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高考志願:填報中的8大“忌”!你都瞭解嗎?

如果說考大學是長征,那麼高考志願填報就是萬里長征中的最後一步,稍有不慎,也會導致最後沒有進入理想中的大學。那麼應該如何注意高考志願的填報呢!

1一忌:草率了事

家長平時工作忙,也沒有時間和精力靜下心為孩子好好規劃未來。所以,在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直接拿著孩子的高考分數,網上查詢“我家孩子的分數,能夠上哪所大學和專業呀”。得到答案之後,就安排孩子填報該志願,草草了事。

不怪乎每年都有將近70%的畢業生後悔所選的專業,他們志願填報時,都是草率了事,更何談面對四年後的就業難題呢?所以,高考志願填報是個精細活,家長和考生不單單選一所大學、一個專業就能完事。它還涉及到考生的未來就業、職業規劃、職場發展等等因素。

高考志願:填報中的8大“忌”!你都瞭解嗎?

2二忌:高考後準備

很多家長和考生認為,高考志願填報幾天就能搞定。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以本科為例,往年考生一般需要填報一本、二本、三本,每一批次至少要考慮5所院校,加上留有一定的備選學校,這樣就可能達到15-20所。

在這短短几天之內,考生及家長保證自己能夠讀完30餘所高校的招生簡章嗎?能夠根據往年錄取分數線測算出18年大致的校線嗎?能夠弄懂高考志願填報中的平行志願、專業錄取、極差錄取等錄取規則嗎?……

希望家長和考生一定要重視高考志願填報,早作準備,不要等到考試完了以後再抓,那樣很可能就來不及了。

高考志願:填報中的8大“忌”!你都瞭解嗎?

3三忌:盲目隨從

在準備高考志願填報的時候,家長和考生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網上查詢消息,諮詢身邊的親朋好,這是好事。但是如果你不會利用,好事就可能會變成壞事。看人家孩子報什麼,也就跟著報什麼。孩子的成績不一樣,志趣不一樣,人家填報的學校、專業能被錄取,而盲目跟著人家走,不一定就能被錄取。

所以,2018屆家長在面對紛繁複雜的高考志願填報信息時,一定要好好研究、讀通、弄懂,切記聽風是風,聽雨是雨。

高考志願:填報中的8大“忌”!你都瞭解嗎?

4四忌:越俎代庖

在填報志願的時候,到底是家長為主,還是學生為主呢?相信很多家長知道,一切都該以孩子為中心。但在實際填報中,習慣幫孩子做決定的家長,往往不知不覺中又引導孩子遵從他們的意見,成為志願填報隱形的主宰者。

這種現象出現,很大原因在於:許多家長認為孩子涉世未深,而自己經驗豐富,知道哪些學校實力好,哪些專業未來更吃香,所以,對於高考志願填報也當仁不讓。這時作為家長,不妨代做資料蒐集的功課,但又萬萬不能在孩子選擇專業方向上越俎代庖。

高考志願:填報中的8大“忌”!你都瞭解嗎?

5五忌:憑感覺走

考生在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切不可跟著感覺走,而應該跟著招生章程走。考生應該依據高校的招生章程來填報自己的高考志願。

2017年浙江省有一位考生覺得自己的分數超過了西安交通大學近5分,肯定能考上,連招生章程都不看了,直接填報。等到錄取結果下來,才發現總分達到錄取要求,可英語單科成績沒有達到規定分數(招生章程有規定),最後被調劑到冷門專業了。

可見,感覺是會騙人的,只有理性才能為我們博得上學機會。

高考志願:填報中的8大“忌”!你都瞭解嗎?

6六忌:忽視細節

細節決定成敗。高考志願填報需要抓住關鍵、根本、重要的方面,但是也不要忽略一些細節。有時候因為忽略了一些細節而導致全盤皆輸。細小的事情,對高考志願填報的影響都非常大,所以千萬不能忽視。

7七忌:望名填報

不少家長易感性判斷,認為“信息化”就是學計算機,“新聞學”就是當記者等等。而一些高校為了吸引生源,刻意把專業與“貿易”“信息”等聯繫起來,一些考生不掌握真實內情,紛紛報考,結果並未如願。

高考志願:填報中的8大“忌”!你都瞭解嗎?

8八忌:全依興趣

很多家長放手孩子填報,殊不知孩子基本都會全依興趣來填報。在填報高考志願中,興趣是很重要,但認識自我更重要。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認識自我,對自己有客觀清醒的認識才是填報志願的首要因素。

這就要求我們考生和家長提早了解高考政策、知曉目標院校信息、瞭解專業類別與詳情才能合理填報,分盡其用!

如果擔心自己不熟悉高考招生的政策形勢;不會分析錄取分數線和錄取預測排名;不知道如何規避風險和科學填報;不清楚高校、專業、就業等有價值的信息;不明白如何讓高考志願和孩子;職業生涯規劃完美結合的話,請放心的交給華夏鯤鵬教育集團。

高考志願:填報中的8大“忌”!你都瞭解嗎?

華夏鯤鵬教育集團擁有全國最頂尖的志願填報專家團隊,多年報考經驗及專業名師能夠保證您的孩子不滑檔、不掉檔,有效的利用起您孩子的每一分成績,穩踩線差保證您的孩子“低分高走”不是夢!如果想要獲取更為貼心更為專業的服務,請聯繫華夏鯤鵬教育集團志願填報服務專家項目組,為您孩子的未來規劃打開一條光明坦途。

志願填報專家聯繫熱線:

13973142390(張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