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中國製造2025”先行者:常州做了哪些新探索?

“最江蘇”導讀

近年來,常州把產學研合作作為突破口,開創性地探索出一條在科教實力相對薄弱地區集聚優質資源、構築優勢的區域創新之路。

作為“蘇南模式”的發源地之一,早在20世紀80年代,江蘇常州就已是全國工業明星城市。

然而,在邁入創新型經濟發展階段,常州卻遭遇尷尬:科技創新資源缺乏,沒有985、211高校,也沒有國家級科研院所。在科技創新成為國家戰略的當下,如何突破瓶頸?

近年來,常州把產學研合作作為突破口,開創性地探索出一條在科教實力相對薄弱地區集聚優質資源、構築優勢的區域創新之路。

一方面,常州促使產業淬鍊內功,另一方面也讓企業放眼海外,主動融入國際競爭和合作潮流,在石墨烯、機器人、光伏組件等眾多領域,由追趕者逐漸變成領跑者,很多產業成為全國第一甚至全球第一。

在43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騰挪跌宕,常州相繼培育出218個行業“單打冠軍”和53家上市公司。這是工業明星城市轉型升級的註腳,也是常州作為“中國製造2025”先行者在不斷探索中所交的階段性答卷。

專業辦展,培育“創新之核”

每年5月18日的常州先進製造技術成果展示洽談會,都會成為國內外科研院所和各類人才的“科技之約”。

連續十二屆“5·18展洽會”,累計展示成果近50000餘項,發佈重大技術需求5000多項,現場簽約項目695項,合同總金額510多億元,直接促成了1200多個科技合作項目落戶常州,其中39.3%的項目帶動了原有產業的技術升級,36.9%的項目實施降低了資源消耗,29.5%的項目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有效增強了企業創新實力,加快了產業轉型升級進程。

“中國製造2025”先行者:常州做了哪些新探索?

今年已是“5·18”展洽會舉辦的第十三個年頭。今年展洽會將於5月18日上午9點在科教城常州大學體育館開幕,主題是“智力智造智慧 創新創業創優”,目前已徵集到高校院所最新發布的科技成果1500多項。

常州有一大批企業成為“5·18展洽會”的常客,與國內外高等院校持續開展科技合作,常州博瑞油泵油嘴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學合作研發車用柴油機電控高壓共軌系統;太平洋電力和西南交大合作研發大型智能環保節能軌道交通牽引變壓器;江蘇華冠電器集團和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上海交大合作研發的第三代核電高可靠長壽命開關設備、江蘇宏微科技和上海交大合作研發新能源領域用溝槽柵型場阻斷IGBT功率模塊,打破了國外壟斷並填補國內空白。

常州像這樣依託產學研合作、藉助“5·18展洽會”平臺提升創新能力的企業還很多,到2017年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1234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5902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6.6%,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8.6件。立項的省成果轉化項目中,90%的企業與高校院所建有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係。

企業的科技創新帶動了產業的轉型創新,實施了石墨烯電熱膜、車載夜間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大規模電動汽車智能高效充電系統等近200個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紡織服裝、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碳材料、工業機器人等產業超前佈局,在國內領先發展。

產學研合作的“常州模式”,使常州已擁有20多家“國”字頭的科研院所。常州科教城累計引進公共研發機構30家,孵化近2000家科技型企業,建成3個省產研院專業所、6個省級產學研重大創新載體,年授權發明專利佔全市比重達1/4,逐步成為區域“創新之核”。

營造環境,推動“四新經濟”

“人的昨天總是和他的明天兩樣;除了變,一切都不能長久。”用雪萊這句話形容時下的常州產業形態,非常貼切。

“齒輪傳動系統是高鐵動力傳輸的關鍵設備,就好比列車的‘關節’,直接決定著高鐵跑多快,技術密集度非常高。”很多人不知道,復興號上大面積使用的齒輪傳動系統,誕生於常州的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

“中國製造2025”先行者:常州做了哪些新探索?

2016年12月11日,第四屆中國工業大獎發佈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承擔的“高鐵列車高可靠性齒輪傳動系統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以第一的排名獲中國工業大獎。

人類在進行各項生理活動時都會向外發送電信號,而如果用科學儀器測量大腦的電位活動,那麼在熒幕上就會顯示出波浪一樣的圖形,這就是“腦波”。博睿康科技始創人團隊獨創的腦—機接口技術,旨在人腦與計算機等外部設備之間建立直接的連接通路,已經投入應用。

“四新經濟”是一把“鑰匙”,是開啟未來的關鍵,常州顯然牢牢地將這把“鑰匙”握在手中。數據顯示,2017年,常州51家創新型領軍企業完成銷售收入超過了1530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近十分之一;碳元科技、海鷗股份、日盈電子和精研科技等11家科技型企業在主板和創業板上市……

創新驅動塑造出的“智造名城”常州的獨特氣質,也讓常州站到了以高質量發展為標籤的新時代站前沿。

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四新經濟”並不是憑空而來,它們或者萌發於舊產業,或者孕育於新環境,都不論出身如何,新動能、新經濟得以“聚沙成塔”,都源於兩個字——環境。

精準滴灌,激活創新資源

去年3月,石墨烯產業第一股碳元科技在A股敲鑼。短短几年,有著東方碳谷之稱的西太湖畔,集聚了全國50%的石墨烯企業,創下10個“全球第一”。在常州科教城內,平均每天誕生1家高科技企業,每天有2項科研成果轉化,每天新增4件授權專利。

“中國製造2025”先行者:常州做了哪些新探索?

2017年7月,中國江蘇·大院大所合作對接會暨第六屆產學研合作成果展洽會舉辦期間,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雷伊·鮑曼在南京接受媒體採訪。這位長得像喬布斯的美國科學家提到常州興奮不已,“常州是一座令人驚歎的城市。我對常州,尤其是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印象非常深刻。這裡有一大批很有天賦又非常勤奮的人聚集在一起做著改變世界的事情。在這裡,基礎研究和產業得以結合,生產出對世界有益的成果”。

常州的創新發展主要抓住了4大關鍵,即堅持把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堅持把園區作為創新載體、堅持把產業作為創新方向、堅持把人才作為創新根本,把政府、企業、資源、機制和環境這5股創新力量聚在一起,形成有利於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讓更多科技資源“聚起來、活起來”。

常州科教城有個“三杯茶”,即為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天使下午茶、為科技企業提供營銷服務的安琪營銷下午茶、讓管委會領導和企業負責人面對面的政府服務下午茶,打造科技創新服務生態圈。

為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難題,常州協調市場和政府“兩隻手”,推出“4個90%”,即90%的研發機構在企業、90%的科技人才在企業、90%的科研經費在企業、90%的創新成果在企業。這種開放、混合的新機制讓技術瞄準“產業靶向”。哈工大工學博士曲東昇借貸30萬元走出象牙塔,通過參控股、戰略合作等方式已集聚20多家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