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症」變「慢病」 上海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達國際先進水平

“绝症”变“慢病” 上海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国际先进水平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16日披露,在該院,乳腺癌原位癌5年總生存率高達97.9%,只需手術、無需後續放化療,便能實現治癒。 王廣兆 攝

中新網上海10月16日電 (記者 陳靜)如今,罹患乳腺癌早已不是“世界末日”,即便發生復發、轉移,大部分患者仍能獲得長期帶瘤生存。

據悉,近十年,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沈鎮宙教授、邵志敏教授領銜下的臨床科研團隊,將乳腺癌從“絕症”轉化成一種“慢病”,在多個領域建立上海乳腺癌診治理念。二十年來,上海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獲得了極大的提升,相關理念等在全國推廣應用。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16日披露,在該院,乳腺癌原位癌5年總生存率高達97.9%,只需手術、無需後續放化療,便能實現治癒;乳腺癌II期和III期患者5年平均生存率分別為75%和61%。據悉,這一診療水平已達到歐美髮達國家水平。

據統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團隊診治患者數每年以15%增長,門診量超10萬人次。2017年,該團隊完成超過5700例乳腺惡性腫瘤手術。在龐大的患者資源寶庫中,團隊在早期篩查模式引領、治療方式創新、全程管理模式建立等方面,做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研究。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表示,中國和歐美的乳腺癌患者在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乃至遺傳背景差異巨大。研究團隊的系列研究揭示了中國患者的發病特徵,鑑定了中國乳腺癌高危人群,為後續的預防、治療提供了有力的數據和理念支持。團隊發現,中國乳腺癌發病呈現兩個高峰:第一個出現在45-55歲之間,另一個出現在70-74歲之間,且乳腺癌診斷的平均年齡比西方女性更年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上海和北京的患病中位年齡呈現增大的新趨勢。

據瞭解,乳腺癌是一種“可防可控”的疾病,早期發現乳腺癌能讓患者“吃最少的苦頭”獲得基本治癒的可能,又能大大節約社會就醫成本。歐美乳腺癌指南一般將女性50歲起每年接受一次鉬靶檢測,作為早期篩查乳腺癌的一個西方標準。在邵志敏看來,東方女性具有乳腺腺體組織多,形態偏小等特點,僅憑鉬靶或漏診一些病人。為此,團隊在中國率先提出中國女性乳腺癌早期篩查應該採用“B超聯合鉬靶”的方式。

此後,相關實踐成果拉開上海市大規模社區乳腺篩查的序幕,也對中國社區乳腺篩查形成了一套“上海經驗”和“中國標準”並在多地獲得推廣應用。據不完全統計,超過數十萬人因此而獲得“早發現、早治療、療效佳”的效果。

據悉,團隊還在確保療效的基礎上,著力提高女性患者“保留乳房”的數量。2017年至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40歲以下女性乳房重建或保留乳房近七成,有效達到身心同治。

據瞭解,乳腺外科團隊正推進乳腺癌診治的“全程精準管理”,融合“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撬動乳腺癌慢病管理的過程改革。據悉,早在2015年,乳腺外科團隊便設計了乳腺癌全程管理APP,將傳統乳腺癌防治的宣教、篩查、隨訪等多個環節融合在相關隨訪平臺上。

據透露,團隊的最新課題“基於智能穿戴設備的乳腺癌患者健康管理”利用康復手環實時收集患者運動和睡眠等信息,幫助監測患者的疾病隨訪和生活質量,希望能指導患者走好治療康復“最後一公里”。(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