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項羽為什麼分封諸侯時把地緣最差的地盤留給自己?

小小嬴政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項羽的時代,還沒有形成關中本位制度,而且項羽在關中也站不住腳。因此,與其說項羽分封給自己最差的土地,毋寧說,在項羽的認知裡,把最忠誠的、最富庶的地方留給了自己。



一、一戰之威的霸王

如果從現在的視角去看項羽的話,當然項羽能夠封給自己最多最好的土地,甚至於佔領所有地方最好了。但事實上,真的可以嗎?

歷史證明,不是自己打下的地盤,就算勉強佔有也是不長久的。

而在分封前的項羽就面臨著這個問題,雖然麾下的兵馬看起來有40萬,取得了天下的矚目,但各諸侯都有自己的地盤、軍隊和影響力,而項羽所能憑藉的,最根本的不過是鉅鹿之戰的威望,地盤不過是江東根據地和一路西走所佔領的狹長的走廊。

所以,項羽並不是想封在哪裡就可以把自己封在哪裡,六國貴族實際上只是名義上受他的威懾,奉他做聯盟的老大,並沒有服從他,整個天下,都在看他接下來怎麼做。

因此,項羽只能選擇分封。那麼,是不是項羽想把自己封在哪裡就可以呢?

並不是,首先剛剛說了六國殘餘貴族勢力並沒被消滅,因此他們的地盤是不能夠直接一紙分封命令就可以奪過來的。



河南、山東、河北等膏腴之地,在六國貴族的手上,現在剩下的就只有,關中、巴蜀、漢中、江東、還有楚國故地。而項羽手上還剩下一批不得不封的諸侯,因為這些人留在身邊也不可能成為嫡系。

因此,怎麼封就很關鍵了。項羽是不是真的那麼傻,像他的謀士所說“沐猴而冠”呢?我們來看看項羽可以有哪些選擇。

二、三秦之地

三秦關中之地項羽吃不下。為什麼呢?

首先,項羽仇秦心理很嚴重。他是楚人,他爺爺抗秦而死,他的叔叔們從小就給他灌輸仇秦的思想。也正是因為仇秦心理才支撐他們起兵並最終獲得勝利。

等到項羽掌兵,他並沒有改變這種心理,鉅鹿之戰後,坑殺20萬秦軍;進入關中後,殺秦王子嬰;這些都還罷了,他進入秦始皇陵,大肆破壞,一把火將驪宮付之一炬,大火蔓延46天方滅,可以說,他把仇秦的心理表現在他的言語、行為等方方面面。



因此,秦人也不可能看不見。

從後來秦人對待他封的三王來看,秦人對他和對他封的王,都沒什麼好感。

那麼,沒有百姓基礎,秦人又怎麼會擁戴他作為秦地的王呢?真的靠他手上的幾十萬軍隊嗎?顯然不行。

而且,從他仇秦的心理來講,就算住在秦地,怕是也不開心吧?

三、江東根本

那項羽的選擇就剩下江東之地和楚國故地了。

項羽是楚人,但項氏家族的老巢應該在靠近壽春的安徽一帶,是楚國江漢平原丟失後,才倚重項氏。

而江東及淮北之地卻是他們叔侄經營了多年的根據地。當年項梁殺人,躲避於會稽,在會稽一帶經營多年。起兵之後,又快速奪取了淮北之地,從此這一帶長期成為他們叔侄的根據地,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在當時,長江以北也是屬於比較富庶的地方。

因此,在楚國故地和江東淮北之間進行選擇,他無疑會選擇江東淮北之地。



四、最佳方案

因此,項羽的最佳方案就出爐了。

將楚國故地封給功臣宿將,將巴蜀漢中封給功高的劉邦,將三秦之地封給三個秦朝降將,而剩下的關東之地和江東故地,全是自己的老巢。

這樣做有這幾個考量,關中故地險要富庶,但是秦的三位降將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力量,現在在自己手上卑躬屈膝,並不敢翹尾巴,加上三分秦地,相互制約,也不敢鬧出亂子。同時都是秦的降將,應該能夠贏得秦人的好感,順利的統治該地區。

最為忌憚的劉邦,封在最為封閉的巴蜀之地。後來的歷史證明,這地方,雖然易守難攻,但是一般出不來。

所以,對於項羽來說,他已經選擇了他認為最好的分封方案了。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一品鏟史官


項羽並不是把最差的地盤分給自己,其他更好的地方,項羽也想要,但是確實是不能要。

首先,項羽是以楚懷王的名義分封眾諸侯的,他自己僅僅是一個楚國上將軍。他統帥的四十萬人,除了五萬是楚人,其他都是各個諸侯的軍隊,他的實力和威望並不能使他隨意的剝奪或分封天下諸侯的地盤。

其次,當時最好的地盤是關中,關中沃野千里,是強秦一統天下的堅實後盾。但是,鉅鹿之戰後,項羽坑殺秦人二十萬人,使關中人人戴孝。項羽怎麼敢把自己放在這種人人敵視的環境中,而且,他的嫡系部隊都是楚人,如果讓他們遠離自己的家鄉,生活中世代敵人的地盤,他們怎麼會願意呢?

第三,項羽並不是楚國的最高統帥,他之上還有楚懷王。如果項羽王關中,那他的基本盤楚地恐怕就全部歸楚懷王所有了。到時候,楚懷王再令天下諸侯討伐項羽,項羽怎麼辦?他手下的士兵說不定就都投降楚懷王了。

最後,項羽其實看到了關中的潛力,他分封了三個被秦人痛恨的降將為王,而且把劉邦分封到巴蜀,正是讓他們四個人互相牽制,阻止或者延緩原秦國地盤的再現。

項羽正是正確認識到了自己的實力,分封諸侯後,立刻回楚國打垮了楚懷王和支持楚懷王的勢力,自己全取梁楚九郡。只是他沒有料到,劉邦比他更快的打敗了秦地三王,一統了秦國故地,出關與他爭奪天下。


風雨的學習號


項羽與各路諸侯滅秦以後,分封領地!要說項羽分的差,這就要看是從那個角度來辨別了!可以說項羽分封諸侯的這件事情,對中國古代乃至現代都有深遠的影響!為什麼是這樣說呢?小編娓娓道來!



一,從項羽角度來分析

從表面來看,項羽也是極為聰明!分封諸侯的領地,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佔盡先機!首先從地盤大小來說,項羽勢力當時可謂是如日中天!他的表面只有楚地一塊,但是實際掌控面積,佔據當時全國的國土面積一半以上!這個不細講,有空可以查閱一下資料!其次,就是項羽所能控制的領地都是沃野千里,經濟價值是最好最高的!其次立足點是消弱各諸侯國的實力!方便其掌握各個諸侯國!這裡可能才是項羽失敗的原因!題外話,項羽,史書評價說項羽這是為以後當皇帝做準備!或者就是高尚情操,大家已經滅秦,各自回家好生生活,誰不聽話我修理誰!這無從考證!但絕對是他一大敗筆!這為後代歷代兵家打下了經驗基礎!



二,從劉邦角度來看

從表面來看,劉邦分得三秦之地,經濟,人口,戰將,兵力,各個方面都不如項羽!在當時可謂是一頭都不站!按照時局分析,也就坐吃山空,養老等死了!可是就在這種情況下,劉邦還敢和項羽爭天下!也可謂是壓了身家性命,不成功則成仁的地步!題外話,韓信背水一戰勝了!劉邦才是大的背水一戰,最後也勝了!依靠的不是別的,正好就是地理和人和!地理是先機,而人和是後天形成!



1人和至關重要!

劉邦得三秦之地以後,我們都知道他約法三章等一系列政治主張!與民無爭,建立了與社會大眾的人和基礎,其次就是韓信的橫空出世!可以說韓信奠定了最後劉邦的勝利基礎!但是這盤大棋是劉邦蕭何張良等人所下!這個是劉邦過人之處!後天培養人和!並且成功了!如果說從概率學來講,這幾乎不可能!因為當時對劉邦可以說是極為不利的!當時各個比他強勁有實力!本來實力就弱,能這麼打出來確實是非常不易!



2,天賜重中之重的地理優勢

前文小編提出過,說項羽分封,影響後世歷代兵家!給他們打了基礎,就在這裡!對我國地理有所瞭解的人知道!中國東西走向的地理環境,北至燕山,往下到太行山,再往下走就是大別山!這幾個地方以東可以說基本都是平原地區,而以西這可就基本都是山區!



我們這時來看看劉邦所在之地,那就是三秦之地!也是以前更早秦國的發祥地狀況!三秦之地的關中平原,正好被六盤山,陝北黃土高原,秦嶺所包圍!這裡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易守難攻之地!三面都是險地,想攻進來就絕非易事!因為你的大部隊要是從三秦之地的除了東邊的三個方向打過來!那麼補給線很容易被切斷不說,另外就是大軍跋山涉水成本實在太大,不划算,風險太大!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吧!



諸葛亮的關中夢

我們知道三國諸葛亮和姜維多次出祁山!目的就是直取長安,其實就是為了得到三秦之地的地理優勢!為什麼,諸葛亮不東進滅吳以後再進兵中原,道理就在這裡!因為東邊都是平原地區比較多!雖然經濟富庶,但是難守!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你主力部隊有限!我不跟你主力部隊碰頭!你守西邊我打東邊,聲東擊西,蠶食你!讓你首尾不能兼顧!好吧!那你發動主力來攻三秦之地,那好我正好盼望你來,完後派一直偏師騷擾你後方大本營!打你的補給或者總部!這樣的地理優勢不言而喻!諸葛亮深知這一點,所以老是要攻取長安!



毛主席的英明與偉大

毛主席當時也是採用了這個原則!主要就是以圍繞三秦來做!從二萬五千里長徵就可以看出,從瑞金這個地方開始,當時國民黨對井岡山,瑞金等革命根據地可謂是圍追堵截,就是因為沒有戰略縱深,而且飛機大炮都好運輸,整天騷擾打擊紅軍!但是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徵,到了陝北黃土高坡,情況就沒那麼嚴重了!就是因為都是崇山峻嶺的,輜重難以搬運,游擊隊打的國民黨也是聞風而逃!這裡也可以稍微講一下,為啥說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建立根據地,就是插在敵人後背上的一把尖刀!因為,後來革命根據地多都是在靠山而建!包括太行山,沂蒙山等,就是做到以逸待勞!我打你就打了,打不過我就進山化整為零和你打游擊!雖然你兵多將廣,錢多糧足!但是你就經不起折騰!平原地區,跟你會戰時,就切你補給,口袋戰,圍為打援,打得國民黨最後也是兵敗如山倒!因為部隊老打敗仗,那就太喪失戰鬥力與士氣了!



舉了這兩個例子,就是說明,地理位置的優越性!當然有人會說,三國鄧艾奇襲江油滅蜀成功!或者說蔣介石也曾在西安安營紮寨!但是這個就要看決策者的能力和出發點了!這裡不做過多的闡述!但要說他們明不明白,那就不好講了!從古代兵家來看,凡是佔據三秦之地從而出發的,不論成功與否,都佔有一定程度的優勢!這個大家可以查閱一下史料證據!



後記

項羽分封諸侯表面看佔盡優勢!但是給劉邦留得了一線生機!劉邦利用手中僅有的一點資本!先站地理,後養人和,最後憑藉兩點優勢,等到韓信為他創造了天時,從而問鼎中原,登基稱帝!不可不說是一連串的因果所致!而項羽這一分封諸侯的舉措,卻又為後世兵家提供了借鑑和參考!歷史沒有如果!到是飛雨輕煙吹若塵,一壺小酒道古今!一起論道分享各抒己見,也是一種快樂!



謝謝觀賞,請看下集!


九哥脫口秀


問題問的就不太對。

第一是項羽分封給劉邦的那塊巴蜀之地,放到現在來說確實是個好地方,川蜀大地上有美食有美景,還有能把劉邦看花了眼睛的四川美女,能被分配到這種地方來上班劉邦還求之不得呢。但事實上,楚漢戰爭時期的巴蜀之地並算不上是塊富饒之地,當年秦朝把主要財力物力投資在了關中平原,並沒有大力開發巴蜀,加上巴蜀之地崇山峻嶺地勢險要,道路交通也不太便利,曾經這裡多是秦朝流放罪犯的地方,所以在當時來看,去巴蜀地區上任稱不上撿了個大便宜。


其實項羽這一招是比較損的,不只是把劉邦趕到了個荒涼之地,還間接的瓦解了劉家軍的軍心。眾所周知,項羽和劉邦同為楚國人(確切地說是蘇北人)讓劉邦背井離鄉去支援西部,就算劉邦不介意,但是他的將士們會作何感想呢?劉邦的部隊經常被別人說是雜牌軍,首先不考慮軍隊戰鬥力,光劉家軍的人馬就十分雜亂,有豐沛嫡系的老革命軍,也有南陽歸降的幾萬人馬,還有項羽贈送的幾萬老弱病殘。讓這十幾萬人到巴蜀荒涼之地去搞建設,想必這裡面肯定有不少人會思鄉會動搖,甚至是當逃兵,使得劉家軍的軍心凝聚力下降。

再說一下項羽為什麼會選擇彭城作為西楚都城。

項羽對秦王朝的恨是國與國之間的仇恨,國仇家恨泯滅了他大一統的格局,只想報仇雪恨,然後榮歸故里耍威風。所以楚軍在進入秦地之後,根本也就沒有打算長期駐紮在此,只是為了報復秦國,不斷的殺人放火打家劫舍,能拿走的金銀珠寶拿走,富麗堂皇的宮殿拿不走就破壞掉,反正就是不留給秦人,秦都咸陽被燒殺搶掠大肆破壞後,也沒有當做都城的潛質了,而且這裡的秦人也對楚人十分記恨,留下還有什麼意思呢,乾脆就回老家吧。


接下來看第二個問題,四戰之地的彭城怎麼樣?

巧了,我就是彭城的,位置就在今天的江蘇省徐州市,這裡從地形上來看確實是個四戰之地的平原地帶,位於中國南北過渡的地帶,為自古兵家必爭之地。項羽立彭城為是有一定道理的,根據先秦典籍《世本》的記載:“涿鹿在彭城,黃帝都之。”可見這塊地方在四五千年之前就是帝王之都,此後一直作為區域的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當時楚國的重要大城市和軍事重鎮,這裡人口稠密,糧產豐沛,商業發達,更為重要的是,這片楚地才是項羽真正的家。

傲視群雄的項羽難道不知道定都彭城的戰略風險嗎?很顯然知道,換個角度說,一旦有警他也沒想過防守。自負的西楚霸王只會勇往直前,這也為後來的垓下悲哀埋下了伏筆。


納蘭談史


公元前206年1月,項羽率領諸侯軍進入咸陽,殺人放火,將嬴秦苦心經營的數百年的咸陽城毀於一旦,種種行為,除了報仇之外,很顯然,項羽壓根就不想將他的新王國定都在關中。

他對這個地方以及這個地方的百姓沒有絲毫感情,同樣,這個地方以及這個地方的百姓對他也沒有任何感情,他們之間,有的只是無窮無盡的刻骨仇恨。

項羽心心念念,就是誅滅暴秦後,回到彭城,刀槍入庫,與虞姬馬放南山,幸福終老。

正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項羽才將關中荼毒一清,這樣秦人日後即便要報仇,也有心無力了。

然而,項羽不可能殺盡秦人,只要秦人還未死絕,他們終是要報仇的。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雖三戶,難道就不能亡楚?以暴制暴,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佳策,可惜,項羽幾乎至死都沒能想通這個貌似淺顯之極的道理。

然而,項羽手下有一個叫韓生的謀士,偏要自作聰明,來勸項羽定都關中,他說:“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地肥饒,可都以霸。”

項羽當然不會接受這個意見,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說:將士們好不容易發達了,得給人看到,特別是老家人看到,否則發達了也沒啥意思。

注意,這句話的主語應是楚軍將士,而不是項羽自己。項羽早已名震天下,他何必擔心家鄉無人知曉。

然而,項羽此言雖順從了眾意,但在政治上是極其短視的,要按這思路我們今天的首都就不在北京而在瑞金了。

韓生見自己的奇謀妙策項羽偏不採納,心中非常失望,於是私下跟人嘲笑項羽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看來這個韓生應當不是楚國人,而且很有些地域歧視的觀念。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句話很快傳到了項羽耳中。

項羽暴怒。竟敢說我是猴子,你見過這麼帥的猴子嗎?我看你才是猴子,你全家都是沒進化好的猴子,還敢侮辱我偉大的大楚民族,其心不軌,其言當誅,罪不容恕,寡人要代表全體楚人懲罰你。

於是,項羽派人把那韓生抓起來,以宣揚反動言論為由,扔進鼎鑊之中,烹了。

面對項羽這種人,說話要小心,他們吃軟不吃硬。劉邦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笑到了最後;韓生不明白,所以他被煮成了一鍋肉湯。

歷史說:沒有一個偉大的人物能創造我,而是我創造了他們,任何妄圖移動我錶針的人都是無益的,因為他既不能將時間加速,也不能使時間倒退。

項羽說:我——不——相——信!

所以,他非要分封諸侯,回老家當王。這是屬於他的時代,他想咋地就咋地。


千古名將英雄夢


公元前207年,項羽進入咸陽,將秦王宮的寶物搶奪一空,最後焚燒了阿方宮,同時密令部下殺死楚懷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

這十八個王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對於自己的底盤,項羽選擇了現在的江蘇、安徽加上河南、山東一部,號稱西楚,而項羽送控制的區域中,江蘇為吳越等地,當時都是屬於落後的地區,中原比較發達的河南和山東又只控制了一部分,從軍事戰略上將,項羽自己的地方也是很容易四面樹敵,為何項羽會選擇這樣的地方分封自己呢?

第一、項羽有富貴歸故鄉的心裡,項羽是楚人,所以當事業有成之後,就像回到楚國風光一陣,這是項羽本身幼稚想心態作怪。

第二、項羽在秦地不得人心,項羽坑殺秦兵20萬,部隊進入咸陽後又搶奪寶物,燒了阿方宮,對秦國軍民造成了不少的心裡仇視,所以關中之地項羽不可留。

第三、項羽的根據地在楚,以8000子弟兵起兵,到現在成為西楚霸王,項羽的人氣在楚地很多,有很多人擁護,群眾基礎牢固,所以項羽回到楚地。

第四、項羽對自己分封的是一個四戰之地,但是同時也是可以掃平各方諸國的地方,無論是對那一個諸侯國出兵會非常方便,這樣項羽就可以維持自己的霸業。

項羽沒有想到劉邦最後回依靠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奪取關中,最後楚漢相爭,一直持續4年,以項羽自己自刎烏江結束。


帝國烽火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那麼我們先要解決,項羽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他分封這塊看似最差之地又到底為什麼呢?

項羽為何要分封諸侯

在秦皇的暴政之下,“天下苦秦久矣”。終於,公元前209年,陳勝與吳廣發動了大澤鄉起義,掀開了推翻秦王朝的大旗。從此以後,各地諸侯紛紛起兵抗秦。在各地諸侯中,項羽異軍突起,雖然很多史書上說項羽有勇無謀,但在前期很多策略的執行上,項羽是非常聰明的。

比如為了籠絡人心,團結各部諸侯,他們推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懷王,後又在鉅鹿之戰中擊敗秦軍名將章邯,從此確立了在各路諸侯中的核心地位。公元前206年,項羽攻入咸陽,秦朝滅亡。項羽確立霸權後,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安排這些和他一起攻打秦朝的各地義軍。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日‘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候後以伐秦。然身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諸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候王。”

在當時的各路義軍當中,最有實力的就是項羽和劉邦,項羽雖然號稱40萬軍隊,但都是各路諸侯聯合在一起的,而劉邦的軍隊也有10萬之眾,所以項羽對於劉邦非常的重視。滅秦以後當時最為肥沃的土地就是原屬秦的關中地區,號稱沃野千里,可項羽本屬楚國貴族,如果封到關中,不僅不能服眾,而且他自己能否控制關中,還是個未知數。

項羽分封的各諸侯是項羽精心設計的一個限制劉邦的佈局。然而,項羽的這個局既沒有壓制住劉邦的發展,又使各路諸侯對此不滿。

項羽忽略了關中在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地位和戰略價值;選擇彭城作為都城並非一個明智的決策,因為作為四戰之地的彭城並非天下的中心,不僅不利於防守,而且不能對劉邦的關中加以有效的控制;以章邯、司馬欣與董翳於秦之舊地以鉗制劉邦的關中,此種策略雖好,但忽視了秦人對三人的憎恨。一直以來,很多學者認為分封不當是導致項羽最後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但筆者認為,項羽分封諸侯也有不得已而為之的原因。

首先,秦朝滅亡之時全國一統僅僅十幾年,西周時期的分封思想深入人心,至少這點時間不足以讓很多六國舊人忘卻原本的制度,六國貴族的分封思想源於西周時期的“封建親戚,以落屏周”的思想,但隨著各諸侯國力量日益強大和周王室的逐漸衰落,各地諸侯王也開始不聽周王號令了,到公元前256年秦王滅西周,名義上的共主也不存在了,各地諸侯都企圖以自己的力量雄霸天下,而項羽的分封思想則是西周時期分封思想的延伸。

其次,長期的在秦朝的暴政下的底層人民對於安定的生活環境非常渴望,哪怕這是歷史的倒車。從春秋初年到戰國末年,長期的動亂使得農民生活很不穩定,大量的勞動力被用於戰爭,而無法勞作生產,造成了大量的天地荒蕪,人民生活困苦。而對於此種現狀開始厭煩的老百姓們渴望有一個強有力的統一政權來保證人民的安定生活,這也是促成秦王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一個客觀原因。


但是,秦朝建國以來並沒有給下層民眾帶來穩定的社會環境,帶來的反而是比戰國末年更加殘酷的環境,比如徭役繁重,秦始皇修長城、抗擊匈奴、築驪山墓都耗費了大量的民力,人民生活更加痛苦。在這種感覺的驅使下,人們難免會再次懷念七雄割據時的生活。同時,當時的局勢促使項羽不得不做出行分封的決定。因為項羽雖然有40萬大軍,組成的軍隊卻極為駁雜。

當時的形勢是分裂割據的局面已經形式,分封只是認定客觀事實而已。由此來看,作為楚國貴族的項羽不僅需要考慮六國舊部的利益,又要順應下層民眾的心聲,更得對當時的局勢作出一個清晰的判斷,最後才不得已作出分封的決定。

項羽帶領諸侯浴血奮戰,一往無前,而項羽在分封土地之時,為什麼又給自己分到了所謂的最差之地呢?

最差之地並非最差

分封時項羽給自己定都於彭城,筆者認為項羽想以彭城控制楚地,在入關交通要道南北安插親楚的諸侯,並在分封時刻意削弱他們,已達到控制“函谷關一榮陽”交通路線的目的,隨後又肢解了秦國與齊國。這樣重點防範關中與齊地,支配中原地區諸侯,掌握全局的戰略設想便初步完成。

不得不說項羽此法個人認為極具戰略思想,但需要有時間去逐步完善。彭城位於楚地九郡之中,最利於控制西楚當時的地盤,可以利用彭城便利的交通控制三川郡,進而掌控入關要道,可惜沒有給予項羽充足的時間去處理。在項羽看來楚地九郡勢必要親自統治才放心,前文已經說過,如果定都關中,統治基礎便不牢靠,畢竟項羽是楚國貴族出身,在楚地會有更多人支持。劉邦因為是平民出身,不受制於項羽貴族出身的條條框框,他通過一系列安撫措施迅速進入關中,深得關中的民心,而項羽缺少這個條件,定都彭城是其必然的選擇。

項羽定都彭城,是出於對楚地的統治和對當時全局設想的考慮。他利用彭城以掌控三川郡,進而控制函谷、武關一帶,使得入關道路暢通無阻。這樣即使關中發生重大戰事也能迅速抵達關中,進而控制局勢。他分封瑕丘申陽為河南王,這樣入關最為重要的滎陽一帶便落入項羽的掌控之中,接著又不讓韓王控制潁川郡。

《項羽本紀》這樣記載:“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又殺之”。

項羽又將戰略要地穎川郡佔據了,塞王司馬欣封地的渭南地,正好將入關要道的函谷關涵蓋在內。司馬欣對項氏家族有恩,也可以算作項羽集團中的人,因此項羽入關也就不會成為阻礙。項羽在劉邦佔領關中之後,找到藉口把韓王殺了,“令故吳令鄭昌為韓王以拒漢兵”,可惜這時鄭昌根本不是劉邦集團的對手,很快潰敗被殺。


從項羽對韓王的處置以及令鄭昌為韓王的舉措來看,這一交通線上的諸侯完全受他支配。他在劉邦之前其實已經掌控了當時入關最為要重的一條交通線路。同時項羽又將勢力滲透到交通線以北,在河內安插了一個殷王司馬昂與西魏王魏豹相輔。

陳平傳記中記載,“項王乃以平為信武君,將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擊降殷王而還,項王使項悍拜平為都尉,賜金二十溢。居無何,漢王攻下殷。項王怒,將誅定殷者將吏,陳平懼誅,乃封其金與印,使使歸項王,而平身間行杖劍亡”。

項羽控制了“函谷關-滎陽”這條主要交通線,後又在黃河以北安插了魏王、殷王等勢力輔助,關中一有事,項羽可以與這些諸侯遙相呼應,從彭城立即入關,不日就可抵達關中,同時這些勢力也是防備劉邦東進的防線。

這樣下來,項羽無疑是地域最大,實力最強的諸侯王。從項羽分封來看,將戰國時代最為強大的兩個國家肢解了,將秦國地域並漢中一分為四,將關中分封給秦國三個降將,將漢中封給了劉邦;將齊國一分為三:齊國、濟北國、膠東國。這一舉動明為分封滅秦的功臣,實際是削弱齊國與秦國,其處置齊國的方法與漢文帝推行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有相似之處。

項羽分封表面上基本恢復了戰國末年的格局,興亡繼絕,實則不同。首先齊國和秦國已經肢解,其次,封魏豹為西魏王,將河內郡分給了殷王,將梁地據為己有。這時的魏國疆域只有上黨郡和河東郡兩郡之地。趙國的疆域將代國之地割出去了,算上韓國獻出上黨郡的話,趙國疆域也極為有限。韓國責被項羽完全廢除,完全受楚國控制。

項羽分封之後整體戰略佈局實際上已經完成,中原腹地這些諸侯王既是親楚的又都被削弱了,防範了關中與三齊地區,也掌控了全局。

其他如燕王、代王、遼東王等在邊地不足為憂。臨江王、九江王則是項羽派系的勢力,項羽將他們勢力盡量安排在周圍以起到拱衛作用。將臨江江王封在南郡,洞庭郡,蒼梧郡這一地帶,使劉邦的勢力,無法從南陽出兵江、漢,趁機攻打項羽南境之地。項羽最初是沒有向臨江王徵兵的,可見臨江王的職責便是牽制劉邦在南陽一帶的勢力,阻擋劉邦勢力南進。

項羽為分封佈局做出了很多努力,也是順應歷史大勢,並沒有後退。不僅如此,他調整了滅秦時各地勢力割據的混亂局面,使混亂的秩序得以調整,這也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結束語

總體來看,項羽分封諸侯是根據當時的形勢戰略做出的不得已調整,而且有利於當時的形勢,但給予項羽的時間太少了,如果時間充裕,劉邦未必能夠奪得天下。而項羽所分之地,也並不是最差之地,應該算的上是為控制天下,爭奪霸業所做出的妥協吧。


春秋亂舞


從心理因素來分析項羽“衣錦還鄉”的虛榮心理

以往我們在分析這件事的時候,大多都是以心理、性格的角度來評價項羽。

衣錦還鄉這個典故最開始就是出自項羽,這個典故講項羽攻佔咸陽後,開始大肆分封諸侯,有人勸他定都關中以圖天下,很多人對關中這個地理名詞沒有概念,關中地區又稱關中盆地,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稱,因為周邊全是關隘,因此又稱關中。

以地緣政治來說,關中地區在當時絕對是最好的,秦國就是從這裡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各國合縱伐秦,一到函谷關就很難再向關中進軍了,即使是抗日戰爭時期,侵略了半個中國的日軍也沒有打下關中。

然而項羽看到秦宮破壁殘垣,說了一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衣錦夜行,怕別人看不到,應該是當時普遍的社會心理,從這個角度來說,項羽想要回到家鄉炫耀也不是說不通。

李清照在詩詞中寫項羽“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也可以理解為,項羽失敗後擔心回到故鄉被人看不起,說項羽是一個輸不起的人。

當然,以個人心理因素來分析歷史,則略顯單薄,不能夠支撐起整個論斷。

地緣觀念嚴重限制了項羽的政治視野

項羽並非胸無大志,只是一個知道回鄉炫耀的人,在秦始皇東巡的時候,項羽看到秦始皇的車蓋,十分羨慕,因此說:彼可取而代之。

秦始皇一統六國,完成統一,堪稱千古一帝,這樣的功績連秦始皇自己都驕傲了,甚至開始追求長生不老之藥,然而項羽看到後竟然能夠脫口而出一句“彼可取而代之”。

說明項羽是並非沒有志向。

項羽在分封的時候,之所以沒有要關中,而要了吳越之地,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項羽本身就起兵於吳越之地,在戰國時期被楚國所兼併,但是吳越文化的影響也是存在的,春秋五霸中的吳王闔閭攻打越國的時候受傷而死,吳國夫差替父報仇滅了越國,後來勾踐臥薪嚐膽又滅吳國。

這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項羽和他的江東子弟其實都是這種文化傳承,因此作戰時最為兇猛。

這種地緣上的觀念其實一直制約著項羽和他的軍隊的發展,在秦國的統一之戰中,對楚國傷害最深,王翦最後出戰的時候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楚國人最恨秦國,因此有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在這樣的文化觀念裡,項羽對秦作戰,不止是復國之戰,還有復仇的因素。

項羽和秦朝是有著血海深仇的,楚國被秦國所滅,項羽的爺爺項燕也戰場沙場,這種國仇家恨像一種使命落在項羽的肩上,因此,在反秦的鬥爭中,項羽的部隊一直在屠殺,《史記》中記載鉅鹿之戰後項羽擔心投降的秦軍進入關中後臨陣倒戈,因此將這些秦軍全部殺害, 20萬可能是有水分,但項羽殺降人數肯定不再少數,而且不是一次兩次。

關中百姓對項羽只有恐懼,而沒有歸服之心。

項羽有氣壯山河的魄力,卻沒有海納百川的胸襟

正是這種地緣上的政治復仇理念,讓項羽從來沒有想過佔據關中,一統天下,而是試圖恢復到秦國統一六國前的政治格局。

項羽之所以能夠分封諸侯,並不是說項羽達到了一統天下的實力,而是在滅秦的戰爭中功勞最大,項羽的分封也是在各路軍閥已經佔領地盤的情況下,進行的一個追認,並不是說項羽決定了哪塊地盤的所屬權。

但是項羽在這個過程中,已經取得了最好的地盤,除了起兵的吳越之地,還有今天江蘇、河南、湖北等地,比他起兵的時候地盤大多了,這也是諸侯不服項羽,隨後就有諸侯攻打項羽的原因。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要了關中之地,實際上是將整個長江沿江的領土都納入麾下,這會遭至天下群雄的不滿。

在分封中,唯有劉邦是一個例外,各路諸侯大部分都是六國以前的貴族,只有劉邦以前是一個亭長,在反秦鬥爭中也不算功勞卓著,但是劉邦撿了一個便宜,就是此前義帝說了一句:先入關中者為王。

在項羽與秦軍正面苦戰的時候,劉邦側面開入關中,最後項羽不得不把劉邦分封到關中。

當然,這並不是把關中全部分封給劉邦,劉邦當時還吞不下整個關中,除了劉邦之外,還有秦國的降將,這個地盤的劃分,實際上並非周天子裂土分封那樣的,而是一次反秦過後,根據各方實力和佔據地盤進行的一個簡單的追認,結果對項羽也是很有利的。

項羽並非傻子,只不過比較年輕,政治能力較低,不如劉邦混過體制,見識過的場面多。


史論縱橫


在地緣這一塊沒有絕對的好壞,除了和地理位置有關係,還和國家所面臨的戰略態勢以及戰略方向有關。

對於項羽來說,自他在新安坑殺二十萬秦軍開始,他和秦人的仇恨就更深了一層,雖然各路諸侯在起義過程中手裡都沾滿秦人鮮血,但是一次性阬殺二十萬秦軍降卒還是過於駭人聽聞了。

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從歷史對項羽的記載來看,項羽並不是我們好多人腦海裡的耿直傻漢子,他應該知道關中的重要性,但是讓人費解的是,項羽的表現顯示,他壓根就沒有據關中為己有的打算,進入咸陽後,項羽帶領諸侯聯軍進行了瘋狂的大屠殺,處死了秦王子嬰,火燒咸陽城,帶著寶物,美女東去了。



只能說,項羽是被楚人對秦人的仇恨矇蔽了雙眼,同時他的祖父項燕包括很多項式族人也在秦國的統一戰爭中,死於秦人之手,可以說是國仇家恨不共戴天。他太想報仇了,以至於他忘了,或者他自負的相信自己的能力,即使沒有關中他一樣可以宰割天下。

有人勸說他要立足關中,他說:“富貴不回老家,就像晚上穿著漂亮衣服,過年回家坐火車不開自己的瑪莎拉蒂一樣,還有啥意思。”成就了衣錦還鄉的典故。其實對於項羽的回答,小編感覺由於項羽當時意氣風發,他的話開玩笑,調侃的成分比較大,楚霸王不至於如此無腦。只是當時項羽二十萬秦國降卒殺了,咸陽城燒殺搶掠完了,仇恨太深了,即使他想定都關中,秦國人肯定也不幹了。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除了關中,還有一塊地地利最好,就是齊地,但是齊地當時在一堆姓田的手裡,當時大家都是盟友,即使喜歡也不能明搶,但是在分封中,項羽也擔心關中和齊地不穩,因此他肢解了這兩個板塊,把秦地一分為三,封給三個降將,這三個人出賣了二十萬秦人兄弟,早就為秦人所恨,在秦地折騰不出什麼么蛾子,還可以抵擋封在漢中的漢王,把齊地一分為三,並且諸田中此時名聲最大,能力最強的田榮不封。


項羽則自封西楚霸王,都彭城,首先說,當時項羽所佔的梁楚九郡都是肥沃的土地,彭城也是天下名城,只是彭城作為國都,四周過於平坦,容易遭到攻擊,但是作為剛剛滅亡秦國,號稱天下霸主的項羽怎麼會想到有人敢主動攻擊他,同時彭城作為前出基地征討天下是很方便的,剛建立的西楚國,在霸王的帶領下,以天下霸主的姿態,隨時準備討伐天下敢於造反的諸侯。

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菑。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小編認為項羽第一個要打擊,要吞併的就是齊國,聰明如項羽他不會看不出田榮不會屈居人下,只要田榮造反他就有吞併齊地的理由。



果然田榮造反了,為了吞併齊地,他甚至暫時默許了劉邦對關中的侵略,但是作為天下霸主的項羽,也許先前是瞧不起齊國人的,他想以武力和殺戮恫嚇齊人屈服,結果齊國人展現了他們頑強的戰鬥力,本想速戰速決的楚霸王,陷在齊地的戰鬥裡久久不能脫身,對於齊地,他是吞不下,吐不出,更要命的是,劉邦在這段時間成功佔領了關中,此時,天下形勢完全逆轉,擁有巴蜀,漢中,關中的劉邦,成了第二個秦昭襄王(秦始皇的太爺,就是有名的羋月的兒子),假以時日,宰割天下的必定是劉邦,而不是項羽。

田榮不勝,走至平原,平原民殺之。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萬人,反城陽。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



因此,小編認為太史公在項羽本紀結尾,對項羽的評價頗為中肯: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說簡單點就是,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到最後輸了,還在說:“不是我用兵不行,是天不助我。”可知道,沒有耕壞的田只有累死的牛。


醉美木瀆


項羽分給自已的土地可不是最差的,反而是當時天下最好的。

秦末時期的農民起義軍 ,除了反秦,還有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復國,恢復原來被秦國滅亡的東方六國:韓、趙、魏、燕、齊、楚。

事實上在反秦的過程中,東方六國紛紛復辟,陳勝吳廣首先起度,建立“張楚政權”,開啟了天下反秦的序幕。

原魏國寧陵君魏咎被陳勝部下擁立為魏王,魏國復國;

田儋以自己是齊王后裔,在齊地自立為齊王,齊國復國;

陳勝部將武臣平定趙地後,自立為趙王,趙國復國;

項梁和項羽在會稽郡起兵,隨後不久,擁立楚國後裔熊心為楚懷王,楚國復國;

張良在項梁的幫助下,立原韓國後裔橫陽君韓成為韓王,韓國復國;

趙王武臣派部將韓廣向北攻取燕地,然後效仿武臣,在當地民眾支持下,自立為燕王,燕國復國。



項羽在鉅鹿之戰擊敗秦軍主力後,率領天下反秦義軍進入秦國都城咸陽,秦國滅亡。項羽出於當時的實際情況考慮,決定分封十八路諸侯:

1、原六國復辟已成即成事實,反秦的義軍基本上全是原來六國的民眾及貴族,那個時候大家的一致願意是回到秦滅六國前的政治秩序,包括項羽也是這樣想的,所以要分封。

2、反秦義軍眾多,根本不止原來的六國,如果不分封其它的諸侯,那這些人肯定不會罷休,為了暫時穩定人心,所以要分封。

3、項羽是對秦朝有著深仇大恨的人,他比較痛恨秦朝的一切,包括政治制度,而且在當時流傳很廣的一種說法是郡縣制導致了秦朝二世而亡,所以要分封。



4、當時的項羽雖然是反秦義軍的首領,是最強的諸侯,但其它的諸侯並不是項羽的嫡系部隊,表面上臣服項羽,內心並不服從,如果不分封,其它諸侯聯合起來對抗項羽,項羽未必有勝算,因此項羽決定先分封再圖天下,所以要分封。

既然要分封,那就得分土地,項羽經過一番思考,決定把自已封在西楚,首先你得了解一下項羽的封地是哪裡?

項羽的封地在當時算是最大的,包括南陽郡、陳郡、碭郡、泗水郡、東郡、 薛郡、郯郡、 東陽郡、鄣郡、會稽郡共十個郡,是天下面積最大的封地, 西到今天的河南南陽及湖北襄陽一帶,東到今天的浙江、上海、江蘇沿海,北至山東的濟寧到臨沂一點,南到浙江的溫州一帶。

這個封地可以是當時天下最富庶的地盤了,為什麼這樣說呢?有以下原因:



1、本來是關中到洛陽一帶是當時天下的中心,也是最富庶的地方,但關中之地雖富饒,被項羽一把火燒了,項羽又縱容手下搶掠,關中淪為一片廢墟;

2、劉邦的巴蜀之地,雖有秦國修建水利灌溉工程,是糧食產區,同時巴蜀之地也是秦朝流放犯人的地方,地處偏遠,又不是政治、經濟中心,看著大,沒有人願意待在那;

3、項羽的封地橫跨東西,縱橫南北,是當時天下的中心地帶,到達哪一個地方都比較近,交通便利,同時又是當時的經濟及人口中心,黃河與長江都在其境內,經濟算髮達的了。同時也方便控制各路諸侯。

4、項羽的封地大部分是原楚國勢力範圍,並且項羽是在會稽起兵的,有百姓的支持基礎。另外項羽是江蘇宿遷人,封地也包括了他的家鄉,項羽可以衣錦還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