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度是怎样的?

史地叩问


隋唐兵制源自西魏宇文泰的府兵制,宇文泰当丞相时,仿效周朝礼制实行兵农不分制度,挑选各地百姓勇武有力的收为府兵,免除他们的租庸调,在农闲时进行统一训练,分属六柱国统领。


六柱国下辖十二大将军,杨坚之父杨忠就是其中之一,全国士兵编成一百军府,分由二十四个开府将军统率,兵丁分为十二番轮流征用。并下了严苛命令,隐匿兵丁将受到最严厉的株连处罚,奴隶有军功则可脱奴籍。府兵且耕且战,战时分进合击,轮动而战,战力闻名四方。(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隋文帝杨坚沿用宇文泰的府兵制,把十二大将军府改为十二卫,按照“中外相继,重首轻足”方针,府兵驻守京师并分散到全国要塞,作战时再分调各地兵力分路出击。杨广攻打高句丽征所用兵力超出府兵负荷,自取败亡。


唐朝沿袭隋制,初期李渊设军府把关中分为十二道,设置十二军,统一天下后,十二军以天星为名。贞观年观全国改为十道,设置折冲府六百多个,分为三个等级。有越骑,步兵。拱卫时依然采取轮番制,唐高宗时,府兵制开始败坏,各地折冲府渐渐名存实亡,723年,唐玄宗在京城周围招募壮士充当宿卫,府兵制走进历史堆。

以今人眼光审视逝去故事,镜古烛今,我是南方鹏,欢迎关注。


南方鹏


府兵制是北周开国太祖宇文泰所创。这项独特的兵制发端于西魏,成熟于北周,极盛于隋唐,衰落于唐玄宗时代,是开创隋唐盛世的重要军事制度保证。

这项制度大概是指,国家把全国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军府,每个军府按照“三丁选一、五丁选二”的“三五简发“制度,抽取男丁充当兵员。比如《木兰辞》反映的正是这一制度的细节,“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就是选丁充兵。

军府管辖下的军户,农忙时进行农业生产,农闲时由郎将组织军事训练,保证军户的男丁具备一定训练水平。

府兵制基本成型于北周时期,它和以往历朝历代的贵族兵制、全民征兵制、世兵制等有许多不同之处。其虽然把征兵范围面向了全国,比贵族兵制兵源范围大,但又不像全民征兵制那样要求全民皆兵。这是因为北周当时国力较弱,政府的组织能力、对社会的控制力都比较欠缺,没有能力把全国老百姓都拽过来当兵。同时,府兵制又比世兵制更加人性化一些。世兵制的本质特点是某家老百姓一旦确定为兵户,就必须世世代代当兵,老子死了儿子上,儿子死了孙子上,除非一家男丁全死光了,就得一直无休无止的参加战争。基本上,军户命运只能越来越悲惨。

府兵制并不强求所有军户全部从事战争,只要求一些有能力出军的家庭屡行义务,并且保证每家每户都有剩余男丁从事农业生产,而且规定参军打仗的军户人家可以免除一部分赋税和力役。

说了这么多,其实府兵制人性化表象的背后是一个大写的“穷“!

北周是鲜卑人所建立的国家。从蒙古草原跑来的一群穷棒子,本身就不富裕,加上创业之初被东边的死敌东魏北齐暴打,国力十分虚弱,而且赖以起家的鲜卑人军队几乎被消耗光。北周也是逼得没办法才另辟蹊径,发明了府兵制这个制度,把征兵范围从单纯的鲜卑人扩大到汉人头上。政府给军户以极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极大唤起了汉人从军的热情。但限于国力不够,军户们就要承担一些本来应该国家承担、但国家承担不了的责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军粮供应、兵器准备。

当然,也不是所有后勤和军用物资都由军户个人承办,有的技术含量较高的武器装备,像弩这种运用机械、需要精密部件的高技术兵器,或者是价格不菲的明光铠等防护用具,普通家庭自个儿就整不了。所以说不同时期的历史记载就不太一样,比如《北史》卷60记载:“每兵唯办弓刀一具,月简阅之。甲槊戈弩,并资官给。“也就是说只需要自备简单的武器。但唐人李繁所著《邺侯家传》称:”兵仗、衣驮、牛驴及糗粮、旨蓄,六家共备。”个人准备的保障物资范围非常广,与《北史》的记载差别是比较大的。


所以说,军户自己准备作战保障物资,国家是不负责报销的,而且还要作为一项经常性战备制度保持下去,军府定期进行检查并组织操练,这是府兵制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说白了,这份儿钱本来要上税给国家的,现在我不找你要了,但你得留出来给打仗作准备。

那么,如果某家军户一直打仗,一直消耗自己的钱粮,岂不是很亏?其实,,国家一般情况下是采取轮番出征的形式,避免某些军户一直参战而不得休息。大体来说,一个兵每年轮值轮战的时间是一个月左右。战争多时,时间可能要拉长一些。比如北周初建时外敌压力较重、周武帝时进行灭齐战争,固定的轮战时间是一年一个半月,也就是四十五天。后来北周统一北方后,便把轮战周期改为一年一个月。在这种情况下,像木兰家这样的小户人家,便不至于一直出军、一直打仗。

在北周统治区域不大的情况下,这种轮战制度能够良好的维持下去。但后来发展到唐朝初期,帝国的疆域空前扩大,兵锋打到中亚甚至西亚,府兵们去一趟就得一个多月,轮战时间的限制慢被破坏,这种制度便慢慢显现出劣势来。

总之,府兵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征兵速度非常快,并且兵源质量有一定保证。北周创建府兵制之前,中央常备军仅有四万多人,短短二十余年后,府兵制各项机制都健全起来后,宇文护和周武帝发动对外战争时便派出二十万人规模的部队。隋灭南陈时国家共动员了五十多万人的部队,这种规模空前的军队数量直接把陈朝人吓傻了,以至于灭陈成了有征无战式的战争。

再然后,就是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那“一百一十七万人”的大军。根据冷兵器研究所之前那篇《古代战场上动辄几十万大军可信吗?揭秘隋炀帝征高句丽的真实兵力》文章的考证,隋炀帝所动员的正规军实际兵力应该在七十万左右,投入前线的兵力应该不到四十万。但即使这样,这种兵力在汉朝、唐朝、明朝、清朝等大一统时代,也是极其罕见的。而这惊人数字的背后,正是千千万万个自掏腰包的军户在默默支撑。


冷兵器研究所


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其实是继承了西魏、北周的制度。

府兵是职业兵,兵士皆入兵籍,不属州县地方管辖。家属亦随营居住,编为军户,不属民户。这种战时的军事制度在隋统一南北以后显得不合时宜。开皇十年,隋文帝改革府兵制,军人除原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又与家属一同列入州县的户籍,成为民户。他们及家属与百姓一样,按均田制授田。军人有较为稳定的家庭生活,他们平时耕作和生产,但须在一定的时间轮番宿卫,遇有战争则随军出征。由于府兵要负担兵役,出征时自备衣粮,因而虽授田但却免租调力役。这样一来,府兵制下的军人,也成了均田制下的农民,从而形成了兵农合一和寓兵于农的新制度,是府兵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唐王朝建立后,继续沿袭府兵制度,使其进一步和均田制结合起来,并加以整顿和改革,形成了更为规范、完备的军事制度。唐朝的府兵,其基本单位是折冲府,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1200 人,中府1000 人,下府800 人。折冲府的长官为折冲都尉,副长官为果毅都尉。府下有团,设有校尉,领卫士300人;团下有旅,设有旅帅,领卫士100人;旅下有队,设队正,领卫士50 人;队下有火,设火长,领卫士10 人。全国折冲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和东宫六率(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十二卫各设大将军一人,直接听命于皇帝。六率则隶属于太子。军府最多时全国有634府,兵力60余万。其中关内有261府,拥兵26万,主要用于拱卫京师。折冲府“内重外轻”、“居重驭轻”的分布特点,目的是“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保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力。

到唐中期,随着均田制度的破坏,府兵制度已难以维持。由于府兵要自备兵甲衣粮,但在农民占有土地越来越少、或者丧失了土地的情况下,府兵的出征反而成了一项沉重的兵役负担,农民想方设法逃避兵役,甚至不惜自残手足。府兵的兵源渐趋枯竭。与此同时,服役的府兵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纷纷逃亡。府兵原来实行三年轮换的制度,但由于西部吐蕃和北部突厥的日益强大,唐王朝边防吃紧,边防线一再延伸,长期驻守边疆的兵士数额日趋庞大,兵士服役的戍期也日益延长。边防将领也不体恤兵士,不仅侵吞兵士携带的财物,还强迫他们服苦役。府兵制已名存实亡,天宝八载,唐政府只好停止征发府兵。


倪说历史


隋朝及唐前期的军队实行征兵制其重要的方式就是府兵制。府兵沿自西魏、北周,起初是以六镇鲜卑人为骨干,收编关陇豪右乡兵部曲而组建的军队,具有较强的鲜卑部落兵制色彩,单立户籍,与一般民户分治。

隋朝建立后,府兵在长期统一战争中不断扩大,汉族成分大量增加,民族色彩已趋消失。因此统治者改变了军民异籍的传统,令各地府兵“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平时虽是兵农合一,但府兵仍须定期服役,接受征发,相当于预备兵,故原有军府组织系统依然保留。

经隋末动乱,隋朝府兵组织已基本瓦解,到唐初又重新组建。唐制:统领府兵的基层组织称为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每府1200人至800人不一。府长官称折冲都尉,以下依次有团、队、火等级别。折冲府总数600有余(多时可能超出800),分布于全国,其中主要又在北方,关中即占三分之一以上。折冲府所辖府兵从当地有财力民户中拣选,原则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成丁而入,六十而免,每三年拣点一次以补充缺额。府兵被拣点后不得随意迁徙,只能在当地务农,农闲时由折冲府组织训练,轮流番上宿卫或接受征调作战。本人不承担国家赋役,但宿卫出征时的衣粮甲胄轻武器均需自备。

折冲府分属于中央十六卫统领,宿卫事务亦由十六卫负责,但作战时则由朝廷另遣将帅,持兵部符节下折冲府调兵出征,战毕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此即唐朝府兵制之大略。

总而言之,府兵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项征兵制度。


青年史学家


府兵制起源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制度,中经北周到隋代,在唐朝达到兴盛。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结合。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闲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有负责府兵训练的折冲府。唐代军府最多时有六百三十三府,关内道多达两百六十一府,占三分之一还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