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离婚并不能毁掉孩子,但无知的父母会

离婚并不能毁掉孩子,但无知的父母会

有一次,顺道去看一个刚离婚的朋友,吃饭时朋友接了一个电话,应该是工作出了问题,朋友脸色立刻一沉,这时,她的孩子小峰见状默默地放下了准备夹菜的筷子,站起来说道“妈妈,我去写作业了。”

朋友听后脸色由阴转晴,满意地看着小峰进了书房。

饭后,朋友送我到楼下,我忍不住问了句“孩子最近成绩如何?”

朋友听后叹了口气“他比以前更勤奋了,但成绩却一直下滑,我最近也一直在给他找辅导班。”

其实,朋友只看到了孩子成绩下滑的表象,却没看到导致孩子成绩下滑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离婚创伤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离婚并不能毁掉孩子,但无知的父母会

后来,朋友去找小峰班主任了解情况,原来小峰那段时间上课时经常走神,平时也很少和同学互动,课间时都是一个人坐在位子上发呆。

小峰这样的情况,在离婚家庭中非常普遍,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作为“离婚创伤症”。

某机构曾调访过3000名中小学生,生活在问题婚姻或者离婚家庭的孩子,有7.72%曾有过自杀计划,有42.9%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或者是在心理上走向两种极端,十分懂事或者极度叛逆。

美国心理学家华勒丝汀(Judith Wallerstein)博士自1971年就开始针对上百位离婚子女做心理访谈和深入观察,她发现,即便是在北美那种离婚普遍化的国家,成长于离婚家庭的孩子依然会陷入自我痛苦和怀疑中:“为什么我的父母会离婚,难道是我不够好吗?”、“我那么爱父母,可是他们为什么不爱我,偏偏要分开?”

所以,《为什么婚姻重要?——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的21个结论》中曾总结道:

  • 在完整家庭中,父母更容易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 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发生非婚非育和遭遇离婚的可能性要高于完整家庭的孩子;
  • 父母离异增加了孩子学习不良的可能性;
  • 父母离异降低了孩子上完大学和获得教好职业的可能性;

在离婚过程中,夫妻双方若是没有及时处理好自身情绪,就很容易将这种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继而又会以各种行为问题的形式从孩子身上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不妨来分析下离婚创伤症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

离婚并不能毁掉孩子,但无知的父母会

离婚并不能毁掉孩子,但无知的父母会

第一,爱缺失综合症

美国爱德华·特罗尼克博士曾进行过一个叫' Still Face Experiment'(静止脸实验)的实验,研究母亲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参与实验的是一个婴孩。

实验前,母亲与孩子一起玩耍,孩子非常开心。

实验开始,母亲停止笑容,孩子试图做一些小动作引起母亲注意。

当孩子发现母亲还是面容表情,他继续逗母亲开心,但最后发现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时,孩子开始崩溃大哭。

虽然这只是一个实验,但毫不知情的孩子却在母亲停止笑容后伤心大哭,从孩子的真实反应不难看出,人在心底对亲人关注的真实渴望。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年少时安全感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父母,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便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形成爱缺失综合症,这种症状在离婚家庭中最为显著,大多会表现为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猜忌心理等等。

离婚并不能毁掉孩子,但无知的父母会

第二,扭曲的迎合型人格

网友小李父母离婚之后,由母亲抚养,母亲因为对父亲的愤恨得不到发泄,便把这种情绪转嫁到小李身上,久而久之,小李便把父母离婚的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父母才会离婚。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小李,经常会陷入患得患失和自我怀疑中,只要身边的人不高兴,她便潜意识中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并拼命地去挽救,形成扭曲的迎合型人格,俗称讨好型人格。

小李结婚后,丈夫经常家暴,但小李不仅没想过反抗,反而拼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希望通过改善自己来换取丈夫对自己态度的转变。

小李身上迎合型人格的成因,正是因为在父母离婚震荡中未得到及时关爱,致使她进入一个思维误区:所有矛盾产生时,错的永远是自己。

离婚并不能毁掉孩子,但无知的父母会

第三,外向孤独症

外向孤独症是指表面上看起来活泼开朗,但内心极度脆弱的人,这种症状的成因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没能给孩子建立轻松愉悦的氛围,因为长期缺少这种关爱或者生活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中,孩子便会陷入一种“假性快乐”。

第四,增加抑郁症患病几率

《为什么婚姻重要?——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的21个结论》中提出:父母离异的孩子比双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父母在离婚中的尖锐冲突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或疾病,比较常见的就是抑郁症。

那让年幼孩子患抑郁的“压力事件”是什么呢?

调查研究发现,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几乎都是“家庭亲子关系不好”、“父母婚姻不和”或“童年不在父母身边”这三种情况,而“父母婚姻不和”占了主要原因。

2016年2月,西安一位曾出版过两本史学专著的史学奇才因抑郁症坠楼自杀,在发给朋友的最后一封电子邮件中,史学奇才林嘉文着重提到了父母糟糕的婚姻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关系的影响,让林嘉文产生了厌世的想法,他在遗书中写道“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活着太苍白了,我不屑活着……”

为什么父母婚姻关系会成为孩子罹患抑郁症的主要成因呢?

因为在孩子未独立承担一段社会关系之前,他还不能区分自己的行为和家庭环境的关系,经常会把父母之间的冲突归咎到自己身上,或者在发现自己的努力无法修复父母破碎的关系之后,陷入绝望,从而走向抑郁。

离婚并不能毁掉孩子,但无知的父母会

其实,离婚只是一种感情状态的转化,真正伤害孩子的,并不是离婚本身,而是父母离婚后的态度,而父母的处理态度,也决定了孩子以后的人生态度,只有父母积极、客观地去面对这件事,才能让孩子学会去直面这件事。

如何最大限度上降低离婚对孩子的伤害,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 不要物化私有孩子

在争夺到孩子抚养权之后,出于对对方的怨恨,会把孩子作为要挟和报复对方的砝码,觉得孩子和争夺过来的婚后财产都是是属于自己的,清晰地划分孩子与对方的界限。

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父母哪一方的缺位,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父母可以因为感情不和而离婚,但却不能因为孩子判给自己,就单方面剥夺了孩子享受父爱或者母爱的权利。

  • 不要将孩子卷入纠纷

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三层提出: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最大的归属感,但在父母离婚之后,这种来自于父母其中一方的归属感往往是缺失的。

有的父母会强迫孩子选择立场,让孩子和自己站到同一条线上,用孩子对对方的恨,来证明孩子对自己的爱。

但若是孩子不能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便无法形成稳定的情感能力,对于长期处于父母感情拉锯站中的孩子,往往会对亲密关系即渴望又恐惧。

离婚并不能毁掉孩子,但无知的父母会

  • 不要将离婚压力投射给孩子

存在受害者心态的单亲父母,往往会觉得婚姻失败完全取决于对方,觉得自己为照顾孩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从而把孩子当成是生命全部。

这样的父母,一般会对孩子极度严苛,并希望通过孩子的成就来弥补自己在婚姻里的缺失;或者是经常向孩子展示自己的付出和牺牲,不断向孩子施加情感压力。

  • 明确告诉孩子:离婚是父母的事

所有孩子都希望自己可以在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长大,所以在面对父母离婚这件事时,孩子通常比大人更脆弱。如果父母不能坦诚地面对离婚,便无法做到与孩子沟通。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会把父母离婚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是不是因为我做得不够好,所以父母才会分开?”从而陷入过度自责,或者觉得自己存在没有价值,因此产生消极厌世情绪。

父母的婚姻观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孩子幸福的意识走向,所以,明确地告诉孩子离婚原因,让孩子不要因此对婚姻产生消极情绪或者过度自责,是父母离婚后应当承担的责任。

  • 告诉孩子,你们永远爱他

印度尼西亚孩子Azka创作了一组漫画,名为《一个离异家庭的故事》,里面细数了父母从相爱结婚到离婚的故事,但因为父母并未因为离婚而削减对他的爱,所以Azka的画里处处充斥着家庭式的温馨。

他甚至很享受父母离婚以后的生活,父母还是像以前一样爱他,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吵架,所以,Azka并不觉得自己是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在他看来,只要还能感觉到爸妈的爱,那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家。

其实,孩子并不像大人那样,会用世俗的标准去判断婚姻的完整与否,相比一个充满压抑和争吵的婚姻,孩子更容易接受一个虽然离婚、但却依然有爱的家庭,毕竟,能真正打开孩子内心的,是有温度的爱,而不是一纸婚姻,强行维持的表面婚姻,对孩子的成长,毫无意义。

离婚并不能毁掉孩子,但无知的父母会

离婚并不能毁掉孩子,但无知的父母会

倘若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继续维持婚姻的完整,那不妨和平友善地离婚,并坦诚地告诉孩子,即便步入另一种关系,我们依旧爱你。

毕竟,毁掉孩子本身的从来不是婚姻关系的改变,而是父母在这种关系转变过程中的处理态度。

很多孩子的婚姻观都是以父母对待婚姻的态度为蓝本的,只有父母积极地对待感情,孩子才能学会建立积极健康的两性关系。

所以,每一对离异的父母,首先应当改变和做好的是自己,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离婚本身,反思在前一段婚姻中的不足,学会提高自身幸福能力,理性客观地接纳离婚后的人生,而不是将离婚后对生活的失望投射给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抹杀孩子对未来幸福的期待,毕竟这些过程中“身教”所带来的正面引导要远大于“言传”教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