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八国联军打北京时,为什么袁世凯等人要袖手旁观?这是出于什么目的?

历史一书生


慈禧突然挺直了腰板,捡起了骨气,趁着“拳民”愈演愈烈之际,向11国宣战,然后将诏书下发各省。

当时,各省督抚拿到慈禧发下来的诏书后面面相觑,老佛爷这是哪根筋抽抽了?哪来的勇气向11国宣战?

东南诸省要员对此的态度则显得颇为暧昧,难道真要帮慈禧去和洋人作对,钱还赚不赚了,命还要不要了?

慈禧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疯狂,突然一改她对洋人谄媚的“奴态”,突然强硬地对洋人宣战?

洋人在很早之前便已经流露出了要抛开慈禧,转而扶植光绪皇帝的想法,他们的这个想法为慈禧所获知之后,她心中是惊荡不已,她的权力欲极强,所以她绝不会允许让光绪皇帝掌握实权。

后来,慈禧抢在光绪皇帝之前发动了“戊戌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让他没了翻身的机会,她当时一度想要废了不再听话的光绪皇帝,另立一个小皇帝,不过此事受到了洋人的阻挠。

慈禧之所以想要废了光绪,也是为了以绝后患,不让洋人有扶植光绪的可能。

可是,她的小心思没有成功,光绪虽然被她软禁了,但威胁一直存在,这也是她在临死之前让人毒死光绪的原因。

后来,慈禧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携带光绪皇帝逃跑,也是为了防止洋人虏获光绪之后转而直接在北京支持光绪。

慈禧在或废或宰光绪一事上每每受制于洋人,这让她多多少少生出了一些怨气,所以想要报复报复洋人,出一口恶气,这是她向洋人宣战的一个原因。

此外,当时“拳民”闹得太凶了,虽然他们的口号从反清变成了“扶清灭洋”,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已经和解了,别说和解了,连缓解也谈不上。

对于拳民,慈禧有三个选择,一个是清剿,另一个则是招抚,最后一个是利用,慈禧最后选择了利用——她要利用拳民去打击洋人。

这么一来,她既能够报复洋人,给洋人一点好处,同时也让拳民找到了宣泄口,暂时缓和了清政府和拳民之间的矛盾。

慈禧也知道自己向洋人宣战,肯定会遭到洋人的反击,只是,她没有想到的是,拳民这帮乌合之众远远没有她想象的这么厉害,没有她想象的这么有组织性,她也低估了他们的贪婪。

让慈禧更没想到的是,东南诸省督抚对洋人的态度。

她原以为只要自己一纸诏书发下去,各省军政长官便会率军北上“勤王”,谁料诏书下发到各省之后,却只是惊起了一圈涟漪,然后便沉静了下去。

即便是她宠了几十年的重臣李鸿章,在收到诏书之后也冷言冷语地回了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张之洞的回复更是让慈禧气得发抖:“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袁世凯虽然近在京畿旁边的山东,可是,最后也选择了坐视八国联军将慈禧按在地板上打得鼻青脸肿。

于是,在东南诸省采取作壁上观的情况下,慈禧最后迫不得已放弃了北京,带着光绪皇帝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跑了。

这次历史事件,被称为“东南互保”,只保东南,不报清廷中枢,更不保别的地方。

张之洞、袁世凯,甚至是李鸿章,他们为什么会违背慈禧的意志,选择袖手旁观,坐视慈禧受辱呢?

张之洞和李鸿章同为晚清的中兴名臣,不过,张之洞和李鸿章所不同的是,他不是清朝的死忠,更不是慈禧的死忠。

张之洞在东南的实业发展得有声有色,说是日进斗金也不为过,所以他不愿意为了慈禧这个妇人的一己之私去和洋人作对,从而破坏东南的实业格局,让自己的利益受损。

东南诸省一直以来便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即便到了近代也不例外,实业多数便设在东南,所以,东南一旦乱了,实业必将受损。

当时的实业又几乎掌握在地方官僚的手里,实业受损便等于官僚的利益受损,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人想为慈禧的疯狂买单,也没一个会为了慈禧的疯狂去放弃自己手里的利益。

李鸿章之所以也加入了“东南互保”,则是因为受到了张之洞、刘揆一等人的裹挟,他远在广东,远离中枢,孤立无援,所以他不得不融入到张之洞他们的圈中,否则他很难站得稳脚跟。

所以,李鸿章当时也是含着泪说了“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句话,后来慈禧一叫,他便屁颠屁颠地让人抬着去北京签约了。

袁世凯明明在京畿旁边的山东,为什么也选择了加入“东南互保”呢?

纵观袁世凯的一生,他实际上是一个很善于准确把握时机的人,这也是他能够从一个屡试不第的“读书人”变成一个手握重军的统帅的原因,更是他能够当上中华民国总统的原因。

袁世凯和多数清政府高官一样,对待“拳民”,他始终认为应该选择清剿,这是没有掺和到慈禧对洋人宣战一事中的原因。

慈禧你行,你自己带着拳民玩呀,我袁世凯不陪你们玩。

此外,当时袁世凯奉命率领所部武卫右军移驻山东本便是去镇压拳民,慈禧转过头来又让他去和拳民合作,别说袁世凯信不过拳民了,拳民恐怕也信不过袁世凯。

更何况袁世凯到了山东之后,又在山东收编了不少人,扩充了自己手里的武卫右军,实力蹭蹭蹭地往上窜,对于袁世凯而言,此时正是闷声发展自己实力的好时机,怎么能平白无故地为了慈禧的疯狂去折损自己的实力?

除了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之外,袁世凯或许也是在试探慈禧的底线,甚至是试探清朝的底线。

1911年袁世凯复出之后,一眼便看穿了清朝的底线,所以敢直接开口向载沣要好处,敢夺走载沣花了3年时间和无数心血打造出来的禁卫军,更敢在清政府和革命党两边同时索取好处。

总之,不论是慈禧向洋人宣战,还是张之洞、袁世凯他们达成“东南互保”,实际上都是各怀鬼胎。

当然,“东南互保”确实也保护了东南一带的实业,这是不争的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