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連載」《寧武清朝史話》第6章(20)

六、大清朝人才輩出 寧武縣群星燦爛

——清代寧武的望族與名人

7、熊六起義

熊六,大名熊振德(1838——1879年),朔州大塗皋村人,清朝光緒四年(1878年)曾在寧武縣上白泉村領導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清起義。

熊六幼年喪父,家道貧寒,靠寡母務農維生,他每年冬春在村塾讀書,夏秋為地主放牧牛羊。十五歲時因為生活所迫輟學,作地主僱工,因飯量過大而遭地主嫌棄,熊六十分不滿。

同治初年,熊六在村外遇見一人。談吐投機,遂拜之為師,請回家中。原來此人是個白蓮教頭目,二人相處日久,熊六便接受了此人傳播的白蓮教教義。參加白蓮教後,他整天以傳教為事,先在朔州丈子村,後到寧武高崖上村及上、中、下白泉村,廣收信徒,常責令富豪舍衣捐糧救濟窮人,因而深得鄉民的信任,附近村莊入教者日益增多。1877年山西全省大旱,寧武饑民餓死過半,熊六便會同寧武教徒殷開國、殷甲辰等人倡導“劫富濟貧”,他們率領教徒,手持樺棒,找到地主富戶門上“勸捐”,又在寧武上白泉村設攤放粥,前來就食的有1000多人。上白泉村一時成為廣大饑民心中的聖地,人們尊稱熊振德為“六王爺”,傳教範圍從寧武迅速擴展到崞縣以及朔州、山陰的部分農村,一月之間入教人數達500多人。

白蓮教遍及於朔州,寧武、代縣、崞縣等地。光緒四年正月,朔州知州姚官澄派趙、李二位武教頭興師討伐,二人被熊六部下生擒,押至幹羊峁的教堂用鍘刀鍘死。

1878年2月10日,熊六見勢已騎虎,便宣佈起義,設官分職。任命殷開國為軍師,由殷甲辰統領軍隊。起義軍以寧武上白泉、中白泉、下白泉三村為基地,蒐集武器,修築營盤,隨時準備迎擊清軍,並派人分赴各地動員教徒,運糧送餉,回營參戰。25日義軍夜襲金湯城(今寧武縣盤道梁),擊斃清軍外委杜存亮,然後回師奔襲陽方口把總衙門,清軍四散,義軍奪得鐵炮2門。首戰告捷,聲勢益壯,起義軍迅速發展到3000餘眾。熊六迫使姚官澄和平談判,開倉濟民。當時軍中曾有高等參謀賈濟州建議,固守一隅不如長驅直出,取神池,奪五寨,實行遊擊免遭“圍剿”。可惜熊六沒有采納這一正確策略,結果在4月初遭到兩路清軍的圍攻,戰鬥相持一天一夜,最後熊六、殷開國在突圍中被俘,押回朔州後遇害。起義軍的餘部堅持了一段時間的鬥爭,也以失敗告終。

姚官澄心狠手辣,鎮壓了熊六的農民起義後,又集中當地富豪,向義軍家屬下毒手,滿門抄斬者數百家。這是清末發生在寧武境內的一次大屠殺。

如今在上白泉村還保留著當年義軍聚義廳的廢墟,義軍的後代還保存著熊六當年的大印及遺物史料。熊六造反遺址在今下白泉村幹羊峁高地。其上有起義軍的聚義廳廢墟。高地上多為鐵碣石,呈紅褐色。民間相傳,鐵碣石的紅顏色是當年義軍的鮮血染紅的。時至今日,當地人誰也不忍心搬動,以示對熊六,對義軍的敬仰。(連載文章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