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 當年盛傳我國要購買最強截擊機“米格31” 真相到底是怎樣?

稍有一點資歷的軍迷朋友們多少都會聽說過,上世紀90年代,國內廣為流傳的“我國空軍計劃購買號稱‘最強截擊機’的米格31”的傳聞。報道說的繪聲繪色,好像這事已經是板上釘釘了一樣,然而最終我們卻買了蘇27。這個傳聞背後的真相到底如何?米格31為什麼號稱最強截擊機?

當年盛傳我國要購買最強截擊機“米格31” 真相到底是怎樣?

米格-31有8個外掛架,機身下4個,可掛4枚R-3遠距半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或4枚R-37遠距主動雷達制導導彈,R37發展自R-33,是世界上性能最先進的遠程空對空導彈,擁有著6馬赫的速度和300千米的超遠射程[8];兩側機翼下各有兩個外側掛架,可以掛2枚R-40T中距紅外導彈,四枚R-60紅外空對空導彈成對掛在翼下兩個外側掛架上。[7]在前機身右側下部整流罩內,裝有1門23毫米Gsh-6-23六管機炮(最高射速10000發一分鐘)或30毫米Gsh-6-30六管機炮(最高射速6000發一分鐘),均備彈260發。當年盛傳我國要購買最強截擊機“米格31” 真相到底是怎樣?

機頭裝有NIIPN007S-800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搜索距離可達200千米,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對其中的4個目標進行攻擊),中遠距導航系統,雷達告警接收機,APD-578數據鏈路系統,紅外搜索/跟蹤傳感器等。

米格-31 的設計思想和傳統的北極熊戰鬥機有所不同。北極熊戰鬥機一般是按緊密的地面指揮設計的,地面雷達搜索和跟蹤戰場上的狀況,地面指揮管全面掌握戰局,引導空中的飛行員接敵作戰。北極熊從米格-23 時代開始就開始鼓勵飛行員在空中自主作戰,但米格-31 就是第一架在按自主作戰概念設計的戰鬥機。為了實現自主作戰,米格-31 的火控和通信系統比通常的北極熊戰鬥機要強大和先進得多,因此也需要一個專職的雷達和系統操縱員,這就是米格-31 採用雙座的最大原因。為了為雷達和系統操作員提供一個較暗的工作環境,後座差不多是密閉的,只有兩個小小的窗可供後座向外張望。後座不僅操作雷達,也負責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末端雷達照射。當年盛傳我國要購買最強截擊機“米格31” 真相到底是怎樣?

米格-31 強大的雷達和專職的雷達操作員使它可以充當簡易預警機,和其他戰鬥機協同作戰,但這和真正的預警機還是有很大距離的。米格-31 也可以用紅外搜索跟蹤裝置發現和攻擊敵機。當年盛傳我國要購買最強截擊機“米格31” 真相到底是怎樣?

如果4架米格-31編隊飛行,間距200公里,則組合雷達的掃描覆蓋面寬度可達800--965公里,可起到空中預警機的作用,並可以不依賴地面指揮系統的引導,獨立在雷達盲區內搜索,截獲目標。後來裝備了NIIPN007S-800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搜索距離達200千米,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對其中的4個目標進行攻擊,完全可以在缺乏空中預警的情況下獨立完成作戰任務,並可以充當空中指揮機使用。其數據鏈能將雷達等設備獲得的敵機信息,通過數據鏈傳送給其他關閉了雷達、保持無線電靜默的戰鬥機。多架米格-31之間還可以互通信息,因此巡邏時幾架米格-31的探測範圍就可以覆蓋寬闊的正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