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让"可怕的两岁"变成"美好的两岁"?这样处理孩子会优秀

周末,芽芽妈还准备舒舒服服睡懒觉的时候,被闺蜜一阵“夺命呼”叫醒,刚接通电话,就听到命令:赶紧洗漱,一会儿楼下见,救救我吧,快疯了。

看到人之后,从她那生无可恋的表情上试着猜了一下:是跟老公生气了?还是娃惹到你了?

她气鼓鼓地说:老公才不敢惹我,还不是家里那个两岁的小崽子,一大早就被他气个半死。做好的早饭,本打算要喂他吃的,人家非说要自己吃,吃完之后直接把碗也扔了,想想最近憋的火,我决定出来喘口气,不然真的要爆发了。

两岁的人类幼崽该有多可怕,经历过的宝妈应该都知道,估计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首先想起来的都是一大堆糟心事。

@如果云知道:看她吃饭慢忍不住舀一勺喂她,她忽然发现不是吃的自己的勺舀的,马上吐出来,自己重新舀来吃!

@sherry:喜欢拿门禁滴一下开门,别人热心先帮他滴了,气哭了一个多小时!

@果果:尿憋的不行了,自己没办法把裤子脱掉,爸爸帮了一下,立马哭着说要穿回去,结果尿湿裤子了!

@喵了个咪:大热天非要穿小棉袄出门,解释了半天那是冬天穿的,下雪了才可以穿,依然不行……最后,谁也不妥协,外出计划取消!


如何让

“可怕的两岁”到底有多可怕?

令老母亲们闻风丧胆的“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一般在人类幼崽一岁半到两岁左右开始出现。

这个阶段是幼崽们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逆的是谁?当然是那些时时处处想要控制他的成年人。

如何让

这些小屁孩刚从和妈妈你我不分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决定要谱写自己的人生篇章,但因为年龄小,尺度把握得还不好,经常会在坚持自我这件事儿上用力过猛,造成全家的困扰。

家长们往往一时接受不了自己软萌的幼崽突变成小怪兽,会出现:暴怒、伤心、内疚、失望等情绪,对家庭气氛造成不良影响,故将这一阶段称为“可怕的两岁”。

“罪行”的具体表现

●喜怒无常,说翻脸就翻脸!

●逆反,什么都是“我不!”

●有自己的主意,固执,任何事都喜欢自己做

●领地意识强,不经同意不得碰他的东西

●不接受失败的结果

如何让

导致孩子出现这些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孩子到了一个自我意识觉醒时期;

二是孩子到了一个秩序敏感期;

三是孩子到了一个物权敏感期;

四是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如何让"可怕的两岁"变成"美好的两岁"?

01

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与理解

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过:“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

是的,每当甜甜的响应得不到回馈或是被敷衍、“求关注”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以及我们不能get到他的点时,他总会故意做一些不被允许的事,或通过哭闹等方式刷存在感,以此来证明“爸爸妈妈还是爱我的”。

正如玛利亚·蒙特梭利博士的经典名言,“儿童应该得到成人的爱,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所残余的爱。”

如何让

因此,放下手机专心致志陪娃,充分懂她,对她的行为给足鼓励与肯定。只要小家伙不再感觉被忽视,发脾气的小火苗很快就被掐灭。

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候父母的情绪也能影响到孩子。陪娃时我们开开心心的,小家伙也会被我们带动起来。

02

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自己

对于孩子来说,满意、高兴、有趣这些对他们来说全是“舒服”;生气、沮丧、嫉妒、伤心,对于他们来说,全是“不舒服”。

于是,他们”舒服“了就笑,“不舒服”了就大哭大闹,于是家长们搞不清楚原因,根本不明白自己“错”在哪。

如何让

所以,我们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孩子理解了“生气”的意思,当他们生气时就会说:“我生气了”,而不会用扔玩具、打人,或是咬人的方式来表达了。

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教会孩子如何理解和感受自己的情绪变化。一个会说自己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爱恨情仇的孩子,会拥有更加精彩的人生体验。

03

设置底线,忍让有度

给予选择不意味着事事都要听孩子的,聪明的孩子早早就学会了用哭泣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尤甚,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要放声大哭。

所以,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比如吃饭睡觉,爸爸妈妈们切记不可忍让。  

如果孩子们哭闹不休,那就给他一点空间让他冷静,待孩子冷静后再耐心的和孩子们沟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在多次的双方博弈之中,孩子会渐渐摸到大人的底线。

如何让

不仅仅是两岁的事,更是两岁之后的事

美国著名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John Rosemond)在《可怕的两岁》一书中指出:"可怕的两岁"是一个孩子容易出现逆反却又十分重要的过渡时期,能够平稳顺利地度过Terrible Two是父母的愿望,毕竟好性格是从可怕的两岁培养起来的,日后良好的育儿效果也是从这时树立起来的

所以父母要紧紧抓住孩子的两岁,才能抓住孩子两岁以后的事。

01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如何让

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

生活即教育,父母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儿童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

关注好习惯的同时,也要防止坏习惯。比如看电视没节制、爱玩电子游戏、做事磨磨蹭蹭、说话含糊吞吐、父母喊他不动、玩完玩具不收、公共场合声大、邋遢不爱干净等。

02

改善孩子的不良性格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性格是人生成功或成才的保证,是智力发展的动力。因此,性格培养是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在三岁之前性格的第二次孕育。

在家庭教育里,从小应注意培养孩子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勤劳善良、有独立性、有创造精神等性格。

如何让

好孩子并不是打骂出来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爱、父母的言行都是影响孩子发育发展的“潜在力量”。没有一个孩子能在父母的抱怨下成才,也没有一个孩子会在父母的打骂下学好,培养一个孩子依靠的是潜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楷模。

此外,积极暗示同样重要。消极言行往往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对孩子要多鼓励,多给予支持。

03

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孩子在成长中伴有各种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孩子表现不出情绪反而让人担忧。在孩子语言还没有发展起来的过程中,很多情绪孩子没有办法通过语言来表达,在生气或者是觉得非常沮丧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相对暴力的表现,例如动手打人。

家长要及时对于孩子的不良情绪做出反应,例如孩子沮丧,伤心,就要给予孩子一个拥抱或平静地交流,不要置之不理。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尽量用词语来描述孩子的情绪

“小朋友把你的玩具抢走了你是不是很生气?”;

“你已经试了半天想把这个盖子盖上,但是怎么也盖不上,妈妈知道你很沮丧。”

不用担心孩子的年龄,家长越清楚地表达孩子的情绪,孩子对于情绪的认知也就越快。

如何让

养娃就像升级打怪,打完一个又来一个,还一个更比一个强!但看到宝贝越长大越能干,一点一点的进步,成就感还是满满的!

现在孩子让我们头大的这些事,以后想起来也许还会觉得有那么点可爱呢!毕竟,“我寄几来”“你zhǒu开”“不系这样”的童趣时光不去不复返了呢,好好珍惜吧!

你家宝贝出现过“可怕”的两岁现象吗?欢迎留言区分享!

参考文献

[1]徐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若干问题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33):63-64.

[2]朱莎,杨气.浅谈幼儿早期教育的影响和策略[J].国际公关,2019(03):110.

[3]裴爱民. 如何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C].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9(六).: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9:289-290.


如何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