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這國人均GDP曾世界前列,發達程度超美國,之後卻跌回發展中國家

近幾天來中國人均GDP破萬美元的消息讓無數國人感到振奮,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可以說又迎來了一次關鍵性的突破。中國人均GDP的計量單位終於可以和發達國家一樣以“萬”來計了,這標誌著中國離成為高收入國家的目標又近了一步。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國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依然需要不斷前進。即使有朝一日中國成為了發達國家,我們也不可以掉以輕心,因為歷史上也出現過從發達國家跌回發展中國家的案例,這個國家便是今天要介紹的主角——阿根廷。

阿根廷概覽

這國人均GDP曾世界前列,發達程度超美國,之後卻跌回發展中國家

首先讓我們看看阿根廷的地理環境,阿根廷位於南美洲南部,面積次於巴西,是拉美第二大國。東瀕大西洋,西同智利以安第斯山脈為界,北部和東部與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烏拉圭接壤。邊界線總長25728公里,南北最大距離為3693.8公里;東西最大距離1460公里。阿根廷地勢西高東低,阿空加瓜山海拔6964米,是安第斯山脈最高峰,也是南美第一高峰。山地面積佔全國面積的30%。東部和中部的潘帕斯草原是著名的農牧區,號稱“世界糧倉”。阿根廷是拉美少有的以純種白人佔多數的國家,也是拉美地形最平坦的國家。

這國人均GDP曾世界前列,發達程度超美國,之後卻跌回發展中國家

阿根廷放牧的牛

歷史開端:西班牙殖民地

阿根廷的歷史開始於1536年,一位叫佩德羅·的門多薩的人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建立了小型定居點。起初的阿根廷不被西班牙人重視,因為他們想要的黃金和白銀資源這裡很少。但之後西班牙人發現這片土地上適合養牛,很多貧困的西班牙人便跑到這裡養牛。而這裡居住的印第安人較少,西班牙人無需與它們爭奪土地,因此阿根廷成為了整個美洲最和平的地區。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畜牧業的興盛,阿根廷熱鬧起來。19世紀初,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西班牙人兩次擊退英國人的入侵。這些西班牙人基本都離開祖國幾十年以上,他們漸漸忘記了祖國,相反,他們仇恨西班牙政府剝削他們。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的啟蒙思想吹進了這片土地,於是他們起來追求獨立。拿破崙對西班牙的入侵使其進一步衰落,再也無力控制控制阿根廷。

這國人均GDP曾世界前列,發達程度超美國,之後卻跌回發展中國家

1810年5月25日,阿爆發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五月革命”,成立了第一個政府委員會。1812年,民族英雄聖馬丁率領人民抗擊西班牙殖民軍,於1816年7月9日宣佈獨立。但這之後阿根廷長期陷入動盪之中,集權派和聯邦派衝突不斷,爭奪政權的鬥爭一直持續到1861年,著名的米特雷當選為阿根廷總統,最終結束了內鬥。

自由國家建立:經濟黃金時期

內戰後,阿根廷建立起的制度為其今後半個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基調,自由主義的氣息吹遍全國每一個角落,阿根廷從此像開了掛一樣,迎來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阿根廷憑藉優越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農業和畜牧業,致力於農副產品的出口,農業成為支柱產業

雖然南美洲的人種結構比較複雜,但前面提到過阿根廷卻是一個基本由歐洲白人移民組成的社會,這讓阿根廷對“歐美化”的制度沒有排斥感,因此,阿根廷照搬了歐美體制,全面實行自由開放的政策。

在經濟上,阿根廷堅持自由貿易,再加上先進的航海和冷藏技術,讓農產品入歐的成本不斷降低。

政策上,阿根廷鼓勵外國移民,起初為填補勞力短缺,政府需對移民補貼。後來,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被大量歐洲勞動力所吸引,即使不要補貼,他們也願意來。歐洲先進的勞動力為阿根廷的高速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

欣欣向榮的農業,外向型的開放政策,以及政府鼓勵外資,讓以英國為主的資本源源不斷注入阿根廷,1880-1890的十年間,來自英國的外資翻了8倍,英國對阿根廷的投資佔總投資的一半。

農產品出口導向型的經濟,令阿根廷獲得了鉅額的貿易順差和外匯,阿根廷央行購買了大量了黃金,其儲量一度讓作為世界一哥的英格蘭銀行感到地位不保。


這國人均GDP曾世界前列,發達程度超美國,之後卻跌回發展中國家

這一階段阿根廷取得的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1880-1905年之間,阿根廷的GDP以年均8%的速度增長,甚至在1895-96年成為人均GDP最高的國家從1870年到1910年,阿根廷的人口增長了五倍,公路里程從500公里增長到31104公里,遠遠超過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國。

到1913年,阿根廷人均GDP排名世界第十,與英美法等老牌強國接近,遠高於加、澳等新興移民國家。毫不誇張地說阿根廷的成就甚至可以與即將崛起成為強國的美國相提並論。

國家劇變:風光不再

但之後的阿根廷卻走向了與美國完全的不同的道路,兩次世界大戰讓美國一躍成為世界霸主,而阿根廷卻光輝不再,逐漸遠離世界舞臺中央。

這國人均GDP曾世界前列,發達程度超美國,之後卻跌回發展中國家

阿根廷以往依賴英國的進口和資本,但隨著一戰爆發,戰爭的巨大開銷使英國從戰前的債權國變成債務國,金融中心也逐漸由倫敦轉移到了紐約。英國不再具備大規模投資阿根廷的條件。

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阿根廷的戰略地位下降,投資者紛紛轉向加勒比海地區。急需“熱錢”的阿根廷也試圖嘗試建立了自己的金融系統去解決融資危機,但由於發展條件不成熟,股市帶來的資本有限,無法彌補英國留下的空白。

隨著英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其政策逐步轉向保守的貿易保護主義,使阿根廷農產品出口大受挫折。

20世紀30年代的全球性大蕭條,令阿根廷長期追求的自由經濟的政策暴露出系統性風險,毫無招架之力,農產品出口量和價格均處於暴跌狀態。之後阿根廷軍隊推翻了對經濟危機束手無策的民選政府,阿根廷自19世紀確立了的憲法保證民選政府的權利,也被軍隊的此番舉動破壞了。

曾經作為開放風氣最濃厚的阿根廷,開始逐步轉向保守,政府發展民族工業,限制外國進口,把被外資管控的一些重要部門收歸國有,大力推進國有化。

西班牙在殖民地留下封建軍閥體制,殖民地獨立後,軍人的地位依然被保留,由於許多拉美國家照搬美國體制卻沒有正常地讓社會平穩運營,每當社會動盪,上層人士就會把將軍們請來收拾殘局

自軍政府在1930年首開先例,第一次推翻民選政府之後,阿根廷進入了拐點,長期陷入軍事政權和民選政府爭奪權力的惡性循環中。

幫助阿根廷發展起來的自由貿易主義逐漸被忽視。國內民粹主義的盛行,讓民選政府不得不聽取底層人民的呼聲。因此,政府將大量外資收歸國有,發展民族工業,增加底層人民的工資,提高人民福利。

為了保護民族經濟,阿根廷對進出口都徵收高額的關稅,農牧產品出口不再具有優勢;歐美高質量的工業品也因為昂貴的關稅無法進入阿根廷市場,依靠政府補貼扶持起來的國有企業,其產品又不如國外的高效廉價。

民選政府的出發點雖好,但這些違背自由主義的政策,又進一步惡化了阿根廷市場環境。

優質的農產品難出口,國外先進技術難進來,被強制國有化的企業效率低下,僅能依靠政府的鉅額補貼維持,為了討好工人階級,政府又大幅度提高福利支出,這些最終導致了阿根廷貿易逆差嚴重,國庫虧空,大借外債,通脹嚴重,民怨四起。

阿根廷最後在上世紀60年代失去發達國家的寶座。

令人唏噓的歷史:值得今人借鑑

可以說阿根廷錯過了接近一個世紀的寶貴發展時間,其因開放的貿易政策走向繁榮,也因貿易保護主義走向衰落,而動盪的政局無疑又使國家發展雪上加霜。其過分依賴農牧業,沒能在國家發展勢頭最好的時機完成國家發展轉型,沒有先進的製造業支撐,其實早已註定了其在危機到來時脆弱的前景,這一切對今天中國的發展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