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37.《户县村落记忆》草堂镇之草堂营

37.《户县村落记忆》草堂镇之草堂营

主编:段景礼

[村名来历]

  据传,唐武德九年(626年)高祖李渊于太平宫避暑时,御林军于此安营,文武百官朝拜之前在此聚集,故名“官庭营”。清末民国初,以村居草堂寺东南,更名为草堂营。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草堂寺铁钟铸有“官庭营”名,乾隆四十二年《鄠县新志》乡村栏记有“官亭营”,民国二十二年《重修鄠县志》乡村栏有“草堂营”村名。 下注有“一名官亭营,西北有栖禅寺,一名草堂寺、逍遥园;西有长兴寺。村东南有高冠河”。

37.《户县村落记忆》草堂镇之草堂营


37.《户县村落记忆》草堂镇之草堂营


37.《户县村落记忆》草堂镇之草堂营


37.《户县村落记忆》草堂镇之草堂营


37.《户县村落记忆》草堂镇之草堂营


37.《户县村落记忆》草堂镇之草堂营


  [村落纪事]

  沿 革 明朝属萯阳乡太平里。清朝末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实行区操制,全县成立5个区分管13操。辖于三区(区公所驻炉丹村)太平北操太平里。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废区操制改为联保制,属太平南联(联公所驻庞光镇)一保。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联保制为乡(镇)保甲制,属太平乡(乡公所驻庞光镇)一保。1949年6月属太平区第一乡。1950年4月属三区(太平区)一乡(草寺乡,驻草堂营)。1956年6月(全县缩编为县直辖、罗什区、秦渡区、大王区)属秦渡区草寺乡。1958年8月废区乡制,全县成立八个人民公社,属太平人民公社(初称红旗人民公社,为时数月)草寺管区。1961年5月属宋村人民公社。1984年3月属草堂镇。人民公社时称草堂营大队。

  草堂寺 创建于西晋时,初名大寺,又称大石寺。北魏时即有草堂寺名称,唐宋金元历代均有较大规模建筑。至清同治元年(1862年),回汉冲突,寺毁于火。光绪七年(1881年)又为山水冲毁,几成废墟。民国时期终无改观,仅有佛殿五间,厢房四间,鞍房五间,住僧七人,院内半为荒草,疮痍满目。

  建国后,户县人民政府对寺院修复,建碑廊、碑亭、舍利塔亭,对文物进行保护。1956年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2年设立草堂寺文物保管所,由省文管会管理。相继建山门、烟雾井亭,修围墙,绿化环境。1984年草堂寺移交僧人管理。现有殿堂房舍百余间,由南至北依次为天王、大雄、大悲和法堂诸殿;左有卧佛、三圣、地藏、祖师诸殿以及僧房、禅房、廊庑等。茂林修竹,阴翳其中。2001年6月25日寺内鸠摩罗什舍利塔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历代碑石25通(方),其中唐代《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元代《宗派图碑》,清代《敕封大智圆正圣僧禅师僧肇碑》,以及历代重修碑和诗碑等较为有名。寺藏《影印宋版碛砂大藏经》和《飞天图》壁画弥足珍贵。

  草堂营小学 民国初年草堂营有所小学堂,校址在村大庙(也称老爷庙)。大庙坐西向东,门房左右两间小屋是教师的居室,进去是一个小院子,后面是庙堂,作教室用。黑板上方挂有孙中山先生遗像,两边条幅是中山先生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校门口是通往南什子的大路,路东边有钟架子和钟亭,有铁钟口径1.5米有余,高约2米。钟架子东面是影壁,正对着北堡子城门楼。 先后在这里任教的有阎珍轩、杨守一、李培尧等。

户县解放前夕,在外工作的杨俊清回村,同黄子甲商议拟办一所完全小学,商定对村西北角的长兴寺进行改建。长兴寺坐南向北,周围有围墙,庙宇错落有致,院中松柏参天,葡萄架、龙角藤、夜潮花等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寺院最北面是两层的山门楼,与略偏西北的草堂寺遥遥相望。

1949年初杨俊清辞去中学教师职务,同热心教育事业的杨彦文、杨彦武、黄子甲 、吕胜等人筹措资金,组织人员。他亲自带领大家打土坯、搬神像。其间与长兴寺住持发生冲突,发动师生、村民赶跑住持。在“修庙不如兴教”的口号下,“鄠县草堂营小学”挂牌成立,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1949年11月草堂营小学被纳入户县教育编制,并任命郑岳山为校长。之后,杨俊清去周至县武成中学任教。

救治伤员 1946年深秋的一天凌晨,李元财起床喂牛,听见门外有脚步声,打开院门一看:原来是一支部队经过。他们单衣短裤扎着绑腿,整齐地行走。他又把门闭上准备打扫卫生。不一会儿有人叫门,他应声开门。进来一个背着长枪的士兵和一个手扶木棍的伤员。背枪的说: “我们是李先念的部下,是穷人的队伍,因急行军不能带伤员,请你帮助把伤员留下。”并提出两点请求: 第一伤员需要治疗护理,第二要保证伤员人身安全。说完就要付给医疗费。他分文不要,答应了背枪人的要求。

  他把伤员扶回家清洗了已经化脓的伤口,拿来儿子的衣裳给伤员换上,安排在老房子东南角住下。他每天给伤员换药,儿媳妇给做饭。经过李家人的精心护理,半个月后伤员痊愈归队,临走时说他是兴平人,姓刘,要到周至方向找部队。李家给伤员带上干粮送出家门。

  跑 山 草堂营地处秦岭北麓,东南2公里是高冠峪。高冠峪树林茂密,自古盛产木材。解放前村子经济落后,生活十分贫穷。村民们本着“靠山吃山”的习惯,从秦岭梁附近经高冠峪把枋板、椽、檩等,通过羊肠小道扛往山外出卖。也有从山上砍柴、采药出卖的。 人们将这种谋生称之为“跑山”。

  解放前夕,在高冠峪有个木头市场,本村晁彦芳为木头行的行长(会长)。每个木头行都有一个号锤(就像如今的铁锤,在锤面上铸有木头行的标记),打上号锤印就能区别不同的木头行。跑山还有宁陕县、长安县和户县其他地方的人,因而木头市场的生意十分兴盛。 要想在高冠峪跑山,都得尊重草堂营的跑山人,因为本村跑山的人较多,而且心齐。当时流传有“七十二里脚不干,肩扛担挑跟后边。跑山若惹草堂营,操心打你娃的狗怂。”的传言。

  解放后,村民们依然沿袭着跑山的习惯。 本村当年跑过山健在的人有李满年、邵乃群、张鹏建等人。1959年,时任草堂营村大队长的吕胜,为改变村极度贫穷的经济状况,组织人住在秦岭山中,将山中的木材加工成厚度1厘米的圆圈。(蒸笼的外沿)送到西安出售。10个圈为一套,每套售价70元,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僧人生产队 1957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兴起,政府集中全县僧人共25人入住草堂寺,组成草堂寺农业生产队。僧人力空继续任住持,玄真任生产队长,界谋任会计,宏林任出纳,界寿任生产组长.按照农业生产队模式,出勤计劳动日,年终分红。

  僧人生产队成立之初,因为僧人多数年老体弱,无力或者不懂种地,因而收入甚微,不能解决温饱问题。 草堂营大队派吕成新去指导工作。吕成新为人正直,吃苦耐劳,首先从喂牛抓起,解决种地的动力问题。 在他的指导下,粮食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住持力空非常感激,逢人就说,没有“草堂营生产大队就没草堂寺的今天”。“文化大革命”期间,僧人生产队由半停顿状态直至结束。

大食堂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草堂营原五个初级社,都成立了大食堂要求各家各户把粮食全部上交,实现“干活不记工,吃饭不要钱”的政策。每到开饭时间,村民们就拿着碗筷到食堂去吃饭,吃饱为止。但是没过多久,大食堂就出现了粮食供给的困难。只好让各家各户拿着盆子,按照家中人数多少凭饭票到食堂领饭,端回家分着吃。

  刚开始饭菜质量还比较好,人们也能吃饱肚子。但是没多久,弊病百出,有些干部和食堂工作人员多占多拿,甚至将食堂的粮食偷回家。有的盛饭菜看人行事,关系好的就多打些,关系不好或是家庭成分不好的就故意少打。社员之间经常因盛饭发生矛盾冲突,甚至大打出手,弄得头破血流。

  大食堂的粮食越来越短缺,后来竟发展到一天只吃两顿饭,既没有面吃也没有馍吃。不得不把萝卜 、野菜等切碎搅拌成稀糊涂,盛给社员吃。最后实在没啥吃了,有人就发明出所谓的“代食品” 。把包谷棒子剥下来的皮和包谷芯用白灰搅拌发酵,经过过滤,再掺到玉米面里蒸馍吃。许多人吃了肠道溃烂,无法下地干活。也有把磨过面的麸子和碾过米的稻糠研碎掺到玉米面或麦面里,再加一些野菜蒸成“菜疙瘩”,吃后一连几天都无法大便。 食堂化实行不到两年,只好宣布解散。

  农业学大寨工程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草堂营基本上是围着土地做文章。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人们怀着“改造山河,造福子孙”的理想,凭借人拉镐挖战天斗地 ,改造山河。当时有“白战日头夜战星,日夜修地不停工” “小雨当出汗,刮风当电扇” “宁叫眼熬成焦窝窝,不让土方少豁豁”等顺口溜。

  20世纪60年代,党支部书记黄子甲、大队长吕胜带领干部群众在村内修截滲渠,渠水的源头在南场外头,在此挖一面阔约30多平方米,深5米多的深潭。地下的冒眼水汩汩地流出,基本可以满足村北及后林村的农田灌溉。由亩产三四百斤提高到七八百斤,解决了全村群众的温饱问题。70年代从农田基本建设入手,把草堂营昔日的“石垒遍地块块田,道路弯曲行走难”进行统一整修,利用高冠渠将河水引来,灌溉大部分农田,并扩大了水稻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确保农业丰收。

  [民间传说]

  鸠摩罗什的传说  后秦弘始三年(401年)腊月,得姚兴皇帝的礼遇,安排鸠摩罗什到逍遥园讲经弘扬佛法。 他一进逍遥园西明阁,却有十个花枝招展的宫女迎了上来。 他毫不犹豫地挥手叫众宫女下去。 姚兴皇帝引经据典说: “法种如无后代,最终无法”。皇帝金口玉言,罗什无奈,心想只要讲经弘法,修身养性,时间一长那些宫女耐不得寂寞,自然会回宫或者逃离。 谁知那些宫女不敢违抗圣旨,更被罗什超脱的气度所折服,愈加精心侍候。罗什无奈只好搬出僧房另居精舍。罗什每讲经前先设喻:“莲生污泥,各位但取莲花,勿沾污泥。”也许是逆反心理,偏有僧人置莲花不顾而专取污泥——别馆藏娇。

  罗什深感事非小可。一日他端出一钵铁针,召集众僧说:“大家看看,谁能像我一样吃下这东西谁就能蓄室。 ”说罢举钵吞咽,像吃面条一样轻松。众僧伸脖子睁眼睛,自愧不如,蓄室之风立止。

  当年四月八佛诞日,逍遥园人潮奔涌,争看神佛相会:两个装扮神佛的僧人,步态轻盈,在高高的粗绳上行走,拱手施礼,十分险要。 观众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姚兴皇帝找不到罗什的踪影,就去了西明阁。只见案头上摆满了经卷,众僧围着罗什斟字酌句,埋头译经。姚兴被罗什及众僧的认真精神所感动。

  转眼十三年过去了,案牍劳累,罗什渐觉身体不支,意识到不久人世。临终前召集僧众发誓: “如果所译经卷无误,焚身之后舌不焦烂。 "其后情况果真如此,惊人的是肉身焚化处,居然生出朵朵碧莲。

  “挂不起来”铁钟  民间有“草堂寺敲钟,高冠潭听声"的说法。在草堂寺钟楼下放置的大铁钟,为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四月铸造,重5吨,高2.6米,口径2.2米。顶部吊环周围有六个大圆孔,钟身铸有阳文五十八个村名及施主姓名,分四圈各十二块,钟脚周围饰以龙、凤、狮子及八卦等精美纹饰。反映了明代高超的冶炼铸造水平,为我省现存稀有的古代巨钟。这口巨钟俗称“挂不起来”。

  据说当年老和尚叫几个小和尚到邻村去化缘筹铁。有一个小和尚来到高冠潭口的李家岩村。 人们听说寺里要铸大钟,把家里的铁都拿了出来。 谁知有一妇女就是不给,好说歹说都不行,小和尚气恼地说: “修建庙宇,行善积德,将来儿孙满堂,高官得做,像你这样小气鬼,将来后辈讨饭吃都找不着门户。 "妇女被说急了,冲着小和尚说:“我家就是没有铁;要孩子倒有一个,你们就把他领去。"小和尚一听妇女说得厉害了,转身回寺里了。儿天后铁已凑够,匠工开始铸钟。谁知铸了一次又一次,就是铸不起来。匠工便问小和尚:“你们这几天筹铁遇见过什么事,有谁说不吉利的话没有?"一小和尚将李家岩那个妇女的事说了。匠工想了想说: “你今天将她孩子的衣服要一件回来。”小和尚去李家岩,对那妇女说: “前天你不给铁也就算了,今天我只要你孩子的一件衣服,旧的也行。"妇

女问道: “你们要孩子衣服干啥?”小和尚骗她说:“我们收养了一个没爹没娘的孩子没衣服穿,所以来求求你。 ”那妇女信以为真,起了恻隐之心,就拿一件孩子的旧衣服给了小和尚。

  铸钟的铁水化开后,匠工将那孩子的衣服扔进铁锅之中。 不大工夫,钟果然铸了起来。 老和尚叫大家将钟挂起来,早晚各敲一次。 可谁知这钟声一响,高冠潭两岸的人就听见潭里有孩子在哭: “狠心的娘呀,狠心的爹! 你把娃的骨头化成了铁!”后来人们才知道那妇女的孩子,在铸成钟的第二天就死了。 老和尚不愿人们听到孩子的悲哀哭声,叫小和尚把钟落下来,放在一间房里,谁也不准再敲。因此这钟叫“挂不起来”钟。这口大铁钟上,铸有草堂营原名“官庭营”三个字。

  性 格  草堂营人倔强,顽强,一根筋,“认准的道儿就要一直走到黑”,而且还“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撞南墙不回头” 。除此之外,草堂营人做事认真,相信自己能干成大事。而对“大事”的理解,与所谓的“成就”有所区别。 草堂营人说的“大事”,更多的意思是把人“活大了”。人活大了,指的是人的气象和人的德行,不是你有多少钱就有多大名。大钱大名在草堂营人看来,不过就是碗里多些肉而已,多也好少也好区别不大。草堂营人就像民谣唱的“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天在上地在下你娃口牛,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也许,正是这样的生命观,才让草堂营人额外多了几份豁达。正是这种把钱看淡,把人“活大了”的价值观,使村中的富人不在本村“扎势”(摆阔的意思),并且大家都相互帮忙,一家有难,全村支援,全村有难,富人出钱。

  [村落名人]

  张亚民 1959年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航空兵运输团仪表员。1979年8月29日于陕西富平县因飞机撞山遇难。后追认为烈士。

  杨俊清 1924年生,中共党员。1947年10月10日纪念“双十节",在墙报上画了幅题为《兄弟阋墙,子孙遭殃》的漫画,以示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愤慨。被国民党户县国民兵团逮捕,关押在省保安司令部和西华门监狱,后经多方营救才被释放。1948年署假回到村组织热心教育事业的杨彦文、杨彦武、黄子甲、吕胜等人筹措资金,修建草堂营小学,同时,暗地里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开展党的各项工作

  姚成庆1939年1月生,1958年5月毕业于西安电力技工技校,1959年9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在水电部电力建设总局参加“革命造反团”群众组织,为该组织核心领导成员之一。1970年7月以群众组织负责人任水电部革委会委员、党的核心组成员。1973年8月出席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4年参加中央党校举办的读书班,不久任水利部副部长。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陪同水电部钱正英部长去唐山地震灾区慰问。1977年8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99年3月退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