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运动干预适宜技术在社区慢病管理中的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星明在第九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慢病康复与运动干预论坛上,分享了运动干预适宜技术在社区慢病管理中的应用。

运动干预适宜技术在社区慢病管理中的应用

1999年,俄罗斯的一名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了7个月,从太空回到地面之后,医学科学家对他的身体状况做了评估,结果令人非常震惊,他的肌肉总量下降、双腿肌力衰退2/3、骨骼钙的含量下降了30%,运动神经系统功能严重衰退,几乎不能正常行走。长期缺乏体力活动对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影响都如此之大,如果是慢病患者的话,就更不敢想象了。因此,我们建议慢性病患者一定要做运动干预。

目前,运动干预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体力活动不足的局面。WHO的数据显示,身体活动不足已成为影响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险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与身体活动不足有关,我国88%的成年人运动不足。运动不足已经成为超重、肥胖高发和导致慢性病的重要因素。

同时,运动干预也有着巨大的机遇。《健康中国2030》要求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康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再有,就运动本身来说,是预防更是治疗手段。希波克拉底提出,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法国名医蒂索说,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

目前在国际上,慢病运动干预的发展迅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医保的支持,相关的政策也比较完善,有独立的康复医院或运动康复科,心血管科将心脏康复作为必要组成部分,有系统的运转体系,并且有足够的场地、设备和工作人员。

国内在慢病运动干预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目前国内仅有少数的医院开展心脏康复,康复的领域更关注功能方面的患者,再就是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更关注药物和手术而忽视了运动。因此,运动疗法在我们的社区使用率很低。当然,这和医生缺乏相关的知识,更多关注运动风险、患者缺乏意识,担心有风险,还有就是医保付费的问题有关。基层和社区都面临着空间、设备、人员、技术等多方面的不足。

我们开展了一个“穿戴监测设备用于社区慢病管理干预”的项目。这个项目实施的整个流程,就是利用线上和线下服务的模式。线上,穿戴设备连接智能手机,形成一个慢性管理虚拟的网络平台,线下则面对面、一对一的沟通。通过为期一年的穿戴设备运用于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证实了科学的管理可以减少患者月就诊次数、住院的费用、就诊的时间等,服药的依从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尤其是有效改善了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和体重指数。接着我们又在北京市一家社区医院开展了一个运动康复指导的项目,结果显示,参与项目的高血压患者中,仅有13.4%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糖尿病患者中仅37.5%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都远远低于推荐的标准。

根据以上项目的结果,我们提出了几点想法:

1.要系统科学地研究慢病患者科学健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要对慢病患者的运动健康状况进行诊断、测量;

3.要针对评估的结果,给每一个慢病患者开处运动处方;

4.要不断地给慢病患者提供科学健身的方法、器械手段;

5.要让所有慢病患者健身能够安全化、便利化和科学化。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开展了第二期的项目,探索建立“翌健康管理平台”的线上全科医生非药物干预指导、患者使用可穿戴监测设备和线下社区慢性病患者运动干预相结合的社区慢性病患者管理模式;引入运动康复系统参与社区慢病管理,评价该系统在社区应用的有效性、适宜性,并总结该技术实施的规范化流程;对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干预进行经济成本分析。目前这个项目处在初级阶段、初试阶段。

运动康复在国内风起云涌,过去人们不是很关注,现在已经慢慢走入到我们社区医疗机构中,甚至走到我们寻常老百姓的家里。希望“翌健康管理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物联网,可以实现从医院到社区、到家庭的延伸,可以实现三级医院-社区-家庭连续式运动康复即家庭自助运动康复,惠及更多的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