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潮汕习俗:正月初七吃“七样羹”,一种逐渐被遗忘的习俗

在潮汕平原,正月初七吃七样羹的习俗由来已久。每逢这天,人们将七种蔬菜放在一起烹调,取个好意头,谓之能明目,并且财运亨通。这种风俗习惯习惯最早可上溯到晋朝,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载:“

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人日也称“人胜节”

潮汕习俗:正月初七吃“七样羹”,一种逐渐被遗忘的习俗

七样羹又称七样菜,是潮汕地区一体化区民间颇具特色的一种食俗。正月初七本地风俗,有食一种叫七样菜的习惯。传说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据传:女娲氏开天辟地,第一日作鸡、二日作狗、三日作猪、四日作羊、五日作牛、六日作马、七日作人,因而把初七称为人日。人日必须食一种用七样青菜作成的饼食,往后没作那些饼而直接食七样菜。

潮汕习俗:正月初七吃“七样羹”,一种逐渐被遗忘的习俗

传统的“人日”菜式称“七样菜”。潮汕地方把七样菜在锅中煮熟后于中午吃,称“七样羹”。“七样菜”,顾名思义,就是指七种蔬菜,这七样菜一般取萝卜、厚合菜、葱、大蒜、韭菜、芹菜、春菜。因为萝卜取“清白”;韭菜的“韭”谐音“久”,韭菜俗称久菜,与春菜一样取“长年回春”;葱谐音“聪”,葱取“聪明”;芹菜的“芹”谐音“勤”,芹菜取勤劳;蒜谐音“算”,大蒜、厚合取“诸事合算”。在吃前长辈总要说:合家清清白白,新年回春,聪明勤劳,诸事合算,百事无忌。

这些菜配合在一起,味道怎样还是其次,主要为了过年图个吉利。而另外两种就按照各地的风俗和口味,灵活搭配。有些地方用鱼、肉来代替,鱼表示“年年有余”,吃肉代表生活富裕,甚至也有用水果来代替的。据说,吃了 “七样菜”,那一年就可以捡金拾银发大财了。

潮汕习俗:正月初七吃“七样羹”,一种逐渐被遗忘的习俗

传着“七样羹,食后变后生”的顺口溜。潮汕民间有个说法: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因为天地初开,猪鸡狗马牛羊先有了,最后才有了人。正月初七潮汕人都要吃上七样羹,希望吃后变得更年轻。又有另一说法:潮汕某村有一户贫苦人家,父子俩相依为命,艰苦度日,根本没有春节可言。后来,儿子正月初七这一天过番,一去便没有音讯。老汉日子难熬,他想儿子一定是死了。于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七,不管有没有可吃的,都要摆上两副碗筷。有一年这老汉在路上随便捡回几样残菜叶,放在锅里煮熟,照例摆上两副碗筷。正要举筷之时,忽然报说儿子采了“回头批”(即平安信),并寄来一笔银子。此后这家人发了财。潮汕人是信“兴”不信“衰”的,于是就更热衷食七样羹了,以示兴旺发达。

潮汕习俗:正月初七吃“七样羹”,一种逐渐被遗忘的习俗

七样菜对哪七样没有具体规定,大多以潮汕所产的大菜、春菜、芥蓝、厚荷等为主,数量的多少也无限制,可随意。其实,人日吃七样菜,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此时,春气生,天寒渐暖,菜蔬逐渐多起来。食混合菜,能使肠胃适应季节转变。

正月初七吃“七样菜”,这一古老的中原习俗能在潮汕大地保留下来、历久弥新,正在于它的好意头。它使人们吃出了好心情,同时又寄托了人们期盼财运兴旺、顺风顺水、吉祥如意的心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