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東晉北伐氣吞萬里如虎,南宋偏安文化繁榮,為何南明卻土崩瓦解?

用戶68738747


古代的王朝更替往往並不是短時間完成的,由於前朝過於腐朽或者新朝能力不足,就會出現前朝殘餘勢力偏居一隅,與新朝對峙的局面。

東晉,南宋,南明是三個比較典型的由前朝殘餘勢力建立的政權,他們在國都被攻陷後選擇遷都長江以南,繼續建立新的政權來延續統治。可是這些政權雖然成功建立了,打著前朝的旗號也招攬了不少能人,但整個朝廷的政治環境並沒有發生大的改變,有的甚至比之前更加腐朽。

我們先來看東晉,西晉的時候北方的遊牧民族大量內遷導致當時的關中和涼州一帶新遷入的胡人和當地晉人數量相差無幾。但這些胡人的地位和權益並沒有得到保障,很多官僚和地主把少數民族當做奴隸,甚至拿來販賣。比如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就曾被抓到山東當做奴隸販賣。

這些不公平的待遇導致內遷的胡人非常不滿,反抗不斷。最後在建興四年(316),匈奴人劉曜長圍長安,12月11日晉愍帝無奈出降,西晉亡。西晉滅亡後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睿就在世家大族的擁護下在建康(今南京)稱王,想要繼承西晉的統治。這時候晉愍帝司馬鄴只是被俘,並沒有被殺,司馬睿也只是稱王而沒有稱帝。

由於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本身就出身世族,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氏族成為了西晉的主要政治力量。在永嘉五年(311)洛陽失守,晉懷帝被俘的時候,這些世家大族就舉家遷到南方避難去了。晉愍帝被擁立的時候甚至皇族都跑長江南邊去了,只留下了13歲的小皇帝司馬鄴。後來晉懷帝在平陽遇害,在長安的晉愍帝下令司馬睿、劉琨等的共七十萬大軍分三路合擊平陽。結果身為此戰主力的司馬睿在士族的鼓動下竟抗命不遵。

所以說東晉和西晉並不是嚴格的傳承關係,只是背後的這些個世家大族沒變而已。建武二年(318)司馬鄴的死訊一到,司馬睿就直接稱帝建立了東晉。東晉前後有十一位皇帝,存在了103年,比西晉的51年多了一倍多。但這並不能說明東晉比西晉強,只是對手太弱(同時期北方正在經歷五胡十六國的混戰)。

東晉從建立到延續一直是世家大族說了算,《晉書·姚興載記》記載:“晉主雖有南面之尊,而無總御之實,宰輔執政,政出多門,權去公家,遂成習俗。”作為皇室的司馬氏與門閥士族之間相互制約,門閥士族之間又相互牽制。這就有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毫無實權的東晉皇位竟然一代一代無比順暢的繼承下來,即使是動盪不安的政局中也可以平穩過渡。

由於這些掌權的士族多是北方的世家大族,因為戰亂舉家遷移到南方。這種喪家之痛再加上當時百姓的亡國之恨(這是北方少數民族第一次大規模內遷),東晉對於北伐,恢復大一統的呼聲還是很高的。甚至長期以來組織了多次北伐,如祖逖北伐,褚裒、殷浩北伐,桓溫北伐,劉裕北伐等等。這也可以看出東晉整體來看沒有被打的偏居一隅的那種悲慘,反而按照自己的軌跡正常運轉。

直到最後的滅亡,東晉都沒被外敵徹底打敗。永初元年(420),劉裕代晉自立成立劉宋,結束了東晉長期門閥專政的時代。

相比於東晉,南宋就要慘一些了。同樣是首都被直接攻陷,皇帝被俘,皇室宗親在南方直接另立政權繼承前朝。但不同的是南宋面對的敵人相對要強一些,天會八年(1130)南宋高宗趙構直接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了金朝屬國。開國皇帝就這麼慫的還真不多見,趙構這個皇位本身就是張邦昌直接送到手裡的。

從對外戰爭上看,雖然由於朝廷的關係,南宋在外交上多以議和為主。但因為同樣遭到的是外族入侵中原,和東晉一樣,南宋無論是地主階級還是農民階級都有較強的反抗意識,沒有放棄過收復故土的念頭。起碼在保衛家園的過程中迸發出無窮的力量,這也讓南宋這個再外交上並不強勢的國家存在了152年,和北宋只差十幾年。

再來看南宋的外部環境,和東晉時期的一片大亂不同,滅掉北宋的金朝還是有一定實力的。但好在金朝還保留較強的部落意識,進攻但不佔領,打服就行。南宋都稱臣了,金朝也沒有實力徹底佔領南宋,只能就這樣了,過兩年不老實了再打唄。

只能說南宋的運氣不太好,憑藉地理位置和制度的優越,好不容易耗死了金朝,沒想到從更北的地方又殺出來個更能打,征服欲更強的蒙古族。蒙古族可是一心要滅掉南宋的,這是南宋國內已經腐朽到組織不起什麼像樣的反抗了。

僅有的兩次有名的抵抗一次是打了六年的襄陽之戰(前三年皇帝都不知道這事),第二次就是崖山海戰,聽這名字有的讀者就會起疑,和遊牧民族打海戰?是的,南宋還真這樣打過,而且大敗,就此南宋直接滅亡。筆者認為有必要介紹一下崖山的位置,崖山位於今天的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南,也就是說把南宋打穿了,南宋才拼死抵抗了一下。

要說南宋不如東晉硬氣,那接下來的南明可就讓人大跌眼鏡了。筆者也會最後用南明來總結一下偏居一隅的南方政權。

南明的政權可以說是在兵荒馬亂中倉促建立的,按說明朝實行兩京制,在南京是設有一個朝廷的,各種官員齊全,政體清晰。北京被攻陷,南京直接變成明朝的中央很正常,不應該這樣慌亂。

這就是歷代割據政權都面臨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前朝的弱點被延續和放大。

比方說西晉的氏族統治在東晉被放大,最後讓劉裕“正大光明”的代晉自立。北宋的重文輕武,提防武將,南宋同樣繼承併發揚了這一傳統,把岳飛都殺了。好在兩宋交替的時候殺了個文官(張邦昌),不然情況更糟。到了南明同樣也是如此,舉個例子,東林黨和閹黨的黨爭直到南明也沒消停。

南明在對外策略上也充滿了無奈,《南明史》記載南明的基本國策是“借虜平寇”。也就是說南明其實自己也知道,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反攻,只能希望大順和滿清打個兩敗俱傷,最好滿清再退回山海關。隨著清軍一次次勝利,南明好不容易湊起來的勢力都不用清軍進攻,自己就土崩瓦解了。

甚至清軍一到,就成群結隊出去投降,南京用明朝備用朝廷組建的南明弘光政權才只存在了一年零一個月。

現在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南明的“短命”是因為南明皇帝的法統性不強,東晉、南宋的建立者都是皇室近親,甚至在前朝滅亡前就有一定實力。南明則不同,因為土崩瓦解的太快,皇帝換的速度也快。南明的這些皇帝之間毫無繼承關係,唯一的關係可能就是他們都是朱元璋的後代。

這樣一個千瘡百孔的政權能堅持39年,功勞主要在大明之前的疆域較大,有充足的戰略縱深。滿清說到底還是遊牧民族入主中原,趕走南明後對當地的安撫和統治要耗費很多精力。

東晉和南宋能站穩腳跟的原因之一,筆者在前文有提到,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都同仇敵愾,抵禦外族的入侵。而在南明的時候出現了民族矛盾之外的另一主要矛盾——階級矛盾,在很長一段時間階級矛盾在大明乃至南明佔據了主導地位。即使後來清軍佔領北京,大明直接滅亡,民族矛盾的影響上升,但此時階級矛盾依然存在。南明最有希望扛起大旗的弘光朝廷竟然指望滿清來消滅大順,他們還認為大明是李自成推翻的,所以李自成是大明的頭號敵人。

綜上所述,東晉和南宋可以偏居一隅安安穩穩的擁有半壁江山,而南明一觸即潰。這其中原因很多,東晉和南明甚至沒有一個明確的敵人說一定要滅掉它,而無論是大順或大清,都是奔著徹底推翻大明來的。同樣是遊牧民族,歷史早期和明清時期的遊牧民族的觀念和實力是天差地別的。


鄧海春


歷史上的東晉、南宋和南明,都曾在北方遊牧強大攻勢下偏安一隅,也卻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正因如此,人們很喜歡拿它們三個做對比。它們三者的領土都處於江南地區,一度與北方政權“分庭抗禮”,但與東晉和南宋相比,南明卻猶如曇花一現。

當然,在談及這一問題時,必須要指出的是,歷史上東晉的北伐,倒也沒有網絡間傳揚的那般令人振奮,基本是在祖逖、庾亮、殷浩、桓溫和劉裕等顯貴主持下進行的征討活動,而且多半也並未取得太大的成績。當然,相對而言,東晉無疑還是比較成功的,畢竟使讓自己的政權成功地延續了百餘年。

同樣偏安一隅的南宋,雖然與金國議和,割地納貢,但令人意向不到的是,它的文化卻非常繁榮,甚至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當然,南宋雖然重文輕武,倒也不乏名將。諸如岳飛、韓世忠等愛國將領,還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戰績。也正因如此,在三個政權中,南宋還是非常值得稱道的。

歷史上的南明政權其實具有較大優勢,不僅雄兵幾十萬,還佔據富庶的江南地區。江南地區直至三國時期,才得到顯著開發,魏晉南北朝經濟重心才開始南移,直至南宋時期南方才成為我國的經濟中心。從這一點來講,南明時期的江南地區,至少不會遜於南宋,要比東晉強的多。

財力雄厚的南明,為何會敗得一塌塗地?這就要從它的內部和外部分析原因了:

內部原因

首先,南明時宗室太多,各個都想成領頭人。南明有財有軍隊,只可惜派系太多,一直沒有一個基本得到承認的繼承人出現,總共存在這麼些年卻換了幾任皇帝。所以內部鬥爭就消耗了南明的實力。相比之下,東晉和南宋都僅有一面鮮明的旗幟,可自弘光政權開始,南明小朝廷就一直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為。

其次,南明政權黨嚴重。黨派之間的鬥爭在明朝末年實在是發展得極為惡劣了,甚至對人不對事,這就必定會影響朝政,沒能出現一位真正的南明皇帝不得不說也與黨爭有關。朱由崧是南明的第一任皇帝,他在倫理次序上、地理上都佔據有利地位,但是他有東林黨人有著矛盾,當年他的父親正是由於他們的反對才沒能成為太子。所以他的南明皇位其實是通過政變得來的。矛盾重重的南明朝廷裡,各自的黨派黨同伐異,完全沒能團結一心。

再次,南明戰略失誤。南明小朝廷只想著偏安,很少做出進攻態勢。如果在清軍忙於北方時,南明能聯合各路人馬想北方進軍,起碼能在河南、山東一帶有所收穫,這才能拱衛江南,才是偏安之策。但南明沒有聽取那些有識之士的建議,他們眼睜睜看著清軍清理了北方,不得不說南明的土崩瓦解也實在是咎由自取。

外部原因

從外部原因來看,南明所面臨的敵人,與東晉和南宋有很大不同。東晉面對的是五胡,南宋面對的是金國,南明面對的是大清。

東晉時的五胡是趁機侵入中原,這些少數民族雖然強悍,但卻比較分散,且有內鬥的情況,並沒能全力聯合,很難給東晉沉重打擊,直到幾十年後才有苻堅統一北方,但這時東晉也已經安定下來,所以淝水之戰苻堅兵敗身死。

金國雖然在滅了北宋後立刻又幾度攻打南宋,甚至將剛剛成立的南宋趕到了沿海,但是金國並沒有全力消滅南宋。他們沒有把最大目標定在消滅南宋身上,更多的是在南方搜刮,遇到挫折就返回北方。正是他們這種態度,南宋才能憑藉金國放棄的土地度過危機,慢慢休養壯大。

而南明面對的清國無論是軍事上還是政策上都非常有見識。他們在用一年掃清了北方的敵對勢力後,一邊對南明窮追猛打,不給其喘息之機,一邊又在佔領地區推行自己的政策。南明完全沒能得到什麼休養的機會,雖然江南富裕,但江南在清國的進攻下迅速失陷,沒了江南,南明更沒了機會。


史海爛柯人


首先,拿南明和東晉、南宋對比是不合適的;其次,東晉北伐也沒有氣吞萬里如虎。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南明並不是一個王朝,其正統性基本也得不到承認。因為這一段歷史——從崇禎自殺到永曆帝被絞死的十幾年裡面,南明既沒有一個有號召力的君主,也沒有一片固定的國土(其實就是越打越小)。相比之下,東晉和南宋長期和北方對峙,並被視作正統王朝,這是南明比不了的。

而南明土崩瓦解的原因也就在我剛剛說的一句話裡面——南明沒有一個有號召力的君主。這是一個相當要命的問題。而且南明不是沒有宗室,恰恰是宗室太多了。

相比之下,司馬家只跑出來一個琅琊王司馬鄴,趙佶的兒子也只跑出來一個老九趙構,那麼各路北伐軍隊就只有一個核心。但是明朝在南方卻留下了一大堆藩王,這叫要了親命了。因為各地的仁人志士第一想法都是擁戴自己這裡的王爺!

中國人喜歡講究“黨同伐異”,這一點在明末清初極其明顯。東林黨和閹黨從北京鬥到南京,各個王爺又自己先同室操戈,南下而來的清軍就像割韭菜一樣,順順利利地割了一波韭菜。

還有第二個問題,就是東晉的北伐。其實東晉這個王朝相當艹蛋,他們對北伐的態度一直是不支持,隔三差五還拖後腿。著名的祖逖北伐、桓溫北伐,全部壞在自己人手裡。隨後的謝玄北伐,也是因為害怕被人清算而終止;至於最有希望的劉裕北伐,就和東晉一點關係沒有,可以把功勞算在劉宋身上了。

實際上,南方對北方的北伐,基本都是越到最後越疲軟無力,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除了朱元璋以外,封建王朝沒有一個獲得成功的。



青言論史


為什麼南宋、東晉可偏安南方,而南明卻被清朝迅速滅掉?小編以為這與三者面臨的不同對手有關

南宋,東晉和南明都是中國歷史上的中原王朝的殘餘政區,不同的是東晉和南宋雖然殘缺不全,但多少也能維持百餘年的統治,只有南明,苦撐40年不到就被大清滅亡了,究其原因,小編以為可以從內外兩方面考慮

內因:南明內部爭權奪利嚴重

南明諸帝中,除開隆武帝有志向北伐恢復山河,其他的嘛,基本都是混吃等死的主,因為南明的皇帝手中並無兵馬,舉個例子,隆武帝想趁清軍佔領江浙不久之時攻打南京,但是鄭芝龍出於自身利益予以反對,隆武帝也沒有辦法,相比之下,趙構能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這就說明南宋中央有能力集合全國力量與金人決戰,只不過趙構不願意罷了。

外因:大清的志向是一統天下

不管是東晉還是南宋,他們所面對的敵人實際上都沒有一統天下的打算,想當年金人只是想南下打打牙祭,沒想到北宋軍隊如此不堪一擊,這才順帶打下中原,打下中原後金人落後的制度也是統治不了北方漢人,於是河南山東等地烽煙四起,各種起義此起彼伏。東晉就更是如此了,按理來說西晉是被前趙所滅,但是前趙很快又被其他國家滅掉了,北方五胡十五國(成漢國在南方的四川),簡直亂成了一鍋粥,東晉除了中間的短暫的前秦威脅之外,其實沒有面臨過很大的壓力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關於南明的問題反覆出現,可見很多人對於“南明”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並不熟悉。實際上,南明和東晉,南宋的性質根本不屬於一類,因為南明並不是一個特定的政權,而是一系列並存的,或者相互繼承的明朝皇室宗親建立的小政權的統一稱號。

公元1644年4月25日,自西安起兵的闖王在一路過關斬將,相繼擊殺了明朝名將孫傳庭和明朝宗室親王之後,終於在這一天攻入了北京城,明朝的末代皇帝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吊死,明朝滅亡。雖然明朝此時已經宣告滅亡,但是明朝對於整個南部中國的控制尚沒有鬆動,明朝的勢力此時仍然佔據著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並且擁有數十萬軍隊。考慮到此時的明朝是群龍無首,所以南方的明朝臣子將軍,擁立福王朱由崧,即朱常洵的兒子為皇帝,定都南京,年號弘光。

弘光政權存在了沒多久,便被一路勢如破竹的清軍掃蕩,並且在弘光政權覆滅時,一大批明朝皇族後裔都被俘虜。

弘光政權之後,是魯王朱以海政權和唐王朱聿鍵(後改年號隆武,史稱隆武帝)政權並立,這兩個政權不但不聯合起來一同對抗清朝,反而因為各自的擁立大臣爭奪擁立之功而相互攻伐,結果被清軍各個擊破。在此之後,隆武帝的弟弟紹武帝在廣東繼位,但同樣,基本上只堅持了一個月便被滅掉。最後一個南明政權,也是堅持時間最長的一個,是桂王朱由榔建立的永曆政權。永曆政權依靠著張獻忠的舊部李定國,一度恢復了南方諸多省份,但最終在清軍的圍剿之下滅亡,永曆皇帝朱由榔在緬甸被明朝降將吳三桂用弓弦勒死。

此時乃是清朝康熙元年,永曆政權的滅亡,標誌著金國16年的戰爭,明朝的殘餘勢力最終被完全清除,清朝徹底實現了統一。

南明政權覆滅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不外乎內部的不團結。在弘光政權建立時,不團結的問題已經顯現出來。先是閹黨殘餘阮大鋮繼續搞黨爭,排擠東林黨;在清軍即將讀過長江,直逼南京之時,左良玉居然出兵攻擊執政的馬士英,而不去抵禦外敵。可見南明政權內部的動盪。後來的朱以海朱聿鍵二人,各自為政,自相殘殺。可見,南明的一棒子明朝王爺,在即將性命不保的情況下,想到的居然是“皇位,正統”而不是所謂的江山社稷,真是可笑至極。

再者,由於長江從元朝開始,統治者有意加強長江南北的交通,使得長江作為軍事天險的功能大為削弱,因此南明在面對清軍南下時,已經難以依靠長江來抵擋。再加上明朝最為精銳的部隊關寧軍,此時已經叛變投降,並且成為了清軍滅明的先鋒,南方的一群烏合之眾根本難以抵擋。

因此,南明根本不是一個穩定的割據政權,自然不能長存。


庭州行者


中原王朝被北方少數民族打敗後,其殘餘勢力在江南重建政權的,中國歷史上有東晉、南宋及南明。東晉和南宋都存在了上百年,領土和皇權過渡保持穩定,得到後世王朝承認。南明僅存在20年,領土不斷縮小,皇權過渡也不穩定,因此不被後世王朝承認。

東晉和南宋都能存在上百年,南明卻不能,原因何在?我們通過比較來尋找答案吧。


(弘光時期的南明)

一、南明和東晉比較:內部都四分五裂,但東晉的對手比南明弱得多

先看東晉:晉朝是士族掌權的王朝,東晉百年曆史其實就是王、謝、庾、桓等名門望族的權力交接史。這幾個大家族既是皇帝的依靠,又是內亂之源。為了控制朝廷,大家族之間、家族和皇室之間明爭暗鬥,導致東晉百年來內亂不止,如:322~324年王敦叛亂、327~329年蘇峻叛亂、345年庾翼世襲藩鎮之亂、373年桓溫篡位危機、398~403年桓玄篡位之亂等。東晉這麼亂,但除了前秦以外再未遭到北方入侵,反倒是祖逖、殷浩、桓溫、謝玄、劉裕屢屢北伐,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除了前秦曾短暫統一北方以外,絕大多數時期北方處於五胡亂華、十六國(實際是21國)混戰之中,沒有哪個國家有實力滅亡東晉。東晉能存在百年,並非因為它強大,而是因為北方長期混戰沒有統一,對手的力量太分散、太弱了。


(五馬渡江、一馬化龍的傳說)

再看南明:南明存在20年,不同黨派和各地軍閥先後扶持五王登基,為爭奪正統地位,各派各軍同室操戈、自相殘殺。1644年,馬士英控制的江北四鎮軍閥擁立福王朱由崧,左良玉便發動“清君側”叛亂,1645年弘光政權被清軍趁內亂消滅;1645年浙江擁立魯王朱以海監國,福建擁立唐王朱聿鍵隆武政權,雙方為爭正統水火不容,當年即被清軍各個擊破;1646年廣東擁立朱聿鍵之弟朱聿鐭紹武政權,廣西則擁立桂王朱由榔永曆政權,雙方為爭正統大打出手,紹武政權被清軍趁機消滅。南明諸王中,其他政權都不足一年,只有朱由榔永曆政權存在時間長達16年,並曾大規模北伐,取得輝煌勝利。但永曆政權由李自成大順軍餘部、張獻忠大西軍餘部、明朝廣西餘部三派支撐,三派互相傾軋,釀成孫可望叛亂,清軍趁機消滅永曆政權。南明的對手是國力蒸蒸日上的大清,是橫掃天下的滿洲八旗兵,比東晉面對的北方十六國割據勢力強多少倍!


二、南明和南宋比較:對手都非常強悍,但南宋遠比南明執政基礎牢固

先看南宋:趙構單騎逃到江南,北宋戰鬥力最強的西軍王淵、劉光世、劉正彥、張俊、韓世忠等部紛紛來投,杜充率領的東京留守司大部人馬也迴歸,他們均被趙構重用,逐漸形成了趙構的嫡系部隊,只有岳飛的部隊是在剿滅、收編江南農民義軍過程中自己拉起來的,不是趙構嫡系。文臣方面,趙構先後啟用汪伯彥、黃潛善、呂頤浩、趙鼎、秦檜,最終形成以秦檜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軍隊和官僚完全聽命於趙構,可謂鐵板一塊,趙構在位30多年,為子孫奠定了堅實基礎,這和東晉、南明內部四分五裂完全不同。既使面對國力軍力正值鼎盛期的金國,南宋依然有實力、有基礎抗衡。


再看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是“國本之爭”主角鄭貴妃之後,因此東林黨人支持潞王朱常淓而反對朱由崧。弘光政權滅亡後,浙江、福建兩省分別支持魯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鍵。魯王、唐王政權滅亡後,廣東、廣西兩省又分別支持朱聿鍵之弟朱聿鐭、桂王朱由榔。南明自始至終沒有出現一個各黨派、各路軍閥都承認、都支持的帝王,沒有哪個帝王能夠號令江南,可以說是一盤散沙。這樣的政權,如何能抵抗國力、軍力正處於鼎盛期的強悍滿清八旗兵呢?

三、南明和東晉、南宋對外策略比較:東晉和南宋都是一致對外,南明則是聯虜滅寇

東晉時北方陷入十六國混戰,大部分時期北方對東晉沒什麼威脅。只有前秦短暫統一北方,383年苻堅就率80萬大軍南侵,大敵當前,東晉謝、桓、王三大家族空前團結合力抗敵,取得淝水之戰的決定性勝利。

南宋因秦檜、万俟卨、史彌遠、丁大全、賈似道等歷代奸相鼓吹屈膝求和,因此多數皇帝一味苟和偏安。一旦金國入侵,南宋皇帝立馬貶斥鼓吹乞和的投降派,堅決抗擊侵略,岳飛北伐、隆興北伐、韓侂冑北伐、孟宗政孟珙父子抗金,都是例子,秦檜罷相更能證明這一點。


南明則不一樣。南明諸王政權以朱由崧弘光政權北伐時機最好,當時清軍正集中精力對付李自成大順軍和張獻忠大西軍,根本無暇東顧,但朱由崧因為李自成殺了他爹朱常洵、滅了崇禎帝,實行“聯虜滅寇”國策,聯合清軍剿滅農民軍。李闖張獻農民軍敗逃後,他繼承父親朱常洵貪圖享受的劣根,一門心思搜刮民財、蒐羅珠寶、大建宮室、籌辦婚禮,根本不想去北伐。等清軍消滅李自成張獻忠後騰出手來,南明諸王政權就很難抵抗了。等桂王朱由榔把國策改為“聯寇抗清”、接納李闖張獻餘部、共同抗擊清軍時,為時已晚,南明勢力已被壓縮到以廣西為中心的西南一隅,江南半壁盡失,南明滅亡已經不可挽回了。


結論:南明內亂和東晉有一比,但南明比東晉還弱;遇到的敵手卻像南宋碰到的金國,清軍甚至比金軍還強悍。自己更弱、對手更強,迅速敗亡就成為歷史必然了。


史盲球盲過濾器


首先一個原因在於南明沒有一個法理上的繼承人。

東晉和南宋相似之處在於逃避了戰禍的皇族子弟來到南方,被當地實權派擁立為帝。而崇禎朝廷傾覆前,並沒有確定繼承人。導致李自成兵臨城下時,皇室正統被一鍋端。沒有法理的皇位繼承人,伴隨南明抗清二十年,導致南方各個實權派內訌不斷。

第二是為黨爭。明朝中後期的黨爭已經形成了一種“一天不黨爭,渾身都難受”的局面,究其複雜的原因不重要,可怕之處在於黨爭居然 “遺傳”給南方朝廷後。崇禎死之前,沒有留下一位指定的法定繼承人,導致了南方朝廷要靠自己擁立來解決問題。

誰來做這個皇位是一個關係到自己利益乃至全家性命的問題。按照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順序,第一人選為福王朱由崧;但錢謙益等東林黨人則由於之前的“國本之爭”事件,心存芥蒂,違背了東林黨在國本之爭中的立場,以立賢為名擁神宗弟弟朱翊鏐之子潞王朱常淓,而史可法主張既要立賢也要立親,擁立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最終福王朱由崧在宦官盧九德的幫助下,獲得了江北四鎮以及鳳陽總督馬士英的支持,成為最終勝利者。

而此後的隆武政權,永曆政權以及在與大西軍和闖軍餘部合作等問題協調上,黨爭始終存在,各派系不顧反清大局,全從自身利益出發。連三大案,南明朝廷都不甘落後,“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為南明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第三個原因是私人軍閥過多,不聽朝廷調令。福王倚靠江北四鎮在南京監國,但是四鎮之間相互傾軋、驕橫跋扈,很快就被清軍攻破。

第四是黨爭延伸來的“愚蠢國策”。面對外敵入侵,各方勢力心懷鬼胎。南京朝廷居然提出“聯虜平寇”,和幾百年後慈禧提出的“寧贈友邦,不予家奴”如出一轍。(說不得慈禧就是學的南明)!

南明抗清二十載,內鬥不息,何談復國大業?“明亡於黨爭”實不虛也。


蘭臺烽火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為你誓死捍衛。在北方五胡亂華時,東晉偏安一隅隔岸觀火坐壁上觀,但是冉閔帶領乞活軍在北方奮戰多年滅了白匈奴羌氐羯族,打殘了慕容鮮卑,所以鮮卑族即便統一了北朝,也是元氣大傷無力南下平西晉。南宋時,因為岳飛北伐把女真族幾乎消滅了,所以金人再也無力南下。而明末,北方再無英雄出世真正阻擋滿清入侵反而全都爭著搶著當了漢奸,吳三桂洪承疇鄭芝龍左良玉先後率領幾百萬大軍投降十幾萬滿清韃虜,所以滿清力量未受損失得以專心對付南明政權。


紅星照耀神州


南宋徽宗的兒子除了趙構其他都被俘虜,只有趙構最適合,而南明王爺太多


小龍趣解歷史


左良玉這個軍閥。當時南明無大將,史可法無大局眼光,李定國不能盡用,很難再有作為。更不可能向南宋,東晉那樣退保半壁,續命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