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代帝王陵被盜無數,為何朱元璋的明孝陵得以倖免?

張峰是我不曾離棄的信仰


其實朱元璋的明孝陵也被盜墓賊點擊過,但是均未能成功,不僅是明孝陵,明十三陵也鮮有被盜記錄。

歷史上被盜的帝王陵墓數不勝數,為什麼朱元璋的明孝陵在六百年間能夠免於一劫呢?

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明孝陵從洪武十四年開始修建,直到用了年間才完全竣工,前後經歷了20餘年,由於依山而建,明孝陵修建的本就十分堅固,在不使用炸藥的前提下,很難打出盜洞。

其次,明朝時期防守嚴密,自然不可能發生被盜情況,而清朝入關後,為了緩和滿漢關係,對明孝陵更是保護有佳,康熙皇帝曾數次親往明孝陵祭拜。

太平天國時期,明孝陵遭遇劫難,地面建築盡數被毀,但是打著反清口號的太平軍也沒有膽量挖開明孝陵。

最後,明朝作為中國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創建者朱元璋的明孝陵,自然有著很高的象徵性意義。

民國時期以及抗日戰爭時期,雖然南京戰火不斷,但是明孝陵卻得以完好的保存,新中國成立後,明孝陵更是作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一點點歷史


也有人盜過,是沒有成功。

朱元璋這廝還是蠻鬼精鬼精滴。

孝陵,位於南京市東鐘山南麓,茅山西側。 朱元璋和馬皇后馬氏在這裡合葬。整個孝陵的建成用了30多年時間。



孝陵的神道蜿蜒曲折,按照北斗七星設計而成的。 大師劉伯溫親自選址“點穴”,選中了“獨龍阜”。

朱元璋就把獨龍阜一帶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墓冢和名勝古蹟,全部挖毀了,只有孫權墓被保留在神道門口。

所以說,按照朱元璋自己制定的《大誥》上的法律規定,他自己就是個挖墳掘墓的賊子,應該被推到菜市口判處絞刑。



朱元璋搞殉葬。“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明孝陵規模宏大,規制精美,隨葬品肯定不少,盜墓賊當然也不會輕易放過。

明清兩朝民間一直都有傳說明孝陵的地宮曾經被盜,在建國後有一段時期紫金山附近都有很多盜洞。

現代專家通過精密儀器探測,確認地宮尚且完好,並未被盜成功。



清嘉慶年間,百餘人乘夜盜掘明孝陵,結果挖到了異常堅硬的青石就再也挖不下去了,只得放棄,到了天亮就很快被官府發現了。

孝陵為何能屢次躲過賊手呢?

孝陵能至今保存完好,是由於防盜措施高超、歷史機緣以及地理位置三方面所共同決定的。

一、設計巧妙

獨龍阜是一座堅固的石頭山。 一般陵墓是從上往下挖開開一個深穴,建好後再封起來,但明孝陵卻是橫方向硬開鑿入山體,從內部掏空建成的。

橫穴造墓工程浩大,非常堅固。在沒有炸藥的情況下,古代盜墓賊從頂部向下打盜洞根本就行不通。

這種設計使墓道成為盜墓賊的唯一可能的進入通道。而為了隱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費盡心機。

通過現代精密儀器探測,發現墓道並不是正常在中間,而是偏向了一側,這種設計讓許多盜墓賊無功而返。



二,防盜嚴密,措施有效

除了橫穴和側墓道,考古人員在明孝陵的寶頂封土堆下面發現了厚厚的鵝卵石, 這顯然是有意運輸上來鋪設的,不僅便於雨水迅速滲透父排水設施中流出去,更為重要的就是防盜。當盜墓賊挖開一個洞時,鵝卵石就會從四面八方滾落下來把洞填滿。讓盜墓賊無可奈何。如果想把全部鵝卵石弄走,工程就浩大到簡直是無法想象。



三,歷代保護

雖然採用了各種有效的盜墓措施,但是如果遇上握有重兵和炸藥的軍閥,也難逃一劫,幸運的是,歷史機緣卻讓明孝陵逃脫了這些大賊的魔爪。

明代以後南京城屢經戰火,但每個新政權無一例外地對明孝陵加以保護。

明朝歷代,肯定用心守護,這不用說。而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雖然對明王朝恨之入骨,如果能夠,肯定要刨了他墳,但因實力原因,也從來沒能打到這裡。

清朝認為自己是明朝的合法繼承者,通過保護明孝陵,還能有效消除江南地區的抗清思想。所以康、乾二帝每次下江南必定要來明孝陵祭拜一番,康熙還在陵前樹立了一塊“治隆唐宋”的石碑,說明康大麻子實際上就是明粉的始祖。

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對錶面部分進行一些折騰,但他主要的注意力很快被南京城街上美女嫋娜的身姿吸引過去了,就沒有深層次破壞。

孫中山在南京成立政權後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滿清、恢復中華的決心。原來孫大炮也是個明粉啊。



四、位置鄰城

明孝陵躲過賊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離得南京城實在太近了,稍微有一點風吹草動,城裡的人立即就會知道,大呼小叫起來,這讓一些小規模的盜掘活動根本就不可能延續太長的時間,只能灰溜溜地逃走。



以上這些就是明孝陵未被盜掘的原因。


饞嘴肥貓鏟史官


古代帝王陵無疑是盜墓賊們夢寐以求的寶地,但朱元璋的明孝陵集地理優勢、設計精密和人為保護於一身,因此得以倖免。

明孝陵坐落於南京紫金山內,是朱元璋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歷時二十五年建成,面積高達一百七十多萬平方米。明孝陵開始建造於洪武十四年,當時是明初建築水平的頂峰,同時也是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一般帝王陵墓都會選擇自上而下的建造方式,這種方式對於盜墓賊來說小菜一碟,一是太過普遍,二是輕易就能破壞。

明孝陵則不同,朱元璋請人選址於一座堅固的石頭山內。自下而上的建造,這就使得想要進入陵墓,除了炸燬之外只有墓道一條路可以進去。其次墓道並非在正中間,是有偏向一側,這樣的設計加上墓道精密的機關設計,便不戰而勝。

除了內部機關設計獨特以外,明孝陵在防雨、滲水等細節方面也十分到位。在明孝陵建好以後,又下令在陵墓周圍進行大規模植樹,據說明孝陵內有松樹十萬,同時適量的放養鹿,這就形成了天然屏障。

歷史上並不是沒有盜墓賊盜取明孝陵,只是堅硬的石頭山和反常規的設計,一個大工程加上短暫的時間,最終都是無功而返。

儘管如此,南京歷代戰火紛飛,為什麼明孝陵依舊能完好保存?是因為後人對明孝陵的保護。對於清朝來說,對明孝陵的保護可以減弱人們的抗清思想,有利於鞏固自己的政權。太平天國和民國時期,洪秀全和孫中山都有去明孝陵祭拜的記錄。

朱元璋的明孝陵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自身地位的德高望重,使得無數帝王陵被盜時,完好無損的保存下來。


史之策


歷史上有許許多的傳奇皇帝,毫無疑問朱元璋是其中一位。朱元璋的一生幾乎什麼都做過來了,甚至於在街頭要過飯,誰能想到他最後成了一代帝王。朱元璋沒當皇帝之前,幹過什麼,想必在這裡不用過多介紹了,人們或多或少都是知道一點的。

眾所周知中國曆代的皇帝們都是很重視自己的陵墓的,大多數皇帝剛剛登基就要開始籌備自己的陵墓,朱元璋自然不例外,根據歷史記載,朱元璋專門調了十萬人馬,依山為陵給自己造陵墓,整整二十五年才造成。至今為止已經有六百多年了,有人便有個疑問,朱元璋的陵墓,為什麼一直沒有被盜,而且還保存的非常好。

實際上自朱元璋之後每個皇帝都非常重視他的陵墓,都有派人專門的修葺,派人日夜把守,生怕被人破壞,明朝的皇帝們不用說,開國皇帝的墓,肯定照顧的非常好,到了清朝建立之後,清朝皇帝是如何對待他的墓的呢?大家可能認為不去破壞就是好的了,實際上清朝皇帝對朱元璋的墓也非常友好。

如果有了解歷史的肯定知道,康熙和乾隆都曾經專門去過朱元璋的明孝陵,而且還行三拜九扣的大禮。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明孝陵地標建築被毀,後來曾國藩得知後,還專門向朝廷要錢修陵。後來的動亂時期也有人打過明孝陵的主意,可惜都沒得逞,甚至有個別軍閥已經做好準備,最後迫於無奈選擇放棄。那麼是什麼原因放棄的呢?說白了很簡單,明孝陵距離南京城實在太近了,稍微有點動靜,立馬會有人前往處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南京明孝陵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去世,享年71歲。奇怪的是,在出殯當日,應天府(今南京)十三個城門同時打開,十三隊皇家車馬同時出城。繼而就有傳言說,朱元璋晚年偏好誅殺,死在其手上的無辜之人高達十萬餘人,由於害怕自己被人盜墓,故在生命的最後關頭下了這樣一道密旨。

▲明太祖朱元璋劇照

因此後世常常懷疑朱元璋是否真的葬在孝陵裡面。有傳言稱朱元璋葬在皇城萬歲殿下,也有人說葬在城西朝天宮三清殿下。但這些畢竟只是傳說,與三國時曹操的72座疑冢一樣,如今很難加以證實。不過從1997年起,歷史學家及考古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測等手段對明孝陵開展長達6年的勘探和研究,最終取得了一定成果。

▲見證百年風雨的明孝陵石道

歷史學家認為,朱元璋的屍骸極可能被安葬在明孝陵,因為這不但是朱元璋花了數十年心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所修建而成的萬年之地,更是其一生摯愛馬皇后的安眠之所。更令專家們欣喜不已的是,明孝陵雖歷經600餘年風雨,但其規模宏大的地宮並未遭到破壞。歷史專家介紹稱這是由明孝陵特殊防盜措施、地理位置等原因而共同決定的。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畫像

首先,明孝陵在設計之初就沒有采用常見的墓道樣式,而是故意將墓道弄的彎彎曲曲,很難弄清楚真正的墓道方向。即使有盜墓賊僥倖進入地宮,這種反常規的設計也會讓其無功而返。其次,明孝陵高高的封土堆下面還鋪有一層厚厚的鵝卵石,當盜墓賊打開盜洞時,圓潤的鵝卵石就會從寶頂傾瀉而下,將盜墓賊與洞穴一同掩埋。

▲朱元璋君臣雕像

最後,歷史學家還發現明孝陵並不是從上而下建造的,而是橫向鑿入山體,在其內部掏出地宮。此方法雖說工程量巨大,但卻十分保險。加上堅硬的巖體也有效阻止了盜墓賊從山頂打盜洞,因而使墓道成為進入地宮的唯一通道。雖說這些防護都不能抵擋現代炸藥,但由於明孝陵離南京城近在咫尺,民國時期的孫殿英等人因害怕引起南京市民警覺,故不敢對其下手。一切因緣巧合最終造就瞭如今的明孝陵,不得不令人感慨萬分。


趣觀歷史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孝慈”,故名孝陵。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佈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中國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明孝陵被盜過但是沒有成功。 明孝陵為何能在數百年間躲過賊手?曾主持明孝陵申遺工作的南京大學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所教授賀雲翱告訴記者,自1997年起,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測等高科技手段對明孝陵進行了長達6年的考古勘探和研究證實,歷史上沒有一次能夠盜掘成功。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盜措施、歷史機緣以及地理位置共同決定的。 經過勘探,明孝陵所在的獨龍阜原本是一座堅固的石頭山。有些皇陵是從上往下扒開一個深穴,建好後再封起來,但明孝陵卻是橫向鑿入山體,從內部掏空建玄宮。“這種橫穴式的方法雖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堅固。在沒有炸藥的情況下,古代盜墓賊從頂部向下打盜洞根本行不通。”賀雲翱說。 橫穴式設計使墓道成為盜墓賊的唯一通道。為了隱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費盡心機。通過精密磁測,考古人員探測到,墓道並不是人們想象中那樣在正中間,而是偏在一邊,這種反常規的設計讓許多盜墓賊無功而返。 除了橫穴和側墓道,考古人員還在明孝陵寶頂高高的封土堆下發現了厚厚一層圓潤的鵝卵石。賀雲翱介紹,鵝卵石本來應當出現在低窪的山澗中,它們現在出現在獨龍阜的山頭上只有一個原因——這是人們背上來有意鋪設的,不僅便於雨水迅速滲透到寶頂排水設施中流出去,更為重要的是防盜。“這類似於古代一種流沙防盜法,當盜墓賊挖開一個洞時,鵝卵石就會從四面八方滾落下來把洞填滿。”賀雲翱說。這也是現在連盜掘的痕跡都很難找到的原因。



雖然明孝陵採用了三大有效的盜墓措施,但是如果遇上像東陵大盜孫殿英那樣握有重兵和炸藥的軍閥,也難逃一劫,幸運的是,歷史機緣卻讓明孝陵逃脫了這些大賊的魔爪。賀雲翱介紹,雖然明代以後南京城屢經戰火,但每個新政權無一例外地對明孝陵加以保護。清朝建立後,通過保護明孝陵,有效消除了江南地區的抗清思想。甚至康、乾二帝每次下江南必定要來明孝陵祭拜,康熙還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洪秀全、孫中山在南京成立政權後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滿清、恢復中華的決心。 賀雲翱認為,明孝陵躲過賊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離南京城太近了,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城裡立即會知道,這讓盜掘活動不可能延續太長時間,只有無功而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