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东方之花”在海上绽放 重振舟山渔场昔日雄风的构想

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自古以来因渔业资源丰富而闻名,地处东海,是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三省一市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乌贼)四大家鱼为主要渔产。

众多的经济鱼虾类的产卵、索饵场所,中国沿海冬季群众渔业规模最大、产量最多的带鱼渔场,是底拖网作业的良好区域,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渔场。该海区重要的作业类型还有灯光围网,流刺网和帆张网等

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近海渔场,与俄罗斯的千岛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秘鲁的秘鲁渔场齐名。渔民习惯按各作业海域,把舟山渔场划分为大戢渔场、嵊山渔场、浪岗渔场、黄泽渔场、岱衢渔场、中街山渔场、洋鞍渔场和金塘渔场。

舟山渔场自开发以来,一直为沿海渔民共同捕捞场所。解放以来,浙江、江苏、福建省以及上海市(简称“三省一市”)来舟山渔场捕捞的渔船不断增加,辽宁、河北、山东、天津等省、市的一部分渔船亦一度来舟山渔场捕捞。本世纪60~70年代,集结在嵊山渔场捕冬季带鱼的渔船,旺汛高峰时渔船达1万艘、渔民在15万人以上。

渔场的中心基地位于嵊山。渔场因受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的交汇影响,饵料丰富,为当地的水生动物提供了很好的物质环境。

长江等沿岸径流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使这里水质肥沃,初级生产力高于其他海区,为各类海洋生物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基础。该海域沿岸线曲折,岛屿密布,港湾众多,台湾暖流、沿岸流在这里交汇,生境类型丰富,各类海洋生物都能找到相应的生存空间,非常适于海洋生物栖息、索饵、生长和繁殖,因此形成了我国最大的渔场。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舟山渔场现在“无鱼”的现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一、舟山渔场的渔业资源

本海区自然环境非常优越,分布着多种经济渔业资源的索饵场和产卵场,其外侧又有良好的越冬场,同时,这里也是某些远洋性鱼类洄游的必经海区。因此,舟山渔场渔业资源非常丰富,产量较高和经济价值较大的种类非常多,在全国海洋渔业中占重要地位的种类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曼氏无针乌贼、银鲳、灰鲳、鳓鱼、海鳗、鲐鱼、鲹鱼、竹荚鱼、马鲛鱼、鲷科鱼类、虾类和蟹类等。据统计,舟山渔场有鱼类360种,虾类60种,蟹类11种, 贝类134种,海洋哺乳动物20余种,海洋藻类 154种。舟山渔场里渔业资源丰富,多年来,一直是我国海洋水产品的主产区,其大陆架渔场海洋捕捞总产量占全国的10%~20%,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历史上对全国海洋水产品供应 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兴衰对全国海洋水产品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二、舟山渔场的现状以及问题

1、生态系统退化

近年来,舟山渔场水质受到污染,生态系统处于严重退化的状态。舟山渔场近岸海域主要面临的有江苏省的南通市、上海市、浙江省的嘉兴市、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舟山市七个大中城市,该地区经济发达,工厂密集,每年向舟山渔场近岸海域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水。 从全国来看,舟山渔场海域沿岸地区面积占全国0.57%,而废水排放量却占我国的12.0%。舟山渔场海域近岸区域多数为劣四类水质,2012年东海劣四类水质海域比上年增加了6 700km2,个别区域甚至形成了无生物区,2013年东海劣四类水质面积略有减少。

渔场环境恶化的同时也会破坏整个渔场生态系统的平衡。水质的污染使得海洋生物栖息环境被破坏,整个海域生物的种类减少,生物结构趋于简单化,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减弱,最后导致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2008年以来,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整个海域生物种类持续减少,生物结构趋于简单化。海洋生物栖息环境持续恶化,生境丧失严重。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降低。

由于舟山渔场海域海洋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赤潮也频繁爆发。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沿岸每年发生赤潮20起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发生30起。浙江省渔场年发生赤潮从过去的几起增加到现在的10余起,而舟山渔场近年来发生赤潮更是家常便饭。2013年杭州湾为不健康状态,长江口为亚健康状态。

“东方之花”在海上绽放 重振舟山渔场昔日雄风的构想

2、渔业资源衰退

随着舟山渔场环境的恶化以及当地渔民过度捕捞,舟山渔场的渔业资源逐渐减少,尤其是传统的四大经济鱼类(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在早期捕捞强度不大的年代里,渔业资源丰富,海洋捕捞的主体就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占到海洋捕捞总量的50%~60%。随着捕捞行业的发展,当地对舟山渔场渔业资源的开采力度也逐渐加大。早期无限制的捕捞超过了这些资源的再生能力,这也使单位渔获率逐步下降。至80年代末,大、小黄鱼和墨鱼的鱼汛消失,带鱼的资源处于一个岌岌可危的状态。

3、渔业结构变化

经过长期过度捕捞,舟山渔场主要的渔业资源从传统的四大经济鱼类(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转变为低值化、低龄化、小型化的海洋生物资源。 原有的资源结构基本解体,渔业资源被新成长的生物群落或食物链更底层次所代替。目前,虾类、贝类、蟹类等无脊椎动物产量接近50%。贻贝、对虾、梭子蟹称为舟山渔业的新三大主导产业。 同时,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舟山渔业开始向远洋渔业发展。

三、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1、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排放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污水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大海。长江流域产生的大量污染随着长江径流进入舟山渔场海区;长三角地区蓬勃的经济发展产生的大量的废水、废气、固体垃圾,也通过径流等不同途径进入舟山渔场海区。除此之外,农业化肥的大量使用和沿海周边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也会导致海洋水质的污染。这些污染包括各种氮、磷等营养元素,也有各种农药、有机污染物等,给该海区的水质带来严重影响,以致使海区富营养化,水质质量严重下降,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对海区内的海洋生物包括各种渔业资源产生严重影响。同时,排放的营养盐会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最终形成赤潮,从而进一步加剧水体的恶化,并影响到渔业生产。长江口海域主要为劣四类水质。

海水也可以看做是海洋生物的特殊生境,海洋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海水质量也有了适应。海洋生物对水质要求严格,特别是在孵化期和幼体期,海水水质质量的降低,意味着这些生物的成活率降低,即使存活下来,其健康状况必然受到极大影响,对于其后的生长、繁育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同时对种群的补充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早期过度捕捞以及非法捕捞

当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捕捞技术不断提高,渔船不但变得更加先进,数量也大量增加。渔业捕捞强度不断增大对海洋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捕捞压力,从而破坏了海洋的生态平衡,海洋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减弱。每年6~9月是东海区伏季休渔期,但期间仍有一些非法的“三无”渔船进行偷捕滥捞。

“东方之花”在海上绽放 重振舟山渔场昔日雄风的构想

3、盲目围海造地导致生境丧失

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沿海地区土地资源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围海造地。据统计,舟山市本岛的北部和六横岛都将围垦大约30km2,舟山市的围垦规模将达到100km2,“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全省圈围滩涂4万hm2,规划“十二五”围垦规模是6.67万hm2。 据统计,1950~2010年浙江省共围垦滩涂面积23.66万hm2。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赖以生存、发展的条件,也是海洋生物保持多样性的基本条件。围海造地工程往往在海岸边的滩涂上施工筑堤坝,工程会对海底地质环境造成难以想象的破 坏,底栖动物就是最大的受害者。同时围海造地会破坏潮间带,潮间带又是许多海洋生物产卵和索饵的场所,围垦丧失的滩涂、浅海、港湾等海区恰恰是众多海洋生物分布、栖息、觅食、产卵、育肥的重要场所。围垦使这些海洋生物失去了生存空间,甚至使一些物种退出附近海区。围垦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理结构和生物结构,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失去应有的功能。海洋生物的生境包括栖息地(隐蔽藏身)、产卵场、孵化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等,这些生态功能区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其环境性质(水质、底质的物理、化学、水文等特征)、生物区系(包括微生物区系)组成、生物结构、生态功能等多方面与分布的海洋生物形成了协调统一的关系,这里的生态条件满足了海洋生物的生态需求。一旦失去这些生境,海洋生物很难再找到合适的生境。栖息地或生境的丧失,意味着适合于该生境的类群退出该海区。 历史上舟山渔场产量占到整个舟山渔业产量的六七成,但现在可能只占两成左右。所以实行围海造地工程会大面积占用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从而导致部分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乃至灭亡。

4、生物组成结构破坏

由于以上原因,舟山渔场海域传统的生物组成结构遭受了极大破坏,食物链明显缩短,20世 纪六七十年代在2.7~2.8级之间,90年代平均为2.49级,近几年更是在2.45级以下,已经接近极限(2004年数据)。这说明,舟山渔场海域高营养级动物逐渐减少,许多物种甚至消失,生态系统中关键的功能组已从高营养级的游泳捕食性鱼类转变为中等营养级的动物,例如底栖甲壳类等,传统的食物网结构面临着严峻挑战。舟山渔场生态系统生物组成结构的破坏,意味着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面临着调整和重新适应,这必然给传统的渔业资源结构造成冲击。生态健康是舟山渔场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质恶化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孵化、生长、发育和繁殖,生境丧失使海洋生物失去生存空间,舟山渔场生态系统的退化严重削弱了了舟山渔场的生态服务功能,造成了舟山渔场生态系统生物组成结构的破坏和能量流动路径的紊乱。

四、舟山渔场生态振兴

1、舟山渔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

舟山渔场生态系统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须协调有关管理部门,减少陆源污染对舟山渔场海域的影响;通过对海洋生境的保护、修复、重建,恢复海洋生物的栖息地;通过移植、增殖舟山渔场海域主要结构物种,增加和丰富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提高生物多样性等。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形成一整套成熟的海洋生态修复示范技术,实现对受损海洋渔业水域的生态 修复。

2、舟山渔场渔业资源恢复养护工程

舟山渔场渔业资源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资源枯竭,虽然从各方面对渔业资源的保护恢复进行了探索,但迄今为止渔业资源仍然没有得到恢复。因此,在舟山渔场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资源友好型捕捞技术,完善休渔与禁渔法规,以及实施有效而环境友好的增殖放流与关键物种移植等措施,达到舟山渔场渔业资源的持续利用。

“东方之花”在海上绽放 重振舟山渔场昔日雄风的构想

3、舟山渔场海洋牧场建设工程

舟山渔场海域滩、湾、礁、岛交错,生境多样性丰富,由此造成舟山渔场海域生物种类众多,生物多样性高,是许多重要经济生物(鱼、虾、贝等)的产卵场、孵化场、索饵场和生长发育的基地,有着建设海洋牧场的良好生态基础。在当前舟山渔场渔业资源极度退化的情况下,通过人工藻场、人工贝床、人工鱼礁以及浅海牧式围栏养殖等现代设施工程渔业建设手段,进行海洋牧场建设,发展耕海牧渔产业,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增加近海渔业资源,恢复海洋生物资源种质,改善水产品质量,有助于加快舟山渔场渔业资源的恢复,发展渔业经济。同时,通过构建天然、自然、生态、环保的耕海牧渔产业形式,将处于严重衰退状态的近岸渔业推向深海和远海,使收获的水产品既具有养殖的产量,又具备野生的品质。

4、舟山渔场现代设施渔业建设工程

随着海洋环境的退化和渔业资源衰退,传统的渔业生产模式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而包括网箱养殖、围网养殖、养殖工船、休闲渔业等多种方式的设施渔业运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针对生产和环境特点发展出了适用现代渔业生产需求的生产模式,具有先进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优势,符合现代渔业发展要求,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设施渔业已成为渔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是渔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科技支撑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舟山渔场渔业生产在全国海洋渔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舟山渔场相关渔业科技和管理总体上较弱,且力量分散,支撑不够、投入不足,创新缺乏后劲,不能满足舟山渔场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该区域海洋经济快速增长和海洋事务逐年增多的需求。现在有关舟山渔场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的现状、衰退原因、变动机制、发展趋势都不甚明了,管理力度明显不足。 进行舟山渔场生态振兴战略工程建设,必须开展舟山渔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对于加强对舟山渔场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的了解,解决相关科学问题,加强海洋监测能力、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建立强有力的海洋科技创新团队,增强区域科技创新后劲,必须建立舟山渔场海洋综合管理的高效机制,以保证舟山渔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五、思考

当前,我国海洋渔业进入转型升级的新时代。为“实现海洋捕捞总产量与海洋渔业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农业部启动了“海洋捕捞负增长” 、“渔船数量功率双调控” 、“延长休渔时间、扩大休渔范围”等一系列史上最严的海洋资源养护“组合拳”。在新形势下,振兴舟山渔场,重铸舟山渔业辉煌,在培育渔业发展新动能中勇立潮头,走在前列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关于修复振兴舟山渔场的问题研究》方雯雯,吕金镠--中国知网

【2】《舟山渔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赵淑江,夏灵敏,李汝伟,朱爱意--中国知网

【3】《重振舟山渔场昔日雄风的构想》耿相魁 --中国知网

【4】《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浅析》陈卫忠,李长松,胡芬 中国水产科学,1997, 4(3):39-43.

【5】《浙江“百万围垦”隐忧浮现》.李正豪.珠江水运,2012(7):52-54

【6】《舟山渔场近岸海域污染现状分析》孔曙,万希鹏,陈时俊 环境污染与防治,1989(01):38.

【7】《舟山渔场陷入危机?》傅宏波.观察与思考,2004(19):20-21.

【8】《舟山渔场渔业生态学》俞存根,等.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9】《渔业权视角下舟山沿岸渔场管理改革研究》徐培琦. 舟山:浙江 海洋学院,2012.

1760214赖怡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