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高考志愿:填报中的8大“忌”!你都了解吗?

如果说考大学是长征,那么高考志愿填报就是万里长征中的最后一步,稍有不慎,也会导致最后没有进入理想中的大学。那么应该如何注意高考志愿的填报呢!

1一忌:草率了事

家长平时工作忙,也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为孩子好好规划未来。所以,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直接拿着孩子的高考分数,网上查询“我家孩子的分数,能够上哪所大学和专业呀”。得到答案之后,就安排孩子填报该志愿,草草了事。

不怪乎每年都有将近70%的毕业生后悔所选的专业,他们志愿填报时,都是草率了事,更何谈面对四年后的就业难题呢?所以,高考志愿填报是个精细活,家长和考生不单单选一所大学、一个专业就能完事。它还涉及到考生的未来就业、职业规划、职场发展等等因素。

高考志愿:填报中的8大“忌”!你都了解吗?

2二忌:高考后准备

很多家长和考生认为,高考志愿填报几天就能搞定。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以本科为例,往年考生一般需要填报一本、二本、三本,每一批次至少要考虑5所院校,加上留有一定的备选学校,这样就可能达到15-20所。

在这短短几天之内,考生及家长保证自己能够读完30余所高校的招生简章吗?能够根据往年录取分数线测算出18年大致的校线吗?能够弄懂高考志愿填报中的平行志愿、专业录取、极差录取等录取规则吗?……

希望家长和考生一定要重视高考志愿填报,早作准备,不要等到考试完了以后再抓,那样很可能就来不及了。

高考志愿:填报中的8大“忌”!你都了解吗?

3三忌:盲目随从

在准备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家长和考生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网上查询消息,咨询身边的亲朋好,这是好事。但是如果你不会利用,好事就可能会变成坏事。看人家孩子报什么,也就跟着报什么。孩子的成绩不一样,志趣不一样,人家填报的学校、专业能被录取,而盲目跟着人家走,不一定就能被录取。

所以,2018届家长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高考志愿填报信息时,一定要好好研究、读通、弄懂,切记听风是风,听雨是雨。

高考志愿:填报中的8大“忌”!你都了解吗?

4四忌:越俎代庖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到底是家长为主,还是学生为主呢?相信很多家长知道,一切都该以孩子为中心。但在实际填报中,习惯帮孩子做决定的家长,往往不知不觉中又引导孩子遵从他们的意见,成为志愿填报隐形的主宰者。

这种现象出现,很大原因在于: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涉世未深,而自己经验丰富,知道哪些学校实力好,哪些专业未来更吃香,所以,对于高考志愿填报也当仁不让。这时作为家长,不妨代做资料搜集的功课,但又万万不能在孩子选择专业方向上越俎代庖。

高考志愿:填报中的8大“忌”!你都了解吗?

5五忌:凭感觉走

考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切不可跟着感觉走,而应该跟着招生章程走。考生应该依据高校的招生章程来填报自己的高考志愿。

2017年浙江省有一位考生觉得自己的分数超过了西安交通大学近5分,肯定能考上,连招生章程都不看了,直接填报。等到录取结果下来,才发现总分达到录取要求,可英语单科成绩没有达到规定分数(招生章程有规定),最后被调剂到冷门专业了。

可见,感觉是会骗人的,只有理性才能为我们博得上学机会。

高考志愿:填报中的8大“忌”!你都了解吗?

6六忌:忽视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高考志愿填报需要抓住关键、根本、重要的方面,但是也不要忽略一些细节。有时候因为忽略了一些细节而导致全盘皆输。细小的事情,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影响都非常大,所以千万不能忽视。

7七忌:望名填报

不少家长易感性判断,认为“信息化”就是学计算机,“新闻学”就是当记者等等。而一些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刻意把专业与“贸易”“信息”等联系起来,一些考生不掌握真实内情,纷纷报考,结果并未如愿。

高考志愿:填报中的8大“忌”!你都了解吗?

8八忌:全依兴趣

很多家长放手孩子填报,殊不知孩子基本都会全依兴趣来填报。在填报高考志愿中,兴趣是很重要,但认识自我更重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认识自我,对自己有客观清醒的认识才是填报志愿的首要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和家长提早了解高考政策、知晓目标院校信息、了解专业类别与详情才能合理填报,分尽其用!

如果担心自己不熟悉高考招生的政策形势;不会分析录取分数线和录取预测排名;不知道如何规避风险和科学填报;不清楚高校、专业、就业等有价值的信息;不明白如何让高考志愿和孩子;职业生涯规划完美结合的话,请放心的交给华夏鲲鹏教育集团。

高考志愿:填报中的8大“忌”!你都了解吗?

华夏鲲鹏教育集团拥有全国最顶尖的志愿填报专家团队,多年报考经验及专业名师能够保证您的孩子不滑档、不掉档,有效的利用起您孩子的每一分成绩,稳踩线差保证您的孩子“低分高走”不是梦!如果想要获取更为贴心更为专业的服务,请联系华夏鲲鹏教育集团志愿填报服务专家项目组,为您孩子的未来规划打开一条光明坦途。

志愿填报专家联系热线:

13973142390(张老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