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美國能夠攔截多少枚進入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

楊楣


美國為何有聲音要求軍隊放棄洲際彈道導彈?

美國空軍要求武器公司為軍隊研製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用以替代現役的“民兵”系列導彈,然而美國專家卻藉助更換武器的關鍵時刻,紛紛要求放棄對“民兵”系列洲際導彈的更新計劃,並要求軍方徹底放棄陸基核武器及其發射平臺,用以節約有限的國會預算。聲稱美軍依靠B-2和俄亥俄級戰略潛艇依舊可以承擔核打擊任務,所以洲際彈道導彈已是多餘。然而洲際彈道導彈真的多餘嗎?

2016年全球軍費高達1.68萬億美元,而美國佔了其中的6110億美元,是中俄兩國軍費的2倍多。但美軍軍費已較9•11以來以降低不少,美軍軍費最高時曾創下11180億美元,但美軍通過減小戰爭規模、縮減軍隊規模等手段,進行了軍費調整。據數據顯示自9•11之後海軍削減了14%的規模、空軍在人員編制方面也削減了12%,戰鬥機數量方面削減了26%。然而國會在資金方面依舊捉襟見肘,所以這一次打壓軍費的心思放到了洲際導彈導彈上面。

美軍現役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是“民兵”Ⅲ,也是美軍戰略打擊力量的中樞。該導彈發展於上世紀60年代,由於在當時採用先進的固體燃料技術所以在發射時大幅削減了準備時間,加上自身擁有超遠的射程和可靠的性能,另美軍欣喜若狂,並決定大量裝備。之後“民兵”系列從“民兵”Ⅰ型一直髮展到了今天的“民兵”Ⅲ型,雖然同出一門,但絲毫不減其鋒芒。最大14800km的射程和相當於60枚廣島原子彈的彈頭威力以及彈頭分導技術令這款導彈依舊具有極大的殺傷性能。


浩漢防務論壇


以現在的技術,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美國一枚也攔截不了。為什麼呢?

█“難以置信的成就”。這個成就開始於2017年5月30日,雖稱“關鍵里程碑”,但它自己也說,完全成熟還有很長一段路。第一次攔截洲際導彈實驗,攔了一次就“成就”如此,沒人會相信,但卻吹得兇,原因正在於川普上臺執政乏善可陳,不弄一點新鮮玩意,支持率還會嚴重滑坡,這次給有錢人送上保健藥,定心丸,唬弄唬弄鬼,不管怎麼說,也算是一大善政吧。說攔截,只好唬弄鬼,或說連鬼都不會信。

█如果成了那就不得了。全球戰略平衡被打破,我可以打你,你不會打著我,應該講想法不錯,也不無實現可能,只是不是現在。現在的水平,只能說正在努力之中。至少,對目標捕獲技術實現了突破,攔下20馬赫的導彈,傳統捕獲方式礙難實現,這次的成功說明可以定位捕獲目標了呢,致於動能殺傷式攔截成不成,另當別論,“子彈打子彈”,沒那麼容易。成功只能說明電腦控制之下,有了一種努力的可能性。

█“薩德”果如何?中國歷史故事,自相矛盾,拿起矛來說無堅不摧,舉起盾來又講堅固無比,吹一吹好銷售,正是賣瓜之王婆,你的不好誰買呀,對不?現在的統計,“愛國者”3,攔截成功率30%都不到;“薩德”也不足40%。此番測試,不過陸基中段反導系統的一次升級,這是從未有過的事,美國想試一試。到今天,美國共有36個陸基反導系統,就這一點點,夠做麼子使的,再說,弄了也是白弄,無非起一個心理安慰作用。論起來,它不比俄羅斯的S-400更有效,在反導能力方面,俄才是世界第一。


魂舞大漠



“能夠攔截多少枚進入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是同一時段對密集型的多彈齊射攻擊進行攔截?那麼攻擊者同一時段又能發射多少枚呢?洲際彈道導彈有很多型號,性能又各不相同,攔截哪個國家發射的導彈呢?……這個提問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問題”,確實不好解答。我來談談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可靠性,供讀者朋友參考。

目前美國自稱已經形成了世界上最全面的彈道導彈的防禦系統,吹噓可以攔截所有種類的彈道導彈。美國的反導系統是不是真的如他自己吹噓的那麼厲害呢?



美國當年設想的“星球大戰”計劃,旨在通過發展各種先進的非核高能防禦武器,建立一套太空和地面相結合的多層次、高效率的空間立體防禦網,對來襲導彈進行多層攔截,並摧毀於到達美國本土之前,從而“使核武器成為無效的和過時的武器”。



後來,隨著華沙條約組織瓦解和蘇聯解體,美國認為俄羅斯已經無法繼續與美國在軍事上進行抗衡,1993年5月克林頓宣佈終止“星球大戰”計劃,開始著手“彈道導彈防禦”計劃。該計劃包括兩個部分:用於保護美國海外駐軍及相關盟國免遭導彈威脅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 和用於保護美國本土免受導彈襲擊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 “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和“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是使一個地區免遭近程、中程或遠程彈道導彈攻擊的綜合性武器系統,而後者則是保護美國全境不受任何彈道導彈攻擊的戰略防禦體系。


2000年9月,時任美國克林頓都不得不承認,由於對“技術和實用效能”缺乏“足夠的信心”,克林頓政府決定暫不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



“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是保護美國全境不受任何彈道導彈的攻擊。它由地基攔截導彈、地基雷達、天基傳感器、改進型預近警雷達以及作戰、管理、指揮和通信系統等組成。“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則是用於一個地區免遭彈道導彈攻擊的武器系統。



在1991年海灣戰爭時,美國宣稱愛國者PAC-2 型導彈命中率為60%,此後美國不遺餘力地提NMD是用來保護美國本土免受彈道導彈攻擊的防禦系統。從這一點看,它是里根“星球大戰”計劃的翻版或繼承者。所不同的是,“星球大戰”計劃所依賴的是空中防禦系統,而NMD是以陸空結合、陸地防禦系統為主。根據美國國防部提供的材料,NMD包含六大部分:地基攔截導彈、地基雷達、天基傳感器、改進型早期預警雷達,以及作戰管理、指揮、控制系統和通信系統。按照設想,美國可以通過這一系統,從敵方導彈一發射,就對它進行偵察、跟蹤、定位、鎖定,在它進入美國領空前將其摧毀。這項計劃尚處於論證階段,到底搞成什麼樣子,至今誰也說不清楚。據說,如果把外來的導彈比作雨點,這一系統就像一把傘,把美國罩得嚴嚴實實,不受一點損害。對此,連美國政府高層也有人直接提出質疑,一位議員在國會辯論時,就曾當場撐起一把只有傘架的漏雨傘,以此形容NMD的防禦能力。



美國知名智庫軍控協會前期公開的一份獨立研究報告指出,美國政府熱衷構建的導彈防禦體系在技術上仍存在嚴重漏洞,依據不可靠的試驗結論制定的外交和國防政策,可能帶來災難性影響。


攔截技術其實沒過關 軍控協會旗下的《今日軍控》雜誌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西奧多·波斯托爾和康奈爾大學喬治·列維斯兩位學者聯合撰寫的分析文章。他們選取“標準-3”海基攔截導彈在2002至2009年間的10次“成功”試射數據作為樣本,經仔細研究得出結論稱:當局竭力推動構建的導彈防禦系統,其實不具備官方宣稱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就目前的導彈防禦技術而言,沒有充分證據表明,美國現在能夠針對哪怕是有限的導彈攻擊展開防禦。”文章開篇即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兩位科學家指出,數據分析顯示,無論是針對洲際彈道導彈的“陸基高空攔截系統”,還是針對中、短程彈道導彈的“標準-3”型攔截導彈,在技術上都不成熟。比如,美軍用以預警和探測來襲導彈的X波段雷達和“宙斯盾”系統,在遠距離跟蹤目標時,根本無法分辨真彈頭與金屬絲的區別,猶如“近視眼”。



五角大樓公佈的“標準-3”試射數據則顯示,10次試射中至少有8到9次,“標準-3”並未實際擊中來襲彈頭,只擊中了導彈的推進火箭。其中4次,來襲導彈甚至連彈頭都沒裝。兩位學者指出,“標準-3”的作戰原理是在高空以4到5公里/秒的速度撞毀目標,這需要其紅外傳感器在上百公里外就開始工作。但在這個距離上,所有目標在傳感器上都是一樣的光點,如何區別彈頭和其他諸如推進火箭的物體,成了難以克服的挑戰。而在實戰當中,如果“標準-3”僅僅擊中了推進火箭,來襲導彈的彈頭可能還會沿著既定軌道飛行,特別是在其攜帶核彈頭的情況下,依然存在爆炸的可能。


高成功率疑似靠“作弊” 美國國內對導彈防禦系統效能的質疑早已有之。儘管美軍高級官員一再強調該系統的技術日臻成熟,並進行了號稱歷史上“實戰程度”最高的導彈攔截試驗,但這樣的說辭無法服眾。

根據官方統計,自從2002年以來,美軍已經針對各種攔截系統進行了46次試驗,其中36次“成功”。但批評人士表示,軍方可能實施了多種“作弊”措施,才取得了這麼高的成功率。一些分析指出,美軍在來襲導彈中加裝了全球定位系統,使攔截導彈很容易就跟蹤到目標。同時,美軍在進行試驗時,已經事先掌握了來襲導彈的類型、發射時間、飛行彈道和目標點位等重要信息;導彈的飛行速度被調慢,發射的各種信號也被特殊裝置放大,便於跟蹤和攔截。更何況在試驗中,通常只有一枚導彈來襲,而沒有多枚導彈齊射的情況。所有這些,都使得已進行的攔截試驗缺乏實戰價值。

此外,在多次試驗中,由於來襲導彈並沒有釋放用來欺騙預警系統的誘餌彈,許多人據此認為官方報道的可信度要大打折扣。“任何能向美國發射遠程導彈的國家,都有能力釋放誘餌彈,而這很可能導致防禦系統徹底失敗。”美國科學家聯盟的物理學家大衛·萊特如是說。美國國防信息中心的導彈防禦問題專家維多利亞·薩姆森也有同感,在她看來,即使試驗目前是成功的,可在缺乏誘餌彈的情況下,也無法證明美國已經擁有了可靠的反導盾牌。

執意部署反會引火燒身 波斯托爾和列維斯進一步指出,如果政府無視反導系統的各種漏洞,執意進行部署,將帶來“外交上的災難”。兩人認為,伊朗和朝鮮擁有的彈道導彈已經具備了突破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能力,因此,部署這種系統“不但無法遏止彈道導彈擴散,甚至可能刺激這種擴散行為”。同時,因為它無法在實戰中真正發揮效用,美國對盟友的安全承諾將不再具有可信性。

這篇報告出爐後,美國軍方相當緊張。導彈防禦局局長帕特里克·奧賴利中將撰寫了書面聲明,對兩位學者的觀點進行駁斥,稱他們的分析“具有誤導作用,”並堅稱試射達到了預期效果,“擊中了距離預計命中點的數英寸處”,這足以達到摧毀來襲導彈的目的。不過,《紐約時報》分析稱,這種回應實際上變相承認了“標準-3”攔截導彈並沒有直接擊中來襲模擬導彈的彈頭。而此前國防部一直宣稱“標準-3”的攔截就好像“子彈打子彈”般準確。

馬薩諸塞州民主黨眾議員、眾院國家安全分委員會主席約翰·蒂爾尼也發表聲明稱,“美國人民需要知道這套系統的真實能力,並有權讓他們的稅款得到有效的使用。”


鑑史明鏡


關於“美國能夠攔截多少枚進入本土的洲際導彈”這個問題,小兵不能給出你想要的具體數字。小兵只能告訴你美國現在擁有哪些反洲際彈道導彈的手段,以及運用這些手段成功攔截遠程彈道導彈的幾率大概是多少。

圖為反導過程示意圖

一般而言,對洲際導彈導彈的攔截,根據導彈發射後距離目標的距離,分為初段攔截,中段攔截和末端攔截。其中,初段攔截是指在洲際導彈發射升空的初始階段,採用機載激光武器或者精確制導導彈對其進行摧毀;中段攔截指的是在導彈飛行上升至最高點這段距離的攔截,主要依靠海基和路基導彈進行攔截;至於末端攔截,指的是在洲際導彈作最後突防,瞄準目標飛去這段時間的攔截,主要攔截方式是近程反導系統。
圖為美軍F-22戰機,在反導中擔任初段摧毀任務


目前,美國同時具備三個階段的攔截手段。在美國反導戰略規劃中,初段攔截主要依靠F-22,F-35,F-15等主力戰機奔襲至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地,運用精確制導導彈對正在發射或者處於初始升空階段的導彈進行擊毀;中斷攔截主要依靠兩個方向:一是海上宙斯盾艦,通過宙斯盾雷達+防空導彈系統將飛過海面的導彈擊落,比如標準-3型反導導彈。二是依靠路基中段導彈系統,如大名鼎鼎的薩德,發射導彈將其攔截;至於末端反導則主要依靠愛國者系列導彈,通過陸上機動部署,對進入本土或者接近本土的洲際導彈作最後攔截。



圖為美國陸基中段反導攔截示意圖
(上)和大名鼎鼎的“薩德”陸基中段反導系統

那美國目前的反導成功率如何呢?目前,美國末端反導最成熟,大批愛國者系列導彈已經部署,不僅美國本土,還部署到世界各地,其中就有我國臺灣地區;初段反導最得心應手,依靠美國遍佈世界的空軍基地以及遊弋在各大洋上的航母戰鬥群,美國的F-22,F-35,F-15等戰機可以在預警雷達的引導下快速出擊,奔襲至導彈發射地將導彈擊毀;美國對中段反導最上心,但難度最大。雖然美國現在擁有大批宙斯盾艦,以及測試多套陸基中段反導系統,但就測試結果看,成功率不高。比如著名的標準-3型導彈,其20多次實驗中,成功率不足50%。


圖為美國伯克級宙斯盾艦發射反導導彈

那美國反導體系的漏洞有哪些呢?

一,是預警衛星容易被擊毀。美國反導體系非常依賴遠程預警雷達的幫助,一旦預警雷達被擊毀,那對導彈的跟蹤和定位就失去了保障。目前,至少中俄都擁有反衛星手段,可以在必要時刻將處於近地軌道的預警衛星擊落;
圖為美國天基預警雷達


二,面對飽和攻擊把握較低。洲際導彈一般不會只有一個彈頭,更可能是幾個甚至十幾個彈頭。如俄羅斯的白楊-M洲際導彈可以攜帶10個分導彈頭,最遠射程可達10000公里;中國的DF-41據說最多可攜帶12枚核彈頭,射程超過11000公里,可採用機動發射,也可以通過鐵路發射,部署靈活,存活率高。如果這些洲際彈道導彈在末端突防時釋放多枚彈頭,並採用機動變軌,超高速突防(5馬赫以上)方式分別攻擊多個目標,那攔截難度太高了,很難有效攔截。
圖為中國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




兵者詭道也


范登堡空軍基地只有兩個導彈發射井,用來為整個美國大陸提供所有的導彈防禦系統,兩個哈。

如果裝載的是陸基攔截導彈“GBI-Plus”,並像往常一樣同時正常開火,那麼他們能夠攔截向洛杉磯或舊金山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然後,重新裝填這些攔截導彈需要半個小時。

這是陸基中段防禦系統導彈“GMD-E”,以及有可能攔截下導彈的發射井,目標定位所需距離為方圓2000公里(1240英里)以內:

陸基中段防禦(GMD)系統本來是用於攔截飛行速度為5–8馬赫的中程彈道導彈(IRBM)的,但是如果添加了第一級助推器,GMD可以在大氣層外攔截速度在24馬赫以上的洲際彈道導彈。這種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導彈被稱為“GBI-plus”。

2017年,共有44個GMD導彈訂單,有8枚已經交付。據悉,其中有一半是GBI-Plus攔截導彈 (即四枚導彈)。

不幸的是,在這44個GMD訂單中,總共只有8枚是GBI-Plus攔截導彈。其餘36枚都是標準GMD導彈,只適用於攔截中程彈道導彈。

這8枚GBI-Plus攔截導彈中,有4枚用於部署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基地,以便攔截向美國48個州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阿拉斯加州共有9個攔截導彈的發射井。另外4枚會運往范登堡空軍基地,這4枚攔截導彈將共用兩個發射井。

而在中西部地區(芝加哥等)或是東海岸地區(波士頓、紐約等),則沒有設立發射井,這意味著這些地區沒有任何保護,因為如果沒有發射井,你什麼導彈也發射不了。

攔截導彈一旦離開了大氣層,防護罩就會分開,露出EKV(外大氣層截殺載具)有效載荷。有些發射試驗失敗,就是由於防護罩剝離出現了故障。發射失敗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截殺載具未能與助推火箭分離。迄今為止,在攔截中程彈道導彈的陸基中段防禦系統測試中,成功率已經達到了58%。

截殺載具或攔截器不使用任何炸藥。而是有一組圍繞在光學跟蹤器四周的推進器。它會追蹤正在逼近的洲際彈道導彈的熱量,並在確定目標後全力撞向導彈。

但是,當洲際彈道導彈的再入飛行器將火箭上端分離開時,會釋放出很多鍍銀聚酯薄膜氣球和紅外照明彈來迷惑攔截器。根據現有資料記載,到目前為止,所有的測試試驗都沒有相應的解決措施。

在我看來,美國政府對民眾刻意隱瞞了這些現實。

好了,就醬紫。由於部署不利所造成的侷限性,使得一個如此複雜的系統仍處於起步階段。


義薄雲間


目前攔不住的。

最近的一次美國反導試驗是在今年年初進行的標準3反導測試。在位於夏威夷的宙斯盾系統的引導下,標準3導彈對一枚靶彈進行中段攔截。最後試驗以失敗告終。並沒有取得預定效果。

先簡單的說說美國的幾個反導彈體系吧:

導彈的防禦分為三個階段。

上升段段防禦美國現在依靠THAAD系統進行防禦,這個系統主要是針對於上升段的導彈進行打擊,需要部署在潛在導彈發射國周邊進行攔截。

中段防禦,美國的中段導彈防禦主要是針對於跨海飛行的洲際導彈進行攔截。最著名的應該就是前面的那個標準3導彈了,通常由巡洋艦和驅逐艦在太平洋上部署和發射。同時美國還有相應的陸基攔截彈。

對於下降段,美國利用愛國者導彈進行攔截。但基本上已經是無力迴天了。


目前搞的最多的是中段攔截系統,美國蔥1997年到現在搞了將近60次試驗,成功六次。

測試搞了很多但成果的確不輝煌。主要原因還得從美蘇冷戰說起,美國人怕刺激俄國人不敢過度的搞反導系統。因此雖然美國從1955年就開整這個黑科技,但是到現在也整的的確不怎麼樣。

提到美國的早期反導,就要說“保障計劃”了。保障計劃是美國陸軍 反彈道導彈 (ABM)系統,當初提出保障計劃的目的並不是保護美國的城市,而是保護美國空軍的民兵ICBM筒倉免受攻擊,從而保護美國的核威懾力。保障計劃的邏輯是,敵方導彈發射過來了後,我們極力保護自己的核導彈設施不被摧毀,然後這些核導彈設施還可以用於反擊。針對於有限的蘇聯攻擊和各種其他有限的發射場景保障計劃似乎是有用的。但針對於 蘇聯的全面攻擊很容易讓系統不堪重負。又因為要讓蘇聯認為這不是一次戰略威脅,因此保障系統的研發、部署和升級都是極其緩慢的以至於蘇聯解體了20年後這個系統還在大部分情況下只存在紙面上,即便建設出來的設施也是不完整的。


有的時候美軍有很多鼓吹自己系統多麼多麼牛的傾向,但就反導系統的實質而言,美國的反導系統真心的不如俄羅斯和中國的強大。


軍武數據庫


實際情況恐怕是一枚都攔截不住!

要攔截對手的洲際彈道導彈,首先在一升空的時候得能夠預警,先捕捉到信息,知道發射位置與時間;然後迅速進一步計算出導彈的發射軌跡。這一步美國通過衛星、雷達、巨型計算機組成的系統已經做到了。

但是即便做到了又能怎樣?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彈道導彈飛行距離超遠因此其彈道角度也就非常高,其下落時的速度非常大,因此屬於最難被攔截的一類導彈。而洲際彈道導彈射程一般都在一萬公里以上,在其下落時的速度可以達到十倍音速甚至更快。因此想要在飛行末端,也就是洲際導彈再入大氣層後,用只能達到三四倍音速,慢得多的攔截導彈去攔截快得多的洲際導彈的彈頭,可以說是沒可能性的。

因此,對於洲際彈道導彈的攔截來說,唯有中段攔截是合適的。因此美國重點發展的也是陸基中段反導系統。但自1999年部署以來進行的18次導彈攔截測試成功率也只有一半,僅攔截成功了9次。當然,實際要能攔截一半也是很了不起的。

但問題恐怕沒這麼簡單。因為現在大國實際發射的洲際導彈都會發射誘餌彈,並且能夠同時攜帶10枚以上的彈頭,而且還是可變軌的。如果再進一步考慮這三種因素,結論恐怕是一枚都攔截不住!


建章君


關於美國是否有能力攔截彈道導彈的問題,首先要對美國的反導防禦體系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毫不誇張的說,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反導防禦系統,儘管俄羅斯的S400風頭正盛,但是就防禦的完善性而言,俄羅斯還是要弱上一點。

按照美國目前已經對外公佈的信息,有能夠攔截洲際導彈的路基中段攔截系統,也有能夠攔截中遠程彈道導彈的海基攔截系統,還有能夠實現末端攔截的愛國者反導系統,除此之外,美國的薩德系統更是號稱全球唯一一款能夠在大氣層外攔截導彈的反導系統。

完善的防禦系統,外加上美國的地理位置優勢,拋開美洲國家這些美國的後花園,陸基導彈中也僅有洲際導彈能夠達到美國,而海基導彈方面,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其他國家的軍艦或者潛艇要想駛入美軍的大洋內更是難上加難,而空基彈道導彈方面,能夠飛達美國本土的飛機型號,也並不多。就連向美國發射彈道導彈都不容易,要想擊中目標談何容易。

就目前全球能把洲際導彈發射到美國本土的屈指可數,而美國到底能攔截多少,軍機圖認為10枚能攔截7枚。像彈道導彈這東西,多彈頭的你只要漏掉了一枚,那意味著就是數個甚至十幾個核彈頭散落本土……所以攔截達不到100%,他國的彈道導彈對它就有威懾力。


軍機圖


美國具體能攔截多少枚洲際導彈這個沒人知道,就算是美國軍方也不敢打包票,因為攔截概率這個東西只是紙面上的,沒有真正打核戰誰也不知道攔截效果如何。但是美國卻是最先提出反導這個設想,也是最先付諸於行動的國家,美國在這方面的花費的精力是其他國家遠遠比不上的!

▲HOE實驗攔截彈

1984年,美國進行首次HOE(覆蓋層尋的試驗彈)實驗,這也是美國首次靠常規手段對洲際彈道導彈進行攔截實驗,原理是使用動能撞擊來摧毀高速彈頭,而攔截目標則是一枚民兵洲際彈道導彈靶彈;而第二年,也就是1985年,美國則進行了第一次反衛星實驗,使用F15發射的ASM-135反衛星導彈成功擊毀了一顆552km外的的目標衛星,此次實驗沒有使用擴張型骨架,完全是以純物理碰撞的方式擊毀目標!

▲F15發射反衛星導彈

到了90年代,美國曾設想過“智能卵石概念”,在太空利用動能武器進行天基反導,不過該計劃隨著冷戰的結束而廢棄。接下來美國反導技術發展的核心則是以動能殺傷器為主,比如美國的GBI陸基攔截體系,GBI不同於標準III,其具有的跨區域攔截能力不是標準III能相比的,比如打擊目標是加州,但是部署在華盛頓州的GBI攔截彈一樣可以飛過去攔截,美國進行過的多次GBI反導試驗中, 彈頭在距離靶彈2000多km時就與火箭助推器分離,接著在大約1000km左右的時候可探測到來襲靶彈的信息。

▲GBI攔截彈

1997年到2002年,美國進行過多次GBI陸基中段反導實驗,其中成功次數為6次,分別是IFT-1A、IFT-2、IFT-3、IFT-6、IFT-7、IFT-8、IFT-9,這些成功的反導實驗中,美國的EKV啥殺傷器均能識別彈頭以及誘餌彈,並且成功摧毀彈頭。去年美國進行的FTG-15洲際導彈攔截測試中,目標靶彈飛行了5000多km,而攔截彈則飛行了大約3000km,並且成功攔截,攔截彈的速度遠遠超過以前的多次反導實驗!

▲宙斯盾發射攔截導彈

關於中段反導技術,不同規格的難度是不同的,而美國的GBI則恰好是其中難度最大的攔截技術,其攔截彈和靶彈的發射場的距離達到了8000km,而我們目前還沒法做這種級別的試驗,因為新疆庫爾勒距離另一個發射場只有2000多km,從難度上去分析,我們和美國的宙斯盾-標準3導彈攔截系統的試驗難度更加接近,因此,不要小瞧美國的反導實力,人家幾十年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並且目前都還在努力突破中,怎麼可能弄一堆沒用的東西出來?我們大力發展反導不正是因為這種原因?


哨兵ZH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我給出的答案就一個:以美國現在的反導技術,一枚也攔不住。

這個問題,實際上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給出了答案,按照普京的說法就是“只有傻子才會相信美國的反導系統”。有很多人相信美國在全球建立的反導系統能夠攔截洲際導彈,他們的理由簡直算得上是“奇葩”,更讓人無語:第一個理由,美國人說他們的反導系統成功攔截了目標。第二個理由,美國在全球建反導系統,如果攔不住洲際導彈,那美國人為什麼還建。



美國確實也做了反導攔截試驗,但結果是失敗多於成功,想要達到實戰的要求,還有太長的路要走:第一,美國的試驗攔截的都是單彈頭(只攜帶一枚“核彈頭”),現在單彈頭的越來越少了。第二,提前就已經知道了來襲“靶彈”的打擊地點,做到了有的放矢。第三,現在的洲際導彈不僅是分導式多彈頭,更是具有末端機動變軌能力,突防能力極強。


有哪個傻子會把襲擊地點提前告訴敵人的?再有,美國在全球佈署的薩德反導防禦系統,不是因為它能攔住洲際導彈,而是因為它的雷達。薩德系統的X波段雷達,對空探測距離為2000公里。在這個半徑範圍內,任何一個國家的戰機起降、發射導彈、發射火箭等等都可能會被它的雷達探測到。也就是說,佈署薩德系統實際上就是美國在全球打造它的監視系統,更好的監視別國。

美國軍控協會曾經發布一份研究報告,該報告就對美國構築的反導防禦系統提出了批評:美國的導彈防禦體系在技術上仍存在嚴重漏洞。該協會下的《今日軍控》發表分析文章稱,2002—2009年期間,美國軍方發射“標準—3”進行了10次“成功”攔截試驗,然而在對這10次成功攔截的信息、數據進行仔細研究後,卻發現“實際上,美國現在根本就不能夠針對導彈攻擊展開防禦”。



實際上,根據五角大樓公開的信息,這10次試射中至少有8到9次,“標準—3”並未擊中來襲彈頭,只擊中了分離後的導彈推進火箭——彈頭安然無恙。有4次,據說連彈頭都沒有。《紐約時報》也曾發表過分析文章稱,“標準—3”攔截導彈並沒有直接擊中模擬來襲導彈的彈頭。

美國國內始終都對美國建立的導彈防禦系統都存在質疑的聲音,主要質疑的地方包括:一、試驗中,只有一枚導彈來襲,而不是多枚導彈齊射,這在現實之中是不可能的事。二、控制導彈防禦系統的美軍人員事先掌握了來襲導彈的發射時間、飛行軌跡、打擊目標,甚至是導彈的型號、飛行速度等重要信息。三、來襲導彈的飛行速度比彈道導彈的速度慢,人為放大“來襲導彈”發出的信號特徵。



說簡單點就是,美國的很多學者懷疑美國軍方在撒謊,因為美國國防部的官員一直宣稱的是:“標準—3”的攔截就好像“子彈打子彈”般準確。實際上,美國的反導攔截試驗還沒考慮“洲際導彈的末端機動變軌能力、拋射干擾彈、釋放假目標”等等,而這些技術都已經被各擁核國家所掌握(除了印度)。


另外一個事實是:美國最近兩次的反導攔截試驗都是以失敗而告終。這也能夠說明了美軍吹噓的反導系統根本就不可靠——攔截一枚,接連兩次失敗,這還怎麼用?嚴格來說,反導系統只不過就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還遠沒解決能不能用的問題,更不用說什麼攔截的成功率了——對於攔截洲際導彈來說,哪怕是成功率在90%,也和沒有沒什麼區別,剩下的10個也能要了美國半條小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