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社交電商評論,淺談絕大部分微商不懂的渠道結構化!

從代理被挖來挖去說起

前幾天寫文章,談到了渠道的結構化,很多人私信我問什麼叫做結構化,結構化有什麼意義,今天我專門用一篇文章,給大家分享一下渠道的結構化,並且說明一下渠道結構化對微商經營的實際意義。

我們都知道,挖代理,是微商行業普遍存在的現象,那麼代理為什麼會被挖,被挖的深層次原因,又在哪裡呢?

對於傳統企業來講,他們也是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才把這個渠道的話語權完全抓到自己手裡邊,這還是特指營銷水平很不錯的企業,實際上到現在,絕大多數企業,都沒有完成對終端的掌控,而這裡邊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沒有完成渠道的結構化。

社交電商評論,淺談絕大部分微商不懂的渠道結構化!

我們看一下傳統企業是如何規避這個問題的

讓我們把時光倒流20年,看看中國的商業環境是什麼樣的,你也許對一個次很熟悉——省代,省級代理。可以說,以升級代理為核心的分銷模式,是中國最早的商業流通形態。也促成了中國商貿流通最早的繁榮,但後來,廠家突然發現,廣告是廠家做的,但銷售渠道卻都是代理商的,一個省的業務都在一個代理商手裡邊,實在是風險太大,在消費者普遍對品牌沒啥概念的90年代,省級代理們就是一方諸侯,在享受著巨大的商業流通紅利的同時卻毫無風險。這對廠家來說,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事實證明大家的擔心果然不是多餘的,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圍繞著廠家和省代的博弈比比皆是,2008年,著名的“雙星內訌事件”,讓這種博弈第一次被媒體大幅度報道,時任西南雙星董事長劉樹利帶領西南雙星全面獨立,以新品牌“特星”試水市場。這一場內訌讓雙星損失了近一半的專賣店,每年10億的營業額。

這只是公開被報道的一個時間,背後省代改換門庭的事件更是多的數不清楚。廠家越來越發現省代模式雖然省事,但是確實太難以管控,一個新名詞“殺大戶”應運而生,在接下來的近十年的時間,廠家紛紛開啟分公司模式,紛紛把屠刀舉向省級代理商,省級分公司就可以分散省代的能量,可以在地級市招募小的代理商,並且加以管控,即便是小代理商反水,也只是損失了十幾分之一的市場而已。

當年的流通市場,和今天的微商,是不是相似度很高?所以微商裡沒有什麼新鮮事,都是早年發生的故事,在微商平臺上的翻版而已。

社交電商評論,淺談絕大部分微商不懂的渠道結構化!

微商應該如何把自己的營銷做的更加穩定?

說到底,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代理被別人挖走,但事實上,這只是一種美好的期望,因為挖代理的事情天天在發生,避免不了,我們應該如何能夠把自己的營銷做的更加穩固呢?

營銷無非三件事,產品第一,渠道第二,動銷第三。在這其中,產品又與動銷密切相關,關於產品的問題,我之前很多文章都已經詳細解讀過,今天就不再贅述。

今天重點說一下渠道。微商渠道。也就是代理。

我們一般談到渠道的時候,都會說到模式,微商一般都會在模式設計上下很大的功夫,但在這裡,我想提醒一點,所有的模式,都要以企業的營銷策略作為基本出發點的,沒有這個出發點的模式,都是有問題的模式,都走不長久。

舉個例子來說,在現在的快消品渠道模型裡,縣級代理基本上是渠道的最小組成結構,他肩負著開發終端,配送,倉儲,服務的這些職能。縣級代理商下一層渠道組成是終端,終端負責賣貨,是最終的銷售場景,但終端只是單點存在的,並不是組織結構。縣級代理商開發和管理終端,終端進行銷售,就是一個縣級代理商,3000個終端,五輛貨車,10個人,這就是最基本的操作模型。企業所有的營銷都必須通過這個模型來實現。

社交電商評論,淺談絕大部分微商不懂的渠道結構化!

我再強調一遍,這就是結構。這就是結構。結構就是最小的營銷組成單元。

所有的大的營銷結構,都是由最小的營銷組成單元構成的,請大家務必記住這句話。

所以,我們可以回到微商這個環境裡,如果你的最低級的代理,是解決動銷問題的,那麼上一層的代理,就應該服務他,算過沒有?能服務幾個工作能飽滿?能服務幾個你的營銷結構是穩定的?如果我們沒有最小的作業結構,如果我們每天光知道吸粉、引流、裂變、升級的話,那麼我們自己的渠道穩定性又在哪裡呢?

再往上的渠道邏輯也是一樣的,大家可以類比。

當然,這只是一種渠道結構化的方式,渠道結構化有很多方式,只要最小的業務單元是穩定的,組合起來就是穩定的,如果最小的業務單元沒有,那麼渠道的穩定性幾乎是沒門的。

我這樣來解釋微商裡代理挖來挖去的現象,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