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借自然之力,应对水挑战|一场关于“水”的深度跨界探讨

据说,3月22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过“闺蜜日”的是普通青年,纪念歌德的是文艺青年,而知道它是“世界水日”的,是热爱环保的好青年。就在这天,来自政界、学界、企业界和环保NGO的数百位代表,聚在广州的地标建筑广州塔,一起展开了一场关于“水”的深度跨界探讨。

借自然之力,应对水挑战|一场关于“水”的深度跨界探讨

△3月22日,以“借自然之力,应对水挑战”为主题的2018世界水日“水美中国”论坛在珠江南岸的广州塔举行。

阿拉善SEE“世界水日”系列活动2015年在上海发起,2016年3月22日,“水美中国”论坛正式落户广州。至此,阿拉善SEE“世界水日”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本次水日活动感谢蓝月亮的冠名支持。

和阿拉善SEE一起行动

论坛伊始,阿拉善SEE副会长董国强登台致辞。他回顾阿拉善SEE一路走来,在环保领域走过的长路。他介绍说:“阿拉善SEE以‘凝聚企业家精神,留住碧水蓝天’为使命,成立14年来,企业家会员已超过850名,在全国成立了16个环保项目中心,不断创新,在荒漠化防治、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工业污染防治与绿色供应链行动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直接或间接支持了450多家中国民间环保公益机构或个人的工作。”

借自然之力,应对水挑战|一场关于“水”的深度跨界探讨

△阿拉善SEE副会长董国强

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张林秀女士在致辞时提到,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个目标里,清洁的饮水和卫生设施是作为核心的。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是联合国环境署唯一一个设在发展中国家的一个联合中心,目标是通过生态系统的保护或者生态价值的恢复和利用来为生计的改善提供支持,支持发展中国家。“我们想搭建一个平台,一方面是促进南南合作的窗口,另外一方面是讲好中国故事,把我们的经验传递出去。”

借自然之力,应对水挑战|一场关于“水”的深度跨界探讨

△联合国环境署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张林秀

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副秘书长,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刘亚文强调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湿地保护不仅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在这方面我们的企业家群体、社会组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阿拉善SEE基金会与红树林基金会共同打造的任鸟飞项目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该项目在2016—2020年期间以超过100个亟待保护的湿地和24种珍稀濒危的水鸟为优先保护对象,通过民间机构发起、企业投入、社会公众参与的社会化参与模式开展积极的湿地保护工作,搭建了政府与企业及自然保护体系相互之间的保护网络。”

借自然之力,应对水挑战|一场关于“水”的深度跨界探讨

△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副秘书长刘亚文

曾担任阿拉善SEE第二任会长的王石,以“干湿、多少、浑净、清绿、蛮腰”十个关键字讲述了阿拉善SEE的起源,以及目前国内外面临的环保挑战。

“干湿”,意指阿拉善SEE发源于干涸的阿拉善荒漠,如今环保议题已涵盖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个领域;“多少”是指中国的人均淡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又水灾频发;“浑净”的意思是,通过水生态保护,让浑浊的水成为净水;“青绿”意为“青山绿水”,有了水绿,青山才会永久;“蛮腰”指美丽的广州塔,阿拉善SEE能和广州、和小蛮腰结缘,表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展现了阿拉善SEE企业家对美的追求。

借自然之力,应对水挑战|一场关于“水”的深度跨界探讨

△阿拉善SEE第二任会长的王石

2017黑臭水体监管报告发布

“水美中国”论坛曾在2017年设立“黑臭水体监督网络”,鼓励公众参与治理身边的黑臭河水体。3月22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在“水美中国”论坛上首次公开发布《阿拉善SEE2017年黑臭水体监管报告》。《报告》指出,2017年是黑臭河治理的关键一年,全国各地总计25家环保组织经过共同努力,年内已完成23座城市共计625条黑臭水体的治理工作。

马军表示,在过去40年高速的经济发展中,中国的水环境处于持续恶化的趋势,但从“水十条”发布和黑臭河治理开始,这一趋势已经走到拐点,希望通过各界的持续参与,从总体和根本上扭转局面。

借自然之力,应对水挑战|一场关于“水”的深度跨界探讨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

强调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

相比于往届,2018“水美中国”论坛的一大亮点是强调水环境的全面治理:既注重江河湖海的水体保护,同时也要参照自然规律,对水体所依附的整体生态环境进行活性修复。

借自然之力,应对水挑战|一场关于“水”的深度跨界探讨

△“水美中国”论坛

论坛期间,作为学界代表,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实践奖国际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刘俊国教授,国家湿地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教授,分别在“清水为邻:水治理与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与修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环节作主题报告。

刘俊国教授首先对全球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分别进行专业分析。他指出,我国有接近75%的人口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这一比例远高于世界平均值。另外,我国还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85%以上人口生活在水质性缺水区域。

借自然之力,应对水挑战|一场关于“水”的深度跨界探讨

△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实践奖国际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刘俊国教授

他说:“水安全问题已经直接与国家安全挂钩。我们只有严格执行一系列制订好的生态修复政策,依靠自然的解决方案,才能保证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从而维护国家安全。”

雷光春教授则立足于湿地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重点谈到湿地修复工作。他介绍道,湿地被称为“大地之肾”,具有独特的净化水质功能。目前国内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的案例,大多采用湿地解决方案。但在全国范围内,湿地的保护状况却不容乐观。“过去十年,中国的湿地在前期减少50%的基础上又减少了9%,给水资源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所幸,国务院在2016年底发布《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重点针对湿地保护、湿地退化,把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调动全社会力量对辖区内的湿地进行修复,总计兴建近1000个国家湿地公园,6个湿地保护区和一系列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方案,未来将产生长远的效果。”

借自然之力,应对水挑战|一场关于“水”的深度跨界探讨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教授

作为水生态修复领域的实战派、创业板首家生态环境建设上市公司,铁汉生态也结合17年来的实践经验,向全社会展示水环境治理的各种可能性。公司副总裁鲁承虎在题为《PPP模式助力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演讲中提到,目前我国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PPP模式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种有效力量,将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

借自然之力,应对水挑战|一场关于“水”的深度跨界探讨

△铁汉生态公司副总裁鲁承虎

围绕水体保护、湿地修复、环保教育等话题,阿拉善SEE基金会秘书长张立,阿拉善SEE珠江中心主席李滨,阿拉善SEE章程委员会主席颜俊,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王圣瑞,南方科技大学刘俊国教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铁汉生态副总裁鲁承虎,阿拉善SEE第七届理事、红树林基金会秘书长孙莉莉,铁汉生态首席规划师、规划总院副院长张莉,广州海珠湿地国家公园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蔡莹,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副秘书长刘亚文,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教授雷光春,联合国环境署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张林秀先后开展两场嘉宾对话,从微观到宏观,从细节到策略,为“水美中国”献计献策。

借自然之力,应对水挑战|一场关于“水”的深度跨界探讨

△嘉宾以“清水为邻:水治理与生态修复”为主题对话,阿拉善SEE基金会秘书长张立主持

借自然之力,应对水挑战|一场关于“水”的深度跨界探讨

△嘉宾围绕“湿地保护与修复”展开讨论,阿拉善SEE第七届理事、红树林基金会秘书长孙莉莉主持

让青年加入进来

作为本届论坛的联合主办方, 论坛上,蓝月亮总经理刘志强携手阿拉善SEE第六任会长钱晓华、阿拉善SEE副会长董国强、天猫家清事业部总监端蒙,共同启动2018蓝月亮节水行动。

借自然之力,应对水挑战|一场关于“水”的深度跨界探讨

水资源保护是需要代代相传的事业。现在的年轻人节水意识如何?他们日常生活中会注意节水吗?他们如何看待水资源保护的?他们会关注水资源的消息吗?他们愿意成为节水护水事业的传承者吗?

阿拉善SEE珠江中心秘书长、广东蓝火互动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袁莹,南方银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培兴,北京维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林洁,红树林基金会(MCF)秘书长、阿拉善SEE第七届理事孙莉莉,一同发布“泛90后”节水行动计划,详细了解年轻人对节水的看法。

借自然之力,应对水挑战|一场关于“水”的深度跨界探讨

论坛最后举行了阿拉善SEE新会员入会仪式,近十位新会员加入到阿拉善SEE的大家庭,也为我们注入了新的活力。

借自然之力,应对水挑战|一场关于“水”的深度跨界探讨

此次论坛,广州地铁十个站点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宣传;华录百纳蓝火捐赠了此次广州塔公益广告位;南方银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培兴向阿拉善SEE捐赠价值1000万元的地铁媒体资源;阿拉善SEE珠江项目中心、红树林基金会(MCF)及蓝火互动有限公司承办了此次活动、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广州海珠湿地国家公园、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河流守望者行动网络、自然之友、深圳市铁汉生态公益基金会、阿拉善SEE深港项目中心、万科公益基金会、走取购、南方银谷、可口可乐中国、树华美术、仕邦、天猫等机构(企业)也提供了大力支持。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借自然之力,应对水挑战|一场关于“水”的深度跨界探讨

星空徐徐亮起,广州地标建筑广州塔上也打出了“世界水日,与阿拉善SEE,共护水资源”的字样,呼吁公众一起行动起来,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