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些话是不是得改改年龄了?

做有温度的事情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很长时期里人们对人生个体发展和生活规律的总结。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方式的演进发展历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体必须依靠辛劳、体力(跟年龄直接相关)、经验传承、时间(跟年龄有关)、积累(跟时间有关)等实现财富累积,社会提供给个体可选择生存发展的方式单一,范围有限,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确实存在这样的个体生存发展规律。

世界从未停止过变化。如今的时代早已经非同往日。简单说,人们的选择多了,机会多了,不单纯依靠体力劳动获取报酬了,年龄不再是决定性因素了,大器晚成也不再是凤毛麟角的稀罕事了。

从警示世人的角度,个体鼓励鞭策成长的意义上,我们也不能说“三十不立”就意味着人生就再也“立”不起来了吧!

据此,我认为改改无妨。


向自己投降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孔子讲的并不单单于年龄与事业的关系,而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为政篇》中的第4章。说的是“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这是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

对古人来讲,由于社会形态导致并非现今社会,必定要达到一番成就。古人这时候最看中的个人修养。由个人修养而产生的声望值。这些是孔子说出这样话的基础。

依我看来,三十而立,就是说到三十的时候我们应该到达人生境界的初级阶段了,对人生有大致的规划,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四十岁四十不惑,随着年龄增加,阅历丰富,对于个人修养的境界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之前或者有看不通透的都慢慢的想清楚明白了。五十时候可以通达天命,看透了生命的本质,进而往天人合一的境界上再进一步。六十,七十时候基本已经通灵,可以俯瞰生命的轨迹。

在这里,个人觉得年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确数,而是代表的人生某个阶段而已。只不过,社会发展至今,我们把孔子的这段话嫁接到事业上,就显得有些背离本意啦。

所以说,是不用改年龄的。




若木厝


是的。每一个时代人有每一个时代命运。人类命运是历史的产物,同样人类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现如今,社会发展的节奏快了,社会产业也越来越高度同化了。那么人生活压力,竞争也更大了。社会财富阶层也固化了。所以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有些延迟了,有些提前了。

但我们一直可以理解的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它的定义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它只是指的那个时间段,比如三十而立,可以理解成三十左右时间段。

好了,这是我的理解。



仔仔爱读书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耳,七十而从心所欲。

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才有学习志向,孔子在十五岁之前肯定是个快乐的儿童,不用天天写各种作业和上不完的补习班。

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想,该干点什么事情了,应该明确事业的方向了。

孔子到了四十岁,已经非常成熟了,不会被任何事情所迷惑了,想骗我不好使,想诱惑我不上你的当。

五十岁的时候把一切事情都看透了,看人看事一看一个准,比现在的CT看的还透彻。

六十岁的时候,耳朵都顺了,宠辱不惊,你拍我的马屁,你捧我,你瞧不起我,骂我,说我坏话。统统没当回事,你干你事,我做我的事儿。

七十岁从心所欲,这么大岁数了,我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按六十退休的话,都退十年了。

孔子孔圣人的儒家思想,不但国人尊崇,而且影响到国外,儒家讲究和谐,儒家讲的和谐是什么?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才是一个和谐的世界。自己都没做好你有什权利去管别人。都把自己做好了,这个世界就和平了,没战争了。甚至警察都不用了。





书画教师三和


这个还真不用改,经常被职场鸡汤催化的年龄似乎成硬伤了。说什么二十五岁以上的女人需要养颜了,进入衰退了,说什么三十五岁职业现象了。用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来自励自己,产生危机感,不断学习改变自己不是更好。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静思还是非常有道理,无论岁月如何改变,我们都能从中悟出道理而去改变自己,这就是好的传承。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得以演化和改进,这就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所带来的进步。



识途毅行者


三十而立,指的并非你物质而立,而是,你是否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你的精神是否独立!在这个鱼龙混杂,纷繁复杂的世界,你是否有自己正确的坚持!当别人为名为利追逐,迷失了本心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守住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本真!是否还辨的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好,什么是坏!是否能把握自己的原则让自己的心不因外物而动摇!是否能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公和困苦!如果可以,那才算你三十而立!

我们身边有的人,三十岁,已经买了房,买了车,当然大部分是依靠父母一辈子的积蓄,也有自己奋斗所得,我们在努力过好平凡的日子,可天灾人祸,悲欢离合,你是否能扛得住,是否挺得过去?你真的三十而立了?是不是只是物质而立?

四十而不惑,简单而言,只有两个字,选择!你再也不像年轻的时候,有各种选择恐惧症,你有自己清晰的判断,有对事物透彻的看法,即使选择再多,再复杂,你也能明白自己要选择的是什么,什么是适合你的,没有疑惑,没有迷惑,这才算不惑!我们知道,四十岁是人生最重要也是最辛苦的时候,父母已经老去,孩子尚未成年,我们肩上的担子非常沉重,孩子的就业,房子的贷款,工作的压力,有了小积蓄,身边各种的诱惑和盘算,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到不惑谈何容易?多少人,四十岁,风华正盛,或者贪污落马,或者眷恋女色,毁了婚姻家庭,贪图名利,损失了财富!四十岁,你真的能做到不惑吗?

五十知天命,更简单了,一句话就可概括: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五十岁的人,经历了人生太多的起起落落,这时候已经明白,人生很多事情人力难控,很多事情,并不能按照我们期望的发展,顺其自然才是天命所归,这时候的我们学着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的过日子!但这顺天命并非随天意,自己无作为,我们应该做的是尽人事,听天命!尽人事为先!不苛求任何,不再倔强,学会顺其自然的生存!才是知天命!


译泽


所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些句子的产生,有着其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古代的时候,劳动工具非常原始,交通工具也非常原始,医学也不发达,人们在劳动中、行走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这种超负荷透支体能的生活方式,会加速人体的衰老,而医学不发达,也使当时的人们饱受疾病折磨,这也是在消耗体能的一种途径。所以,当时人们的总体寿命不是很长。但是,现代人由于劳动工具先进、交通工具先进,医学发达,人民体能的消耗并不大,减缓了身体的衰老过程,现在过一百岁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八十几岁还显得很年轻,你看看我们敬爱的钟南山院士就知道了,想一个五十多岁的人一样,所以,单从体能与年龄对比来说,这个年龄是需要更改了。但是,这段话本身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他产生与古代,它属于古代的文化记忆,是古人留下的一种精神财富,并没有医学上的法律规范标准定义,没有实用价值,我们何必去修改它呢?


车天足地


个人认为不需要改年龄。虽然孔夫子的思想已经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但其人性思想的光辉仍然丝毫不减。现在随便街上抓一个人,其知识丰富程度和认知的宽度和广度度都可能比孔子强,但是即使是现代人,我们对社会规则,人性认知以及思想深度,可以说基本没有人可以超越孔子。几千年前他以最精炼的语言将这些社会人性和道德规则高度概括出来,形成教育思想教化世人,如今几乎没有教育家可以做到。

我觉得要改的不是年龄,也不是核心思想,而是这句话当中的内涵,它的内涵必须是与时俱进的,结合当下社会发展进程,历史进程和原因,当下的人文情况和道德价值观。古代的人们二十弱冠,身体还不够健壮,因此叫弱冠,但那时候的人们已经几乎成家了,家庭观念形态会和现在出入很大,人的思想成熟情况不同,三十而立时就也许要真正将自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来。如今社会,人们寿命比较长,即使是三十岁了也不过是人生的三分之一,当中也很多人没有成家,家庭观念比较薄弱,更注重自身发展和自我意识觉醒,然而三十而立是不会因此而改变,反而变得更为重要,三十而立要立的不是家业,是思想格局,是待人接物之道,是三观的标准。

因此唯有三十时能立起这些事情,人到了四十才能做到不惑,进一步验证三十而立时的事情,不断修正和深化,能做到不随便为外界事物所迷惑,能真正看得清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则,能看得透世间冷暖,能更坚守三十而立的初心,后面的人生才能走的更深更远。唯有做到了以上,才有可能在五十而知天命吧,知天命也并不是认命,而且比四十时更看得透看得开,更能理解万事万物的本质,逐渐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底蕴的人。人生在这三十年里走好了,后面的人生也许可以更平顺安乐,所以这句话的年龄是不用换的。



基耶斯洛夫斯基


男人每个年龄都有标配。不是随便改的。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天命、60花甲、70古稀、80耄耋(mao die)、100期颐。108茶寿。



ylj云来集


不用。就目前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各方面压力依然很大,需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般在三十岁左右都能自谋职业,自立生存。但现在三十以前结婚成家的越来越少,但这不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气质、人生价值的在这一年龄阶段已趋于完备定型。这比古人的“三十而立”少了成家,结婚生子的内容。

经过十来年的拼搏历练打磨,现代人到四十岁左右也会和古人一样感慨良多,对世界和人生有了自己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时身体大不如以前,加上生活趋于安定,激情、闯劲都慢慢褪去,对人生的轨迹已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知道以后该怎么走。心里少了好高骛远、豪情万丈,更多的是停下脚步,慢慢体会,充实自己。

到了五十,离退休就有十年的时间。这时的你对自己各方面的表现了如指掌,知道这个年龄身体情况适合做什么程度的工作,也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希望在职务上更上一层楼。确切的说,已经知道自己到退休最高能是个什么情况,包括退了休,自己要去干什么,这就是知天命。

但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地越来越惬意、越来越会享受,可能古人说的这些观点要把年龄适当推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