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朝朱祁镇与朱祁钰是怎样的皇帝?历史评价如何?

吉鹰梅先森


明宣宗朱瞻基作为皇帝,他的一生一共只有两个儿子,他们分别是朱祁镇和朱祁钰。但是这两个儿子都当过皇帝,而且朱祁镇还当了两次,这在明朝中是没有过的。 朱祁镇作为朱瞻基长子,在其父亲朱瞻基去世以后,他自然而然的就当了皇帝。一开始,皇位坐的倒也顺利,



公元1446年,也先实行了东进战略,并率领骑兵攻打兀良哈三卫,这时候的明朝竟然不做任何反应,也先“破兀良哈”威胁朝鲜的手法给兀良以重创,三卫被迫就范。也先的这次东征,完全破坏了明朝“断其左臂”的策略,因此明朝的西方门户被打开。


当时明朝上下,一片混乱,这时候“皇帝不急太监急”作为太太的王镇就游说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皇帝被说的一时也没了主意,迫不得已只能带兵御驾亲征,因此作为皇帝的朱祁镇,陷入了更大的一场灾难“土木堡之变”朱祁镇带着明军10万浩浩荡荡的出征,这次战役的最大优点就是起到了一个震慑的作用,但是这位皇帝好像不怎么会带兵,不但自己被敌人打败,而且还被俘虏了(这简直太丢人啦)。

明英宗出征以前派弟弟朱祁钰镇守北京,他本以为自己能凯旋而归,没想到却成了阶下囚,皇帝被俘,作为太监的王振被愤怒的明朝的将领打死,因为是他怂恿皇帝出征的,不出征就不会有这事。王振被打死了还不算,他的尸体还被万人踩踏,顿时“尸暴血流”而在北京的王振家族,上上下下不分男女老幼,哪怕是一只蚂蚁,均被朱祁钰处死。



一年多以后,也先见朱祁镇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居然把他放了回来。但是回来归回来,皇位已经不是他的了,大明的主人已经变成了他弟弟朱祁钰的啦。这件事情也是孙太后安排,张太后觉得朱祁镇被俘肯定凶多吉少。不如另选新主吧,所以就选了朱祁镇唯一的弟弟朱祁钰。


对于一个做惯了皇位的人是不能忍的,于是朱祁镇在公元1457年发动了“夺门之变”然后朱祁镇胜利重登皇位,朱祁镇的再次就位也连累了一个人那就是于谦,这次事件致使于含冤而死。

总结:明朝的皇帝有好多奇葩,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俩也不例外,陷入权力的争夺,最后弄得你死我活,实在是悲哀,朱祁镇作为皇帝,他并没有主见,做事拖泥带水。竟然受了一个太监的怂恿,做事不考虑后果,因此成为明朝第1个被俘虏的皇帝,而朱祁钰呢,俗话说“居安思危”朱祁钰在哥哥回来的时候,他就应该想到,总有一天他会和自己争夺皇位,他应该事先安排好的,结果他却没有安排,且在这场事件中他败了,败的不是那么好看,没有危机意识的人,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


佳宁说历史


朱瞻基是个不偏心的好父亲。儿子就两个,两个儿子都当了皇帝。别人是兄终弟及,他们却有点不同。兄长正当壮年,弟弟却继承了皇位。这两兄弟就是朱祁镇和朱祁钰。这两皇帝的故事,还得从朱祁镇年幼时说起。

他们的爹朱瞻基求子路上艰难,多年未有子嗣。1427年孙氏生朱祁镇,次年母凭子贵孙氏册封为皇后。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祁镇继位。

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正统早期还是不错的,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辅政。

  1. 三杨辅政

“三杨辅政”中的“三杨”指的是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都是明仁宗朱高炽做太子时的东宫旧臣,在朱高炽与朱高煦争夺皇位的斗争中,立下重要功勋,故深得仁宗、宣宗父子的信任,长期担任阁臣,三人皆历仕五朝。为“仁宣之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正是在“三杨辅政”时期,凭借三人在文臣中超绝的声望,以及两代帝王的特别信任,内阁地位迅速提高,阁臣品秩提升,获得了“票拟”权,虽无宰相之名,而行宰相之实,俨然凌驾于六部之上,论权柄之重,六部尚书已不比阁臣。

杨士奇是“三杨”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他历任建文、永乐、仁、宣及正统五朝,长期把持内阁。在宣宗皇帝驾崩时,当时尚为太子的正统皇帝时年九岁,而杨士奇已经是古稀高龄,主少臣疑,作为一个身历五朝的勋臣股肱,杨士奇率群臣于文华殿谒见太子,口称万岁,以安群臣之心。可惜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

另二杨是杨溥与杨荣。都已年迈。

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世,朱祁镇开始放飞自我,宠信太监王振。

2宦官王振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事情还得从王振发迹说起。王振是蔚州人,曾经读过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原本他也想担任学官,可是家道艰难,生活难以为继。当时明成祖下旨,“许学官考蒲乏功绩者,审有子嗣,愿自净身入宫中训女官辈”,于是王振选择自宫,进入明朝皇宫之中。

由于朱元璋的规定,所以明朝的宦官都是什么文化的人,当过学官的王振显得鹤立鸡群,因此引起了皇帝的注意。明宣宗在位时,派王振负责教导太子朱祁镇。王振很聪明,每天都能哄得太子十分开心,因此得到朱祁镇的喜爱。

明宣宗去世时,太子也就8、9岁,一个幼子更加依赖王振。不过当时明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尚在,她还能压制着王振,有事没事叫去骂一顿。几年后张氏病逝,担任司礼监太监的王振,真正开始展示他的“才华”。

王振专权期间,做了不少坏事,那些凡是不迎合他的,都被他赶出朝廷,贬到地方,他还将朱元璋设立的那块禁止宦官专权的铁牌毁掉。明英宗对他可是言听计从、信任有加。“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就是此人。

3土木堡之变

蒙古骑兵在也先的带领下,对大明朝发起挑战。警报传来,朝廷震惊了!年轻的皇帝却很激动,太监王振也很激动。终于可以建功立业了。于是他怂恿皇帝御驾亲征。也许正值青春叛逆时期,尽管大臣们都反对,但是皇帝还是一意孤行,带着大太监王振,还有朝廷的文武百官和号称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走到半道上,发现蒙古军队实力还是很强的,

还是赶紧撤吧。王振不肯错过如此大好的光宗耀祖先生机会,于是,他想了一个很馊的主意,带皇帝家去他家看看。这皇帝要是去了,祖坟冒不得冒青烟嘛。

这么荒唐的事情,皇帝居然答应了。于是,大军调转方向,奔蔚县去了。

走到半道,王振又觉得:如果这几十万人去他们家。会把庄稼都踩坏了,老百姓会骂他。

于是,又劝说,皇上别去了。以后再找机会。

大军走到土木堡这个地方,被蒙古人追上了。结果,年轻的皇帝朱祁镇,成了蒙古人的俘虏。

皇帝被俘,群臣愤怒。找到这个罪魁祸首。明朝将军樊忠高呼:“吾为天下诛此贼!”然后用大锤将王振击杀。土木堡之变后,景泰帝即位。

4朱祁钰即位

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明朝陷入空前危机。孙太后果断摈弃了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张,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国无君主不利于政令、军令的推行及人心的稳定。

朝堂之上于谦用其浑厚的嗓音说道:“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郕王生母吴氏,本是明宣宗之叔朱高煦的妾侍,明宣宗杀叔后占有了吴氏,私生一子,即朱祁钰。因此母子长期隐藏宫外,至宣宗死前才得到承认。本来朱祁钰只想做个无忧无虑的王爷,对帝位本不存奢望。

朱祁钰起初是不愿意接手这个烫手的“皇位”。于谦又正声道:“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朱祁钰从了。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帝,改元景泰。

景泰帝朱祁钰他任人为贤,对王振的党羽进行打击,王振的侄子王山被凌迟处死,“族属无少长皆斩”,其他家族成员也遭到流放。

重用忠臣于谦。励精图治,选将练兵,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当时明朝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

5太上皇回朝

京都保卫战取得胜利后,瓦剌的也先三天两头派人和谈,王直多次请求皇帝迎回太上皇。朱祁钰当时就不乐意了,坐上了宝座,如何愿意下来。

然而再不愿意,“太上皇”毕竟是明朝的“太上皇”在外族那里始终不合适。1450年,宣称北狩一年的明英宗终于回家了。景泰帝无意归还皇位,“太上皇”的车驾直接被开往南宫禁地,开始长达七年的囚徒生涯。

朱祁钰虽然贵为天子,然而太子却不是自己亲生的。权利这东西一旦沾上了就放不下来。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决定背负天下骂名废掉原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问题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当了太子后并没啥大的过错,想要废掉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是景泰帝就先赐给诸大臣黄金白银,想借他们的口说出来,但最后还是没人说。

景泰时有个俗语,说“满朝升保傅,一部两尚书,侍郎都御史,多似柳穿鱼”,就是说景帝大量封官,笼络臣下的事实。

几经周折,景泰三年五月,代宗终于将侄儿朱见深废为沂王,将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了。

事与愿违,新太子才立了几个月,就得重病死了。这可是景泰帝当时唯一的儿子,对景泰帝打击可想而知。不仅斩断了他所有的希望和念想,让他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6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大将石亨伙同都督张軏(yuè)、太监曹吉祥等密谋发动政变。

十六日夜,徐有贞、石亨等率领千余兵将毁墙破门入南宫,拥立英宗复归皇位。

英宗复位后,立即废景泰帝为郕王,软禁于西宫,一月后,景泰帝病逝。

英宗赐谥号“郕戾王”,并不许葬入皇陵。可见英宗对他弟之恨有多深。

7念念不忘

明英宗复辟后,对王振依然念念不忘,他下诏追复王振的官职,还命人“刻木为振形,招魂葬之”。北京的智化寺是王振所建,明英宗下诏,在寺内为王振建立旌忠祠,而且塑像祭祀,还书写碑文,为王振歌功颂德。王振死后的待遇,俨然如同他是为明朝殉国的英雄一般

朱祁镇对王振是“真爱”,忘记了亲葬大明几十万精锐之人是谁,又是谁造成自己被俘的耻辱。复位后不但不给王振定罪,既然还想给他立祠!这也只有昏君才能干这事了。

再多说一句,朱祁镇复辟之后还特地为太师也先在京城修庙祈福,屠戮大明子民无数的瓦剌太师也先,居然能在京师立庙,也是千古奇观!

8忠臣于谦被诛

于谦的贡献和地位在历史上早就有定论了,是绝对的忠臣和国之柱石,这点朱祁镇心里比谁都清楚,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必须要杀于谦,理由很简单,为了皇位的正统性。

于谦正是当年将朱祁钰推上皇位的主导者,如果他不死的话,那也就代表着朱祁镇是认可于谦当年推举朱祁钰是正当的,那么也就是否认了自己现在夺位的正当性,这自然是不行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要关系到明朝的几个政治势力了,正是因为明朝的土木之变,让朝廷中的两大势力损失惨重,这两个势力就是武将集团和宦官集团,而这个时候由于打退了瓦剌的进攻,文官集团已经有了占据上风的势头了,而且还稳稳的压制了其他两个阵营的实力。

所以才会出现武将和宦官联合在一起扶立朱祁镇复位的事情了,而这场政变针对的就是当时的文官团体,而于谦正是他们的代表人物。结局可想而知了。

综上所述,这两位是怎样的皇帝应该很明朗了。

我是鼎鼎九公主!欢迎关注,精彩内容持续奉上。


鼎鼎九公主


我是帝国通史,我来回答:

整个大明王朝中,兄弟二人组先后当皇帝的比任何一个王朝都多, 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然而其他都是和平让位,只有大明朱家朱祁钰和朱祁镇两兄弟,却是掀起了腥风血雨。

一、客观的功过是非

朱祁镇是为英宗皇帝,这个英字颇有讽刺意味。因为这位皇帝确实是一位“英豪”,率领大明王朝的精锐一鼓作气前去“天子守国门”,但他作为君王,却并没有死社稷的勇气,不但百家,而且沦为了囚徒,饱受凌辱。

这位九岁登基的孩童皇帝 ,长期处在极为压抑的环境下,朝政由张氏决断,成长由制度规范,他在失去本该拥有的快乐中成长起来,而这种从小培养出来的压抑感,使得其在当政之后开战了大肆的报复。而这一切,就奠定了英宗早年的当政基础,也成为了历史评价英宗朱祁镇的关键点之一。

瓦剌部的再次入侵,成为了点燃英宗心性火药桶的一根火柴,面对入侵,愿意我行我素的英宗皇帝和王振一唱一和,全面准备进入御驾亲征状态。历史上评价他宠幸宦官,这的确是一个皇帝最大的污点,但他是孩童皇帝,自小身边就是宦官内侍,如何不培养出信任呢?但这一切造成了他的失误,葬送了皇位。

朱祁钰,这位堪称大起大落的代宗皇帝,一个代字变充分彰显了其一生,代坐皇位是他的人生巅峰。朱祁镇在外,朝中无人主政,而瓦剌部全面进军,跨越长城兵临城下,随时都有亡国危险之时,朱祁钰登台,这位本是太平王爷的监国之人,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帝。

二,可怜的皇帝

就当时而言,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构成了英代二朝的重大事件,其他事件都被这两件事关皇帝的大事所遮盖。朱祁钰和朱祁镇的历史评价,也在这两件事当中形成。朱祁镇以夺门登基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明皇帝,成为了能够得到自己认可的皇帝。因为在这之前他对皇帝职业无动于衷,但失去远比得到更能教育人,于是这位皇帝真正意义上登上了大明的舞台。

至于朱祁钰,只能说他是一位苦命的大明藩王,被无端卷入这场权力的游戏当中,又无奈被时局所抛弃。他刚拔上井研看了一眼,却又被朱祁镇给蹬了下去,在解决了大明王朝存亡危机之后,悄然退场。


王朝通史I


朱祁钰

他哥朱祁镇不被瓦剌他也当不了皇帝,朱祁钰知人善用,依靠于谦守住了京城,稳住了大明的江山,哥哥被俘,他也是临危受命,顶着压力上位。

上位后他很节俭,对灾区予以不同程度的减税,发展经济。当时水患多发,他也是派官员着手处理。

他在位期间,景泰蓝盛行。

外交上也做的不错,周边许多国家来京朝贡。

他做皇帝做久了就不想下来了,他想让自己的儿子也当皇帝,不惜贿赂大臣。其实做皇帝那么累,做个富贵王爷不是更好。

朱祁镇

当了两次皇帝,因为宠信太监王振在加上热血就下令攻打瓦剌,可偏偏不如祖先,打不过人家被俘了。过了七年才回来。

经历过灾难后也成熟了许多,回来当皇帝后开始重用贤臣,远奸佞,废除殉葬制度也算一件好事儿。





美妹观历史


首先这个朱祁镇是个铁杆大昏君,实际上他两次当皇帝都是昏君,他可以算的上是明朝第一昏君了。


然后再说景泰帝朱祁钰,历史上朱祁钰是个明君,他上位是于谦王直等众大臣劝孙太后共同推举的,他上位裁撤改革明朝军队,使明朝军队战斗力大幅度提升,重用于谦抗击瓦刺,他力排众议坚决不同意南迁,清除王振余党,他在任內提拔了很多有才干的人,景泰一朝政治清明,言路大开,忠臣敢谏敢言,他在任內做出了很多事,改革,使明朝恢复了元气,于谦病了他亲自给于谦砍竹子喂药,后世对他评价很高。


英宗做过什么事,第一个崇信宦官王振,弄得朝廷乌烟瘴气,第二个,自己亲征,结果大家都知道,第三个复位,实际上被人当枪使,抢了自己儿子皇位,第四个,给也先和王振立庙,大家没有看错,他确实这么干了。第五个废除殉葬制,只有这一个合格,还是有可能出于私欲 ,再看下他给他儿子留下一个什么国家,女真势力变强,荆襄百万流民,大明岌岌可危,景泰皇帝在位时提拔的于谦等很多有能力的都被他爹杀了或者流放,他一上位立刻给于谦这些人平反,把流放的弄回来,给景泰帝平反,恢复景泰帝号,扩建景泰陵为帝陵。 两人所做的事后人都看在眼里,连朱祁镇儿子都看不惯朱祁镇做法,给朱祁钰平反,肯定朱祁钰的功绩,后世对朱祁钰评价很高 对了,朱祁镇还有一大牛逼事,就是叫门,也先攻打大同,朱祁镇亲自叫门,让大同守军开门投降瓦剌,为了骗开城门,还跟大同守将郭登攀亲戚,兄弟俩一个力排众议拒绝南迁死守北京,天子守国门,一个当带路党想方设法骗开自己人城门让敌军胜利。最后朱祁镇复位还给俘虏自己的敌军首领也先立个庙供奉,又给让自己被俘的宦官王振立个庙供奉,这操作已经超越正常人的认知了,昏君这个词已经不能形容他了,他已经超出这个范围了。

景泰皇帝朱祁钰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崇祯皇帝做到了君王死社稷。 同样是大昏君天启帝朱由校都不敢称明朝第一昏,朱由校要是称第二只有朱祁镇敢称第一昏,他昏的程度就连天启也自愧不如 朱祁镇是明朝第一昏,也是第一个昏君,明朝前几个都不昏,可能是前几个把昏都攒下来了都弄他身上来了。大一统王朝皇帝被俘在我的认知中就三个,西晋两个,然后就是他。晋愍帝永嘉之乱被俘到朱祁镇土木堡被俘有1100多年,所以朱祁镇这方面也是“千古一帝”。注:北宋不是大一统王朝,所以没算徽钦二宗 朱祁镇也是六位帝皇丸,他往上,高祖父洪武大帝朱元璋,太爷爷永乐大帝朱棣,爷爷仁宗朱高炽,他爹宣宗朱瞻基都是好皇帝,他下面,弟弟代宗朱祁钰,儿子宪宗朱见深,孙子孝宗朱佑樘都是非常出色的好皇帝。就他鹤立鸡群。 论能力在宋徽宗之下,论功劳也在宋徽宗之下,虽然都是被俘,徽宗任內也是做了一些可圈可点的事,而且文采也不错,而且徽宗被俘是外力入侵所致,而英宗是送人头,远强于对方情况下被俘。英宗远不如徽宗,而徽宗昏庸的名声却远大于英宗,靖康耻知名度远大于土木堡之变。 给也先王振立庙的操作可以比肩“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了。


交通组之虎周星星


朱祁镇(1427年-1464年),两次登基,在位共计22年,期间疯狂过,无知过,被俘过,被关过,复辟过等等,一生充满着悲剧的神奇色彩。本来是接手的大好河山,因偏信王振,给自己的帝国带来了足以灭种的灾难。

这一切反对抗争的主角并不是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他能做的仅仅是被俘虏时面南而坐,他做的也只有这些。相信他之前,他之后的皇帝没有人想要经历他的经历。

打错一仗,信错一人,杀错一人可能是对他最全面的描述了。幸运的是,当朝的宫妃们遇上了这位传奇皇帝,得以在皇帝驾崩后,不用再为之殉葬,是这位二次登基的皇帝废掉了几千年的殉葬制度,这点对他来说无疑可以赢得一个大大的赞,好在朱祁镇当皇帝后期,任用贤臣,听取纳谏,仁政爱民,释放建文帝后代才不至于使后代给他上更难听的谥号,也算是对他不高的褒奖吧!

再说说朱祁钰,因哥哥朱祁镇外出征战,被授予监国之职,但是他没有想到哥哥一去竟然给了他一个天大的馅饼。在哥哥被俘,整个朱家帝国面临倒掉的危机时,被掌权人士拥立为帝,结果业已登基便尝到了世间最美好的一切,废侄子太子位,囚禁太上皇哥哥,这些为朱家所不齿的事情他几乎都干了,好在他任用于谦等人,及时拨乱反正,励精图治,又使大明王朝重上正规,他的功绩是不可被遗忘的,由于朱祁钰的一手整顿与改革了大明在土木堡之变中慢慢恢复,渐渐中兴,也算是英明之主。

然而一切美好的东西在1457年的夺门之变后全部反转了,被夺位,被囚禁,离奇去世,也算是让英宗报了仇,不过总体来说朱祁钰确实有两把刷子。





上善似水


明英宗朱祁镇是个荒唐昏庸且无能的皇帝,而他的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则是拯救大明于危难之际的皇帝。

前一阶段热播的《大明风华》,再次将明朝的历史带入大众的视野。

《大明风华》刻画了多位明朝初年的皇帝形象,其中就包括了明英宗朱祁镇和景泰帝朱祁钰这对兄弟。

关于朱祁镇其人,可以说是堪称无能昏庸吧。土木之变是他的锅,这点怎么洗地都甩不掉。

在土木之变后,朱祁镇的所作所为,也同样是厚颜无耻。朱祁镇借助夺门之变再次上台后,他的“政绩”包括:

清洗了于谦、王文、范广、商辂、王纮等诸多忠臣,恢复王振的命运,重用曹吉祥、徐有贞这些奸臣,对喀喇沁的蒙古领主孛来忍气吞声等,足以证明这就是个垃圾皇帝。

至于景泰帝朱祁钰,则是一位拯救大明朝于危难之际的皇帝。

朱祁钰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重用于谦,保护了北京城的安危。

这是需要一定政治勇气的。在当时,南迁的声音骤起,如果朱祁钰扛不住真的南迁了,那么华北地区就会再次落入蒙古人手中,等于是白送。

如果是昏庸无能的朱祁镇在台上,没准事情真的会向这个方向发展,等到明朝的自然是万劫不复的命运。

总而言之,朱祁钰最大的失误是没有狠心除掉朱祁镇,给了奸臣和他东山再起的机会。


HuiNanHistory


【我是浮生若浅,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兄弟俩,随着电视剧《大明风华》的播出,成为了近期热烈讨论的对象。电视剧呢,始终是带有艺术加工的部分,历史中的他们究竟是怎么样的皇帝呢?

哥哥被抓 弟弟登基

这同父异母的兄弟俩呢,本来可以兄友弟恭,和谐地共存着。可是呢在明英宗在位的正统十四年,年少气盛且满腔热血的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却因为种种原因,兵败土木堡,损失了明朝精英战力,甚至连明英宗自己都被瓦剌生擒。

一时间明朝廷陷入一片混乱,被朱祁镇留下来监国的异母弟弟朱祁钰,临危受命,在群臣和孙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钰登基为帝,尊哥哥朱祁镇为太上皇。登基后,明代宗朱祁钰肃清明朝廷内部存在的问题,对外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让瓦剌人将俘虏的明英宗送回明朝。

于明朝而言 朱祁钰略胜一筹

做人方面,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俩都不是坏人,尤其是朱祁镇,根据史料记载,朱祁镇对身边的人都十分信任和善待,而朱祁钰呢,虽然有了私心让他眷恋皇位不肯放手,但是他却无意伤害哥哥和侄儿。

可在当皇帝这方面,朱祁镇就远不如朱祁钰了。朱祁镇登基后,前期有张太皇太后及一干老臣辅佐,朝政还算清明,一些奸佞小人也不敢妄为。待到他们相继离世后,年少气盛的朱祁镇开始了“宠信奸佞小人”之路,当然了这其中也不乏打败仗、杀忠臣等等,包括土木堡之变折损明朝精英战力,自己也被俘虏,最后致使明朝陷入混乱。

而朱祁钰在明朝危亡之际接过烫手山芋,清除阉党势力,招贤纳士,重用贤臣,厉兵秣马,打退瓦剌,让明朝廷重新稳定下来,重新步入正轨,于明朝而言,是大功一件,若是当时没有朱祁钰,明朝可能就此灭亡也不一定。

最后再提一句,比起朱祁钰,朱祁镇确实有很多问题,但在景泰八年复位成功后,他做了一件他祖父和父亲都未曾做的事——废除殉葬制度,不得不说,这项不人道的制度废除后,还是值得点赞的。


若浅话史


这真的是一对难兄难弟,哥哥要把明朝搞得要灭亡了,完全都是因为一时兴起还弟弟知道,哥哥被抓了之后,本来不想要当皇帝,但是见到国家灭亡了,于是在以前的帮助下,最终是当上了皇帝,还哥哥的话被别人撸走了,等他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又当不上皇帝了,就等弟弟病死了才能够当上皇帝,这个就是他们最简单的版本。



历史上对于哥哥是非常的批判,但是对于弟弟的话还是非常的赞扬。朱祁镇是哥哥,朱祁钰是弟弟,他们都是皇帝,但是他们所作所为可谓是天差地别,哥哥是把皇帝当作了游戏,把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危难之中,而弟弟却拯救了整个国家。

朱祁镇在历史上可谓是被骂的要死,他不仅把国家弄得混乱,而且还杀死了最重要的人物于谦,而弟弟朱祁钰拯救了危难,在明朝可谓是中兴之君,历史上对他很多表扬。

朱祁镇这个人以为自己武功非常厉害,想率领着几十万大军去攻打蒙古人,想想他祖宗朱棣那么厉害,可是自己没有本事,不仅把军队给赔了,自己又被抓住了,蒙古人见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于是抓住了皇帝,想让皇帝成为他的筹码。他让明朝的那些人把门打开好让他们进去,不然他们就要杀掉皇帝,这个时候要是放他们进来的话,明朝肯定就灭亡了,就像当初的靖康之耻一样。

当时的于谦站了起来,虽然知道当时兵力不足,但是还是拼命的抵抗他们,就当做皇帝没有存在一样,于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重新弄了一个皇帝,也就是朱祁钰,然后就开始抵抗蒙古人,在他的拼命的抵抗下,蒙古人最终是没有进来,最后只能够带着皇帝远走。



而新的皇帝面对这么大的混乱,开始治理了国家,把国家治理得津津有条开始全面的恢复了,而蒙古人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他们知道手底下的那皇帝没有用了,于是就碰他回来,这个时候挺尴尬的,但是原来的那皇帝称为了太上皇,在他回来之后弟弟死了,所以他又重新当上了皇帝。


但是他当上皇帝之后就立刻杀死了于谦,而且扶持了锦衣卫,在历史上大肆的去残残害忠烈,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名声,尤其是对那些坏人的重用可谓是坏到了极点。


汪公说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

宣德十年,正式即位,年号正统。主少国疑,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操持,任用“三杨内阁”主理朝政,发动麓川之役,导致综合国力耗损。正统八年,正式亲政,励精图治,宠信王振制衡文官集团,导致宦官专权。正统十四年(1449年),御驾亲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发生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孙太后联合兵部侍郎于谦,扶持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赢得北京保卫战胜利。迎接明英宗回京,安置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策动夺门之变,废杀明代宗和少保于谦,复位称帝,改元天顺。任用贤臣,听取纳谏,仁俭爱民。追赠胡太妃为恭让皇后,释放建文帝后代,废除宫妃殉葬制度。

明代宗朱祁钰(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23日),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玄孙,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母为贤妃吴氏,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

宣德三年(1428年),册封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兵败被俘。在兵部侍郎于谦和孙太后支持下,即位为帝,尊奉明英宗为太上皇。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励精图治,重用于谦等人,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击退瓦剌的入侵,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推动明朝政治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接回太上皇朱祁镇后,幽禁于南宫,改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后,降为郕王,软禁于西苑,离奇去世,享年三十岁,谥号为戾,葬于北京西山景泰陵。明宪宗即位后,恢复皇帝名位,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南明安宗朱由崧即位,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