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魯迅的《在酒樓上》:面對現實的重負,多少人在畫圓,回到起點

魯迅先生的文章是不敢輕易去讀的。每次拜讀都需要汲取若大的勇氣才敢翻開他的書,看到魯迅尖銳的文字,就像炎熱夏季的太陽——曬得時間稍長就會被灼傷。


魯迅的《在酒樓上》:面對現實的重負,多少人在畫圓,回到起點

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在酒樓上》一文中有一段內容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主人公呂緯甫,話中充滿著嘲諷和無奈。

“我一回來,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著菸捲,一隻手扶著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說。“我在少年時,看見蜂子或蠅子停在一個地方,給什麼來一嚇,即刻飛 去了,但是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便以為這實在很可笑,也可憐。可不料現在我自己也飛回來了,不過繞了一點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來了。你不 能飛得更遠些麼?”


魯迅的《在酒樓上》:面對現實的重負,多少人在畫圓,回到起點

在酒樓上

文中的呂緯甫本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志青年。是曾經到城隍廟裡去拔神像鬍子,連日議論改革中國的方法而打起來的熱血青年。呂緯甫曾經勇敢的向封建社會政權挑戰的人。但隨著辛亥革命的失敗,隨著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隨著現實生活的窘迫,使他失去了方向,逐漸被腐蝕掉了稜角。自己的變化他是知道的,但是已經失去了反抗的勇氣。所以他一直麻木的生活著,對自己的無力感到恥辱,不敢去面對昔日的朋友和戰友。

“看你的神情,你似乎還有些期望我,——我現在自然麻木得多了,但是有些事也還看得出。這使我很感激,然而也使我很不安:怕我終於辜負了至今還對我懷 著好意的老朋友。……”

文中呂緯甫講述了自己千里迢迢回到家鄉,只是為了給已經死去很多年並且根本無法找到的弟弟“遷墳”,讓自己的母親安心。辦完這些無聊的事後,仍要去替他曾經反對的封建社會教那些“子曰詩云”,仍要這樣渾渾噩噩的生活下去,此時的他對未來已經不抱有任何希望。呂緯甫已經被封建思想打到,屈服在當時的社會壓力下了。


魯迅的《在酒樓上》:面對現實的重負,多少人在畫圓,回到起點

雪中的梅花

文中曾經兩次提到酒樓窗外風雪中綻放的梅花,像血一樣開放的茶花。預示著被封建思想嚴重腐蝕的社會環境中,還有像他這樣為實現新中國文化的復興奮力拼搏的人在戰鬥。時刻準備著用鮮血去捍衛理想反抗舊思想的決心。魯迅通過寫這些人物發出對舊世界尖利的嘲諷,像一柄鋒利的匕首,將黑暗的舊社會剖開,即諷刺著那些屈服在舊社會的文人墨客,也時刻用他們激勵著自己不要沉淪。

幾株老梅竟鬥雪開著滿樹的繁花,彷彿毫不以深冬為意; 倒塌的亭子邊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晴綠的密葉裡顯出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蔑視遊人的甘心於遠行。

我一個朋友在春節前從北京回來,我們見過一次面。他對我說:“命運的巨輪給我開了一個不好笑的玩笑——從喧譁的都市再次回到曾經生活30餘年的地方。在外面漂泊的有些累了、倦了,亦或者有些害怕,就帶著逃避的想法回到曾經的起點。”


魯迅的《在酒樓上》:面對現實的重負,多少人在畫圓,回到起點

負重前行

朋友的話也深深的觸動了我,芸芸眾生中有多少人被壓的喘不過氣來呢?曾經有誰不想一飛沖天,展翅翱翔?又有多少人飛的太吃力、太疲憊回到起點?可能我們的理想沒有魯迅先生那麼崇高和偉大,但為了小理想而奮鬥的心是一樣的。不管有沒有實現曾經的理想,只要自己盡力而為就夠了,放下心中的包袱,坦然面對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