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我感覺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人生理念總不一樣?

漫步人生0671


你的感覺非常正確。

每一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點,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思維理念是會有差距的。


水湄葳葳


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理念不同,太正常了。別說上下一代。就是同一代的理念也會不同。

生活理念來自生活經歷。我們國家發展很快,十年就是一個大變化。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西方走很長的路,在我們可能的很短的時間。

我生於七零年,我弟弟生育八零年。就差十年,可代溝不淺。就拿一件小事來說,我總在冰箱裡放滿魚肉,只要超市打折,我就買上一堆,其實超市就在我家旁邊。弟弟看後總說我,買那麼多幹什麼?松鼠病。這是他給我的診斷。可這和我的經歷有關。我小時候,所以的食物都要本要票。一聽說副食店來帶魚了,寧可曠課也得趕緊買,去晚了不是沒有,就是剩下一些細小的,斷頭破爛。有一回聽說來魚了,可正趕上我們考試,下了第二節課才去。到副食店一看,案上空空如也,我傷心的流了淚。我的魚呀!售貨員看了也同情。孩子,別哭了,下次早點來吧。這一段事蹟我終生難忘。所以看著超市裡琳琅滿目的商品我能不趕緊往家搬嗎?

我弟是八十年代的人。吃著麥當勞長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物資匱乏。我那時是缺吃少穿。看見蛋糕就流口水。而他是厭食症患者,懶的張嘴·······食物太多。我們倆都瘦,可瘦的原因大不相同。

經歷決定思想,沒有孰高孰低,相互理解吧。


寧寧0918


我有幸回答,謝謝!

上一代人生活在解決溫飽的時代,理解新中國成立來之不易,把中國的傳統美德作為自己的做人原則,節儉持家和勤勞勇敢的美譽響遍天下,尊老愛幼和禮義家訓代代相傳。

下一代生活在和平年代,對歷史已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為讀書而讀書,依賴互聯網,脫離現實生活,活在虛擬的世界裡。

自我、冷漠、索取、有知識、懂電腦是下一代的共性,他(她)們我行我素的學習、求職或創造,從來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上一代人用身體勤撈苦賺,把錢看得很重,從不跨越道義底錢,愛國愛家,對人有禮有節有制,從不言棄。可惜什麼都知道就不知道科學技術現代化、不會玩“快手”。

上一代嫌下一代不聽話、沒良心、不懂禮、怕勞苦; 下一代煩上一代太嘮叨、太老土、不識詞還擺普。

嗚呼,沒有交集,怎麼談人生理念。長此以往,下下代會怎樣變?是倒退還是發展?又敢問路在何方?我呼籲我們的家長別太慣孩子,我建議我們的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願我們的下一代有上一代的優良傳統又有現代青年的豪情壯志。


毛躍成


這不奇怪,兩代人出生的時代不同,成長的環境不同,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不一樣,上一代人在艱苦的環境中出生,成長。在那缺吃少穿,還戰火紛飛的時代,他們能夠存個安全的環境是不易的,能解決溫飽,是很快樂的事,所以現在的好環境是他們在艱苦環境下奮鬥出來的,他們很珍惜。這一代人一出生就在溫飽環境中,成長的環境很幸福。他們又沒受世上一代人受世的罪,沒吃過上一代人的苦。如果不進行傳統教育的話,他們還以為這個世界原本就是這樣。所以兩代人的世界觀,人生觀不一樣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足為奇的。通過這個事情,也又一次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對下一代人進行歷史,傳統教育的必要性。


瑞雪110334276


是因為下一代總是在上一代人的基礎上蒙發新的想法也就有了新的理念,`這是新一代的好奇心所決定的。



用戶2914863520049


我是靚小偉,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每一代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不一樣,價值觀,愛情觀,事業觀也不一樣。

比如80後和90後,90後和00後,這三代人在某些事物方面的理念不同,想法也不同。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加油,這就足夠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靚小偉


首先社會都在不斷的發生變化,不斷的前進,一代代的人也是不斷的在發生思想的變化,每一個年代社會的發展史不一樣,接觸的事物也不同,當我們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我們自然感受不到那個年代接觸的東西,只能去聽說,去理解,但我們沒有感同身受過,所想的也不一樣的,況且社會進步的同時,上一代的人不願去接受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不願去學習其它,只是按照上一代的概念去做事,那麼他都會不一樣的,都會有代溝存在,也要去理解上一代和這一代的差距,有些思想是根深蒂固的無法改變的,那麼只有靠時間去磨合。



WD風子


搞不明白了

農村和城市不一樣,讀書和不讀書的不一樣,窮人與富人不一樣,時代經濟發展不一樣。

活了幾十歲了,這些不一樣的生理就是沒搞明白。


義良8


因為兩代人,出生年代不同,生長環境不同,社會發展不同,所以,導致兩代人之間有代溝。




珞花蓅水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人。男女不一樣,新老不一樣。青春於藍勝於藍,總是前賢讓後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