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太行深山古村,诗一样的名字,诗一样的风情

请点击头像加关注。转发分享更多好文。

在 一文中,胡哥给大家介绍了太行山里黄花村的土法榨油传统。

黄花村是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美丽山村,位于长治市平顺县位于石城镇北部。要去黄花村需要经过全国闻名的集六朝古建于一身的国保单位——龙门寺,从这里一路向北沿山坡而上,不到半小时就到了。

太行深山古村,诗一样的名字,诗一样的风情

黄花村远眺。摄于平顺石城镇。

村子被季节性河流分成南北两半,靠一座小石桥相连,南北山坡上各自建起一座座二层房屋,围起一座座小巧的四合院,梯次分布,层层错落,曲曲折折的小巷,将民居、神庙、井台、油坊、磨坊等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幅古朴的乡村生活场景。

太行深山古村,诗一样的名字,诗一样的风情

古民居四合院。摄于黄花村。

黄花村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三县(黎城县、涉县、平顺县)交界处,东出太行山的一条古道边。黄花村过去交通困难,都是沿着黄花沟艰难行进。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沟边的7个村开始修通往石城镇的道路,时任黄花村支书的李国胜被推选为副总指挥,他带领500多名群众起早贪黑,在石头山的半山腰上,历时6个月修通了道路。他又前往涉县交通部门协调,打通了720米长的隧道,让群众告别了翻山去涉县的历史。

现在在旧路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翻新改造。双车道、三级公路标准,刚铺了油的宽阔道路平展展地在山间穿行,像一条黑色的丝带,将秋天的太行山美景,以及沿途的村庄串成一串闪亮的珍珠。

这其中最大最美的那一颗,就是黄花村。向北的道路达到黄花村时,穿过两座小庙,往东一拐,去往涉县,原本直行的还有一条土路,是去往长治市黎城县的旧路。

站在村西的双耳山上向东望去,道路在庙前面交会,形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形。撇捺挑起处,一座座青砖瓦房隐现,原生态的建筑风貌依然保存。现代化的道路给深山小村带来了交通的方便,也将村中的几座小庙凸显出来。

太行深山古村,诗一样的名字,诗一样的风情

市级文保单位奶奶庙。摄于平顺黄花村。

黄花村有大小8座庙,最大的关爷庙也不过百十来个平方米(还有一座更大的龙王庙,是几村共有,占地670平方米 ),不算一米来高徒具形式的井龙王庙外,最小的大概是市级文保单位奶奶庙了,只有32平方米,没有院子。奶奶庙是黄花村现存年代最久的庙宇,为元代遗构,建于60厘米高的石台基上,只有一间,单檐悬山顶,方格窗、对开板门,样式小巧古朴。

太行深山古村,诗一样的名字,诗一样的风情

观音庙。有村民用作小卖部。

距离奶奶庙西南不远处,道路斜对面的观音庙比它大一些,有五间大,也没有院子。现存为清代砖瓦结构建筑,有前檐、有台阶,特别之处在于,檐下斗拱、额枋、雀替等处,包括隔扇门窗上,俱施以彩绘人物和风景,图案清晰、色彩艳丽,非常少见,这为研究平顺县庙宇建筑以及清代晚期建筑彩绘提供了实物资料。

与之类似的还有位于村子南边的关爷庙,它占地比较大,院落将近一百平方米,主殿有与观音庙类似的彩绘,保存完好,同样可资研究清代建筑彩绘。

太行深山古村,诗一样的名字,诗一样的风情

最小的井龙王庙,立在路边。

其他诸如山神庙、三圣庙等,俱是近年翻修,已不复古代建筑风貌。各种大小庙宇,与当地村民的信仰、娱乐、交往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乡村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

庙宇里面供奉的神祇就是整个村子的保护神,庙会以及祭祀活动,强化了一个村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净化村民灵魂、调解村民情绪的功效,尤其是酬神时的娱乐活动,还起着传统社会调节器的作用,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当然了,这些都是精神层面的作用,指望求神拜佛改变命运显然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所以,一条崎岖难行的山路变成平展宽阔、走出大山的致富路,不是虔诚向各路神灵祈求就能换来的,而是那条路无意中大写出的“人”字所代表的村民,团结一致奋斗而来的,拜神其实拜的还是自己。


喜欢胡哥文章的请加关注,看更多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