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武松血溅鸳鸯楼把端茶倒水的丫鬟也杀掉是什么心态?

刘晓亮


其实,从之前武松的表现来看,武松还是非常理智的,即使是哥哥武大郎被害,武松的反应也是找证据,让官府来解决问题。

最后杀人,也是因为官府不作为,自己气不过才会做出杀人的决定的。还有一点,如果武松是个不理性的人,或者说是个嗜杀成性的人,那王婆肯定是逃不过武松一刀的命运。

但是武松并没有这么做,由此可见此时的武松心态还是正常的。

武松之所以在鸳鸯楼大杀特杀,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受的委屈太大了。被欺骗,被陷害,被谋杀,武松这样爱管闲事的人,面对别人受到不公平待遇,也要挺身而出,自己受了这么大委屈,自然更是有了强烈的报复心理。

01 报复心理,从招供那一刻就开始了。

武松在牢里被屈打成招,在武松招供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只要自己能够出去,肯定会找张都监报复。原著里有武松的心理描述,我们来看一下。

 武松下到大牢里,寻思道:“叵耐张都监那厮安排这般圈套坑陷我!我若能够挣得性命出去时,却又理会!”

从这一句来看,其实刚开始武松并没有太大的杀心,只是想要报复一下。但是飞云浦杀了四个人以后,武松的心态就变了。因为此时,已经背上了人命官司,不可能活命了!我们来看杀了四个人以后,武松的思想变化。

武松思量道:“虽然杀了这四个贼男女,不杀得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如何出得这口恨气!”

我们可以注意到,到这个时候,武松的心态就是要杀人,解气。而不是刚开始的,出去找其理会了。

02 泄私愤,解怒气

武松提了刀来到孟州城以后,刚开始杀人还是比较理性的。只是为了不暴露自己,让自己能够顺利地走到鸳鸯楼,然后找到张团练、张都监、蒋门神报仇。但是杀了他们三个以后,武松的心态就又开始变了,这个时候已经杀红眼了。我们来看一下原著:

武松道:“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一死!”

这个时候的武松心态已经失控了,在武松看来杀了这么多人,横竖都是个死,那就杀痛快了。随后继续疯狂杀人。这个时候包括张都监的夫人,两个丫鬟,还有玉兰。这个时候,武松还没解气,随后武松又把前门关上,怕有人看见,然后进屋又杀了三个妇人。这个时候,武松才解气。

原著里是这样说的:

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

03 掩人耳目,给自己争取逃亡时间

武松杀了那么多人,不可能解气之后束手就擒。在武松杀了蒋门神等人以后,把桌上的金银酒器踏扁准备拿走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逃亡的准备了。

这个时候自然是杀人灭口,所以武松把看见的人杀完以后,又把前门关上,进屋找人再杀。在找不到人以后,武松才松了口气,也就解了心头怒气了。

 却说孟州城里张都监衙内也有躲得过的,直到五更才敢出来。众人叫起里面亲随,外面当直的军牢,都来看视。声张起来,街坊邻舍谁敢出来。捱到天明时分,却来孟州府里告状。

这是原著武松走后,张都监家里躲得过的人,出来报官的描述。这些人很明显是在听到动静以后,刻意躲起来的,因为武松没找到,所以才逃得一劫。

总结起来,武松之所以连丫鬟都不放过,主要是因为杀人灭口,泄私愤!

这是一种极端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杀人魔王手上血债累累时,杀人也就不在乎了,横竖都是一死,那就谁得罪我,我就杀谁。这是一种极端的变态心理,不正常了!


爱读书的狮子


“血溅鸳鸯楼”这一幕极为惨烈、血腥,一贯行止有度的武松在此大开杀戒,见人就杀,将张督监府上所有人都杀了个干干净净,包括在张督监府上做客的张团练和蒋门神,也包括了端茶倒水的丫鬟、下人和张督监的家人等等。此前的武松,即便是受施恩所托要对付蒋门神时,也只是把蒋门神痛打了一顿了事,并没有砍伤蒋门神,更别说要了蒋门神的性命。为何到了这里,武松就变得如此残忍嗜杀,一个都不放过呢?这是什么心态?

第一种心态:报仇雪恨。

自从武松到了孟州牢城营,就被施恩相中,成为施恩手里的金牌打手,武松就此陷入了孟州地头上两伙黑势力争斗的漩涡中。施恩为首的监狱势力和张团练、张督监为首的军方势力明争暗斗,都只为了抢夺“快活林”生意的利益。武松陷入其中,沦为施恩和张团练、张督监之间黑吃黑的工具和牺牲品,为此,张督监等人设计让武松陷入牢狱之灾。倘若张督监等人不想要了武松的命,或许武松也不会星夜返回城里上演“血溅鸳鸯楼”这血腥的一幕。

武松此刻的心态就是:你要我死,现在我没死,但你们必须死!在武松眼里,张督监府上的人都和张督监一样,该死!

第二种心态:报复泄愤。

武松个性本就非常强势,做人做事向来主动、强悍,他和林冲是截然相反的个性,林冲一味隐忍、退让,而武松则是属于主动进攻的类型。只需看他为哥哥武大郎报仇时的所作所为,从东京回来突然得知哥哥死了,可以说当时的武松手里一丝一毫的证据和信息都没有,全靠武松自己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了一条路,从何九叔那里打开突破口,很快搜集了人证、物证和口供,一旦发觉走正规的法律程序行不通时,武松立即调整思路,先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铲除了知县来自西门庆的压力和阻力,问题迎刃而解,不但为哥哥报了仇,还没有丢掉自己的性命,只是刺配孟州作为惩罚。

由此可见,武松对自己向来极度自信,何曾被人像耍猴子似的玩弄于股掌之间。所以,他要报复泄愤,张督监府上所有人都该死,所以,他一个都不留,杀了个干干净净。

第三种心态:被欺骗后的恼怒。

武松平生最恨欺骗他的人,各位只要看看他为查找哥哥武大郎的死因时,找上何九叔家去,看他跟何九叔说的一番话,便知道武松对敢欺骗他的人会采取什么手段。书中写道:酒已数杯,只见武松揭起衣裳,飕地掣出把尖刀来插在桌子上。量酒的都惊得呆了,那里肯近前看。何九叔面色青黄,不敢抖气。武松捋起双袖,握着尖刀,对何九叔道:“小子粗疏,还晓得冤各有头,债各不主。你休惊怕,只要实说,对我一一说知武大死的缘故,便不干涉你。我若伤了你,不是好汉。倘若有半句儿差错,我这口刀,立定教你身上添三四百个透明的窟窿!闲言不道,你只直说,我哥哥死的尸首是怎地模样?”武松道罢,一双手按住肐膝,两只眼睁得圆彪彪地看着。

张督监却成心作伪欺骗武松,骗得武松还以为得遇明主,一口一个“恩相”地叫着张督监,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张督监一伙下的套,要找个由头法办武松,武松事后省悟,顿觉恼怒异常,以他的秉性,岂能饶过张督监一伙?所以,他觉得张督监府上所有人都该死,一个都不能留,杀了个干干净净。

第四种心态:破罐子破摔。

此前,武松行事极有法度,很会拿捏好其中的分寸。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武松为哥哥武大郎报仇一事。武松通过自己努力,从蛛丝马迹中查找出哥哥武大郎的死因,搜集了相关的人证、物证和口供,起初,他想以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所以老老实实地带着人证和物证去县衙告状,以为知县能秉公断案,给哥哥讨回一个公道,没料到被知县拒绝。这个时候,他只求能为哥哥报仇,不惜抱着必死的决心,下手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说实话,此刻武松心里也不知道这么做会不会丢了自己的性命。但他这个时候还是想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因而杀人后主动投案自首,因为他还想有条活路,他也认为有争取活路的机会和可能性。

但经历了大闹飞云浦之后,武松心态变了,他完全破罐子破摔了,他认为杀一百个也是死,横竖不过一个“死”字!这是武松当时最真切的心态,所以他会不顾一切报复,见人就杀,管他是不是该死,都杀了再说!


乔鞅


看了很多人的答案,大多数都是说武松滥杀无辜,很少能说得客观公正。先说结论,张都监家十五口人,没有一个无辜者。另外,你不能指望那个时候的武松还能冷静分析谁该杀,谁不该杀,他又不是来断案的,他是来复仇的!

张都监家十五口人,没有一个无辜者,他们都陷害了武松

很多人认为,武松有一个污点,那就是“血溅鸳鸯楼”之时。武松为了报仇,杀了张都监、张团练和蒋门神不说,还杀了张都监家十五口人,包括玉兰、丫鬟、张都监老婆等人。

很多人说,武松太血腥了,张都监有罪,但他的老婆、丫鬟无罪,不该杀死,他这属于滥杀无辜。

张都监家人,真的很无辜吗?武松真的是滥杀无辜吗?其实,看看原著就知道,这些人没有一个是无辜的,武松杀他们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先看武松是如何被害的。

其实,从武松到张都监家第一天起,一切都是骗局。张都监先是表现出很欣赏武松的样子,然后张都监家的人也开始巴结武松,并让武松替他们找张都监办事,武松一说,张都监也都同意。

但是人有些公事来央浼他的,武松对都监相公说了,无有不依。外人俱送些金银、财帛、缎匹等件。——《水浒传》

于是大家都给武松送礼,武松为此还买了个箱子。

后来中秋节到了,张都监搞家宴,所有人都在。张都监着丫鬟、养娘等人不断劝武松喝酒。原文来说,就是“张都监着丫鬟、养娘相劝,一杯两盏”,后来更是换大杯,总之把武松灌了个半醉。

再以后,就是张都监把玉兰许配给武松,然后乘武松睡觉之时,假装有贼,并抓了前来帮忙的武松。众人到武松房间里一搜,发现箱子里都是些衣服、银酒器皿,大概价值一二百两银子。

可以说,从武松到张都监家开始,这场骗局就上演了。直到中秋节这场“重头戏”,骗局才结束。而这场骗局,张都监全家都参与了,包括他的老婆、丫鬟、仆人等。

如此看来,他们真的是无辜的吗?显然不是。接下来,我们挨个看看这些人,看看他们到底是否知道这场骗局。

第一个是负责养马的后槽。

武松大闹飞云浦后,趁天黑摸到张都监家,从后院进入,碰到后槽后,后槽认出武松后,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哥哥,不干我事”,武松都没说什么事,他就说不关他的事,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接着是两个丫鬟,丫鬟曾经给武松劝酒,也是陷害武松的人。

再接着就是张都监、张团练和蒋门神三人。武松要走时,来了两个亲随,这两个亲随,是亲手抓住武松的人,自然该死。后面是张都监老婆,玉兰和两个小丫鬟,她们四人也都是参与中秋家宴,参与陷害武松的人。

尤其是玉兰,就是她喊了抓贼,亲口欺骗了武松,根本不是无辜者。电视剧进行了美化,但是原著中不是,玉兰从来也没看中武松,她是给武松伤口撒盐的人,也是差点害死武松的人,她的死,罪有应得。

最后是三个妇女,武松找到了她们,并杀死了她们。事后,武松对张青说,这三个妇女是张都监的老婆、儿女和养媳。她们三人,也是张都监家人,也参与了那场骗局。

总体来说会发现,这些人都骗了武松,她们但凡有一人提醒武松,或者暗示武松,武松就不会被骗,他们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连作者在诗中也说,“都监贪污实可嗟,出妻献婢售奸邪”,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张都监让老婆、丫鬟、仆人等一起陷害武松。他们联合起来,给武松制造了假象和骗局,目的就是害死武松。

这样的人,你能说他们是无辜者吗?显然不能。他们这些人,和张都监一样,都是坏人。

有些人会站在圣母角度,说武松不该杀那么多人,这些人罪不至死。但是,如果你站在武松角度,会怎么想?会怎么做呢?那个时候,那种情景下,你又是否能保持理智,按着律法来处置这些人呢?

还有人说,武松是泄愤,破罐子破摔,压根不是这回事。武松是有目的杀人,也没有泄愤。如果泄愤,破罐子破摔,后面他就不会救蜈蚣岭那个张小姐了。相反的是,武松不但救了张小姐,而且银子分文没要,都给了张小姐。

影视剧弹幕里有些人,不论人家做什么,他都能找到点来喷。扪心自问一下,谁能做到毫无过错或者过失?不站在人物角度去考虑,只会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还常常圣母心,这样是不行的。

丁海峰20年后重新扮演武松,拍了一部电影,叫《武松惩奸录》,我觉得这个电影名就不错,他是惩罚奸人,不是滥杀无辜。


自说文史


在《笑傲江湖》中有个类似的情节,在莫大帮令狐冲杀死了费彬之后,令狐冲拾起费彬的长剑,“一剑又一剑的在费彬的尸体上以戳了十七八个窟窿”。令狐冲不是“鞭尸”那么无聊的人,所以当仪琳问他时,他回答:“莫大先生的剑刃又窄又薄,行家一看到费师叔的伤口,便知是谁下的手。我不是糟蹋他尸身,是将他身上每一个伤口都捅得乱七八糟,教谁也看不出线索来。”为了保护战友,不得不做“戮尸”这样残忍的事。

在《天龙八部》中,解释得更明白。阿紫的师哥用毒掌打死了无辜的酒保,阿紫对萧峰解释:“二师哥不是可恶,他出手没伤到你,毒是不能散,便非得另伤一人不可。”如果不把掌上的毒打到别人身上,就会伤及自己。虽然萧峰责备:“要散毒,他不会去打一头牲口吗?怎地无缘无故杀人?”的确是阿紫与同门草菅人命,但是在酒馆之中,匆忙之间,要找一头牲口,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那些英雄好汉、或者江湖豪杰看来,不会武功的普通人,和牲口也没有什么区别,可以生杀予夺。如果非要说有区别,就是普通人在特定的情况之下,也会伤及英雄。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潜伏》中余则成遇到的最大的危机之一,是女赌徒徐宝凤被李涯发现,追查到翠平的来历。其实当初,余则成是有机会杀死徐宝凤的,但是一时心软,觉得这人罪不致死,结果反而给自己带来危险。正如站长所说:“你心重,不够狠,不适合潜伏。”

武松在鸳鸯楼,也是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张都监是有兵马军队的。武松并不怕事后的报复,因为已经准备好海走天涯,否则也不会在墙上血书留名。

但是武松远道而来、又大量杀人之后,需要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吃点东西,补充体力,才能够继续逃亡。如果在这个时候,一个丫鬟,一个仆人,叫喊起来,惊动军队,或者没有军队,只是惊动了大量家仆,围攻武松,怎么办?

一对一单挑,武松不怕任何人。但好汉架不住人多,武松这时候最怕的就是惊动更多人。所以不管有罪无辜,一律不留活口。是他的残忍,也是他精细之处。


栖鸿看红楼


这位仁兄,问的这么委婉,无非表示对武二的不满,认为武二郎滥杀无故!即杀要犯主犯首犯就成,心也太狠些!那么请问你认为谁该活?为什么?是谁冒死给二郎告密,让其潜逃了?没人吧?是谁在武二吃酒后提醒武松,莫沉睡,恐要生变呢?也没人?那还说什么?都得死!必须的!

多亏武松神力,在飞云浦上,神功破枷,打死公人,和恶奴!这时武松,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报仇心切,直奔鸳鸯楼,翻墙越脊,大开杀戒!杀!杀!杀!制造惊天血案,但不牵连无故!临走撕帏蘸血,写下 :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何等光明磊落!只可惜,武二爷不懂无产阶级政策,不懂法律,不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或有人问,武松做法对错,杀都杀了而且是施公让杀的,谁能管了?就此!


行至水穷处67288616


武松其实是一个骨子里很自卑的人,因为自卑他一直拼命地想表现自己。他出场时得了疟疾,病怏怏地躺在地上,不被柴大官人待见。宋江只是请他一起喝了一顿酒,说了几句仰慕他的话,他马上就觉得得到认可,铁了跟宋江的心。只要你看得起他,他就愿意为你两肋插刀舍命相报,施恩礼遇他这名阶下囚,他马上帮对方赶走了蒋门神夺回了快活林,而不考虑施恩其实是当地黑社会。张都监表扬了他几句,他就决定为对方卖命,而没有看到有个陷阱在等着他。

自卑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武松,导致他变态的自尊和复仇心理。路过景阳冈时,店家不肯多卖酒给他,看着“三碗不过岗”的招牌,武松言语毫不客气,硬是喝了十八碗酒。到了岗上,看到官府的榜文,他才相信此处真的有虎,他想回到酒店去,有怕店主笑话“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去。路过孔太公庄子时,店主不肯将孔亮预定的酒肉卖他,他觉得输了面子,于是拳脚相向。这一切都是变态的自尊在作祟,当不被重视时,他就会疯狂地复仇。所以,他为哥哥报仇时,是脱去潘金莲的衣服,剖胸掏心再割头,报复张督监时将鸳鸯楼杀了个干干净净,连丫鬟都没有放过。


高速出击


血溅鸳鸯楼也许是武松一生当中唯一的一个污点,毕竟在这次大家都理解的反击当中,他却杀死了太多无辜的人,在水浒传武松的整整一生当中,这也许是武松唯一能被人挑出的“不良记录”!如果没有血溅鸳鸯楼所发生的滥杀无辜,武松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水浒传当中底子最干净的人,虽有杀人记录,但他所杀的人都是该死的人!

可是武松就非要破这个戒吗?在笔者看来,这个戒恐怕非破不可,因为在血溅鸳鸯楼之前,武松真真的被逼到了绝路上!



相信在血溅鸳鸯楼发生之前,即便武松遭人陷害重新被发配外地,他的心态依旧是坦然的,这也与他的性格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武松的个性当中,只要生活可以过的去,他不在乎自己会过什么样的苦日子,更何况他已经了无牵挂。

早年误伤他人,即便在柴进的府中饱受冷遇他也选择了隐忍。

为哥哥报仇,怒杀西门庆等人后,身怀绝技的他完全可以选择跑路,但却选择了自首甘愿被刺配外地。

甚至随后被张都监设计陷害,武松被迫屈打成招之后,也没有选择更进一步的反抗,而是继续服从被发配的结局。



可见在武松的概念里,只要能活下来即便遭遇不好的日子和境界,自己也能够选择接受,可偏偏当他来到飞云浦上的时候,他才明白一个问题,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活下去,二是反杀张都监全家,因为张都监已经做好了让他死的准备!武松根本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所以只有反杀张都监全家和蒋门神本人,才能确保自己事后不会遭到更进一步的报复,在飞云浦成功杀死所有刺客脱身之后,单纯的跑路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彻底灭掉张都监和蒋门神才是上策,可在随后血洗鸳鸯楼的过程中,武松为何又毫不犹豫的将那些仆人也一同杀死呢?也许在武松的眼里,他们虽然是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小人物,但却也间接成为了现害自己的帮凶。



因为当武松入住张都监的家里时,张都监就早已设下了那个偷盗的圈套,而在这一过程中,他身边的仆人甚至包括陪伴武松的玉兰,都成了整个圈套的助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他们都在陷害武松这一环节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在已经被逼到悬崖边的武松的眼里,他们都是需要被清除的目标,更何况武松的一忍再忍,换来的却是最终的杀戮,在被逼到绝境之下,武松也丧失了所有的理性,一场全方位的大屠杀就此发生!


辽宁资深球迷


《水浒传》中武松是打虎英雄,落草为寇是英名败落。

若不杀人,并且不去枉杀,还是一个得好的公职人员,一辈子有一碗好饭吃。

但偏偏生性激烈,做人处事超然而去。血溅鸳鸯楼丧失人性,暴露出残忍致极的嘴脸,把侠肝义胆彻底丧失怠尽。

明知丫环无辜,识为同污流,竞然痛下毒手。既承认杀人者武松,又有何意?





白云3498


杀一个人也是杀,杀两个人也是杀,反正都是死,日子也没好了。失望和希望交替进行,武松杀心已经无法控制,作为《水浒传》血腥气最重的人,他经历了什么

武松经历犯法守法、犯法守法,最后铁了心地落了草。最早的时候,因为和人有争执,把人个打了,武松以为将对方打死了,因此躲藏在柴进家里,后来听说人没死,所以就打算回家了。随后因为打了老虎,为民除害,县里很看中他,武松也觉得自己凭本事吃好饭,留好名。

(《水浒传》剧中打蒋门神)

坎坷的武松找到了哥哥,日子好了起来,哪知道他嫂子是个淫妇,闹出血光之灾来,此时的武松本来没想杀人,只想让官府处置,哪知道西门庆勾结官府,于是武松这才亲自动手杀人,即便如此,武松也自首了,并没有跑路。

发配入狱后也是坎坎坷坷,只是因为施恩要抢他的快活林,武松似乎日子又好了起来,哪知道蒋门神他有后台,他的后台又和施恩父亲的顶头上司勾结在一起,这就倒了血霉了。暗中进行的他们武松如何知道,在张督监家里,武松不仅有个好差事,还即将娶个老婆,这即将走向人生巅峰的节奏。

(《水浒传》武松杀嫂)

眼看生活指日可待,又被栽赃陷害,飞云浦上武松险遭不测,险象环生、死里逃生的他终于变成了恶魔,他或许也会想过,那张督监的家里有无辜的人,但是武松此时报仇的心已经让他不管不顾了。无论别人如何辩解,他再也不能相信这些人。

武松在杀人时自己说道:“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一死!”这就是他杀人的唯一心理。一来是给自己报仇,二来也是泄愤,三来则在杀戮中表达了车头彻底的失望。

(《水浒传》飞云浦武松)

所以说,武松的目标虽然是蒋门神、张团练和张督监,但是一切和他们有关系的人还有那些有可能参与陷害武松的人都成了武松的目标。事后,武松不仅敢作敢当,也相当狂妄,直接墙上写出自己是杀人犯,后遇孙二娘,伪装成行者,逃过一劫。

此后的他还似乎抱着招安的心,因为他已经冷静了下来,他随后偶遇宋江,即是如此说。但随着加入二龙山,遇见鲁智深,想必大受影响,他就成了彻彻底底反对招安的那个人。


泊图泊途


说起来武松在血溅鸳鸯楼之前行事也是张驰有度,颇有分寸,即使帮他哥报仇也是有勇有谋。他从蛛丝马迹中分析出武大郎的死因,又搜集了相关的人证、物证,想着去衙门告状,后来因为被知县拒绝,不得已才自己前去报仇。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之后还去投案自首,因为这时候的他对官府还报有希望,总想着堂堂正正的在阳光下做人。

要说到武松在鸳鸯楼时为何失了分寸大开杀戒,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被欺骗后,对官府彻底失望,不杀不足以解恨。

武松为施恩抱打不平,醉打蒋门神帮施恩夺回了快活林,之后武松没事就在快活林帮施恩看看场子,没事喝点小酒打点小拳过得却也逍遥快活,他压根儿就不知道这蒋门神还有靠山。

那个张都监本是个老奸巨滑之人,他把武松请到了州城,好吃好喝招待着,恩遇有加,还要把那个漂亮丫环玉兰许给武松为妻。武松哪知道张都监所做的这一切都只是在做戏,还以为他是真的赏识自己,千里马终于遇到了伯乐,焉能不喜。这时的武松还是一热血青年,谁对他好他就会加倍对别人好,知遇之恩定当厚报。

所以,那天晚上武松正在月下舞棒,听得墙外有人喊捉贼,武松根本没多想就跑出去帮忙,没想到被当做贼人抓了。不仅被抓了,还在他房里搜出了金银细软拿到了贼脏,他知道自己被人坑了却百口莫辩。

于是武松再次被发配恩州牢城,可光发配还不算完,押送的公人还想在飞云浦结果了武松,结果反被武松给杀了。至此武松才彻底明白这一切都是蒋门神和张都监的奸计,他被人蒙骗至此,一腔悲愤无处发泄,不杀不足以解恨。

杀红了眼之后索性破罐破摔。

于是武松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一定要回去出了这口恶气。所以他不仅不逃反倒又回到了孟州城,潜进了张都监家中,此时他的心中只有恨,恨张都监的阴险和欺骗,把他玩弄于股掌之间,估计是连带着把张都监家里的人也都恨上了。

刚开始或许武松还留有三分理智,但杀戒大开之后,就控制不了自己,也不想控制索性破罐破摔了。武松那时心想,杀一人也是死罪,杀一百人也是一样,杀红眼了之后男女老少一个不留,直杀得血溅画楼,尸横灯影。

官府之中尽是张都监之流,这时的武松已经对官府彻底失望了,不再想着能够通过官府来解决问题,只有杀人才能平复他心中的怒火。他报了仇之后蘸血在墙上写下一行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然后就逃出城外,直奔十字坡投奔张青和孙二娘去了。

武松是《水浒传》里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人物,热血青年,胸怀坦荡,行事果断,敢做敢当,唯一的一个污点可能也就是在鸳鸯楼一战中大开杀戒,令许多无辜的人也丧命在了他的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