成為帝國的基礎:地域征服及聯盟模式。

如果持續下去,羅馬共和國無疑將轟然倒塌,回到最初的羅馬城市。

所以,漢尼拔無疑是羅馬最大的噩夢。


小奔說史


在羅馬崛起成為地中海霸主的道路上曾面對一個強勁的對手——羅馬和這個對手在長達118年的時間內爆發了三次戰爭,這三次戰爭直接決定了西方文明的外來走向。這個對手就是迦太基。

公元前9世紀末一支腓尼基人從蘇爾城(今黎巴嫩南部)遷徙到今天的北非突尼斯境內並在此建立了迦太基城。到了公元前3世紀前後迦太基已征服了整個北非、伊比利亞半島南部以及亞平寧半島以西的撒丁、西西里、科西嘉等島嶼,迦太基城成為地中海貿易的中心。公元前4世紀初希臘城邦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走向衰落,迦太基趁機向地中海東部擴張。同一時期的羅馬僅僅只是意大利半島中部一個二流的農業城邦,直到前4世紀末才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然而後來居上的羅馬僅僅用了100年的時間就成為亞平寧半島的霸主。在成為亞平寧半島的霸主後羅馬也開始試圖染指地中海上的撒丁、西西里、科西嘉等島嶼,這就和迦太基構成了競爭關係。

公元前264年羅馬和迦太基圍繞西西里島的歸屬問題爆發了第一次戰爭。此時的羅馬還沒有能參與海戰的戰艦,首批參戰的戰艦都是從意大利半島上作為羅馬盟友的各城邦借調而來。羅馬元老院有鑑於此決定新造100艘最新的五列槳座戰艦——這種戰艦的設計巧妙之處在於:在船首裝有吊橋,可以鉤取地方戰艦,從而讓己方士兵可以從容攀上敵方甲板,從而變海戰為陸戰,這對海戰經驗相對匱乏的羅馬人而言無疑大大降低了戰鬥的難度。公元前256年已擁有330艘這種戰艦的羅馬艦隊在西西里島南部的埃克諾穆斯角擊沉和俘獲了100艘迦太基戰艦。此戰後羅馬艦隊主力乘勝進攻迦太基本土,試圖一鼓作氣徹底消滅迦太基,然而這一行動被迦太基人挫敗。公元前424年羅馬放棄了一鼓作氣攻佔迦太基本土的念頭,轉而封鎖西西里島南部的迦太基要塞。這一戰術取得了成果:公元前241年3月200艘羅馬戰艦在埃加迪群島附近擊沉和俘獲了120艘迦太基戰艦,至此地中海西部的制海權落入羅馬之手,迦太基被迫求和,至此雙方之間長達23年的第一次戰爭結束。

這場戰爭的巨大損失和戰敗的恥辱深深刺激了一戶迦太基人家——巴卡家族。哈米爾卡·巴卡在對雙方的第一次戰爭進行分析後認為:在羅馬佔據西西里島後任何從海上實施的進攻都將付出慘重的傷亡和高昂的時間成本。為此他相處的對策是:建立一支足夠強大的陸軍從陸上直接進攻羅馬本土。主意打定後他決定將亞平寧半島側翼的伊比利亞作為打造這支遠征軍的基地。公元前236年哈米爾卡攜其女婿哈斯德魯巴以及三個兒子漢尼拔、哈斯德魯巴·巴卡和馬戈·巴卡前去征服西班牙,此後8年的時間裡巴卡家族在伊比利亞半島大搞開發建設和軍事訓練,將這裡打造成為進攻羅馬的財源和兵源基地。公元前219年漢尼拔出兵攻陷了羅馬在伊比利亞的同盟城市薩貢託,由此引發了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第二次戰爭。

漢尼拔深知此時羅馬的海上霸權已然成型,迦太基不能再像第一次戰爭中那樣通過海戰交鋒對抗羅馬。他決定利用伊比利亞的前進基地以及在那裡訓練出的10餘萬精兵直接從陸上進攻意大利本土:公元前218年春漢尼拔親率9萬步兵、1.2萬騎兵和37頭戰象從巴卡家族在伊比利亞建立的新迦太基城出發翻越阿爾卑斯山、跋涉1600公里,突如其來出現在意大利北部。儘管沿途惡劣的地理環境導致了大量非戰鬥減員,沿途的一些重要據點也要分兵把守,所以當漢尼拔到達意大利時已只剩2.6萬兵力,然而他聯絡了阿爾卑斯山兩側反羅馬的高盧人,得到了5萬名以上的友軍。兩個多月後4.2萬名羅馬大軍在特雷比亞河岸與漢尼拔的3萬餘人遭遇,漢尼拔以重裝步兵引誘羅馬人從正面發起攻擊,隨後讓高機動性的努米底亞騎兵繞到羅馬人的側翼、背後發動猛攻。此戰羅馬傷亡超過2.6萬人,而漢尼拔只付出不到5000名騎兵的損失。次年6月24日漢尼拔又如法炮製在特拉西梅諾湖畔奇襲了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指揮的3萬羅馬大軍並將其全殲。

特拉西梅諾湖戰役的慘敗是羅馬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為應對這一危機羅馬開始實行獨裁製——以執政官費邊為獨裁官,全權指揮羅馬軍團。費邊極力避免同漢尼拔正面交鋒,而是利用羅馬軍隊本土作戰的主場優勢緊緊尾隨漢尼拔的軍隊,不斷對其進行騷擾打擊,同時打擊漢尼拔的後勤補給線。這樣的戰法雖不能帶來大的戰果,但也避免了再出現像特雷比亞河戰役和特拉西梅諾湖戰役那樣的重大慘敗並且有效牽制了漢尼拔的行動。而漢尼拔在特拉西梅諾湖戰役大獲全勝後並沒一鼓作氣直取羅馬,而是在亞德里亞海沿岸大肆劫掠。此時的意大利半島儘管已被羅馬大體控制,但各城邦仍有相當的獨立性——這些城邦是作為羅馬的同盟者參與戰爭的。漢尼拔宣稱:自己不是來和意大利各城邦作戰的,而是來把意大利人從羅馬的主宰下解放出來的,為此他准許意大利各邦恢復舊日疆界並釋放那些追隨羅馬與自己交戰的意大利城邦的戰俘。

雙方就這樣相互對峙,終於羅馬人忍受不了戰爭的曠日持久了,他們開始紛紛指責費邊膽小怯懦。費邊的獨裁官任期屆滿後兩名新任執政官率16個軍團與漢尼拔展開正面決戰——公元前215年8月2日雙方在意大利半島南方的重鎮坎尼遭遇。漢尼拔為對付羅馬的佈陣使用了雙重包抄的戰略:將最不可靠的兩萬五千名高盧新兵置於中軍,並混以八千名久經沙場的西班牙重裝兵。而其中軍並不是一條直線,乃是由中央突起的弓形陣,以誘敵擊之。而精銳騎兵則置於兩翼,以作包抄之用。在戰事開始時迦太基的中軍不敵羅馬中軍的優勢兵力而向後撤。但羅馬人在不久後便墮入了一個巨大的凹字中心裡,而迦太基的中央步兵與兩翼的騎兵則由中間進逼,結果包圍了羅馬軍。羅馬軍無處可撤,結果被迦太基軍分割,逐個擊破。最終大約六萬至七萬名羅馬士兵戰死或被俘,兩名統帥之一,執政官鮑魯斯,與八十名元老院成員一同陣亡。

坎尼模式成為戰略史上最輝煌的殲滅戰典範——此戰羅馬損失了可用兵役資源的1/7,意大利第二大城邦卡普託、馬其頓、西西里的敘拉古城邦在戰後同迦太基結盟。然而在這樣的危急關頭羅馬徵募不到最低服役年齡的青少年入伍,同時將囚犯和奴隸武裝起來,迅速組建了4個新軍團,同時籲請盟邦出兵援助。羅馬還進行了財稅改革以維持戰爭所需開支,在戰術上重新開始執行費邊戰略。後來的歷史證明這的確是對付漢尼拔的最佳戰術——儘管漢尼拔能征善戰,但畢竟是客場作戰,拼消耗永遠拼不過羅馬人。公元前211年羅馬出兵遠征伊比利亞半島,切斷了漢尼拔的財源和兵源補給。公元前204年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這招“圍魏救趙”迫使迦太基政府匆忙召回漢尼拔。

公元前202年10月19日羅馬軍團在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率領下同漢尼拔率領的迦太基軍隊在北非的扎馬平原展開決戰。西庇阿的父親和叔叔死於漢尼拔的姐夫哈斯德魯巴之手,岳父則喪命於漢尼拔的經典之戰坎尼戰役;而此前羅馬軍團遠征伊比利亞和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回師正是出自他的傑作。最終西庇阿戰勝了漢尼拔,儘管此後漢尼拔又活了19個年頭,但他的軍事生命在扎馬平原畫上了句號。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刀叔導讀:西羅馬帝國和東方的秦朝處於同時代,兩個世界超級大國從來沒有真正的交戰過。許多讀者都喜歡去假想一下這兩個大國若交戰誰會贏,今天我們將以同時期第三方的角度去討論這個問題。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是天生的英雄,他以打敗羅馬作為畢生的追求。公元前218年,漢尼拔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出其不意的出現在羅馬本土的平原上,從而揭開了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序幕。在這座無數戰士從血肉築成的舞臺上,漢尼拔髮出了最為耀眼的光芒。他的威名震撼著整個地中海。

在這場戰爭中,漢尼拔曾一天直接滅掉六萬羅馬人。也許就在這裡,我們能夠找到為何西羅馬帝國肯定打不過秦朝的原因。

公元前216年,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巴卡從西班牙出發,快速行軍千餘公里,翻閱阿爾卑斯天險,突然出現在羅馬人境內。原本漢尼拔帶了5萬步兵,9000騎兵和30頭大象,但在阿爾卑斯山上,一般的士兵死於嚴寒,30頭大象更是無一倖免。山的另一側,羅馬至少屯有20萬兵力。

漢尼拔面對這種情況,依然選擇進軍。這種行動不能稱之為“魯莽”,而是“睿智”。因為有一點,漢尼拔已經計算在內,那就是騎兵。

西羅馬一直來,就算到了東羅馬時期,都是極為重視步兵,所發明出來的各種陣法更是數不勝數(雖然和斯巴達相比,差了一些)。而騎兵,在羅馬人看來根本不入流,都是上層貴族的“寵物”。

公元前4世紀的高盧入侵,對於羅馬軍團的戰術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三線陣和劍盾戰法的應用,很大程度上是之前的戰場需求積累的結果,高盧入侵中羅馬軍隊的失敗,徹底點燃了戰術改革的導火線。而長盾等裝備的換裝,則是與薩莫奈人軍事交流的結果。

即便是這樣,羅馬人依然是重視步兵,所謂的改良也只是步兵到重步兵的轉換。需要騎兵了,羅馬人都是從周邊屬國臨時徵召。

坎尼對壘,羅馬人嚮往常一樣,派出了傳統的三線陣,這是由一個個方陣組成的大兵團,能夠用滔滔不絕的攻勢將敵人打垮。羅馬軍陣的兩翼由騎兵保護,一邊是羅馬騎兵,一邊是同盟國騎兵。

漢尼拔的偉大就在於他沒有固定戰術,而是以心理戰為基礎,羅馬人上次用中央突破成功,他看透羅馬主帥一定再次發揮優勢中央突破,故意採用中央厚重但是戰鬥力較弱的陣型造成反包圍。

事後諸葛亮的看法:羅馬人應該讓陣型變薄,然後以右翼為支點旋轉,把迦太基人推向河邊,但是漢尼拔集中騎兵從左側突破反過來咬羅馬人背後一樣完蛋。如果羅馬主帥是個白痴,反而贏面大一些,完全可以利用兵力優勢平鋪上去把對方壓到河邊,甚至分散兵力形成前後呼應的兩隊,不用怕被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當然,到那時候漢尼拔肯定也會調整,但是羅馬兵力優勢大,越笨的方法破綻越小。

漢尼拔所擺出的陣型,便是著名的新月陣。

七萬羅馬步兵一頭撞向迦太基的中軍,試圖擊潰高盧人和西班牙組成的軍陣。就在中軍鏖戰之時,漢尼拔戰旗一揮,兩翼的非洲重步兵迅速包抄羅馬的兩翼,將羅馬人三面包圍。漢尼拔的騎兵迅速擊潰了羅馬騎兵,殺得片甲不留,而努米比亞騎兵拖住了羅馬的盟國騎兵。隨即,漢尼拔騎兵繞過羅馬人的後方,與努米比亞騎兵一起夾攻盟國騎兵,又殺得片甲不留。

最終,迦太基的所有騎兵合兵一處,猛烈衝擊羅馬軍團薄弱的後方。隨即,羅馬人大敗,戰鬥成為一場一邊倒的屠殺。羅馬軍團的裡層步兵,由於缺乏遠程武器,只能乾瞪眼,直到迦太基人殺到自己面前。

不管保盧斯(羅馬統帥)是怎麼判斷漢尼拔佈陣的,或許他看見迦太基中路突出以為迦太基軍集中兵力於中路想以劣勢兵力集中突破自己陣線,亦或者早就看出迦太基軍中路薄弱,想集中兵力撕裂迦太基中路,反正,保盧斯集中兵力了!保盧斯也突擊了!

結果,保盧斯兩翼遭到迦太基主力攻擊,後方也被迦太基騎兵爆菊了。

一天之內,羅馬人全軍覆沒,六萬人喪生,一萬七千人投降,創造了一天之內士兵戰死的最高紀錄,直到一戰的索姆河之戰才能夠持平。

現在,我們再來解釋為何西羅馬帝國幹不過同時期的秦朝。

對於這兩個東西方大國來講,都擁有著爭霸一方的大規模軍團,而且經過多次戰爭的洗禮。但區別就在於大規模軍團並不等同於大規模現代化軍團(就當是來講)。

騎兵永遠是羅馬帝國的軟肋,反觀秦朝騎兵,十萬人級別以上的戰鬥就參加了四十餘回,更是讓匈奴都不敢輕視。對比匈奴人後期在歐洲的肆虐,秦朝完虐羅馬帝國是沒什麼問題的,何況秦朝還有“秦弩”這一BUG級武器。

從參戰人數來講,對比戰國後期動不動就幾十萬人的戰役,古歐洲的軍事戰爭只能算是老炮兒茬架了。


王銘葦


漢尼拔確實是羅馬的噩夢,但是他是羅馬共和國的噩夢卻是羅馬帝國的接生婆,如果沒有他的強刺激的話,羅馬共和國並不一定會變成羅馬帝國。而當時的羅馬世界有可能會長時間維持在迦太基戰爭之前的狀態。

只能說歷史很捉弄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