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乳腺癌“絕症”變“慢病”

如今對患者來說,罹患乳腺癌早已不是“世界末日”,即便發生復發轉移,大部分患者仍能長期帶瘤生存。這種新的診療方案,被認為影響深遠並具極大突破性。

醫生:乳腺癌“絕症”變“慢病”

醫療和醫學概念——醫生與病人在醫院裡

“多大年紀的女性容易患乳腺腫瘤”“乳腺腫瘤遺傳的可能性大嗎?”這是許多患者及家屬想了解的問題。

團隊經研究發現,我國乳腺癌發病呈現兩個高峰:第一個出現在45~55歲之間,另一個出現在70~74歲之間。在西方,乳腺癌更多地被認為是一種“老年病”。但在我國,10年前乳腺癌發病的中位年齡在45歲左右,如今,這種疾病的發病中位年齡增長了5歲,為50歲。

因此,西方對於乳腺癌治療的診療標準放在中國並不合適。比如,歐美乳腺癌指南一般將女性50歲起每年接受一次鉬靶檢測作為早期篩查乳腺癌的主要要求。這種標準放到中國並不合適,比如,東方女性乳腺腺體組織多、形態偏小,僅憑鉬靶會造成漏診。為此,團隊在全國首次提出中國女性乳腺癌早期篩查應該採用“B超聯合鉬靶”的方式。

團隊在上海七寶社區進行實驗性女性乳腺普查。針對適齡女性共完成14464例女性乳腺腫瘤篩查,創新性地聯合“體檢、B超和鉬靶”,使早期診斷率提高10%以上,乳腺癌檢出率達到262/10萬,大幅提高乳癌早期診斷比例。在社區篩選患者中,保乳率達到35%,一半患者因早期診斷免於化療,比例遠高於常規門診患者。

變“一刀切除”為“留住美麗”

醫生:乳腺癌“絕症”變“慢病”

醫學

一種治療理念的深刻轉變正在上海乳腺治療領域發生。“從最初的‘以病為中心’的疾病治療,逐漸轉向‘以人為中心’的人文治療。乳腺癌患者絕大部分能夠長期生存,既往“一刀切”的方式雖根治了腫瘤,但對患者的心理造成了持久且難以彌合的傷痛。為此,團隊在確保療效的基礎上,進行技術革新,著力讓更多女性患者“保留乳房”。

腫瘤醫院乳腺外科近些年提出了“不讓一個40歲以下的女性因乳腺癌失去乳房”的口號。據統計,乳腺外科手術中前哨淋巴結活檢率達38.3%,保乳手術佔18%,乳房重建手術400餘臺。2017年至今,腫瘤醫院的近七成40歲以下女性患者乳房重建或保留乳房。

絕症變“慢病”,隨訪最重要

醫生:乳腺癌“絕症”變“慢病”

癌症女孩

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為78%,而同一時期美國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是84%。

乳腺癌治療策略已經從過去的“姑息治療”轉變成“積極干預”,乳腺癌已經從“絕症”向著“慢病”方向發展。那些術後遠處轉移或初診時不幸已是晚期的患者,在目前的診療條件下,依然有可能繼續走過10年、20年……

乳腺癌已經成為一種‘慢性病’。醫院乳腺外科團隊設定了乳腺癌診治的“全程精準管理”,融合“互聯網+”思維和技術,正在撬動乳腺癌慢病管理的過程改革。

最新醫學證據證實,乳腺癌患者的膳食營養、體力活動等個人生活方式與腫瘤復發、無病生存率和病死率密切相關。團隊的最新課題“基於智能穿戴設備的乳腺癌患者健康管理”利用康復手環實時收集患者運動和睡眠等信息,幫助監測患者的疾病隨訪和生活質量,希望能指導患者走好治療康復“最後一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