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一覽蜀中百“仙”,最“仙”的人間在四川

一覽蜀中百“仙”,最“仙”的人間在四川

一覽蜀中百“仙”,最“仙”的人間在四川

《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館藏清代四川地區木雕造像展》8月14日於成都博物館負一樓三號臨展廳,正式對觀眾免費開放展覽。這次展覽首次通過116件成都博物館館藏精品向我們展示了四川地區近幾年部分優秀的傳統木雕造像作品。展品主題涉及佛教造像、道教造像等主題,一覽蜀中百“仙”。在展現造型之美的同時,這些藝術家們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四川蜀地,佛教和道教文化在源遠流長千百年後,在新時代的感受與表達。

一覽蜀中百“仙”,最“仙”的人間在四川

▲飄逸靈動的木雕

木雕工藝在傳統藝術文化發展的文化過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象徵。一般來說,木雕可以將很多客觀事物所具有的藝術特點雕刻在木質構件中。其中,木質構件是木雕藝術的基本載體。木質構件上雕刻的客觀事物藝術特點可以充分表達木雕藝術的內涵,達到借物言志的良好效果,體現了中國傳統木雕藝術讓人驚歎的美感。而要對木雕藝術進行相關研究,除了分析其藝術特點,還需要基於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來分析木雕藝術作品存在的價值與特性。通過這些分析,可以促進中國傳統木雕藝術的發展。在木雕藝術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可以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並且對木雕藝術的裝飾題材進行豐富,促進儒家文化的傳播與中國傳統木雕藝術的發展。

一覽蜀中百“仙”,最“仙”的人間在四川

▲清代木雕造像

木頭作為有生命力的一種物體,擁有不一般的溫和與純樸品性。而在原始時期,祖先們就地取材,並且因材施藝,從原材料的形態屬性中利用木材的特性挖掘美的要素,有利於將木頭的趣味以及材質之美充分體現出來。祖先們利用自身智慧與雙手創造了很多有藝術價值的木雕作品,在經過漫長的發展之後,形成了中國傳統木雕藝術。

一覽蜀中百“仙”,最“仙”的人間在四川

▲成都博物館藏清代木雕火德真君造像

木雕作為雕塑的一種門類,也被成為民間工藝。中國木雕藝術有比較悠久的傳統歷史,其民族傳統色彩非常強烈。另外,木雕藝術的工藝特點主要有三點,即造型凝練、線條比較清晰和明快、刀法比較熟練和流暢等。無論是哪個歷史時期的木雕藝術,都已經融入了比較有靈性的中國傳統文化本源,從而可以將多種不一樣的寓意表達出來,同時訴說著不一樣的情感世界。

一覽蜀中百“仙”,最“仙”的人間在四川

木雕——佛像

中國有句俗語,“家家念彌陀,戶戶拜觀音”。清代四川木雕佛像,數目最多的便是觀音像。佛教從印度傳入以來,觀音以充滿慈悲、普門示現的救度者形象,在不斷地中國化、世俗化中,成為“美麗”與“慈悲”的象徵。

一覽蜀中百“仙”,最“仙”的人間在四川

成都博物館藏清代木雕南海觀音造像▲清代木雕佛陀造像

觀音造像眉如小月,眼似雙星,身材修長,預展時被觀眾讚歎為“東方維納斯”。而懷抱幼子的送子觀音,似乎少了一些高高在上的神聖,多了一份慈祥與溫情,常常成為女性傾訴心事的菩薩。

一覽蜀中百“仙”,最“仙”的人間在四川

▲成都博物館藏清代木雕南海觀音造像

蓮花座上的佛陀造像面容沉靜,彷彿拈花一笑梵音即起。“家家念彌陀”,佛陀也是清代木雕造像的常見主題,那時候百姓們常常口唸彌陀,以此來感謝神靈,靜心修身。

木雕——道教雕像

四川是道教發源地,東漢年間張道陵在蜀中創立二十四治(即二十四個傳教點),絕大部分都在四川。唐宋年間,蜀中道徒眾多,宮苑林立,以道教神仙為原型的石窟也大為盛行,安嶽玄妙觀,丹稜龍鵠山,仁壽壇神巖,大足石門山、南山等地,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玉皇大帝、東嶽大帝等造像頻頻出現。

一覽蜀中百“仙”,最“仙”的人間在四川

▲成都博物館藏清代木雕灶王造像

時至清代,道教逐漸在廟堂失勢,轉而走向了民間。關羽、孫思邈等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也隨著道教的世俗化,經歷“從凡人到神仙”的神化過程,被納入道教神仙體系,成為關帝、藥王,承受民眾心願,享受香火供奉。時至清代,道教的譜系也發生了諸多變化,諸如財神、藥王、關公、土地等逐漸流行,這些“實用性”更強的神祇,迅速佔據了道教造像的主流,求財富,求子嗣,求健康,求婚姻,求豐收,求雨水,道教與老百姓的關係愈加親密起來。

一覽蜀中百“仙”,最“仙”的人間在四川

▲清代木雕觀音造像

在這其中,若論及最深入人心的道教神靈,關帝或許當仁不讓。關羽這位三國時期蜀漢大將,因其忠勇被一步步神化,清代更是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尊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關羽由一位赫赫有名的武將逐漸走上了神壇,成為“勇武”“忠義”的化身,其神化之路恰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人神關係的典型。

“和而不同”中的關帝造像,威嚴肅穆,撫膝拈鬚。除了關帝以外,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主持文運功名的文昌帝君、威武赫赫的真武大帝、掌管財運的財神等亦有栩栩如生的造像呈現。

一覽蜀中百“仙”,最“仙”的人間在四川

▲清代木雕福星造像

四川作為道教發源地,佛教亦頗為盛行,造像藝術歷史源遠流長。同時,清代初年“湖廣填四川”,來自湖廣、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的移民紛紛進入,也將各自信奉的地方神帶入四川,以求得到鄉土的慰藉與神靈的庇護。各地移民紛紛修建宗祠,續修族譜,雕刻祖先像。移民入川,不僅改變了四川的社會結構,也影響著四川人的精神世界。天府文化的“樂觀包容”也在這些木雕造像與它們背後所代表的各地信仰的融合中得到充分體現。清代四川地區木雕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但長久以來保護與研究較為薄弱。成都博物館也希望借本次展覽之機,不僅展示傳統木雕的藝術與文化價值,也喚起社會各界對四川木雕造像及其背後的文化、信仰的關注,共同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一覽蜀中百“仙”,最“仙”的人間在四川

▲木雕造像

總的來說,四川清代木雕題材龐雜,數目眾多,“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館藏清代四川地區木雕造像展”既是首次對其進行的全面梳理,也是成都博物館首次全部採用館藏文物策劃的原創性展覽。值得一看!

和而不同

一覽蜀中百“仙”,最“仙”的人間在四川

展覽時間:

2018年8月14日——2018年9月(具體關閉展覽時間至9月未定)

展覽地點:

成都博物館負一樓三號臨展廳

文字/嚴冰 圖片/成都博物館 編輯/肆木

一覽蜀中百“仙”,最“仙”的人間在四川

一覽蜀中百“仙”,最“仙”的人間在四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