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楚國是什麼民族建立的?項羽屬於什麼民族?

山青水秀人家


若要追尋楚國人最遙遠的先祖,那就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

所以屈原才會有詩句:帝高陽氏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帝嚳時代,高陽氏的後人重黎,被封為火師(火正),他在崗位上多次重大立功,所以又被封為祝融。 神話傳說中,祝融是掌管火的天神。


(火神祝融)

其實,在那時代,祝融只是一個榮譽稱號,就像現在的某領域專家一樣。

因此,楚人自古以來崇拜的是能夠掌控火焰的神獸——鳳凰。(那時還不能稱為楚人,本文為了寫作方便)

大概在三千六百多年前,作為祝融的後代楚人,被佔據中原的商朝大軍驅趕,被迫流亡到蠻荒的南方,大概在今天的湖北西北部的荊山一帶,在此地定居下來,繁衍生息。

此後,幾百年間,祝融後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向後代灌輸他們的先祖來自中原。所以,後人們的夢想就是重回中原大地故居。

在此夢想下,到了周文王時期。商朝國力開始衰弱,周文王野心暴漲,想取代商。

於是他廣發英雄帖,邀請天下諸侯過來開會,商議怎麼攻打商王朝。當時,作為楚人部落首領的鬻熊,也收到了請帖。

於是這個首領帶領幾百個叫花子部落兵,屁顛屁顛前去周地會盟。

誰知道文王太慫,說一直沒等到伐商機會。然後把各地參會的諸侯,願意留下來的,都封了官。鬻熊系火神祝融後代,被封為火師,並一直在此職位上幹到衰竭而死。


(火師鬻熊)

文王兒子武王姬發,推翻了商王朝。但是,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唯獨忘記了楚人部落。

過了很多年後,周成王繼位,才想起祖先創業時,還有楚人這個小諸侯部落。

於是,就把鬻熊之孫熊繹,封為子爵,封地大約在丹陽一帶,五十里範圍。 於是,楚人從部落到國家轉變了。

他們以此為基業,歷代國君,皆奮發圖強,篳路藍縷,開疆拓土。

在用游擊戰術,擊敗了前來征討不朝貢的周昭王軍隊後。 他們更是奮發圖強,開始東征西戰,開荒耕種。

到第四代國君的時候,熊渠直接藐視周王室的權威,高喊口號:“我是蠻夷,不可能聽從中國的命令。於是立三個兒子為王。”


(熊渠)

公元前八世紀,周王室衰落,春秋時代開啟。

楚國開始出兵攻打隨國,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隨國擋住了他們去銅綠山的路了。

所以,經過艱苦的三次大戰,終於消滅了隨國,並且賠上了一位國君——楚武王熊通死在最後一次出征路上。

自從楚國戰贏了隨國,如願擁有了戰略資源銅礦,又學習了吳越的鑄劍技術。開始張露出鋒利的爪牙了。 楚國開始了它的大擴張之路。

兵分兩路,一路消滅了權國,羅國,鄧國,絞國和申國。 一路滅了息國,攻擊蔡國,鄭國。把鳳凰的圖騰伸展回中原各國。


(北進中原征伐)

中原諸侯國開始恐懼這個昔日的蠻夷國。在齊桓公的帶領下,齊,魯,宋,陳,衛,鄭,許,曹共八國聯軍,終於迫使楚國停止擴張,並簽訂了召陵之盟。

至於考證項羽的民族屬性,史記上說:他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國將領,祖先被國君封於古項國地,所以他的祖先姓項。

《項羽本紀》記載: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 。

(項羽劇照)

至於古項國,原主人是姬姓,也是周王室姬大姓的分支,後來被齊桓公滅了。此地被楚國佔領後,封給了項氏先祖。

《穀梁傳》說:夏,滅項,孰滅之,桓公也。

所以項羽也是出自華夏族,至於祖先被封古項國之前的事蹟,已不可考。

筆者猜測,應該同出自商朝時,被驅趕的南遷楚人部眾之一。這是高陽氏的後代,根正苗紅的炎黃子孫。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往大了說,楚國王室與項羽同屬炎黃子孫,都是黃帝后裔,往小了說,他們應該是苗族。


申明一點: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代是沒有漢族、苗族等分類的 ,介於題者的這個問題,我們只能以現在的概念倒推回去,尋找楚人與項羽的所謂“民族”屬性。


一、從楚國語言上探源

先秦時代的荊楚之語並非夏言,這一點是學術界公認的,時人稱其為“楚言”。孟子曾嘲笑楚人乃“南蠻鴃舌”(《孟子·滕文公》),譏諷他們說話難懂,宛如鳥鳴鵲噪。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楚語與苗語的關聯呢?

1.通過與湘西一帶的苗語對比,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相同之處,比如,楚語中,常用“革”來表示老人、老者的意思,這一點至今在湘西苗族地區仍然沿用;楚語中的“洩”(音同“寫”),與苗語中的“洩”一樣,都表示休息;楚語中稱植物的莖塊為“稿比”;對花椒,楚語與苗語都稱為“申”或“申椒”。

2.西漢學者楊雄所著的《方言》一書中,記載了楚地的很多方言詞彙,通過比較可發現,楚地方言有53%以上的詞彙與現今湘西苗家的方言一致或相近,如若單拎江漢一帶的楚語與苗語比較,其相似率更是高達70%,由此可看出,兩者確實同屬一個族源。


二、屈原的《離騷》與苗族的“高腔”

離,表示要、將要;騷,指的是楚地流傳的一種極具申訴性的高亢調子,離騷,即為想要大聲高歌。而如今苗族地區仍然稱他們的《高腔》為“出 騷”、“敖 騷”,出和敖,都是唱的意思。可以看出,兩者在文化上的一致性。


三、“東皇太一”與苗族的太陽崇拜

東皇太一最早見於屈原的《九歌·東皇太一》裡,而此篇也是屈原的所有辭賦中最莊重、最肅穆的一篇了,由此可見東皇太一神在楚人心中的地位。

聞一多先生也曾考證過,認為東皇太一就是伏羲,伏羲是苗民的始祖,因此楚人才祭祀他。伏羲是神是人,是誰的始祖我們先不論,但從這個結論可以看出,苗族與楚人是有族源關係的。


而且,在湘西苗語中,人們通常也把太陽稱為“太”和“太一”,苗族至今,也仍然保持祭祀太陽的習俗,祭祀中有一個“河邊接龍”的環節,祭司此時會面朝東方,口唸祭詞,祭拜太陽。

因此,從語言、文化和習俗上,我們都能在如今的苗族身上找到楚人的影子,如若按照今天的劃分方式,楚人可以被歸為苗族。


四、項羽一族來歷

先秦的“氏”往往都是與封地、國別有關,“項”亦是如此。它來源於西周初年的一個國家,項國——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季谷的封國,其王室成員是根正苗紅的姬姓血脈。

其地理位置應在今河南沈丘一帶,公元前643年被魯國所滅,後來又淪為楚國的領土,《史記·項羽本紀》載:

“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由此可知,項羽先輩是被楚國封在項國故土上,因此才以“項”為氏的,至於他家更早的來歷,就不太清楚了,但按照項羽打著“楚國”的旗號叛秦,而非“周”,可知他與周王室的關係應該不大,畢竟名義上週天子才是正統,因此可排除他是姬姓項氏的可能。所以我個人認為,他應該是純正的楚國人。


總結:楚國的開國首領,包括荊楚之民(項羽)的起源與來歷眾說紛紜,有說是祝融之後的,有說是顓頊之後的,但若要以現代民族學的角度去分析,就遠古時代而言,並無民族一說,頂多就是分屬不同部落而已,他們都是炎黃後人;若真要論出個民族屬性,那也應該從今論前,找出楚人與如今現存民族的關聯,而其中關係最密切、共通性最多的就是苗族,從這個角度講,楚人應屬苗族。


阿中說文史


中國古代戰國時期,苗族人建立楚國,後來被秦國所滅,苗族又一次被民族屠殺而進行又一次大遷徙。漢文書上都說楚國建國者,屈原等是華夏族,其實從中原遷徙南下的是苗族,因為蚩尤被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擊敗以後,被迫逃亡。大部分南下到今天湖北,而少部分往東,可能是現在韓國和日本的祖先,歷史學家研究發現,日本傳統民族服裝圖騰和我國苗族有聯繫。另外屈原也是苗族人,他的大量文獻都是描寫苗族活動有關,他的詩詞許多用漢文無法解釋,因為他所用的是苗族歌曲中來,用苗族語言很好的解釋他的詩詞。每年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跳江的日子,歷史學家對“端午”二字用漢語是無法解釋的,而用苗族就很好解釋,“端”就是苗語中“跳”,“午”就是苗語中的“河”。每年端午節,苗族都要用糯米來包粽子,每家無論多窮,必須包六個粽子放祭堂紀念,在苗族的觀念中,端午節也就是紀念屈原。屈原的詩詞前無古人的發展了漢族詩詞製作方式,也被漢族紀念。可是影響深遠的民族歧視,從歷史漢族記載的苗族活動來看都是極盡貶低和侮辱的。從歷史6000年到清朝,苗族人一直被屠殺,驅趕和鎮壓。深深的歷史傷痛讓苗族人堅強不屈,為了躲避戰爭苗族的把歷史寫進苗族華麗的服飾,優美的歌聲和絢爛的舞姿一代代傳承。


我來讀歷史


依照先秦典籍和古文字資料記載,楚人為“帝高陽之苗裔”,是所謂“祝融八姓”中羋姓的一支,從楚人的祭祀系統也能清晰表明楚人的起源,屈原是楚國公族,《離騷》有“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的記載,說明羋姓祭祀顓頊,《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提到楚以“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責讓於夔,也表明羋姓確實祭祀祝融、鬻熊。

紀南城,因處於紀山之南命名,楚國郢都所在地。

祝融是什麼人,三皇五帝之一,後世尊為“火神”,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這八姓居處不一,己姓地位最高,董、斟都是他的分支後裔,後來有的亡國有的衰敗,羋姓後來居上,《鄭語》有“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的記載,《史記·楚世家》記載,羋姓的始祖正是鬻熊,他的曾孫熊繹,正是楚國始封君。

圖為紀山楚墓群,位於今天沙洋縣境內。

《楚世家》記載,周成王封熊繹為楚子,《孔子世家》也說,且楚之祖封於周,曾為子男五十里,說明楚國最初的封土狹小,爵位較低,地位也微小,到了西周晚期,周王室衰敗,楚人乘機伐兵,除去北面,皆有拓展,被楚人攻滅的的今天秭歸的古夔國、鄂州的古鄂國、江陵的古權國、宜城附近的古羅國、竹山一帶的古庸國、漢陽隨國、襄陽的古鄧國等等,這些都是號稱長江流域的“漢陽諸姬”國家,所以楚人無論從國君世家還是地域範圍,都被認同為華夏族。

項王故里牌坊。

項羽名項籍,項羽是他的字,祖籍下相,今天江蘇宿遷,項家世代擔任楚國大將,屢立戰功,被楚王封於項地,今天的河南項城,因而即以項氏為姓,項羽生於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15年,父親早死,隨叔父項梁,項梁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子,所以楚人、項羽均是漢族,原稱華夏族。


圖文繪歷史


楚國的國君來自中原,是華夏族的一支。

《楚居》記載,楚國當初是居住在中原河南新鄭一帶,他們所處的部落叫做有熊,是黃帝所在的部落。

後來東夷商族崛起,作為諸侯盟主,隨著生產力發展,生產工具進步,人口增加,需要為開闢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同時商在中原一直面臨著西、北、東方向上的戎狄夷壓力,楚人在商的西南方,商人從維護後方穩固來,開始了幾百年的驅逐楚人的歷史。

(楚國南遷)

部落制下的楚人打不過國家組織形態的大邦商,只好不斷向南遷徙。商人追亡逐北,直到在河南桐柏山一帶,商人認為有了堅固的屏障,不再擔心楚人反攻,就停下了攻擊楚人的軍事動作,專心對付東夷和北戎了。

因此,這支來自中原的楚人,開始在漢水修養生息。楚人的到來給了當地土著民族很大的壓迫感,尤其是楚人剛來,窮困涼倒,祭祀祖先都沒有牛牲,還是偷來的一頭小牛。楚人覺得不光彩,祭祀就給安排到了晚上。

就在這種狀態下,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他們從中原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在抵禦了土著民族的攻擊後,逐漸改變自身的文化以適應並吸引當地土著民族的加入。所以,楚文化是以中原商周文化為底板,融入了很多南方民族的文化特點的新文化。

(楚國是加盟店性質的征服帝國)

楚國後來跟著周武王報仇大邑商,因功被封子爵,建國50裡。楚王就靠著這個名頭,在南方日益發展壯大。在楚文王時期,相繼滅掉了鄧國、絞國、權國、羅國、申國等諸侯國。

在迫使漢東諸姬的首領隨國臣服以後,又滅掉了息國。隨後揮師北上,攻打了蔡國和鄭國。之後佔領了從川東、湖北、河南南部到安徽的千里沃土。

到楚成王時借周惠王之命,鎮壓夷越,大力開拓江南。前655年以來,先後滅貳國、谷國、絞國、弦國、黃國、英國、蔣國、道國、柏國、房國、軫國、夔國等諸侯國。

至此,楚國成為南方的大國,兵車萬乘,帶甲百萬,雖然被中原諸國認為是蠻夷(因為楚國為了同化少數民族,自身文化也被改了不少,比如在北方民歌總集是《詩經》,楚國則是《楚辭》),楚國也不以為意,還大言不慚地說:我是流氓我怕誰?

從楚國的發家史就可以看到,楚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他們攻佔城池不是要斬盡殺絕,而是要求小國服從管理,原有的貴族繼續做貴族,楚國中央只是委派一個人來監督文化同化的工作進度。所以,楚國這種加盟店征服帝國的方式,發展的如火如荼。

不過,楚國的國君是華夏族,是無可置疑的,這也是楚國為什麼一直想飲馬黃河,爭奪中原霸主的初始動力。

(楚國當初也有機會一統華夏)

楚國項氏就是在楚國加盟店的方式下成為楚國的新晉貴族的。如果往上追溯,可以找到項氏的來源。它是西周時期分封的諸侯國項國,春秋時期被魯僖公滅國,項國不復存在,但是項地還是有的。雖然項國被滅國這件事情,《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本書中都有所記載,《公羊傳》《穀梁傳》認為是齊國所滅,但兩本書的成書年份、可靠性都比不上《左傳》,因此還是以魯國滅項國為準。

項國,原本也是姬姓諸侯國,滅國之後改項為氏,此後就稱項氏。因為項地在魯國,所以,項羽在鉅鹿之戰後就被楚懷王封為魯公,也可算是光宗耀祖了。

項氏源出姬姓,因此項氏家族是為華夏族無疑。這是因為,此時的漢民族還沒有形成,商周文化孕育的民族是華夏族。狹義的華夏是中原諸國,廣義的華夏則包括了周邊的秦、楚、吳、齊等國。楚國王族,也是源出華夏。

至於楚地5000裡的人口,南方那麼多少數民族都有,其中,苗族人也應該有不少。


而知而行的歷史


楚人的來源有7種說法:

1、顓頊高陽氏。屈原在《離騷》中說: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祝融高辛氏。《國語 鄭語》:

“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

3、東夷部落。郭沫若和胡厚宣認為楚人來源於東方的東夷部落。

4、中原部落。楚人來自中原,但臣民為當地土著。即三苗的代表屈家嶺文化。

5、崑崙山。認為楚人先祖顓頊高陽氏是從中國西北的崑崙山一帶遷移到江漢。

6、西亞拜火教的米地亞人。楚人是其後裔,因此以火為崇拜。

7、部落融合。中原地區的高陽氏,南下和當地土著融合的後裔。

關於楚人

1、楚語。楚語和中原的雅語不同,楚國貴族學習雅語,因此可以聽懂雅語,但中原之人聽不懂楚語。類似今日北方人聽粵語的感覺。

《春秋左氏》中就有楚人在進攻鄭國,因懷疑有埋伏而改用楚語下令撤退的記錄。

《春秋左氏》記錄了兩個楚語發音:門谷,意思是哺乳;於菟 wutu,上古漢語發音為*qa-laa,意思是虎。楚國令尹因為出生時被拋棄而被老虎哺乳,因此也楚人稱呼為門谷於菟,即老虎養大的人。

2、信仰。楚人尊鳳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


項羽家族

《史記》在說項羽祖父項燕的家族時,只是一句含糊的話:

“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到底項羽家族是楚人之後,還是吳人、越人、宋人、齊人等之後,均不可考。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楚國人也是華夏族的一支,只是楚人與南蠻接近,風俗受到南蠻的影響,而與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有異。

楚國國君為羋姓熊氏。據說羋姓來源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來源於軒轅氏,其先祖是黃帝的八世孫季連,季連的後代散落在中原和長江以南地區;另一個說法來源於祝融氏,祝融也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祝融氏本來居住在中原,依附於華夏族,後來,祝融氏後人有八姓,向南方遷徙,羋氏是其中之一。其實祝融也是黃帝后人。所以楚國先祖也是華夏族的一個分支。

在夏商時代,季連的後人沒有大多的歷史記載,應該是勢力弱小。直到周朝初年,羋姓熊氏才開始展露頭腳。周成王時,熊繹應為有功,被分封為子爵,封邑為丹陽,國號為楚。由於楚國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南方為蠻,東方為夷,北方為狄,西方為戎)之國,受到周王朝的擠壓,楚國於是不斷南遷,以至於國土延伸到了江漢流域以南。

此後,楚國開始逐步強大起來,併吞了周邊大片區域。周昭王曾三次討伐楚國,結果沒能成功,可見楚國已經對周王室構成了一定威脅,有些不服從周王室的命令了。

到了周夷王時,楚國國君熊渠說:“我們是南方蠻夷國家,不接受周王室的封號”,於是自立為王,又封大兒子熊康為句亶王,二兒子熊紅為鄂王,小兒子執疵為越章王,乾脆與周王室分庭抗禮。

楚國先祖

周厲王上臺後,統治暴虐,對楚國國君稱王十分不滿,出兵討伐,打得楚國找不到北,嚇得熊渠一家趕緊取消了王號,重新向周王室表忠。

楚國國君傳到熊通時,歷史已經進入到東周周平王年代,由於周王室衰弱,楚國再次崛起。

熊通是個厲害角色,在位期間,接連攻伐周邊國家,將江漢平原一帶幾乎全部納入到楚國疆土,逐步接近中原諸國。

公元前706年,楚國入侵隨國。隨國派使臣到楚國,申訴說:“隨國有什麼過錯,楚國要攻打我們?”春秋無義戰,強國凌辱弱國哪裡要什麼理由?

楚熊通回覆隨國說:“我們楚國是蠻夷國家。如今周朝的諸侯背叛周王室,相互之間攻打侵伐,早就沒有了規矩。楚國兵強馬壯,想憑此參加中原的政事,請周王室尊奉我的名號。”言下之意,就是我楚國強大,要稱王了,周王室必須尊重我們。

隨國向周王室通報楚國的要求,希望周王室尊奉楚國。周天子聽後大怒,說:“蠻夷國家還想登上廟堂,簡直痴心妄想。”堅決不同意。隨國只得回覆楚國。

楚熊通接到隨國的回覆後,大怒說:“楚國的先祖鬻熊,曾經做過周文王的老師,英年早逝。周成王獎勵提拔我的先人,竟然只封為子爵,賜給小塊土地,讓他住在楚蠻之地。我的先祖讓蠻夷部落臣服,為周王室立下功勞,可是周天子竟然不加封爵位。既然這樣,我只好自己稱王了。”於是熊通自稱為“楚武王”,並與隨國簽訂盟約,開發並且佔有了濮地。


跪射俑


簡單來說,楚國是華夏族建立的。

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國先祖出自五帝之一的顓頊(zhuān xū),所以屈原才會在《離騷》裡寫下“帝高陽之苗裔兮”,以彰顯自家的血統高貴。

帝高陽就是顓頊,他是黃帝之孫,作為其後人的羋姓一脈也可稱作黃帝后裔,或者說是以黃帝為首的部族後裔,自然也是華夏族的一員。

不過類似身份在那個時代比較多,到了周朝,這個身份其實不難幫到羋姓太多,他們能夠獲封楚子,靠的最多的是實幹家鬻(yù)熊。

鬻熊是羋姓,熊氏,他原本臣屬於商朝,因為其部落就世居於商都朝歌附近,不臣服只有死的命。到了商朝末年,鬻熊叛商歸周,據《史記·周本紀》載:“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鬻子就是鬻熊,據說他通曉法術,按照殷商崇尚巫術的傳統,他應該是個巫師,叛商是因為現任商王帝辛不喜巫術,而周文王則接待了這位遠方來客。

《史記》中有“鬻熊子事文王”的記載,說明鬻熊對周文王是很恭敬的,周文王有些事也會諮詢他,因此鬻熊又被稱作文王之師。

作為帝王之師,鬻熊及其子孫並沒有能在隨後武王伐紂中大顯身手,周武王和周公兩次大規模分封也沒有熊氏的份,熊氏被王室遺忘了。

被遺忘也是有原因的,因為熊氏在進攻攻滅商朝過程並無多大功勞,武王伐紂之時,周武王與八個勢力聯盟,包括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投奔周朝許久的熊氏卻不在其在,可見周人並不將熊氏認為是自己人,分封自然往後靠。

直到周成王親政,熊氏才被想起來,周成王將鬻熊的曾孫熊繹封到丹陽,即楚國。熊繹的心情應該還是不錯的,儘管封地在偏僻的南方,儘管領地僅50裡,儘管爵位是子爵,可好歹也是諸侯了不是?

就靠著這幾十裡的地盤,楚國開始了篳路藍縷的奮鬥歷程,最終成為首屈一指的大國,無論是春秋爭霸還是戰國爭雄,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再說項羽,他也是華夏族的。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姓跟氏的分別,先秦時期,男子有姓卻不稱姓,而是稱氏,比如屈原,他是羋姓,屈氏,而楚國王族是鬻熊那裡傳下來的羋姓,熊氏。

姓具有穩固性,沒特殊情況不改,氏卻可以經常改,可能因為封地、官職、住所等等,想改就改。比如商鞅是姬姓,衛國人,所以叫衛鞅,後來封於商地,就叫商鞅了。

項羽的項氏,就是來源於祖先的封地,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

這個項,原本是項國的地盤,國君為姬姓,據《左傳》記載,項國在公元前643年夏天被魯國所滅。魯國的這種行為惹怒了霸主齊桓公,這是公然挑釁他制定的秩序,為此,齊桓公還一度把魯僖公拘留,但最終,項國還是成為魯國的項地。

到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楚軍滅魯,項地就成了楚國的,楚國將一個將領封到了項地,該將領以此為氏,項氏就有了。而從項羽家族世世代代為楚將以及楚國好用宗室後裔(屈氏、昭氏、景氏)的習慣來看,項羽很有可能就是楚國王室的支系,則也是華夏族。


平沙趣說歷史


楚國的建立需要由周朝分封開始:

公元前11世紀,武王所在的姬姓部族聯合其他諸侯部落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建立周朝之後,公元前1045年,實施分封諸侯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但是周朝的分封是有選擇性的,近支血脈還有親近的諸侯都得到了好的位置,如春秋四大強國中的晉齊二國,晉國第一任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所謂“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當時羋姓季連部落由鬻熊族長帶領也參加了落推翻商朝戰爭,受到周王室的重視,給予“子”的封號,臣屬於周。周朝的分封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當時只能子男之田,居丹陽。此時楚國並不屬於諸侯國。

到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西周並把奴隸制推向極盛階段。周王室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再一次對鬻熊之後熊繹封於楚蠻之地,並有明確的姓和都城。此時開始了“楚國”。

在周朝分封過程都是這樣的:近支血脈還有親近的諸侯都得到了好的位置,而地位比較低功臣的封邊遠地方。這些邊遠地方並不是空的,周圍都有蠻族的,需要自己攻佔地方及守護的。周朝政府是一個比較鬆散的結構,各諸侯國是承認周王室是天下共主。諸侯國之間是獨立王國,當週朝政府比較強勢時,還可以控制局勢。東周後,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開始喪失,各諸侯國各自發展,原來位置比較好的,由於自中原地方發展空間受到限制。而邊遠地方反而容易發展成大國,如:齊國、秦國、楚國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楚國逐漸發展,到楚莊王時期成為春秋五霸。楚國民族最初由羋姓季連部落在楚地建國開始的,在楚國建國過程中不斷與其周圍的蠻族戰鬥而壯大,同時也夾雜了許多當地的文化。西周時期的楚國文字,與中原諸國的文字還沒有多大區別。楚公家鍾銘文就與宗周鐘的銘文風格類似,氣勢渾厚,規整,略顯波折。春秋至戰國中期,楚國文字形體逐漸趨向修長,筆劃細而首尾如一,排列比較整齊美觀,筆勢圓轉流暢,風格自由奔放。這都與中原文化有分別。

經過幾百年的演變,楚國形成的獨特的文化:包括文學“楚辭”、楚國樂器、舞蹈、繪畫、習俗等等。因此,到戰國時,楚國獨特性使其慢慢演變成其類似民族感的存在。秦國統一六國過程中,除趙國外,最難就是楚國。

在楚國被亡後,楚人非常懷念故國,而項羽作為楚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當天下大亂時,出來反秦。

楚國文化經過秦漢以後,變成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歷史的新解


楚國是華夏族建立的,項羽屬於華夏族,先秦漢初並沒有漢族這一說法,主流文化認為黃帝的直系後裔中以農耕為生的族群屬於華夏族。楚國王室是黃帝的直系後裔,他們後來遷移到南中國建國發展;當地土著也是黃帝后裔,只不過他們以漁獵為生,農耕還不發達。楚國王室與當地土著結合,併成長為南中國一霸,楚國多次北上爭奪霸權甚至王權。

司馬遷的民族觀認為所有民族都是黃帝的後裔,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炎黃子孫,只不過黃帝的嫡系發展了農耕文明,佔據了富庶的中原大地,故自名為華夏族。《左傳正義》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周王室則認為: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夏人、夏族,通稱為諸夏。楚國在春秋時期自稱蠻夷,戰國時期又自稱華夏,楚文化最終融入華夏文化。

《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的一個孫子為火神祝融,祝融的後代陸終生六子,其中老六名為季連,姓羋,老六就是楚人的先祖。楚人首領鬻熊子不堪商王朝向他們索取人犧,於是投靠周文王;武王伐商之時,楚人派出八百壯士參戰,之後又盡心侍奉周王室。到了周成王時楚人首領熊繹被封為楚子,領地五十里,都城在丹陽。

楚人對於王室給的子爵十他嫉恨,因為子爵是最低的爵位;每次王室大祭,楚子都要給其他諸侯端茶倒水,分到的祭肉也是最少最差的。經過幾代楚子的艱苦創業,楚國國勢日盛,王室卻漸漸衰退,楚子熊渠稱王,還分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周昭王親率天子六軍伐楚,結果全軍覆沒,周昭王也沉江而死。後來楚國越來越強盛,楚國周邊的姬姓諸侯國都被楚國攻滅,楚國甚至有代周自立的想法與行動。

公元前706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楚子熊通再次僭越稱王,號為楚武王,楚國成為周王室諸侯中第一個稱王的國家。楚國稱王后,旗幟的顏色改為土黃色,意在繼承黃帝的土德,有統一天下的意志與實力。

項羽的家族是楚國王室旁支,羋姓項氏,跟屈原的羋姓屈氏一個道理。楚國公子燕受封於項城,建立項國,後項國被齊國攻滅,項國公室子孫就以項為氏。楚國的昭氏、景氏、黃氏、屈氏勢微後,項氏崛起!項氏崛起於平定盜蹠之亂,因此項氏是一個軍旅世家,項燕、項梁、項羽都是楚國的名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