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除了辛弃疾,历史上还有哪些文武双全的男神角色?

何三畏


中国文人素来对此种“文武双全”的“儒将”形象有很多幻想,所谓的“内圣外王”正是传统文人的最高人生理想。

辛弃疾当然算得上一个,但他的“事功”主要集中在20岁出头那寥寥几年,后半生并无机会一展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他的形象更偏向一名“大词人”。

在中国文人中,有机遇并且有能力在战场上一展才华的并不多,“内圣外王”更多是一种想象。毕竟,“战争”也是一门专业活,文人更容易犯纸上谈兵之失。

我列五位我比较熟悉的中国古代“儒将”,我说的“武”不是武功好,而是要有战功。


曹操

写过《观沧海》和《短歌行》的曹操自然是名大诗人,但他的军事天赋并不在文才之下,击败袁绍横扫北方,还留下了一本兵书《孟德新书》。


诸葛亮

在军事方面,诸葛亮虽然远没有《三国演义》写得那么神,但亲自带兵数出祁山北伐已足可显现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在文才方面,诸葛亮写过名篇《出师表》和《诫子书》啊。巧合的是,诸葛亮和曹操的追谥中都有个“武”字。


虞允文

虞允文算是和辛弃疾的同时代人,但却得到了辛弃疾没机会得到的抗金荣耀的。1161年,完颜亮所统大军谋由采石渡江。新任主帅还未赶到,在前线的文臣虞允文见形势危急,亲自督师,以一万八千人的兵力与十五万金军决战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挽救了南宋政权。


王阳明

王阳明可能是中国“内圣外王”界的第一人了。在文方面,他不仅是写了几篇文章,更是一位开宗立派的宗师,开创了“阳明心学”,留下了被捧为神作的《传习录》;在武方面,王阳明取得了各种炫目的军事胜利,在他走向战神的进程中,江西的土匪、广西的土匪、宁王朱宸濠都成了举止可笑任王阳明驱使的滑稽人物。就好比拿破仑和伏尔泰合体,那将是何等大的IP?


曾国藩

曾国藩可能是中国文人中取得过最大军事成就的人。在文方面,曾国藩是理学大师,他写的家书似乎都快成为了经典;在武方面,曾国藩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号称“晚清第一中兴名臣”。


张明扬不说话


很多人看了这个问题可能还一脸懵逼。

什么?_? 辛弃疾?

不就是那个写诗词的吗,有什么厉害的?

唉:-( 如果你的反应是这样的话,那可真是可惜,说明你对辛弃疾这个妖孽完全是一无所知呀!接下来我小惊文来概括一下辛弃疾一生中牛逼的槽点。

1.辛弃疾的家乡在济南。

小时候,辛弃疾的爷爷带辛弃疾去街上散步,正好碰到当时已经占领济南的金国的皇帝的仪仗队。当时辛弃疾就没给这个皇帝好眼色,怒目而视,嘴里吧啦巴拉的,说早晚要弄死你个龟儿子。而爷爷早已经跪下,连忙捂住辛弃疾的嘴 : "小声点啊,我的祖宗!"



2.当天下所有的文人都在苦读圣贤书

想要考取好功名时,而我们的辛大爷同时兼顾锻炼,练出了八块腹肌,时刻准备杀向金国。后来终于有机会成立武装队伍时,辛弃疾却得到消息,自己的老大被叛徒给杀掉了!

大怒!辛弃疾立马带领了50名死士,杀向了五万叛军军营中,居然还被他找到了那个叛徒还活捉回首都临安当众斩首!当时全宋朝的人,上至皇帝,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奴隶,都被辛大爷的这一举动的惊掉了下巴,不得不服英雄出少年!辛大爷自此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3.创立了"飞虎军"。

在南宋众多的地方军队中,"飞虎军"虽然不是人数最多的,但却是发挥最大战力,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支队伍,并成为南宋中后期维护湖南政治局势的重要支柱。金人称之为"虎儿军",闻风丧胆,不敢与之敌。


4.这得赞扬一下辛弃疾的诗词了。

真的是全能啊,从婉约到豪放,在从田园到战场,没有哪一个是辛弃疾不精通的。若把辛弃疾的诗词拿来,在历史上进行排名,我认为绝对在前三之内。


当然,关于辛弃疾的故事还有很多。要我说啊,辛弃疾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至于题主所问历史上还有谁能够和辛弃疾一样文武双全?

大概也只有岳飞,曾国藩之流了吧!


簿君


文武双全的男神必须是曹植啊。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名都篇》),这箭法,除了子建男神,也就几百年后的长孙晟了。

除了个人武力之外,曹植也是有统军征战,独当一面之能的。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率师征孙权,命植“典禁兵,卫宫省”,把留守后方邺城的重任交给曹植。曹操临行前对曹植说:“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话语殷殷间,也是对曹植个人能力的肯定与期许。



而最能够肯定曹植有统兵能力的证据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载:“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曹操)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以曹操的识人之明,能让年仅27岁的曹植去对阵威震华夏的关羽,可见曹操心目中对曹植军事才干的评定。这也证明了曹植在“皇考建世业,余从征四方。 栉风而沐雨,万里蒙露霜。剑戟不离手,铠甲为衣裳”的军旅苦辛中是学到了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的“行军用兵之势”的。



以上是“武”的,至于曹植“文”的一方面,应该就不用多介绍了吧。


七班的历史课代表


我换个角度回答这问题,咱不说文人能用兵打仗的,咱说武将里头有文化会写诗的。

明朝武将会写诗的不少,有几位不仅“会写”,而且有相当不错的水准。这个不错是指:有资格进入诸如“明诗三百首”之类的选本。

郭登

朱元璋当年起兵的时候,有两个兄弟来投奔他,哥哥叫郭兴,弟弟叫郭英。郭英当年才十八岁,朱元璋很信任他,让他在营帐中值宿守卫。平时也不叫他的名字,而叫他“郭四”。建国之后,郭英被封为武定侯,是很罕见的【开国重臣活到朱元璋身后】的例子。永乐元年病逝。

郭英有个孙子叫郭登,也是一员武将。他最有名的事迹应该是在“土木堡之变”后,瓦剌抓了明英宗当人质,到处威胁守关明军开门放行。郭登当时是大同守城长官,把门一关,避而不见。也先发现大明皇帝(前任)的名头不太好使,只好失望而去。

等到英宗复辟以后,记恨当年他闭门不纳的事,于是把郭登贬去了甘肃。

郭登长于大篇,“汪洋恣肆,浑厚沉雄”。因为他是武将,久在边关,所以有亲身生活体验。他也能写平易的诗篇,委婉动人而语意隽永。

李东阳夸他:“国朝武臣能诗者,莫过定襄伯郭元登。”朱庭珍把他捧得更高:“古今名将武臣能诗者,均不及定襄远甚。”就是说,史上名将里头,他的写诗水平甩开别人一截。虽然可能是言过其实,但也表明郭登确实有很高的诗歌造诣。


《保定途中偶成》

白璧何从摘旧瑕,才开罗网向天涯。
寒窗儿女灯前泪,客路风霜梦里家。
岂有酖人羊叔子,可怜忧国贾长沙。
独醒空和骚人咏,满耳斜阳噪晚鸦。

《送岳季方还京》

登高楼,望明月,明月秋来几圆缺?多情只照绮罗筵,莫照天涯远行客。


天涯行客离家久,见月思乡搔白首。年年尝是送行人,折尽边城路傍柳。
东望秦川一雁飞,可怜同住不同归。身留塞北空弹铗,梦绕江南未拂衣。
君归复喜登台阁,风裁棱棱尚如昨。但令四海歌升平,我在甘州贫亦乐。
甘州城西黑水流,甘州城北胡云愁。玉关人老貂裘敝,苦忆平生马少游。

顺便说一句,虽然是郭英的孙子,但郭登的爵位是“定襄侯”,继承武定侯爵位的是郭家另外一支。后来历代武定侯中有个叫郭勋的(郭英六世孙),在文化史上也有点名气。因为这人有钱又有闲,刻印出版了很多通俗读物,最有名的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王越

(图文无关)

王越是明代中期的名将,和蒙古人作战多年。成化九年“红盐池之战”大胜,收复了河套地区,对巩固边防有重要意义。成化十六年进剿贺兰山,奇袭威宁海,鞑靼人猝不及防,一败涂地,首领小王子(和朱厚照打过仗的那个)只身逃走。这是一场大胜。

不过王越结交太监汪直,被视为他的一个污点。

钱谦益评论他的诗:“粗豪奔放,不事雕琢。让人忍不住有横刀悲歌,想要出塞征战的心思。”

因为王越诗写的不错,又有进剿贺兰山的战绩,因此有人认为岳飞名下的《满江红》是他写的——词中有“踏破贺兰山缺”一句。不过这一观点说服力不足,因为贺兰山虽然对上了,而全词中对不上的更多。明朝和鞑靼哪有什么“靖康耻”的仇怨……

《丁亥中秋》

瑟瑟西风吹雨晴,可怜佳节在边城。
百年人有几时健,一岁月无今夜明。
鲁酒为谁浇战骨,商歌空自怨和盟。


睢阳已死汾阳老,羞对儿曹说用兵。


戚继光


这一位不用多说,众人皆知的抗倭英雄,转战东南多年,虽然作战规模比较小,但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后来被调动到北方防御,蒙古人十几年不敢入侵。他临死遗言说:“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着实是个猛人。

戚继光能写诗,《四库总目提要》评价:“诗风雄健,接近于燕赵之音。”他和当时的文化圈也有很多来往。有一次戚继光赠给当时文坛领袖王世贞一把宝剑,王世贞于是写了《戚将军赠宝剑歌》回赠。

《韬钤深处》

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登盘山绝顶》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马上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其他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明代武将能写诗的不少。难道是当时风潮流行这个?

和戚继光同时代的俞大猷也会写诗。

《秋日山行》

溪涨巨鱼出,山幽好鸟鸣。
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苍生。

《舟师》

倚剑东冥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
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
夕阳景里归蓬近,背水陈奇战士功。

就连李如松这种看起来像个粗人的,也能写诗: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万历抗倭之战中的另一位将领,水军主帅陈璘也能写诗。

不有将军在,谁扶国势危?
逆胡驱襄日,妖氛倦今时。
大节千人仰,高名万国知,

圣皇求如切,超去岂容辞!

这诗是陈璘赠给李舜臣的,显然是为了拉拢关系,据说效果还不错……


北门猿


中国历史上文武双全的男神还是很多的,这里补充一个冷门的历史人物——谭纶!


谭纶,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人,出身于文官,却与抗倭名将戚继光齐名,后来更是成为大明朝的兵部尚书,谭纶艺术造诣极高,开创了著名的“宜黄腔”。



谭纶24岁时高中进士(嘉靖二十三年科、公元1544年),中进士的年龄只比著名的神童张居正大了四岁,谭纶有《谭襄敏奏议》1、《谭襄敏遗集》、《书经详节》、《军事条例类考》、《点将图》等作品流传后世。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谭纶形象


二,武:


谭纶出身于文官,却精通兵法,武艺高强,在抗倭战场上纵横驰骋,后来更是成为大明朝的兵部尚书。


谭纶担任台州知府时,训练了一支千余人部队,“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寇进犯栅浦,谭纶率领这支部队迎战,三战三捷,后来与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配合,彻底扫清了浙江倭患。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谭纶形象


嘉靖四十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攻陷兴化,巡抚游震得被嘉靖皇帝免职,谭纶成为新任福建巡抚,谭纶和戚继光、俞大猷密切配合,取得平海卫大捷,战报送到北京,嘉靖皇帝高兴地甚至跑到太庙里去告慰祖先。


谭纶征战沙场三十余年,“积首功二万一千五百”,与继光共事齐名,人称“谭、戚”。


谭纶武艺高强,精通剑法,训练新兵时,曾“教以荆楚剑法及方圆行阵”,据说戚继光也曾向他讨教过剑法。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戚继光形象


三,艺术:


谭纶酷爱戏曲,特别是流行于南方的“海盐腔”,谭纶甚至在军队里设置戏班,随军演出,这应该算是早期文工团了吧!


谭纶曾把海盐腔带回家乡宜黄,传授给家乡父老,还会亲临排演现场,后来将弋阳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黄腔”。

谭纶浮雕


教习家乡艺人并将弋阳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黄腔”。汤显祖对宜黄腔极为欣赏其著名的《临川四梦》均由宜黄艺人首次演出以至流传。宜黄腔后经艺人不断探索和改进不仅在省内广泛流行在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四川、陕西、广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流传。一些曲调还融入京剧。


谭纶和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是忘年交好友,汤显祖还特意写了一首诗《送谭尚书行边》,送给谭纶。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谭纶形象


四,识人:


谭纶善于识人用人,“善任俞戚而建大勋”,举荐和提拔了戚继光、俞大猷、刘显等一大批后来叱咤风云的将领,堪称明朝名将的“伯乐”。


指缝间的历史


中国历史上,论起文武双全的人,毫无疑问,辛弃疾必须退避三舍不能当第一,文武双全的第一名,也必须是——

大成至圣文宣王、万世师表孔子!


文的一面,2000年无人超越。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成为中国历史上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一方面儒家和道家法家并列成为第一位的统治思想,另一方面儒家和道教佛教并列成为“三教”之一。

这样的成就,全世界历史上,也没有出几个!

武的方面,当时人人敬服!

举几个例子让你说一下。

1,孔子武力最强的弟子子路。一开始单挑孔子,被孔子几招只能秒杀。孔子的弟子很多都是文武双全,这里面肯定有孔子的功劳。

2,孔子年轻时,就被称作“长人”,个子很高,孔武有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换算成今天的尺码,孔子的身高是2.1米。1.8米的周润发扮演孔子,对孔子已经是过度矮化了!

4,《吕氏春秋》说“孔子之劲能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春秋时期的城门,没有1000斤,总有500斤。孔子能扛起城门,力量堪比项羽,放在现在妥妥的世界举重冠军!

5,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被称作“鲁国三虎将”也是项羽嬴荡一样的战神级格斗大师!

6,孔子教学的科目“六艺”,包括了驾车、射箭两项。孔子能射飞鸟(《述而》),六十三岁时还曾亲自为学生驾车(《微子》)。当时最高难度的两个军种,孔子都是大拿!

孔子站在世界巅峰:“还有谁?”文武双全的英雄,是最孤独的!


历史知事


辛弃疾莫名其妙的火了。辛弃疾确实有火的资本,能文能武,简直不要太厉害。

作为词人,辛弃疾能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豪放派词宗。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样的词可不是谁都能写写出来的。作为武将,辛弃疾帅50人,夜袭叛将军营。面对对方5万人,先斩叛将,再突出重围,震惊朝野。

如果说要找一个如同辛弃疾一般文武全才之人,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名字,王阳明。

王阳明,我们都学过他对着竹子格物致知的故事,这确实是个大神。在文化方面,不用多说,依托儒家文化,独创心学,成一代宗师,与孔孟并立,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在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地区都有极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日本,王阳明深受崇拜。记得有个日本人说过:中国有这么好的思想自己不学习,反而被日本学去了。

接下来说点关于王阳明武力方面的事情吧。王阳明确实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主,15岁的时候就独自跑到山海关居庸关一带游历了个把月,据说还和几个鞑子干了一架。



说起王阳明的巅峰之战,无疑是平定宁王之乱。当时宁王朱宸濠在江南发动叛乱,攻城拔寨,引发朝野震动,大家都很恐慌。只有一个人说:有王阳明在,宁王必败无疑。

确实,宁王败了。至于中间的过程,就不详细说了,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宁王为造反准备了整整十年,王阳明平叛只花了一个月(35天)。要知道,王阳明是在明朝中央政府没有派兵支援,只靠着地方零散部队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壮举的。

文武兼备者历史上大有人在,不过文能开宗立派,武能名动天下,这样的人确实不多,王阳明算一个。


小镇月明


问的好,这个问题的范围可就大了!

应该说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是文武双全的人。下面小编就来举几个例子。

首先我要推崇的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

曹操可以说是个有大抱负的人,有理想的实干家,军事家!能够在混乱的汉朝崛起迅速成为一方诸侯,就已经说明了他的军事才能了。

至于文的方面,曹操手下谋士不少,像郭嘉,荀彧,荀攸等谋士,如果曹操是个只知道带兵打仗的话,这些谋士也不会跟从他吧,这是间接反映了曹操在文的方面;其次曹操也写了不少文章,例如《龟虽寿》等等,已经成为小学生学习的课文了,这不正是显示出了曹操的文采吗?

2、岳飞

岳飞就在武的方面就不用多说了吧!带领着岳家军,连破金人12道城池,收复大半的疆土,这是武的突出。之后更是写出了《满江红》这样知名文章,也是突出了岳飞的文采方面!

3、毛泽东

对于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相信就不用小编来说了,武的方面是带领着广大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在文采上,毛主席写的文章也是不少的,例如:《沁园春 雪》!!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古代上的人是文武双全的,大家可以查询资料,给大家补补历史知识。


追逐风筝的人


我认为孙武。

孙武(公元前545—公元前470),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兵圣。

他著有巨作《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曾率领吴国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楚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几近覆亡楚国,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正如李世民所言“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为后世所留下的智慧,还在深刻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