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红楼梦》里,为什么写一个大龄剩女傅秋芳?

润杨阆苑


红楼梦的作者写了一个大龄剩女付秋芳,她也是一个虚写,是宝钗的一个影子。首先说她的名字“傅秋芳”,也就是“付秋芳”。一般看来都是春花繁华艳丽,秋芳经霜零落,所以她的命运也是凄凉凋零的。

她没有父母,所以婚事须由她的哥哥作主。而她的哥哥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是贾政的门生,他的名字叫做“傅试”,实际上就是趋炎附势的“附势”。


因为妹子有些才,有些貌,所以他必然是一心的想要用自己家的妹子和豪门贵族联姻。因为素来女子们本就是权贵联姻的牺牲品,我们看后来的探春远嫁也就明白了。


我们看文章的开头,作者写薛蟠送妹进京待选,不也就是趋炎附势,想要妹子走后宫路线?更加之待选不成,竟又住在贾府不走?这是何等的居心?古代女子年十五就必须闭于闺阁,也就是必须“待字闺中”,不得抛头露面了,而宝钗却是久居贾府不走。作者虽然没有写完,但是我们看宝钗的判词,是知道宝钗嫁给了宝玉的,可惜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而我们从宝钗的诗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中,是可以看到她胸有大志的,我们看她更是温柔端方的,又知书达理善能理家,这样一个人儿,无论是嫁给哪个努力上进的好男儿,她必然也是能助夫兴家,一展才能。可惜,她被“金玉良缘”所葬送,终究是“金簪雪里埋”。


傅秋芳她有才有貌,并且她听说宝玉的异样名声,就打发婆子来看。显然她也是有才有能的,可惜她也是被哥哥耽误了。因为她的哥哥一心想要将她嫁入豪门,自己便可附势,但是想他的家世,如贾府这般的,能看得中他的妹子吗?如是不讲门第的,他又看得中么?所以因为他哥哥的原因,她被生生的耽误成了大龄剩女,大好的青春就那么葬送了。

所以,她和宝钗是一样的,虽然她们门第不同,遭遇却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体现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主旨,在那个时代,女孩子们无论自己如何,都是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的,因为她们的命运总是掌握在父兄,夫,子的手中的。傅秋芳同样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那个社会,不管是豪门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她们的悲剧都是一样的。


荷唯洛之恋


《红楼梦》里有一个只存在于人们传说中的才貌双全的闺阁佳丽——傅秋芳。



对这位傅秋芳,宝玉满心向往,恨无缘相见。

按理说,一个闺阁女儿,即使文才斐然,容貌超群也不能外传。例如:林黛玉就不让贾宝玉把她的诗作拿到外面。外人提一下女儿的名字都是对女儿的亵渎。所以外面的男人是不能了解闺阁女儿的。

可是傅秋芳却声明远扬。那么傅秋芳为何名声大噪呢?

傅秋芳的名声是他哥哥傅试运作的。

傅试没有根基,他原是贾政的门生,托赖贾家的名势,做了一个官。



因为傅秋芳有几分姿色,聪明过人,哥哥傅试〔安心仗着妹妹要与豪门贵族结姻〕,她希望妹妹嫁一个豪门贵族,他也能攀附更高的权贵,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使自己官运亨通。

傅试希望通过妹妹的婚姻获利,因此,不肯把傅秋芳轻易许人。结果导致傅秋芳高不成低不就。与傅试同级者,傅试看不上;那些豪门贵族又嫌傅试家穷酸,根基浅薄,是暴发户不肯求配。〔所以耽误到如今。目今傅秋芳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那傅试与贾家亲密,也自有一段心事。〕傅试安心把妹妹嫁给宝玉。

古代女子十几岁就结婚,李纨不到20岁都有儿子了,傅秋芳已经23岁,还没定亲,成为大龄剩女。



无独有偶,大观园里也有一个大龄女孩——薛宝钗。薛宝钗像傅秋芳一样也想嫁给宝玉。

傅秋芳的今天,就是薛宝钗的明天。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润杨的红楼笔记


傅秋芳是薛宝钗的影子。

傅秋芳的哥哥傅试谐音(附势)有攀附之意,文本内说他仗着妹妹傅秋芳的才貌,一心想要攀附贵族。可惜贾府等贵族,都嫌弃他们家是暴发户,根基浅薄,不肯求配。哥哥的行径,以至于耽误了功德容貌俱全的姑娘傅秋芳。

其中原来有个原故:只因那宝玉闻得傅试有个妹子,名唤傅秋芳,也是个琼闺秀玉,常闻人传说才貌俱全,虽自未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不命他们进来,恐薄了傅秋芳,因此连忙命让进来。那傅试原是暴发的,因傅秋芳有几分姿色,聪明过人,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妹要与豪门贵族结姻,不肯轻意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目今傅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争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他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

再来,又一句:

争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他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那傅试与贾家亲密,也自有一段心事。

毫无疑问,这里明白指出傅试仗着是贾政的门生,贾政亦对他另眼看待。宝玉又是个博爱无限的,遥思瑕爱之心几乎普及一切世间女子了。

因了傅秋芳,竟然对平日里万分厌恶的老婆子们都能忍耐一二。

文本内写到两婆子来请安,而且还是特指来见二爷,傅府的讨好亲近之意不言而喻。宝玉不肯薄了傅秋芳,也接待了他们。

宝玉的这份热情与对女性的尊重,很容易使人误解,乃至于连最懂他的黛玉的丫鬟紫鹃也产生误解,觉得宝玉见一个爱一个。

所以,也才有了后面的“情试莽玉”。

而在这一回里面,把薛蟠唐突了宝钗,说宝钗心里一心惦记着与宝玉的婚姻大事,宝钗直哭了一夜后。第二天又来给宝钗道歉赔礼,又是要给她做衣裳,又是要给她炸金项圈。

这些热络的关心里面,却无一样是宝钗需要的。薛蟠越热情,越让人觉得他对他这个妹妹,其实一点都不关心,更不了解。

文本之耐人寻味处,就在于将宝钗与傅秋芳巧妙设计在这一回里面。

亦如将黛玉与龄官设计在一起一样,即不着痕迹,又隐隐有迹可循。

其实,这就是曹公的写作手段。

明着写宝钗自己托着药丸进大观园,唯恐人不知的送药进来。宝钗的情感显得张扬不已。

与黛玉的从后面进来,哭得双眼红肿,又暗暗自后门溜走。显得压抑而深情。

两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只能说以婚姻为目的,谋求利益的宝钗,与求知己为目的寻求真爱的黛玉,谁用情至深,谁是知己,宝玉已经了然于胸了。



虽然宝钗的弄带含羞,亦可令宝玉瞬间有些欣赏的意味,终究不过是一段可有可无的风景而已。可以是宝钗,也可以是甲,乙,丙,丁...

唯有黛玉,是他睡里梦里都不可能舍弃的知音人。


而在后文里面,曹公更是直接解用两个婆子的嘴,来表明傅家的人对宝玉的看法:

那两个婆子见没人了,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且是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爱惜东西,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踏起来,那怕值千值万的都不管了。”两个人一面说,一面走出园来,辞别诸人回去,不在话下。

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假如宝玉日后成了傅家的女婿,在傅家人眼里,也不过就是一个有些呆子之气的纨绔富贵姑爷罢了。



傅秋芳的出现,是表达一种人性的贪婪与愚昧,一种错误的婚姻观念。

即:试图以婚姻为跳板,来增强自身,甚至整个家族的价值和地位。

而傅秋芳本身这个名字,也带着凄凉不胜之意。秋天的芳华能几时?转眼间风霜降至,肃杀凋零遍地。

其实,不止红楼梦里面有这种人存在。就是时至今日,也有很多这种错误的婚恋观念存在。

总是期望找到一个优秀的婚姻对象。

或者说胜出于自己许多的恋人,伴侣,来填补自身不够优秀的遗憾,却忽视一点,你是否也是对方想要的那种对象。

其实,从宝钗和黛玉在这一回里的表现里,可以看出宝钗以及映射宝钗的傅秋芳,以谋求利益的方式,积极追求这段婚姻,但是最终的结果依旧以悲凉而收场。

傅秋芳,代表的是一种以婚姻为跳板的姑娘。也代表一种仗着家有灵珑女,便试图以之谋取富贵的人家。

是一种世态人情。


书灯幽见


傅秋芳,一个在《红楼梦》里没有正面出过场的大龄女孩。且在一百二十回全本中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第三十五回;一次是第九十四回。仅有的两次也是借宝玉的心和鸳鸯的口叙述出来的。

一个没有露过脸,没有说过话的人,似乎是作为故事中的一个“小插曲”出现,似乎是个多余的角色,好像有她没她故事也不会受多大的影响,简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但,在曹雪芹的笔下是没有多余的事、多余的人,一切都是“不露声色”地安排。短短的一段文字,他给傅秋芳贴上的标签是:大龄剩女、琼闺秀玉、才貌双全。如此特别的一个女孩不让她露脸,却让她藏在哥哥傅试的“身后”,究竟要向读者表达什么?

傅家的发家史 傅家的当家主子是傅试。书中是这样叙述他的来历的:

那傅试原是贾政的门生,原来都赖贾家的名势得意,贾政也着实看待,与别的门生不同,他那里常遣人来走动。

这傅试,原来是“附势”,依附贾家的势力而暴发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傅试看准了贾家的“势”,借“势”而为,所以他常遣人走动,原来是有目的的。

“大龄剩女”背后的深意 《红楼梦》中几乎都是青一色的青春少女,而写了一个大龄女傅秋芳。其实,这是曹雪芹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间色法。表面是在写傅秋芳年龄大,实际是另有所指,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傅秋芳三个字不简单:“芳”,花草的香气,意指美好的青春岁月;“秋”,落叶之悲,意指消失了的青春。傅秋芳,付出了美好的青春时光,独自黯然神伤。

傅秋芳被“剩下了”。只因她成为了哥哥借“势”而“试”中的一颗“棋子”。哥哥拿她的青春作赌注:

那傅试原是暴发的,因傅秋芳有几分姿色,聪明过人,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妹要与豪门贵族结姻,不肯轻易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目今傅秋芳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

一段话,道出了人心的复杂和世道的艰难:傅试是造成傅秋芳成为剩女的直接原因,这是一股有形的阻力,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这就是封建时代对女性的束缚。因此,傅秋芳成了哥哥傅试乘“势”而上的牺牲品。

傅秋芳被误了的青春时光,只是一个“个案”。曹雪芹以这样一个“个案”,为我们画出了背后的群像:趋炎附势者多如傅试,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去造“势”、抓“势”、用“势”。他们是玩转“试”和“势”的高手。


平姐悦书


大龄剩女傅秋芳的作用就是:用傅家人的嘴脸来影射入京而来投入贾府的薛宝钗一家的阴险!傅秋芳之于薛宝钗,有太多的相似了。细心的读者一定可以感觉到,红楼这部书,影射的写法运用的轻车熟路!只看不想肯定不会发现!多读读,多想想,就会发现秘密越来越多。所以出了个红学研究会,出了几十万的专家学者天天研究这部书!出了上亿成万的红迷各怀一心,枉多猜测。

当然,你我皆算其一!








国风1974


很多读者由傅秋芳第一个就联想到宝钗,这个先放一放。我倒是由傅家两个婆子想起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

宝玉挨打后傅家遣了两个婆子过来探望。回去的路上两个婆子因为宝玉烫到手的呆傻表现取笑了一番,先来看看原文一段话:

那两个婆子见没人了,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

这段话提到的避雨事件应该是龄官画墙无疑,我们回放那天场景:

且说那宝玉见王夫人醒来,自己没趣,忙进大观园来。只见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刚到了巨被架,只听有人哽噎之声。宝玉心中疑惑,便站住细听,果然架下那边有人。

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周围只有宝玉和龄官两人,如何两人之间的发生的小事却传到了贾府之外一个婆子的耳边?



是龄官自己说的吗?不会,因为龄官到最后还在叫宝玉“姐姐”,并没看清对方是宝玉。以龄官孤僻清高的性情,回去定不会跟伙伴们多嘴提及。所以当事人龄官可以排除。

那么是宝玉吗?更不会了,宝玉虽然呆傻,对女儿也天生欢喜,平日里说话兴奋处也会祸从口出。但这种让人取笑自己性别模糊的事他倒不会去做。而且事情小到不值一提。

但这么一件小事却有人知道了,而且还当笑话去讲,说明贾府的一举一动都在被人监视。再联想赵姨娘和贾政说话时墙边跳走的人,想想背后就发凉。

故而,宝玉和袭人的怡红细事,和蒋玉菡的基情密事等等都被有心人了如指掌。

其次,由宝玉对傅家两个婆子的态度也再次体现宝玉的怜香惜玉。宝玉厌恶婆子们的浊臭,却因傅秋芳这颗明艳丽彩的珍珠暂时容忍这浊气逼人的鱼眼珠子,虽然还未曾见过傅秋芳。这说明宝玉这天下第一意淫之人对待天下女儿是一视同仁的。



再次,就是作者借傅家兄妹抨击当时社会一种现象。

傅秋芳的哥哥傅试(附势),作为一个暴发户却毫无自知之明,一心只想趋炎附势,寻找富贵根基之家攀亲,然而他看上的别人看不上他家,看上他家的他又看不上人家,来来去去耽误了妹妹的大好春光,这时的傅试已经不是一个怀有亲情兄长,而是一个利令智昏的商人;傅秋芳也不是一个备受宠爱的妹妹,而是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可惜这件商品不是古董,她是有保质期的,古代的女子过了十五就是婚配年龄了,傅秋芳却整整待过了八年,秋天肃杀,百花凋残,一生春景付与秋天。



傅秋芳的结局我们很遗憾看不到,但这位女子却只是当时社会一种丑陋现象的缩影。《红楼梦》中想利用鸳鸯出人头地的哥哥金翔;还有因为女儿彩霞嫁与来旺家欢天喜地的彩霞父母;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如何,看不到我联系宝钗,是不是很意外呀?


微影悼红


下面回到这一问题。傅秋芳在前八十回中,始终未正面亮相。作者在第三十五回才开始解绍了她,让她暗出场。是这么会事:宝玉父亲贾政,收了个门生叫傅试的,现职通判,贾政对他较启重。傅通判也常遣人来贾府走动,所以贾宝玉也认识他。还知道他,有个妹子叫傅秋芳,才貌俱全,已二十三岁了,尚未许人。这个傅女比贾宝玉大十好几岁,但宝玉"虽自未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 宝玉为琪官、金钏事,被父亲狠狠的打了一顿,伤痛中想吃一种精致的莲蓬汤。做好后玉钏端给他,一不小心把碗撞翻。把宝玉的手烫了。宝玉自己烫了,反而一个劲地问玉钏:"烫了那里了?疼不疼?" 这一场景,正好给傅试遣来的两个婆子看得真真切切。两个婆子平时来贾府也耳闻宝玉有,看见燕子对燕子说话,看见鱼对鱼招呼的僻好(实是读书人即景咏诗作赋)。这次可谓亲眼目睹了。所以返回时一路走一路议论,说宝玉相貌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

两个老女人是无知无识的蠢婆子。她们回去后一定会绘声绘色地学给傅小姐听的。傅小姐平时得到宝玉的信息,只是兄长傅试眼里的风流倜傥、才思敏捷的贵公子形象。这次通过婆子的介绍,一个温文尔雅、充满情趣又温柔体贴的青春少年的形象跃然在眼前。论家势、才情、品貌、人品,这样的白馬王子打了灯笼到哪里找去呀?她一定会感叹自己早生了十多年,要不是多好的一段姻缘啊!

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文中时不时地会出现一个、二个或几个,与主人翁贾宝玉命运有关的"龙套人物"。如:送秦可卿下葬途中的"二丫头"、袭人家坑上的红衣女孩,包括文中暗写的傅秋芳等等。读者有兴趣可单独收集起来。说不定那天八十回后遗失的稿子能重见天日,这些"龙套"人物,一个个就都有分晓了。曹雪芹是没有废笔的,我们就盼着那一天了。


福荣


1.傅秋芳的命名。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命名是有讲究的,如贾雨村、甄英莲、单骋仁、詹光,就连夏金桂不是把香菱的名字改为秋菱吗?显然这里的傅秋芳是有它的寓意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秋天的芳香也要付出消散。而他为什么如此呢?其根源应该是他的哥哥傅试。

2.傅试的命名。

傅试这个命名,应来自于“趋炎附势”,从文中可知傅试能够做到通判这个位置,是有赖于贾府特别是贾政的,为此他也保持着于贾府的不断的来往,这次他们打发两个嬷嬷来看宝玉挨打,不正是要保持这种关系吗?

3.傅秋芳与傅试。

而傅试为了,进一步拉近与贾府的关系,他不惜妹妹傅秋芳的青春,正如文中所写: “目今傅秋芳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怎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他本是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那傅试与贾家亲密,也自有一段心事。”这里显然傅试已把妹妹傅秋芳,作为自己向上的垫脚石了。

那么小说为什么单独的写这样一段呢?

1.无独有偶。

傅试在小说中,他不是孤立的。他前有忘恩负义的贾雨村,后有恩将仇报的孙绍祖。他们都是借助于贾家攀升到高位。假如傅试借助自己的妹妹傅秋芳,攀附贾家成功的话,我们也可想而知他是一个什么样子。作者对傅试在写作方法上采取了略写。

2.下世光景。

《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是呈现下是光景的,这个下世光景的呈现,既有他家庭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作者插入傅秋芳这样一个小段,应该是当时社会背景的一个缩影: 一个人的升官不是靠自己的本领,而是靠关系来完成,如此的社会肯定是腐败不堪的,贾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助纣为虐,自我培养掘墓人。

综上: 傅试是当时官场状况的一个缩影,傅秋芳是这个缩影下家庭的牺牲品、社会的牺牲品。作者写这样的一个傅秋芳也预示了贾家的走向。


文学与教育




我们的阅读习惯应该改一改了。

总是内容后面一定有深刻含义,读书就是寻找主题。

作家的思考尤其是曹雪芹那样伟大的作家的思考无疑是深刻的,但他们首先是感性与真实的。作家不是理论家,不是学者,他们写小说不是要证明某一个主题。作家笔下,首先是忠于他们感受的真实,不是为证明某一观点去杜撰,过去评论某些伟大作家即使越写越证明自己阶级的没落和自己的错误,照样写下去。所以,真正的作家首先是一个正直的人,说真话的人,甚至是一个安徒生童话里的儿童。他们的写作,使用直觉多于使用思考。

我对《红楼梦》里的付秋芳,毫无印象。

曹雪芹人生中,或许有过付秋芳,让他终身难忘,就像鲁迅人生中,有过祥林嫂和杨二嫂,不过鲁迅时代的作家,已经开始用人物来证明什么。

生活是怎样的,作家生动地再现它,或者荒诞地再现它,对于生活的看法,伟大的作家却是写得包罗万象的,尽量客观的,他不会轻易下结论,更不会强加于读者。

记得鲁迅写过沈四太太(省事太太)、衍太太(凡事敷衍),有评论说是讽刺小市民,不错,鲁迅时代尤其鲁迅的小说是可以那样读的,但曹雪芹时代尤其曹雪芹的小说不能那样读。

我曾经说过一句愚不可及的话:“所谓文学,就是对一切的理解与同情。”

这话尽管愚蠢,但作家其实都是些“潦倒不通庶务”的傻瓜。

真正的作家只在乎真善美,甚至只在乎真和美,没有真,哪里来的善?

曹雪芹写的,是一段永不再来的时光,不是什么利害关系是非曲直,更不是为某一阶级拉偏架或者刻意歌颂、攻击某一阶级——这个,要到苏联文学进入中国以后了。

所以,你读到什么,就是什么,然后用你的人性去理解,就像曹雪芹用人性来写作一样。


大悔忆智冰


《红楼梦》里,每一个角色都有存在的意义 。傅秋芳,是《红楼梦》里从未正面出现过的人物,书里曾有这么一段记载,

“傅秋芳虽姿色才智过人,但因她哥哥傅试(附势)是贾府的门生,安心仗着妹子,要与豪门贵族结亲,不肯轻意许人,而耽误至二十三岁,奈何根基浅薄一直无果。”

秋芳二字,也有一层意思是秋天的花草;傅秋芳一样的女子,在十多岁时就像春天盛放的鲜花,

可在古代,过了二十岁以后仍然被耽搁在深闺,没有嫁到如意郎君;就像鲜花已到了秋季凋谢的时分一样,

红颜易老,刹那芳华,一个才貌出众的好女子,却被哥哥的利欲熏心给耽误了一生,也表达了作者的惋惜无奈之意。

《红楼梦》里曾有这么一段描述,意思是贾宝玉也是知道有傅秋芳这么一位闺秀的;

“宝玉素习最厌愚男蠢女的,今日又如何又令两个婆子过来?其中原来有个原故:只因闻得傅试有个妹子,名唤傅秋芳,也是个琼闺秀玉,常闻人传说才貌俱全,虽未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不命他们进来恐薄了傅秋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