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股災回憶錄

股災回憶錄

(一)

直到今天為止,如果讓我選一支最刻骨銘心的股票的話,應該還是高新興(300098)。

2015年初,創業板突破前高,剛管賬戶半年的我意識到創業板的第三輪牛市可能已經到來。但當時互聯網金融已經上漲天了,我掃了一圈認為智慧城市板塊漲幅不大而且訂單落地可預期,潛力很大,中間挖掘了高新興這個公司,也經由賣方安排去公司那邊做了幾次調研,當時的環境下看是非常不錯的公司。

2015年1月底高新興突破新高,我逐步把倉位壓上去。2月12日,公司突然涉及併購停牌,這時的我就有點尷尬了,因為第一大重倉股在牛市期間停牌了。中間與賣方和公司持續交流,大家都在催促公司儘早復牌,不要錯過這大好行情。終於,公司6月9日(創業板見頂第二天)宣佈併購方案,並復牌。

6月9日-6月17日,高新興連續一字漲停,雖然事後看股災已經來臨,但是6月17日高新興開板前創業板仍收於3743點,我判斷高新興的7個漲停僅僅是追上創業板的漲幅(但是明顯低於智慧城市指數884210.WI 3300到8600的漲幅),這還不包括公司收購的優質資產,所以依然是相對低估的(相對估值比較法的最大漏洞),一猶豫就沒減。

隨後高新興開始一路下跌,直到7月1日上午的大奇蹟日,我揮淚全部斬倉。第二輪股災後,公司的股價甚至跌至年初停牌的價格以下,我也因此不停的做自己反思,一度全盤否定自己的眼光,是不是我做的基本面研究體系是有問題的。

(二)

市場的頂部,最終肯定企業的業績增長(預期)徹底跟不上股價的增速,用PE估值(風險偏好)提升來掩蓋賺錢效應的本質,那麼情緒才是最瘋狂也是最後的驅動因素。

所以沒有什麼比評估群體性情緒更有效的手段了,而且要認知到,股價本質上是一個邊際價格,最高的價格區間是由最不理性最不瞭解市場的人來決定的。當風險來臨之前,對市場敏感的人已經開始覺得渾身不適了,但是普通人則已陷入更嚴重的狂熱。

有一個細節可以供大家以管窺豹:第一輪股災期間,在政府公佈救市政策後,不同的群裡,大家的反應是完全不一致的。

經驗豐富、經歷過多輪牛熊的人組成的群裡,大家在不斷的討論雙融和配資的體量,評估之前公佈的救市體量是否杯水車薪,結論是有點偏悲觀的;年輕的基金經理們則是在群裡討論要不要去全力參與第二天的反彈,以及這裡會不會就是千金難買牛回頭;但是相對離專業投資遠一點的群裡,情緒卻是達到了高度的狂熱,有些群甚至是全體人員接力式的發紅包慶祝,有群友在群裡痛哭流涕說太感動了,不發紅包者會被踢出或者被排擠。

第二天,大盤漲停開盤,跌停收盤。萬物靜寂。

這一天收盤後,你就知道, 即使市場階段性企穩,後面的股災2.0可能還要來的。

——人心徹底被打散了。

(三)

有一位前輩,在15年4月份上證4000點附近開始減倉,寫了一份告客戶書, 4500點附近徹底空倉了。

從4000點開始,就被客戶高度質疑,甚至有客戶打電話給他,要求他打開臨時贖回通道,被拒,直接來公司樓下大罵。

這位前輩也是一位性子極傲的人,無法接受相處多年的客戶變得如此“面目全非”,但是依然堅持不打開臨時贖回,大家不歡而散。前輩回家後,第二天因為劇烈的胃疼直接住院,後面查出來是胃出血。

結果這位客戶還是在接下來的開放日贖回了,但是在他剛剛把錢投出去一點的時候,股災來了,所幸大部分本金保住了。

我在2015年6月底見這位前輩的時候,氣色不錯。問他,是否因為證明自己對了而釋然。這位前輩正坐,凌然而言:此乃小利,客戶的本金未受損,這才是大義。

(四)

也是一位行業前輩,正如前言所說,資歷較深的從業者群裡,大家都在很謹慎的討論救市體量和去槓桿的可能性,但是這位前輩卻在群裡一再鼓吹第二輪行情可期,而且到處發紅包調動大家情緒。

後來才得知,這位大佬當時的倉位過重持股過於集中,這一輪下跌根本沒有辦法有效減倉,積壓之下所以反而被情緒帶動,高調看多。

我有點無語,開玩笑說:不會是嘴上說抓反彈,實際上減倉吧。朋友做了一個我用文字難以描述的表情,說:還真的加了點倉。

我一度無法理解為什麼,直到最近看了戒賭吧的合集,以及現金貸利滾利的多個案例,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希望那時已經變成了麻痺人情緒的毒藥,幸好潘多拉把它壓在箱底了。

(五)

有一位量化大佬,做的是經典的市場中性策略(多股票空期指),股災時可以說毫髮未損。而且因為中證500股指期貨IC當時是由小幅升水一路跌到深度貼水的,甚至可以說淨值表現大好。

於是他加大了整體倉位。

股災其中一天,正股依然千股跌停,救市資金髮現拉個股無望,另闢蹊徑,把同樣跌停的IC股指期貨拉漲停,試圖緩解期指的貼水程度。

IC股指期貨從-10%開始跳漲,但是正股基本沒有大動。這位量化大佬的日內浮虧達-4%,對於市場中性的量化策略來說,已經是非常重大的事故了。

對於理工科出身的量化大佬來說,更嚴重的是世界觀坍塌了:誰來給程序解釋下為什麼正股還是跌停,期指是大漲的?

大佬畢竟是大佬,扛過來了,是我我都轉不過來這個彎。

現在回頭想想:這可能就是量化策略這兩年整體走下坡路的一個先兆吧。

(六)

分級基金也是所有人都繞不過去的話題。部分分級A在股災時一度跌至0.8以下,雖然極端情況下,分級B的回撤會影響到分級A的淨值,但是我自己也做過專門的測算,即使是連續跌停的極端情況,對A端的淨值影響基本也可控,主要大家擔心的風險是母基金拒絕贖回。

不過更讓人匪夷所思的其實是分級B,在第二輪股災結束後的千股漲停期間,有7只已經公告下折的分級B尾盤被合計近50億的資金撬開跌停板,甚至有品種一度漲停,估計損失在35%左右。

當時我和做分級套利的小夥伴一度以為自己是不是穿越了,分級基金這邊出了什麼新的規定或者條款是我們不知道的麼?50億資金啊,不是說一句散戶資金能解釋的。

結果還真是”不明真相“的群眾資金。對於現在花30個億就能把萬科拉一個漲停的市場來說,50億真的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對了,有一位股票大V曾經公開推薦要抄底這7只分級B中的一隻,刪完貼,過幾年,還會有誰記得呢。

(七)

截至今年6月30日,2015年9月入場的券商第二批救市出資或已收回,其至2016年底的收益率為8.4%;2015年7月入場的首批救市資金,賬面公允價值獲得1.21%浮盈;5大救市基金自成立以來至今,累計浮盈近374億元,累計收益率為18.72%。

一個好的平準基金的標準是什麼?現在回頭一看,其實非常的簡單,只給基本面優秀的被錯殺的公司提供流動性,買入最優質的股票並堅持持有。這個市場,總是要獎勵績優生的。

但是當時許多人認為不應該以基本面為基準,而是以流動性為基準,給當時流動性最差的高估值個股注入流動性。如果真的這麼幹了,我可以肯定目前的市場整體,依然在泥潭裡掙扎。

(八)

現在回頭看,A股當時一共擠進來3-4萬億的槓桿資金,其中有2.3萬億的兩融和5000億的分級基金,另外還有1萬億的民間配資和傘形信託。

也就說,擠進來幾萬億,就把當時的A股撐爆了。要知道國內的房產一年的銷售額都有10萬億,保險資產以每年2萬億的規模在增長,餘額寶有1.43萬億,銀行理財規模30萬億,信託20萬億。其實回過頭來看,A股相對於整個理財大市場而言真的還是偏小了。

另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從股災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出,其實大家加槓桿是非均勻化的,大部分人都是在牛市中後期才加的槓桿,所以後面才會演變成流動性問題。和這個邏輯相似的,房地產加槓桿會不會也有這樣的情況?

(九)

回到最開始高新興的故事,高新興在第二輪股災後跌到我買入的初始價格附近後(低於停牌前的價格),正式開始反彈,並在2015年年底,突破了6月中的16元的高位,最高摸到22元附近(均位前復權),成為了少數在股災後還能大幅新高的創業板股票之一。

股災回憶錄

智慧城市指數,也是2015年股災前,走勢最強的概念指數之一(2700到8600)。

但是我那時已經被市場嚇破了膽,只能眼睜睜看著它一路漲上去。自己的投資體系還在這一輪股災中就好像被壓路機碾壓過一樣支離破碎,隨後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把它重新梳理和再構起來。所幸我們都活下來了,那麼一切都還值得。

“所有的苦難都是上帝化了妝的祝福。”——FROM. 《我心深處》

“不過前提是你熬過來了,所以一定知道自己在幹什麼。”——BY. 月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