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運動干預適宜技術在社區慢病管理中的應用

首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與教育學院副教授李星明在第九屆中國慢病管理大會慢病康復與運動干預論壇上,分享了運動干預適宜技術在社區慢病管理中的應用。

运动干预适宜技术在社区慢病管理中的应用

1999年,俄羅斯的一名航天員在太空中生活了7個月,從太空回到地面之後,醫學科學家對他的身體狀況做了評估,結果令人非常震驚,他的肌肉總量下降、雙腿肌力衰退2/3、骨骼鈣的含量下降了30%,運動神經系統功能嚴重衰退,幾乎不能正常行走。長期缺乏體力活動對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影響都如此之大,如果是慢病患者的話,就更不敢想象了。因此,我們建議慢性病患者一定要做運動干預。

目前,運動干預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都存在體力活動不足的局面。WHO的數據顯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我國88%的成年人運動不足。運動不足已經成為超重、肥胖高發和導致慢性病的重要因素。

同時,運動干預也有著巨大的機遇。《健康中國2030》要求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全民科學健康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再有,就運動本身來說,是預防更是治療手段。希波克拉底提出,陽光、空氣、水和運動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法國名醫蒂索說,運動就其作用來說,可以代替任何藥物,但所有的藥物都不能代替運動的作用。

目前在國際上,慢病運動干預的發展迅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有醫保的支持,相關的政策也比較完善,有獨立的康復醫院或運動康復科,心血管科將心臟康復作為必要組成部分,有系統的運轉體系,並且有足夠的場地、設備和工作人員。

國內在慢病運動干預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這主要表現在目前國內僅有少數的醫院開展心臟康復,康復的領域更關注功能方面的患者,再就是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更關注藥物和手術而忽視了運動。因此,運動療法在我們的社區使用率很低。當然,這和醫生缺乏相關的知識,更多關注運動風險、患者缺乏意識,擔心有風險,還有就是醫保付費的問題有關。基層和社區都面臨著空間、設備、人員、技術等多方面的不足。

我們開展了一個“穿戴監測設備用於社區慢病管理干預”的項目。這個項目實施的整個流程,就是利用線上和線下服務的模式。線上,穿戴設備連接智能手機,形成一個慢性管理虛擬的網絡平臺,線下則面對面、一對一的溝通。通過為期一年的穿戴設備運用於高血壓患者的健康管理,證實了科學的管理可以減少患者月就診次數、住院的費用、就診的時間等,服藥的依從性得到明顯的改善,尤其是有效改善了高血壓患者的舒張壓和體重指數。接著我們又在北京市一家社區醫院開展了一個運動康復指導的項目,結果顯示,參與項目的高血壓患者中,僅有13.4%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糖尿病患者中僅37.5%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都遠遠低於推薦的標準。

根據以上項目的結果,我們提出了幾點想法:

1.要系統科學地研究慢病患者科學健身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2.要對慢病患者的運動健康狀況進行診斷、測量;

3.要針對評估的結果,給每一個慢病患者開處運動處方;

4.要不斷地給慢病患者提供科學健身的方法、器械手段;

5.要讓所有慢病患者健身能夠安全化、便利化和科學化。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開展了第二期的項目,探索建立“翌健康管理平臺”的線上全科醫生非藥物干預指導、患者使用可穿戴監測設備和線下社區慢性病患者運動干預相結合的社區慢性病患者管理模式;引入運動康復系統參與社區慢病管理,評價該系統在社區應用的有效性、適宜性,並總結該技術實施的規範化流程;對體力活動的生活方式干預進行經濟成本分析。目前這個項目處在初級階段、初試階段。

運動康復在國內風起雲湧,過去人們不是很關注,現在已經慢慢走入到我們社區醫療機構中,甚至走到我們尋常老百姓的家裡。希望“翌健康管理平臺”通過線上和線下物聯網,可以實現從醫院到社區、到家庭的延伸,可以實現三級醫院-社區-家庭連續式運動康復即家庭自助運動康復,惠及更多的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