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古代總喜歡說攻破樓蘭,樓蘭究竟是個什麼地方?

用戶6821404659


提到樓蘭,大家第一時間估計會想到兩件事。

第一個就是舉世聞名的樓蘭女屍。上世紀三十年代,科學家們在新疆庫姆河附近一個沙丘上,發現了一個船型木棺。

打開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映入眼簾。這具女屍已經沉睡了3800多年,卻還年輕美麗,雙目緊閉,嘴角微翹,就像著了魔法剛剛睡去,臉上浮現著會心的微笑。科學家們製作的容貌復原圖,讓無數人驚歎於她的美麗。


(樓蘭女屍復原圖)

第二個便是各種膾炙人口的詩歌了。我們在讀邊塞詩的時候,常常能讀到這樣的句子: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邊塞詩)

這不由得讓人好奇,為什麼古代詩人總喜歡把樓蘭當做靶子?難道此國和中原有什麼天大的仇恨嗎?

其實不然。

樓蘭只不過是漢時期與我國衝突的一個西域小國罷了。與其他少數民族政權相比,它並沒有對中原造成大的衝擊。那麼為什麼卻總是受到詩人的抨擊呢?

看看這些詩人,我們不難發現,李白、王昌齡,都是唐代詩人。作為漢之後的一個大一統時代,唐朝人對漢有著很深厚的感情,常常以漢人自居。

比如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用的便是:“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以漢喻唐,是當時詩人的慣用手法。

而樓蘭,正是漢抗擊的對象。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它成為眾矢之的了。

接下來再介紹一下樓蘭。


(樓蘭遺蹟)

樓蘭,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地處新疆羅布泊,曾經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漢書》載:“……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 五百七十,口萬四千一百,勝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樓蘭地理位置)

從這些描述可以看出來,樓蘭是個人口稀少之地,而且坐落於大西北,十分偏僻。

據科學考證,至少在3800年前,這一帶就已經有居民了。 早前,羅布泊一帶是茫茫沙漠中的一片綠洲。

《漢書》有云:“地沙滷,少田,寄田仰谷旁國。國出玉,多葭葦、檉柳、胡桐、白草。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橐駝,能作兵,與婼羌同。”

就是說,樓蘭盛產玉石,駱駝和驢馬,人們逐水草而畜牧而生活。

孔雀河和塔里木河在這交匯,水量充沛,成為沙漠中獨特的風景線。美中不足的是,這裡的土地多為鹽鹼地,無法種植作物,只能依仗旁國。


(樓蘭古城遺址)

漢時,樓蘭是西域最東邊的絲綢之路上的當道之地。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在貿易往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當時的西域,樓蘭十分耀眼。

在林林總總的三十六國中,這裡的商人旅客最為集中。各地的商人們長途跋涉,都以此為中轉站。

(西域三十六國)

但是,儘管十分繁榮,此時東有大漢,西有匈奴,樓蘭只能在兩個大國夾縫中生存。

漢匈都欲控制樓蘭,樓蘭在漢匈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

匈奴人為樓蘭指派了一個國王,名叫安歸。安歸對漢人十分敵視,屢次派人截殺漢使館,搶奪財物。

漢武帝忍無可忍,便派出大將傅介子出征,一舉凱旋。此後,樓蘭便成為了漢的附屬之地,改名為“鄯善”。

(傅介子雕像)

在漢的統治下,樓蘭依然是很興旺的。

東晉後,中原群雄割據,混戰不休,無暇顧西域,樓蘭便逐漸與中原失去聯繫。

那麼,樓蘭是什麼時候消失在茫茫大漠中的呢?又是怎麼消失的呢?

其實,其覆滅,既是天災,也是人禍。

原來,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匯聚在羅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長,泥沙越積越多,淤塞了河道,這兩條河便另覓新道,流向低窪處,形成新湖。

而舊湖在炎熱的氣候中,逐漸蒸發,成為沙漠,水是樓蘭城的萬物生命之源。

湖水的北移,使得水源枯渴,樹木枯死,市民皆棄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終於被沙丘湮沒了。


(乾涸的羅布泊)

而當時,戰爭頻發,過度開墾,也是導致荒漠化的一大因素。

在天災人禍的影響下,這個神秘的小國,曇花一現般繁榮了五百年後,便隨著風沙一起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了。

只有留下了的種種傳說與美好的故事,讓人對這千百年前響著駝鈴的西域之地而心馳神往不已。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這個問題我略知之一二,若答得不充分,朋友們儘可指正。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古人總喜歡說攻破樓蘭?

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順手拈來,把攻破樓蘭變成表達必勝決心的象徵

最大的原因,來自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這豪邁蕩氣的詩篇,代代相傳,喚起人們對樓蘭古國的神秘遐想。更由於樓蘭古國地處遙遠的西域邊陲,具體情況瞭解有限,更增加了幾分神秘感。久而久之,樓蘭古國就變成了一個遙遠天涯的代名詞,每當遠戰征伐,人們自然而然想起了王昌齡的豪邁詩句,順手拈來,攻破樓蘭就成了表達決心的習慣性表述。

二、歷史變遷,增加了樓蘭古國話題的重複性

早在漢代以前,中原與樓蘭古國並沒啥聯繫,對其瞭解更是朦朧。從張騫通使西域,才開始與樓蘭建立聯繫,並逐漸使樓蘭變成了中原的附屬國,每年向漢朝進貢,雙方有了互通往來。但是,由於地處過於偏遠,管轄乏力,加之匈奴不斷入侵,弱小的樓蘭國無力左右逢源,時不時就又變成了匈奴的附庸國,便又成了中原不斷征伐的對象。不斷的反覆,不斷的征伐,在人們心中形成了一種固有觀念,彷彿那裡是個是非之地,難以收服之地。所以就把攻破樓蘭變成了征伐的代名詞。

三、唐僧西天取經,把樓蘭推向了新的高度

到了唐代,唐太宗為了加強對世界的瞭解,派遣唐玄藏遠赴西域。在唐僧西去的路上,恰也路過樓蘭古國。唐僧在傳經佈道的同時,也同時對那裡進行了考察。在其撰寫的回憶錄《大唐西域記》裡作了詳細描寫。親自考察,又有文字記載,無疑增加了後人對樓蘭古國的進一步瞭解,明晰了樓蘭的來龍去脈。於是便有了“不破樓蘭誓不還”的詩篇。“攻破樓蘭”也就成了嘴邊上的一句話。

下面回答第二個問題:樓蘭究竟是個什麼地方?


一、樓蘭古國在新疆羅布泊地區

古籍記載,樓蘭古國最先是在新疆的鄯善,後經過戰爭的變遷,遷徒到如今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以西地區。整個遺址散佈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鄯善和羅布泊地區,我十多年前都曾親自去過。經過千年的歷史變遷,在鄯善已找不見任何歷史遺存。尤其鄯善大部份地區為荒原戈壁,颳起風沙遮天蔽日,什麼遺蹟也難以抵禦長久的風沙剝蝕。

上世紀初,瑞典人赫文.斯定,來到羅布泊地區探險考察,發現了樓蘭古城遺蹟,並蒐集了大量文物古董。至此,樓蘭古城遺址被確定已經沒有疑義。如今的樓蘭古城已開發成旅遊景點,八方遊客紛至沓來。只是太過遙遠,路途艱辛,一般的遊客只能望而卻步。

二、樓蘭古國曾是個水草豐美的魚米之鄉

幾百年前,樓蘭古城還是個水草豐美的魚米之鄉。羅布泊,聽名字就是湖泊麼。只要有水,自然就會有魚有草有樹。羅布人村寨,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同時從那個地區發掘出來的魚船魚網更無可爭辯地說明了這個事實。

另外,從地理位置上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從崑崙冰川發源的塔里木河,自西向東流向羅布泊地區,那裡怎麼可能不水草豐美。只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阻斷,導致塔里木河水逐漸萎縮斷流,才中斷了對羅布泊的水源供給。

而從博斯騰湖發源的孔雀河,也是自北向南流向羅布泊地區,也是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吞噬,導致了斷流,使羅布泊同樣沒有了水的滋潤。

三、歷史之謎,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儘管沒有了兩條河流的水源供給,但並不是樓蘭古國消失的主要原因。因為史料記載,羅布泊湖面曾達12000平方公里,最小時仍達500平方公里。這麼寬闊的湖面,怎麼可能輕易乾涸。

目前對樓蘭古國消失的原因,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四點


一是因為遇上了流行的大瘟疫,樓蘭人本就因為這場瘟疫所剩不多,加之沒有先進的醫療條件,只好棄城另尋家園。


二是戰爭導致古國消失。由於這個地區過於富庶豐美,多方前來爭戰奪取。導致古國滅亡。


三是當地人亂砍盜伐,不顧生態平衡,致使水土流失嚴重。加之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兩條河流的斷流,中斷了水源供給。使人們無法生存下去。


四是由於地質構造更迭和自然條件變化,使樓蘭古國在暫時間內被埋沒消失。


以上四條不過是人們的推斷。很顯然,無論哪一條,都是經不住推敲的。

首先,瘟疫流行哪裡都有,但還沒有因為這個原因導致滅國的先例。

其次,戰爭導致滅國的原因更是牽強。既然這裡水草豐美,戰爭奪取只能改朝換代,不可能流血犧牲奪取後反倒遺棄。在邏輯上都講不通。

再有,濫砍盜伐只能是暫時的,當發現要滅國滅亡了,還能繼續自取滅亡嗎?這是個不現實的問題。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築造了10多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居住區,行政區和軍事區佈局合理,城市功能齊全而佈局分明,城市規劃和發展意識顯著。從出土的遺物看,木雕、織物、錢幣、文書、胡楊木架和少量的蘆葦牆,無不證明當時羅布人精湛的手藝和樓蘭經濟的繁榮。而那裡並沒有發生地質構造更迭導致滅國的證據,更沒有因自然災害就一下子滅國的可能。

至此,地處古絲綢之路要衝,又水草豐美的富庶繁華之國,一下子消失在茫茫沙海之中,並且沒有任何文字記截,其原因便成了至今未解的千古之謎!


文化一家人


經常閱讀我答文的好友,可能會感覺到,我在做答文的時候,會經常提及“意象”這兩個字,並且會利用可用的機會,解釋一些詩詞中的意象。



這是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被帶偏了。讀書的時候,老師解釋詩詞時會說:“這個詞的意思是……。”長大後,電視上的教授也是這樣說。其實,意象和詞彙是有區別的。

對詩詞創作有興趣的好友,一定要記下這句話:組成詩句的基本單位是意象,而不是詞彙。

就以題目中的“樓蘭”為例,假如將其作為詞彙來解釋,那其就是一個已經消失的古西域國名, 遺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若羌縣境內。



中國傳統詩詞的“意象”,可解釋為能投影出一定含意的物象。物象包括景、物、人、事、典等。

在詩詞中,“樓蘭”也是一個源於典故的特定意象,出自《漢書·西域傳上》及《傅介子傳》。是說樓蘭古國在漢代時,位於通向西域的南道上。“因居漢與匈奴之間,常持兩端,或殺漢 使,阻通道。 元鳳四年, 漢遣傅介子斬其王 安歸 ,另立尉屠耆為王,更名為鄯善 。” 傅介子也因此立功封侯。



在詩詞中,刺樓蘭,斬樓蘭,破樓蘭,返樓蘭,都護樓蘭返等關鍵詞都是指向此一典故,借用為殺敵立功的意象(事典)。而並非與“樓蘭”有多大的仇。例如: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唐.杜甫《暮冬送蘇四郎徯兵曹適桂州》:

盧綰須徵日,樓蘭要斬時。

唐.孟郊《猛將吟》:

擬膾樓蘭肉,蓄怒時未揚。

唐.張九齡《送趙都護赴安西》:

自然來月窟,何用刺樓蘭。

“樓蘭”此一意象,在詩詞中很常見,詩例也很多,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舉了,大家補充吧。


詩詞書院


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一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至今讀起來還是那樣蕩氣迴腸,讓人們感嘆大唐雄風震懾西域的同時,也更能體現出唐人的豪邁與自信。

樓蘭,一個坐落在新疆羅布泊的邊境小國,有何本領能讓大詩人王昌齡如此看重,並且把攻破樓蘭來比喻為自己建功立業的雄心?

夾縫中生存的樓蘭古國

樓蘭國,是秦漢時期在我國西域地區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在秦朝之前,由於諸侯紛爭,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中原地帶,致使西域的歷史很少有人過問,當時的人們甚至都不知道秦國以西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直到漢朝統一了天下,由於漢初常年與匈奴作戰,從俘虜的匈奴人口中才得知了西域原來有大月氏、烏孫、樓蘭、大宛等國家,並且根據匈奴人的描述,漢朝人甚至都覺得有些恐怖,原來西域國家的這些人都有著黃髮白膚,簡直炸裂了漢朝的“三觀”。

要不是匈奴的咄咄逼人,也不會有後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沒有漢武帝自然也就不會有張騫出使西域,更不會有後來有關西域的一切史料。

當年漢武帝為了尋找“戰略合作伙伴”共同對付匈奴,他通過往返於西域和中原的商人處得知,在西域有一個大月氏國,這個大月氏國本也是強國,只不過中了匈奴的詭計,國王被匈奴人殘忍殺害。

並且把頭顱割下來做成了酒器,大月氏經此劫難,不得不選擇西遷,以避免匈奴的打擊。漢武帝認為如果能說服大月氏從西線加攻匈奴,自己的壓力不但可以變小,而且能趁匈奴兩線作戰徹底解除60年來匈奴對於中原的威脅。

在派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樓蘭古國第一次和中國發生了關聯。原來樓蘭早就變成了匈奴的附屬國,國王不但對漢使惡語相向,而且還派兵襲擊漢使的隊伍,這讓漢武帝大為惱火。

果然,天子一發怒,樓蘭只有等著血流成河的下場,只不過樓蘭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他知道自己與大漢相比不過是螞蟻比之於大象,等漢軍一到,國王就開城投降了。

並且把王子送到長安充當人質。然而,此時的匈奴在西域的勢力依然很強,可以說,漢朝和匈奴哪一個都是小小的樓蘭得罪不起的,樓蘭不但向漢朝稱臣,還同時跪在匈奴人的腳下。

小國的外交自古就是如此,只能在夾縫中取得一絲生存空間。

“雖遠必誅”不止是有陳湯

之所以如今有很多人崇拜漢宣帝,不止是他是一個來自於“監獄”的沒落皇子,深知民間百姓疾苦,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帶領下,漢王朝又一次帶向了鼎峰。

如果說漢武帝徹底消滅了匈奴的有生力量,而漢宣帝則是將匈奴隱患徹底消除的關鍵人物。在他做皇帝時期,陳湯“假傳聖旨”脅迫甘延壽出兵剿滅了一直對抗漢王朝的郅支單于,並且留下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千古名言。

無獨有偶,在宣帝的上任昭帝時期,樓蘭國就提前感受到了這句話不僅僅是漢王朝的說說而已。由於匈奴勢力在西域的復甦,樓蘭國再一次倒向了匈奴,又幹起了劫掠漢使的勾當,這一次漢王朝沒有再給他留一絲情面。

於是,昭帝派傅介子手持天子詔書出使樓蘭,樓蘭國王自恃有匈奴撐腰,對漢使相當傲慢。傅介子沒有當面發作。到酒過三巡以後,他悄悄的接近樓蘭王,並宣稱皇帝有財物賞賜給他,樓蘭王信以為真,就和傅介子來到後帳。

可沒想到的是,傅介子隨即掏出一把匕首,直接捅向了樓蘭王的心臟,然後提著樓蘭王的腦袋出來,大聲說到:

“漢軍已在城外,樓蘭王殺害漢使,罪不容誅,如有反抗者,漢軍一到必定玉石俱焚”!

樓蘭的大臣哪裡見過此等陣勢,紛紛表示願意投降漢朝。

而傅介子帶著樓蘭王的首級回到長安,霍光重重的賞賜了他,並且派兵佔領了樓蘭,把樓蘭改名為鄯善,樓蘭從此徹底納入到了西域都護府的管轄之中。

樓蘭古國消失之謎

從西漢一直到西晉,不管是中原戰亂也好和平也罷,樓蘭國經過上次的教訓再也不敢與中原王朝叫板,而真正讓樓蘭徹底脫離中原王朝是發生在五胡亂華時期。

由於晉武帝選擇接班人的失敗,白痴皇帝司馬衷就如同一個懷揣鉅款的娃娃在鬧市中行走一樣,誰都會起搶奪之心。

先是有八王之亂徹底動搖了西晉的統治根基,然後五胡亂華讓漢人丟掉了北方大好河山,樓蘭國也徹底與中原王朝失去了聯繫。

直到後來北魏派兵攻滅了樓蘭,這個在中原王朝的記載中存在了600年之久的古國就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有人說是因為樓蘭人長期的亂砍濫伐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為了尋找水資源,原來的都城就荒廢了。也有人說樓蘭國爆發了嚴重的瘟疫,致使樓蘭人口大面積死亡,僥倖生存者也被迫遷徙,後來完全融入到了其他民族。

不管怎麼說,樓蘭古國的消失在史學界仍然是莫衷一是,也只能期待日後科技的發展能給我們還原一個真實的樓蘭古國吧。


小小嬴政


樓蘭是古代西域的一個小國,位置在今天新疆的東部,是西域各國中離漢朝最近的一個。由於樓蘭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在漢朝和匈奴爭奪西域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西漢前期,西域地區是處在匈奴的控制之下的。漢武帝開始反擊匈奴以後,漢軍先後奪取了河套、河西等地區,並深入漠北,重創匈奴主力。匈奴附屬部落紛紛投降漢朝,匈奴王庭遠走漠北, 今內蒙古大部都落入漢朝手中。


匈奴北逃之後,漢匈爭雄的焦點就轉向了西域地區。張騫首次出使西域後,建議漢武帝通過結好烏孫等西域各國來打擊匈奴。

元狩四年(前119年), 漢朝以張騫為中郎將, 帶領 300人出使西域。此次出使雖未能實現與烏孫結盟的目的, 但烏孫派出了幾十人的使團訪問漢朝。他們回國後, 向國王報告了漢朝地域遼闊、人殷物阜的情況, “其國乃益重漢”。不久,大夏、大宛等西域各國的使者也相繼來到長安, “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

為了拉攏西域各國, 漢朝除了頻繁派遣使者和謀求與烏孫政治聯姻以外,主要採取了經濟手段。漢朝希望通過向外國展示大漢的富饒,來使得西域國家心悅誠服,歸附於漢。史載:“是時上方數巡狩海上,乃悉從外國客,大都多人則過, 散財帛以賞賜, 厚具以饒給之, 以覽示漢富厚焉……多聚觀者,行賞賜,酒池肉林,令外國客遍觀各倉庫府藏之積,見漢之廣大,傾駭之。”

但是, 這一策略並未奏效,西域各國不但沒有被漢朝感化,反而是增加了對漢朝財富的貪慾。它們自以為漢朝距離遙遠,漢軍絕無法威脅到自己,便對漢朝十分不恭敬,把漢朝使者當成了“肥羊”,肆意勒索。而對於武力強橫的匈奴,它們則十分畏懼,不僅對匈奴使者恭順異常,殷勤款待,而且時常向匈奴提供情報,搶劫殺害漢朝使者。

《史記 大宛列傳》記載:“宛以西,皆自以遠,尚驕恣晏然,未可絀以禮羈縻而使也。自烏孫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單于一信,則國國傳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漢使,非出幣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騎用。所以然者,遠漢,而漢多財物,故必市乃得所欲, 然以畏匈奴於漢使焉。”“樓蘭、姑師小國,當空道,攻劫漢使王恢等尤甚”。

樓蘭由於地處西域的最東端,漢朝使者出使西域,樓蘭必定是他們經過的第一個國家,所以匈奴十分注重控制樓蘭,並利用樓蘭來劫殺漢朝使者。

在經濟手段無效後,漢武帝決定使用武力。元封三年(前108年),漢朝將軍趙破奴率七百騎兵攻破樓蘭,俘樓蘭王。

此後,漢朝和匈奴又圍繞對樓蘭的控制權進行了反覆爭奪,雙方各自扶持親近自己的樓蘭王上臺。公元前92年,漢朝派出傅介子刺殺樓蘭王,再次控制樓蘭,並把樓蘭改為“鄯善”。

到了公元前60年,漢朝正式設立西域都護府,匈奴勢力完全被逐出西域。

“樓蘭”在後世人們的記憶裡,成為了漢朝對西域的征服運動的一個象徵,一個符號,所以頻繁出現在古詩裡。這是人們對強漢時代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的精神的一種追憶。


談史說事


自古唐詩宋詞裡,有不少關於"斬樓蘭"和"破樓蘭"的詩句,比如"卻將舊斬樓蘭劍,換得黃牛教子孫。"、"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功名恥計擒生數,直斬樓蘭報國恩。"、"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又比如"橫行俱足封侯者,誰斬樓蘭獻未央。"等等,而樓蘭這國家最早在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中有所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今羅布泊)。"但是在這些古詩詞中大多運用了"斬"、"破"等並不太友好的詞,可見這個國家給漢代時期帶來了許多不愉快的記憶。

據《漢書·傅介子傳》中所記,漢代時期地處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樓蘭國,樓蘭是個很小的國家,但位置較為特殊,地處通往西域的要道。而漢武帝在位期間,希望能跟西域交流,以便各國友好往來,而樓蘭因屢次阻礙漢朝使節通往西域,漢武帝曾派兵征服了這個小國。相安無事幾年後,樓蘭老國王去世後,新樓蘭王受匈奴使者的慫恿,背叛了漢朝,多次殺死漢朝前往大宛國的使臣。

漢朝自然不能容忍這麼一個小國對國家造成的損害,於是漢朝準備再次派人征服樓蘭。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出使西域,前往樓蘭,表面上看是來進獻物品,增進兩國友好關係的,實則前往刺殺新樓蘭王,樓蘭王本身是個貪財之人,並未起疑,很喜歡漢代使者進獻的金帛等貴重物品,放鬆警惕,與傅介子一起喝酒,酒醉後,傅介子與王單獨談話,兩個壯士從後面將王刺殺,樓蘭貴人、親近等都逃跑了。

傅介子此時霸氣宣告:"樓蘭王有辜負漢朝之罪,天子派我來殺他,應當另立在漢朝的王弟尉屠耆為王。漢兵將要到了,你們不要亂動,否則,自取滅亡了!"傅介子就斬下樓蘭王的頭,用驛車送到長安朝廷,懸首於北闕下。正因為傅介子如此有勇有謀,立下軍功,漢封傅介子為義陽侯。最終樓蘭再一次被降服,立尉屠耆為樓蘭王,改國名為鄯善,大漢還令他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斷絕了與匈奴的聯繫。

這樣看來,傅介子就算拿到現在來說,他的勇氣也是值得稱頌的。到了唐代,疆域空前遼闊,唐代大軍到達西域時曾經尋找過樓蘭,可是沒有找到,它從此消失了,只存在於邊塞詩人們的想象之中。

唐代詩人詩中的"樓蘭"也並非真實存在的了,而是詩人抒發自己精忠報國的豪情壯志的一種情感體現罷了。之所以在唐宋時期,故事中頻頻出現"樓蘭"一詞,可見並不是真正的與樓蘭對峙,正如辛棄疾在《送劍與傅巖叟》中所提"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也是泛指侵擾西北地區的一些國家罷了。

漢降樓蘭易如反掌,樓蘭消失眾說紛紜

有人說,樓蘭消失於戰爭。局勢動盪,戰亂不斷,就樓蘭國王的兩面派做法,確實國家活得不能太長了,後遭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後被遺棄。當然也有人說,樓蘭衰敗於生態環境的惡化,上游河水被樓蘭居民截斷後改道,導致河流斷流,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不管是由於何種猜測,歷史上的樓蘭古國不復存在,終歸消失在了茫茫的華夏大地一角了。而我覺得不論是環境因素還是人為因素,樓蘭古國的消失也終究是一個國度對自然和社會的索取,一個國度的氣數已盡。

樓蘭古國今何在?遙望舊址憶往昔

我們中原地區知道樓蘭這個地方是從西漢說起的,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途經樓蘭重鎮,這在司馬遷在《史記》中正確地記載說:"樓蘭、姑師邑有城廓,臨鹽澤(現今是羅布泊)。"這是中國歷史文獻上第一次記載樓蘭城。

而在東晉至唐代,王昌齡詩中所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軍將樓蘭作為戰鬥目標,說明樓蘭還處於唐代的邊境地區。

而自唐代之後,樓蘭就好似從這個世界消失了一般,再無記載。

直到近千年,樓蘭古城部分遺址才漸漸呈現在了人們的眼前。

據考古發現,樓蘭古城的確切地理位置在東經89度55分22秒,北緯40度29分55秒。它佔地面積為10萬8千多平方米,一南一北兩條河流繞城而過,城東則是碧波萬頃的"鹽澤"羅布泊。樓蘭古城位於今天中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整個遺址散佈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樓蘭古國就是在漢代也不曾輝煌過,只是在《史記》中,有所記載罷了,若是感興趣的,想去觀賞一下樓蘭古國舊址,那也是在斷壁殘垣之間找尋一些往昔的影子罷了(一往文學作者:阿新新新不了)


一往文學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王昌齡的邊塞詩,應該是每個中國人自幼就學習過的千古佳句。那麼,詩中的樓蘭究竟在哪裡呢?

根據考古研究,樓蘭應該是在今新疆羅布泊及周邊地區。在漢晉時期,這裡水草豐茂,也是漢朝使者前往西域諸國的門戶之地。

最早確定樓蘭古城位置的人,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他在1900年漫遊羅布泊時,發現了震驚中外的樓蘭古城。

隨後,斯文·赫定又在1901年經過精心準備再次進入羅布泊,找到大量的出土文化,包括一些佉盧文的書信、錢幣、陶器,這些考古發現足以確定樓蘭古城的存在。

自此以後,各國的考古學家紛沓而至。

例如,那位大家耳熟能詳的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Marc Stein),就曾對樓蘭遺址進行了破壞性的發掘。

此外,還有日本人橘瑞超則發現了晉咸和年間的西域長史李柏寫給焉耆王的書信,就是著名的《李柏文書》。當時西域長史的駐所正是樓蘭。

總而言之,樓蘭雖然已湮沒於歷史的風沙下,但經過後人的考古,已經能勾勒出那裡曾經的燦爛與輝煌。


HuiNanHistory


樓蘭國,名字最早見於《史記》。

樓蘭的地理位置大概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邊,羅布泊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

漢武帝時期,漢軍打通西域要道,而樓蘭國則位於漢與西域匈奴之間的咽喉之地。



起初的樓蘭截殺漢朝使者商旅的事件時有發生,大漢哪吃的了這樣的虧,於是攻伐不斷。

樓蘭很快被打服,與漢交好,於是又遭來匈奴的攻擊,於是樓蘭又向匈奴稱臣,並向漢匈兩方派去質子,成了名副其實的兩面派。

這也是亂世中小國的悲哀。

後來匈奴的質子安歸回到樓蘭,即位樓蘭王,開始親近匈奴,公開與漢朝對抗。

漢皇大怒,後果很嚴重,派傅介子到樓蘭,殺安歸,並扶植在漢朝當質子的尉屠耆為王。

樓蘭的名稱也不讓叫了,皇帝做主,直接改名。

於是公元前77年,樓蘭國更名為鄯善國,並棄掉國都樓蘭城,遷都泥城,從此向漢王朝死心塌地的俯首稱臣。

這就是觸犯大漢天威的下場!



而都城樓蘭舊地,成了漢王朝屯田之所在。

經過多年屯田移民漢化,樓蘭歸漢,到了魏晉時期,樓蘭已經歸西域長史治所管轄。

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注意,這位大師比唐長老取經時間要早。途徑樓蘭古城時,在《佛國記》中寫下了以下記錄:

“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

樓蘭古城無聲無息的就此隕落在歷史的長河裡。

而鄯善國,也在公元4世紀,被北魏所滅,從此樓蘭國徹底滅亡。

古代書籍詩歌中的“樓蘭”已經不止是指代樓蘭本身,更是對所以不服中原教化,暗通匈奴的西域小國的指代。



像樓蘭這樣的小國在東西兩大文明碰撞中游走,是他們的悲哀,更是歷史的無奈。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樓蘭古國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地處塔里木盆地東端,扼絲綢之路要衝,為西域諸國之咽喉,欲控制西域必先控制樓蘭。

漢朝時,樓蘭國在漢匈間搖擺不定、首鼠兩端,常受匈奴唆使,派兵攻擊漢朝使團和商隊,阻斷漢朝與西域諸國的交流,為此,漢朝數次派兵攻佔樓蘭。

魏晉南北朝時期,樓蘭仍然是遠征西域的第一站,戰事頻起。

唐朝時,唐軍為與吐蕃爭奪西域控制權,在樓蘭故地與吐蕃進行了數次大規模戰爭。

正因如此,古代詩人常以“不破樓蘭終不還”代指發生在西域的戰爭。

至於樓蘭是一個什麼地方,有什麼奇特的,還請繼續往下看。

樓蘭古國編年簡史

公元前3世紀,一支從西方遷徙而來的吐火羅人部落在羅布泊旁、孔雀河畔修築了伊循城,建立了樓蘭城邦國。此時,月氏人實力強盛,控制了西域廣大地區。樓蘭國建立後不久便臣服於月氏。

公元前2世紀,漠北的匈奴不斷壯大,其勢力南下受阻後就轉向西域。最終,匈奴人打敗月氏人,控制了西域地區,設僮僕都尉,向各國徵收繁重的賦稅。

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頓單于致信給漢文帝,要求漢朝承認樓蘭國是匈奴藩屬國。

公元前108年,因樓蘭數次在匈奴的唆使下攻擊漢朝使團和商隊,漢武帝大怒之下,命趙破奴為主將、王恢為副將,率精兵數萬征討樓蘭。趙破奴率700騎兵突襲,一舉攻破樓蘭,俘獲樓蘭國王,樓蘭國王向大漢臣服。這位樓蘭國王有四個兒子,於是就派遣了最喜歡的三兒子到長安為質子。

匈奴聽到消息後,也派大軍攻擊樓蘭,樓蘭國王亦向匈奴稱臣,派遣長子安歸到匈奴王庭為質子。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派李廣利遠征大宛。樓蘭受匈奴迫使,欲背後偷襲漢軍。漢軍有所察覺,派任文率精兵走小道突襲樓蘭,擒獲樓蘭國王至長安。樓蘭國王對漢武帝辯解道:“小國處大國間,不兩屬則無以自安,陛下若不放心,我願舉國遷往內地”。漢武帝諒其難處,動了惻隱之心,放了樓蘭國王回國。同時,漢武帝派遣使臣到匈奴,警告匈奴不得再幹預樓蘭。

公元前92年,樓蘭國王病逝,臨死前遣使到長安請求迎回三王子回國即位。可這位三王子在長安期間,行為乖張,屢犯律法,惹得漢武帝一怒之下對他處以了宮刑。漢武帝擔心三王子對大漢心有怨恨,恐其歸國後倒向匈奴,就不同意三王子歸國即位,改立四王子即位。

不久之後,樓蘭四王子病逝。匈奴最先得到消息,搶先送在匈奴為質的大王子安歸回國即位。樓蘭又徹底倒向匈奴,親近漢朝的二王子尉屠耆投奔長安。

公元前87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逝世。前後數年,漢朝政局不穩,無暇西顧。

公元前77年,大將軍霍光派傅介子收復樓蘭。傅介子利用樓蘭國王安歸貪財無度的秉性,在席間刺殺了安歸,立尉屠耆為王,並將樓蘭更名為鄯善,遷都扞泥城。舊都伊循城派駐漢軍進行軍屯。

公元前68年,漢朝派鄭吉屯兵車師,守護樓蘭以西,天山以南廣大地區。

公元前60年,匈奴內部矛盾激化,統治西域的日逐王率眾投降,匈奴勢力徹底退出西域。漢朝在烏壘城設立西域都護府,從此“漢之號令班西域矣”。


東漢以後,西域三十六國相互兼併,攻伐不斷。樓蘭吞併數個小國後,成為西域七強之一。

公元107年,東漢取消西域都護府。

公元123年,東漢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城。次年移駐樓蘭。

此後,西域三通三絕。

公元222年,樓蘭遣使朝魏,魏文帝曹丕於樓蘭復設西域長史府。

公元382年,前秦苻堅任命呂光為主帥、樓蘭國王休密馱為寧西將軍,率大軍遠征西域。

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徑樓蘭故都伊循城。昔日水草豐盛之地,已是黃沙漫天。

公元420年,北涼攻滅西涼,樓蘭國王比龍到姑臧朝見北涼國主沮梁蒙遜。

公元448年,北魏皇帝拓跋燾派大將萬度歸遠征西域,樓蘭國王真達投降。北魏在樓蘭境內設郡縣,督賦稅。從此,樓蘭國滅。

樓蘭古國文化簡述

1、樓蘭古國人種構成

樓蘭最早的居民與月氏人同族,是來自西方的吐火羅人,是原始印歐人中地處最東的一支。在漢代史書中樓蘭人的形象是大鬍子、深眼窩和高鼻樑,類似今天的伊朗人。

後來隨著匈奴、漢朝交替統治樓蘭,樓蘭人混入大量黃種人的基因,逐漸演化成黃白混血人種,如同現在中亞諸民族。

2、樓蘭古國的語言文字

因為樓蘭最原始的居民為吐火羅人,因此樓蘭最早同行的語言就是吐火羅語。其文字是用源自印度的婆羅米字母書寫。從考古發掘出來的文物資料看,吐火羅文被大量使用記載佛經,用於記錄世俗事物的很少。

自公元前60年,西漢統一西域後,漢語流行於西域諸國中。尤其是樓蘭,因為其位於西域最東端,樓蘭貴族率先學習使用漢語,一時蔚然成風。

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慢慢的各種語言文字充斥樓蘭街頭巷尾,諸如羅馬語、希臘語、波斯語不絕於耳。

3、樓蘭古國的宗教信仰

早期流行於樓蘭的宗教是祆教,也稱拜火教。祆教是古波斯帝國的國教,流行中亞廣大地區。此外還有原始的薩滿教。

隨著佛教的興盛及傳入,樓蘭自上而下的接受了佛教。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徑樓蘭,在《佛國記》中記錄了他的見聞:“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諸國俗人及沙門盡行天竺法。”

此時,樓蘭全國人口不滿兩萬,就有四千多名僧人,可見僧侶佔比之高。且在樓蘭高層的要求下,全國實行天竺律,全民信仰小乘佛法。

佛教越是繁盛,其衰敗越快。大量的僧侶不僅不事生產,還要侵佔良田,興修眾多的寺院、石窟等佛教建築,底層百姓不僅要繳納大量的賦稅,還要承擔眾多的勞役。

4、樓蘭古國的經濟狀況

樓蘭是絲綢之路重要的中轉站。從樓蘭出發,向東可到敦煌;向西北可到焉耆、尉犁;向西南可到若羌、且末。

中原的茶葉、絲綢、鐵器等緊俏商品,源源不斷地運抵這裡,和西域的珠寶馬匹等進行交易。各國的使團遊人、僧侶客商,都在此落腳休整,開展貿易。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也讓樓蘭的經濟非常發達,空前繁榮。

樓蘭因此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都市,成為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匯集點。

考古學家從樓蘭遺蹟發掘出除了大量中國古錢幣外,還有眾多的波斯、羅馬、希臘等國的錢幣。這些錢幣的出土,也印證了樓蘭經濟之繁榮。 相信看到這裡,大家對樓蘭古國應該有一定的瞭解:樓蘭古國位於羅布泊旁、孔雀河畔,處絲綢之路要衝,東西文明在此交匯。其繁盛時,各國商賈雲集,使團遊人如織,堪為當時世界最繁華的都市。樓蘭先後臣服月氏、匈奴、漢、魏晉,在立國六百多年後,被北魏拓跋燾滅亡。


欲何之


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有一首《從軍七首·其四》寫的好。“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詩中的樓蘭也就是指的西域樓蘭古國,後改名為鄯善國。但詩中所指的樓蘭,是代指整個西北地區的敵人。並不單單是特指樓蘭國。王昌齡這首詩想要表現的是,戍邊士卒決心抗擊西北地區一切外來之敵的決心。不打垮敵人誓不還鄉的信念。世人口中的樓蘭後來也多代指外部的敵人。

關於樓蘭的記載,最初還是體現在《史記》之中。樓蘭是西域最東邊的一個小國,其本身實力並沒有多強。但其所處地理位置十分的優越,屬於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從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頓單于給漢文帝劉恆的書信上我們可以得知,當時樓蘭樓蘭歸屬匈奴統治。在後來隨著漢朝實力不斷的強盛起來,從漢武帝時期,漢朝不僅開始開闢絲綢之路,漢朝大軍也開始向西域之地延展。此時就不可避免的和匈奴在西域領地上漸起爭端。漢朝和匈奴都想要控制樓蘭這個戰略軍事重鎮。當時樓蘭表示兩不相幫。誰勝利樓蘭就歸屬誰統治。在之後的戰爭過程當中,雄踞兵敗逃往更深處的漠北之地。樓蘭開始依附於漢朝。

漢昭帝時期,樓蘭和龜茲背叛了漢朝,暗中勾結匈奴並且殺害了漢朝使臣。當時任職駿馬監的傅介子受命出使大宛,且順帶去質問樓蘭和龜茲為何要背叛漢朝。樓蘭王和龜茲王在背叛漢朝之後也惴惴不安。傅介子到後,樓蘭王和龜茲王都表示服罪。傅介子表面答應替他們向皇帝說好話。但是實際上傅介子向霍光以及朝廷表示,樓蘭王和龜茲王必須要受到懲罰,既然他們敢背叛漢朝,那就必須給他們一個教訓。所以傅介子請求刺殺樓蘭王。霍光應允了傅介子的請求。

之後傅介子帶著錢財謊稱是朝廷賞賜的。傅介子也趁機誅殺了樓蘭王。之後傅介子要求樓蘭更名鄯善。樓蘭人畏懼漢朝報復,所以不僅應允了漢朝的要求。還同意了漢朝的駐兵要求。東漢之後,漢朝開始勢衰,此時漢朝對於西域的統治力度也開始下降,西域經過長期的相互兼併,形成七國爭雄的局面。鄯善國併吞了婼羌、小宛、精絕、且末等國,成為西域七強國之一。

三國時期,魏國不僅在國內和蜀漢以及東吳爭霸。對外則絲毫沒有放鬆對西域的控制權,樓蘭也就是鄯善同樣在魏國的掌控之中。《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載:“黃初元年二月,鄯善、于闐、龜茲各遣使者奉獻,是後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之後鄯善先後臣服了西晉、北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北魏、吐谷渾的政權。北魏太武帝時期,大將萬度歸西征覆滅鄯善國,鄯善歷經六百年國運就此消亡。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